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的由来(茶花的发源地)
1. 茶花的发源地
古六大茶山 -- 地埋位置及概况 说明:1、攸乐茶山 2、蛮砖茶山 3、漫撒茶山 4、莽枝茶山 5、倚邦茶山 6、革登茶山 云南省是世界是茶树的原产地,同时也是普洱茶的故乡,古今中外负有盛名,普洱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小故乡,据西双版纳傣族贝叶经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西西双版纳就有茶树栽培,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上至今还生长着八百年年前人工栽培的古茶树,被称为“茶树之王”。据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藩之用普洱,已自唐时,”西藩:就是指西藏地区的兄弟民族,普茶就是说普洱茶,可见自唐代就有普洱茶了。 清朝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写道:普洱茶出自云南的普洱府,产于悠东山、革登茶山、倚邦茶山、漫撒茶山、革登茶山。普洱茶是以地名作茶的专用名词,一直沿用至今。易武是普洱茶的原产地。 六大古茶山在香港、韩国、台湾、广东、深圳等地有很高的知名度,六大古茶山包括悠乐茶山、倚邦茶山、漫撒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它们都在易武的周围,古茶山的野茶树生长在原始森林中,其营养成份是任何一种矮化茶树和新培植茶树都无法相比,野生大茶树生长环境自然、特殊,全世界罕见,其原料主要用来加工普洱茶,因此易武的普洱茶内质极其特别,在文革期间,许多陈年普洱茶在大火中毁灭,目前存在世上的正品野生普洱茶少之又少。 古时,易武的普洱茶主要用来进贡,又有瑞贡天朝、正山贡茶之称,历史上“茶马古道”就是以易武为中心经思茅达到普洱府,最后在交易,所以还有人称普洱茶为易武茶。古六大茶山 -- 革登茶山 《普洱府志》载:“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土人常采茶时,先具酒醴祖祭于此。”由此可知革登茶山早就闻名。 革登茶山位于孔明山下,紧靠攸乐茶山,傍依鸡怪山,历史上年产茶500担之多。茶属大叶种型,因茶芽粗肚,满披银茸,民间种之为“大白茶”。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八角树寨有株茶王树,光春茶就能收干茶一担。革登茶山过去的新校都有20多厘米的盆大了。祭祀古茶树的碑石到是随处可见,足以证明茶农封古茶王树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告诫后人古茶树确需保护。解放前革登茶山已荒芜,茶农人走寨远,解放后逐渐恢愎发展,现年生茶万担以上。 古六大茶山 -- 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位于蛮砖茶山南面,和革登茶山相聊,与孔明山遥遥相望。传说是诸葛亮埋铜锣之地,故名。从象明乡越架布河,过大石房,穿秧林寨就到了莽枝茶山。莽枝茶山面积范围不大,但茶叶质量较好、味美。明、清时期茶山与旺,茶叶年产达万担之多。从立在茶山的碑石刻文中可以看出常年茶山与旺发达景象。该碑立于乾隆十一年冬(元1746年)。 由于多种原因,莽枝茶山在解放前夕,已经荒芜,几百户人家的勐芝大寨已成为原始密林,遗存的部分茶农后代,已搬迁到茶山后的秧林寨,封茶山的历史漠然知晓。原始密林中还可看到一块块面积大小不一的茶林,以及从多的交杂在一起的大叶种茶与小叶种茶树。一座葬于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3年)的茶商墓孤寂地守候在茶山。茶山由于多年无人管理,有的茶树长得几丈高,仍然茶花怒放,青枝绿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曾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茶山乡民开始封茶山进行管理,茶叶产量逐步提高,每年出售给国家青毛茶2万多公斤 古六大茶山 -- 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的高山区。倚邦茶,茶芽细长,银色生辉,味甘正,回甜爽口。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家云集,极为热闹。产品适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极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20担之多。 清朝为了加强封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由石板镶成的运茶马道,宽约2米,长达数百公里。从残存的部份马道上石板的磨损状况可以判断,当时筑路的辛和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为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政治、经济中心,各种商铺、学校、会馆应运而生。可惜表现茶山繁荤景象的建筑于解放前毁于火灾,如今仅有碎瓦断壁残存。今日倚邦茶山,除茶叶生产得到恢愎和发展外,西双版纳州政府又规划发展一个万亩级香料基地。这样,倚邦茶山将茶叶、香料比翼齐飞,前程无量。 古六大茶山 -- 漫撒茶山 慢撒茶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以东,紧接老挝边境。慢撒茶山属大叶种茶,条索肥硕,条子宽大,结实,十足代表了普洱茶的雄壮男性之美,是普洱茶中个头最大的。 清乾隆年间是其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清咸丰壬子年(公元 1852 年)来自内地的很多汉族同胞在茶山与茶山各族兄弟共同种茶、制茶,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闻名,畅销国内外,慢撒茶山种茶历史悠久,茶农种茶制茶经验丰富,但到十委世纪,慢撒茶山,稍有衰落,而易武茶山则日起兴旺,光茶号就有十几家,因此,清朝前期中期史书列六大茶山时,只列“慢撒”后某些书籍又列为“易武”。由此使人产生了误解,认为易武和慢撒是两座茶山,实际上并不是,只是证明了两座茶山的兴衰,易武和慢撒都是泛指六大古茶山的茶,不是独立的两座茶山。是但在当地茶农细细区分,易武茶山和慢撒茶山却有不同的,慢撒茶山的茶叶稍微肥大一些,味也稍甜。 