新品种登录(新品种保护查询)
1. 新品种保护查询
大多数品种的青蛙属于三级保护动物,一些特殊的种类,如虎纹蛙则属于二级保护动物。黑斑蛙、金线蛙、小棘蛙、虎纹蛙等为常见的青蛙种类,其中虎纹蛙个头长得魁梧壮实,有“亚洲之蛙”之称,属于二级保护动物,常生活于丘陵地带海拔900米以下的水田、沟渠、水库、池塘、沼泽地等处及附近的草丛中。
2. 新品种保护查询网
大多数品种的青蛙属于三级保护动物,但一些特殊的种类如虎纹蛙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为几乎所有种类的青蛙都是消灭森林和农田害虫的能手,所以青蛙是国家禁止捕杀的保护动物。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把青蛙肉当做补品或美味佳肴,导致一些商贩大肆捕杀青蛙,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害虫泛滥。
抓野生青蛙犯法吗
抓野生青蛙是违法行为。近年来因捕猎青蛙超过20只而被判决非法狩猎罪的案例在各地屡有发生,而且吃青蛙的风险同样也不小,因为青蛙体内存有寄生虫“裂头蚴”,被人吃进肚子后会通过肠粘膜进入血液逐渐长大,并沿着血液到皮下甚至眼睛、肺、脑袋等重要部位,后果非常严重。
三、青蛙有哪些种类
1、黑斑蛙
黑斑蛙属于三级保护动物,水陆两栖生活,常栖息于稻田、池溏、湖泽、水沟内或水域附近的草丛中。黄昏、夜间出来活动、捕食,蝌蚪期为杂食性,成体期以昆虫为食。
2、金线蛙
金线蛙属于三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金线侧褶蛙、福建侧褶蛙、湖北侧褶蛙等为常见品种,体型肥硕。
3、小棘蛙
金线蛙属于三级保护动物,体大而肥壮,体长约有9-12厘米,体色较为暗淡,杂以不规则的黑色斑纹,我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福建、湖南、广西等地。
4、虎纹蛙
虎纹蛙属于二级保护动物,有“亚洲之蛙”之称,个头长得魁梧壮实。常生活于丘陵地带海拔900米以下的水田、沟渠、水库、池塘、沼泽地等处及附近的草丛中。
3. 农作物品种保护查询
农业法律法规较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这些:
农业法律部分:
1、《农业法》
2、《种子法》
3、《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4、《土地管理法》
5、《农村土地承包法》
6、《林业法》
7、《渔业法》
8、《畜牧法》
9、《农业技术推广法》
10、《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
农业法规:
1、《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2、《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办法》
4、《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5、《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行规范(试行)》
6、《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7、《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8、《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9、《农药管理条例》
10、《土地复垦条例》
4.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
海稻86水稻,是农业科学家陈日胜培育27年的作物,以1986年发现的海稻而命名,稻穗青白色,耐盐、耐淹能力强,是一种特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
2014年9月1日,该品种正式在农业部“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上公布。
5. 新品种保护查询网站
植物新品种与审定(认定)的林木品种,是两个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概念。植物新品种是指具备前述6个特性的植物品种。审定(认定)的林木品种,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性状优良、生产上有较高使用价值的品种或种,具有良种的属性。
除了来源于人工培育外,还可以来源于人工选择(包括单株选择、群体选择、芽变发现),也可以来源于引种或野生驯化。
既可以是植物品种,也可以是种,甚至可以是特定植物群体。
既可能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也可能不具备这两项特性。
但他们有个共同特点,都必须具备一致性、稳定性和适当的名字。
因此,通过审认(定)的林木品种一定在生产上具有推广使用价值,可以申请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但也有可能不是植物新品种。
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品种有可能是生产上具有推广使用价值的良种,也可能是生产上没有推广使用价值的一般品种(但是如果没有推广价值,一般品种权人也不会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因为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具有推广使用价值的植物新品种,通过审(认)定后成为林木良种,有利于在生产上广泛推广使用。
6. 新品种保护申报网站是
国科发资〔2021〕1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坚持“四个面向”总要求,积极探索“揭榜挂帅”等科技管理改革举措,全面提升科研投入绩效。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和组织管理相关要求,现将“农业生物重要性状形成与环境适应性基础研究”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流程
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设1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2. 项目组织实施应整合优势创新团队,聚焦指南任务,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过程分为预申报、正式申报两个环节,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填写预申报书。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以下简称“国科管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50天。
预申报书应包括相关协议和承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
预申报书须经相关单位推荐。各推荐单位加强对所推荐的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按时将推荐项目通过国科管系统统一报送。
专业机构受理预申报书并组织首轮评审。为确保合理的竞争度,对于非定向申报的单个指南方向,若申报团队数量不多于拟支持的项目数量,该指南方向不启动后续项目评审立项程序,择期重新研究发布指南。专业机构组织形式审查,并根据申报情况开展首轮评审工作。首轮评审不需要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根据专家的评审结果,遴选出3~4倍于拟立项数量的申报项目,进入答辩评审。对于未进入答辩评审的申报项目,及时将评审结果反馈项目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填写正式申报书。对于通过首轮评审和直接进入答辩评审的项目申请,通过国科管系统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正式申报书受理时间为30天。