古六大茶山 -- 蛮砖茶山 蛮砖茶山位于野象山旁,磨者河畔,历史上年产茶万担以上,大都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茶农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万担之多。今天的茶农商品意识强,他们根据市场的需要在蛮砖村公所支书权存安带领下安排生产蛮砖贡茶,茶味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1994年,州、县政府确定在蛮砖茶山新建万亩大茶园,在云南省茶叶科研所专家的指道下,万亩新茶园盘绕群山,株株茶树绿油飘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园交相争辉,茶叶生产蒸蒸日上古六大茶山 -- 攸乐茶山 攸乐茶山(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 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1942年国民党军队开进攸乐茶山,毅人放火,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壤。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拨粮救济茶农扶持茶叶生产。使产量逐渐上升。1993年攸乐茶山产茶1942担(97000多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州、市确定该地区为山区开发实验区,在有关科研单位的领导下,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还积极种植砂仁、橡胶等,使基诺同胞经济收入大增,生活明显改善,正在向小康迈进。普洱茶与古“六大茶山” 经数千年品味,茶已经被人们确认为“真正的文明健康饮料”,是“礼貌与纯洁的化身”。诚可谓“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杯便可醉人”。 举世公认,茶树的栽培与茶叶的利用,始于中国。举世也同样公认,中国云南澜沧江流域的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是茶树的发祥地。 遍布西双版纳的古茶树,提供了最有力的物证。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出产的大叶种茶,被冠以“普洱茶”的名称已经追溯到东汉时期,因民间有“武候遗种”的说法,所以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形成气候,距今1700多年。
2. 茶花的历史
云南的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有色金属王”之称。是我国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地。
云南历史悠久,开发较早,战国时期,楚庄銹入滇,建立了滇王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行政建制和区划经过大小若干次演变,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云南。云南作为政区地名,系由小到大,先是县名,继为郡、州名,最后定为省名,即因古历史地名“云南县”得名。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省府在昆明市。
云南省会昆明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最早是古代“西南夷”中的部族名称。昆明(或“昆猕”、“昆弥”)是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记录下来的称谓。公元1254年开始作为城市称鸭池城。明清时代一直是云南省治所在地。1928年设昆明市。1950年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昆明,从此昆明获得了新生。
昆明坐落在滇西横断山脉与滇东高原之间的滇池盆地东北部。海拔1894.7米,三面环山,南濒滇池,形成了湖光山色的天然环境。昆明属北亚热带气候。冬季由于北部乌蒙山等山脉屏障,抵御了寒流,南部并不寒冷。全年温差较小,年平均气温15.1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1.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7.8摄氏度,有四季如春、遇鱼成冬之称。
昆明是省内外交通枢纽,也是通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1949年后,经过40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一个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工具组成的交通
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山川地貌又形成了诸多风景名胜、历史遗踪。大观楼的长联,龙门的石室雕刻,黑龙潭的深潭烟岚,滇池的万顷碧波,以及圆通寺等,都令游人流连忘返。昆明正以她优美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古迹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成为了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
昆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市中心海拔为1891米,常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5.1度,被人们誉为“春城”。昆明约有花卉400多种,其中山茶、杜鹃、玉兰、报春为昆明四大名花,山茶花被定为昆明市市花。
昆明是全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和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有许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风景名胜有滇池和石林风景区等。昆明已和日本藤泽市、瑞士苏黎世市、摩洛哥沙温市和美国丹佛市结为友好城市。
3. 茶花来自哪里
山茶花。