专业机构受理正式申报书并组织答辩评审。专业机构对进入答辩评审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答辩评审。申报项目的负责人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报告答辩。根据专家评议情况择优立项。对于支持1~2项的指南方向,原则上只支持1项,如答辩评审结果前两位的申报项目评价相近,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立项支持,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关键节点考核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二、组织申报的推荐单位
1. 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
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
3. 原工业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
4. 纳入科技部试点范围并且评估结果为A类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纳入科技部、财政部开展的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
各推荐单位应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并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等负责。推荐单位名单在国科管系统上公开发布。
三、申报资格要求
1.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和参与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时间为2020年6月30日前,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国家机关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申报单位同一个项目只能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2. 项目(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1961年1月1日以后出生,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3. 项目(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为该项目(课题)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4. 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项目(课题),课题负责人可参与申报项目(课题)。
项目(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的申报项目(课题)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课题)总数不得超过2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在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项目骨干不得因申报新项目而退出在研项目;退出项目研发团队后,在原项目执行期内原则上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新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项目任务书执行期(包括延期后的执行期)到2021年12月31日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5. 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原则上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
6. 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材料,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双方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材料,并作为项目预申报材料一并提交。
7. 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8. 项目具体申报要求详见各申报指南,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各申报单位在正式提交项目申报书前可利用国科管系统查询相关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情况,避免重复申报。
四、项目管理改革举措
关于“揭榜挂帅”项目。为切实提升科研投入绩效、强化重大创新成果的“实战性”,“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聚焦国家战略亟需、应用导向鲜明、最终用户明确的攻关任务,设立“揭榜挂帅”项目。突出最终用户作用,实施签订“军令状”“里程碑”考核等管理方式。对揭榜单位无注册时间要求,对揭榜团队负责人无年龄、学历和职称要求,鼓励有信心、有能力组织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优势团队积极申报。明确榜单任务资助额度,简化预算编制,经费管理探索实行“负面清单”。
关于青年科学家项目。为给青年科研人员创造更多机会组织实施国家目标导向的重大研发任务,重点研发计划在更大范围内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根据领域和专项特点,采取专设青年科学家项目或项目下专设青年科学家课题等多种方式。青年科学家项目不下设课题,原则上不再组织预算评估,鼓励青年科学家大胆探索更具创新性和颠覆性的新方法、新路径,更好服务于专项总体目标的实现。
关于部省联动。部分专项任务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采取部省联动方式实施,由部门和地方共同凝练需求、联合投入、协同管理,地方出台专门政策承接项目成果,在项目组织实施中一体化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和落地转化。
关于技术就绪度(TRL)管理。除“农业生物重要性状形成与环境适应性基础研究”重点专项等基础研究任务外,其他专项中技术体系清晰、定量考核指标明确的相关任务方向,“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探索实行技术就绪度管理。相关申报指南中将明确技术就绪度要求,并在后续的评审立项、考核评估中纳入技术就绪度指标,科学设定里程碑考核节点,严格把控项目实施进展和风险,确保成果高质量产出。其他技术开发类项目鼓励积极开展探索。
五、具体申报方式
1. 网上填报。请各申报单位按要求通过国科管系统进行网上填报。专业机构将以网上填报的申报书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申报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确因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提供的,请上传依托单位出具的说明材料扫描件,专业机构可根据情况通知补交。
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填报预申报书的受理时间为:2021年6月4日8:00至7月8日16:00。进入答辩评审环节的申报项目,由申报单位按要求填报正式申报书,并通过国科管系统提交,具体时间和有关要求另行通知。
2. 组织推荐。请各推荐单位于2021年7月15日16:00前通过国科管系统逐项确认推荐项目,并将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函以电子扫描件上传。
3. 技术咨询电话及邮箱:
010-58882999(中继线),program@istic.ac.cn
4. 业务咨询电话:
(1)“农业生物重要性状形成与环境适应性基础研究”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598087
(2)“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598087
(3)“北方干旱半干旱与南方红黄壤等中低产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59199375
(4)“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598074
(5)“农业面源、重金属污染防控和绿色投入品研发”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59199368
(6)“重大病虫害防控综合技术研发与示范”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59199380
(7)“畜禽新品种培育与现代牧场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598497
(8)“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59199381
(9)“林业种质资源培育与质量提升”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598076
(10)“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511832
(11)“食品制造与农产品物流科技支撑”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510207
(12)“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68598200
7. 中国保护物种名录查询
北部白犀牛
目前世界上仅剩下了最后一只白犀牛
白犀又叫白犀牛、方吻犀、宽吻犀等,体大威武,形态奇特,是现存体型第二大的犀牛,也是仅次于非洲象、亚洲象、非洲森林象和印度犀的现存第五大陆生动物。白犀牛可分为北部白犀和南部白犀。40名武警24小时全副武装的保护着它,然而由于这头北部白犀的年龄太老了,已经没法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2018年3月19日,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苏丹”在肯尼亚去世,终年45岁。
华南虎
中国特有虎亚种
华南虎个体较小,体型修长,腹部较细。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华南虎被捕杀,其中仅1956年全国收购虎皮1750张。1990年后就再也没发现过野生华南虎,有关组织曾多次发起寻找野生华南虎的行动,均没有任何发现。很多专家都认为,华南虎的自然种群已经灭绝。
黑冠长臂猿
黑冠长臂猿,属长臂猿科,冠长臂猿属。多数分布于中国云南,老挝和越南有少量分布。全球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约为1100—1400只,在景东县境内约有89群500余只。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所以,景东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称号。
红狼
濒危物种
红狼1980年就已经在野外灭绝。红狼是一种生存在北美洲的犬科动物,主要分布于美国东南部,以松鸡,浣熊,兔子,老鼠,腐肉和家畜中的动物为主要食物,也会吃腐肉。由于数目稀少,红狼常找不到同类繁殖,而与北美大草原的灰狼交配,令纯种红狼的数量极具下降,野外已经无法寻得它们的踪迹。
白头叶猴
金头乌叶猴中国亚种
从它的名字就能知道它的头部的毛发是白色的,加之以树叶为食,因而得名白头叶猴。白头叶猴平均寿命25岁。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现仅存数百只,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目前白头叶猴仅分布在中国广西左江和明江之间的一个十分狭小的三角形地带内,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而其该地区地形难以储水,时常发生干旱,给白头叶猴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北方毛鼻袋熊
袋熊科动物
北方毛鼻袋熊是袋熊的一种,它们生活在澳大利亚,是一种最罕见稀有的怪异哺乳动物。作为一种新增物种,十年前才被人们所发现,然而现在北方毛鼻袋熊却只剩下100只。由于澳大利亚引进了野狗等捕食者,导致其几乎灭绝。而现存的北方毛鼻袋熊仅剩3个种群,只有其中1个种群在保护之中。
佛罗里达美洲狮
猫亚科中最大者
佛罗里达美洲狮是最凶猛的野兽之一。佛罗里达美洲狮是美洲狮的亚种之一,体长188-220厘米,体重32-72千克,栖息于除热带雨林外的各种环境。但是就是这样的猛兽也逃不过赏金猎人的猎杀,20世纪80年代末期,佛罗里达美洲狮的数量急剧下降,只剩下30只幸存,经过联邦政府的保护,现在的数量也不超过100只,在野外已经很难见到。
犁头龟
安哥洛卡象龟
犁头龟是马达加斯加国内本地特有物种,只生活在马达加斯加西北部安哥洛卡内。与其他稀有动物种类一样,人类活动致使栖息地的范围缩小是造成犁头龟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另外人类的偷猎、非法动物贸易以及南非野猪对幼龟和龟卵的猎食都使犁头龟的数量在不断减少,现在野生的犁头龟数量在400只左右,只有在马达加斯加岛的一小块地区才能找到它们,他们正在受到严格的看守保护。
山地大猩猩
温和的巨人
山地大猩猩有着凶猛的面庞和巨大的身材,但实际上是非常温和的草食性动物。由于其体型巨大,所以需要大量的食物,它们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除了睡觉都是在进食中度过的。山地大猩猩栖息在维龙加山脉的艾伯丁裂谷山地森林,分布在海拔2225-4267米,由于人类的过渡砍伐和连年的战争使得山地大猩猩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食物短缺,现在野外山地大猩猩的数量在500只左右。
白鳍豚
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
白鳍豚被称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别名白鳍、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属于鲸目,白鳍豚科。白鳍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它们大约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有“活化石”的美称,由于数量奇少,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中国濒危动物之一。
8. 国家新品种保护名录
一、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属于国家植物品种保护名录中列举的植物的属或者种。
二、授予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具有新颖性。
三、授予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具备一致性,即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特性一致。
四、授予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具备稳定性,即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以后,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不变。
五、授予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具备适当的名称,并与相同或者相近的植物属或者种中已经知道的品种名称进行相区别。
9. 新品种保护查询官网
育种者应提交相应的申请文件。文件内容包括:植物新品种权请求书、说明书和照片。
文件准备齐全后,申请林业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人,可以直接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也可委托国家林业局指定的代理机构代理申请。对于申请品种权的育种者,可以直接向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递交申请文件,也可通过邮局邮寄申请文件。
申请文件递交后,申请人所申请的保护品种将在国家林业局下发的书面公告或网上进行公告,如果在公告期没有任何人对该品种提出质疑,该申请人将获得新品种保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