山茶树四季常绿阔叶小乔木,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全国年产量仅有20万吨左右,极其珍贵。山茶籽其营养成份完全来自天然无污染的空气和肥沃的土壤。
山茶花又名茶花,因其具有“唯有山茶殊耐久,独能深月占春风”的傲梅风骨,又有“花繁艳红,深夺晓霞”的凌牡丹之鲜艳,因此,自古以来,就成为极富盛名的木本花卉,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
4. 茶花的发源地是哪里
、报春花:
我国产三百余种,云南占全国种类一半以上。云南滇西北高山是“云南三大名花”的发祥地,也是报春花的分布中心。一般用作冷温室盆花的报春花宜用中性土壤栽培。不耐霜冻,花期早。而作为露地花坛布置的欧报春花,则适合生长于阴坡或半阴环境,喜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
2、兰花
兰花香性清醇馥郁,有“国香”、“天下第一香”等美称。我国传统栽培的兰属植物全国共二十余种,云南应有尽有。尤以西双版纳为多。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
3、绿绒蒿:
欧洲人誉之为“世界名花”。全球共四十九种,我国最为丰富,占三十八种,云南十七种。绿绒蒿花色艳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人们誉为“天然花园”的滇西北,高山峻岭之上,雪山幽谷之中,是绿绒蒿的繁衍生长之地。
4、杜鹃花:
杜鹃花自然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及亚热带,全球八百种,我国有六百多种,云南有近三百种。杜鹃花开映山红,云南被称为“杜鹃花的发源地和分布中心”。杜鹃花一般春季开花,每簇花2-6朵,花冠漏斗形,有红、淡红、杏红、雪青、白色等,花色繁茂艳丽。
5、云南樱花:
蔷薇科樱属,云南特有品种,省内大部分地区庭院栽培喜光,喜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土壤。花形大,单瓣或重瓣,2-6朵排成伞房总状花序;粉红色至淡红色,芳香。先花后叶,花期3月。云南樱花是著名的观花树种,
5. 茶花起源地
茶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长4-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侧脉5-7对,边缘有锯齿;叶柄长3-8毫米,无毛;花1-3朵腋生,白色;苞片2片,早落;萼片5片,阔卵形至圆形,长3-4毫米;花瓣5-6片,阔卵形;雄蕊长8-13毫米,基部连生1-2毫米;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先端3裂,裂片长2-4毫米;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6. 茶花的主要产地
1
研究称,从古地质学角度来看,山茶科植物最早出现在泛大陆分裂尚未加剧的中生代时期,总之是很遥远很遥远的时期。
这段时期,在我国西南地台有两个古陆:康滇古陆和雪峰古陆,陆相沉积紫红色酸性砂质岩,而且夹有煤层,表明当时植物生长异常繁茂。
2
从物种亲缘角度来看:第四纪以后,茶树从云贵高原向四周演化成原始茶种,并继续向西南方向演化为乔木大叶;向东南方向演化为高脚茶、毛萼茶;向东北方向演化为灌木中小叶茶。
另外,茶树在进化过程中,新陈代谢类型是由简单到复杂的。
研究者认为贵州是茶树的起源地,是茶树向江北、江南、华南茶区迁徙的过渡地带。
此外,贵州古茶树种类及蕴藏量在全国处于第二大省份,在茶组植物分类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大种如大理茶、大厂茶、厚轴茶、秃房茶等均有分布。
7. 茶花的发源地在哪里
1、杜鹃花。枝叶翠绿,花朵鲜艳,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卉,云南八大名花之一,为居家盆栽花卉的佳品。世界上的杜鹃花品种大约有近千种,而云南就占了三分之一,而且品种多样,是杜鹃花分布最为丰富的区域,也是杜鹃花的发源地。
2、百合。花叶茂密、娇艳欲滴,优雅迷人,有一种华贵优雅的气质,而在百合花的品种当中,有一种百合的名字叫大理百合,是云南最有名的百合花品种,受到了各地花友的广泛喜爱。百合花品种繁多,有的很带有一股浓浓的花香,可盆栽、可地栽,室内室外均可,是一种在各地养殖较为普遍的观赏花卉。
3、兰花。是盆栽养殖的一种高档花卉,花叶兼美,优雅芬香,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在我国所有的兰花品种中,云南几乎占了一半以上,而且遍布全省。兰花不仅是云南的八大名花之一,也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自古到今就一直是居家养花的主要品种。
4、茶花。叶色四季浓绿油亮,花朵美丽多姿,娇艳无比,已成为了各地观赏花卉的首先品种。而最早养殖茶花的地方出自云南,茶花最早流传到国外的还是云南,云南山茶花不但在国内受人欢迎,在世界上也享有较高的盛誉。
5、报春花。是春天开花最早的花卉,当其他花卉还没有从冬季中醒来时,报春花就开始叶绿花艳,大放异彩。报春花种类丰富多彩,好养好看,鲜艳夺目。而云南的报春花种类就有一百多种,在云南,很多地方的报春花一到初春都是成片的开花,那种景色就如同花的海洋,让人见了都久久不愿离去.
6、龙胆。幽幽深蓝,淡雅素静,无论是花型还是花色,都是那么的绚丽多彩,那么的若人喜爱,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养殖,但云南的分布种类最多。龙胆花不仅美观漂亮,还有着较高的药用价值,是云南八大名花之一,在我国很多地方农村的山坡上或路边就能见到。
7、玉兰花。先花后叶,鲜艳夺目,花朵盛开之时,满株的鲜花,壮观的美景,让人见了都会流连忘返。在云南,玉兰花已成为了居家庭院中不可或缺的观赏花卉,到处都能见到它的踪迹,庭院养殖,高贵大气,优雅芬香,令人赏心悦目。
8、绿绒蒿。美而不俗 清新向上,它有着坚固的茎秆,有着硕大的花朵,绒丝般的蓝色花朵,金黄色的花蕊,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受到了很多爱花人士的青睐,在国外是一种十分有名的观赏花卉。特别是在云南一带,分布较广,被列为八大名花之一。
8. 山茶花的发源地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
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 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二)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
1.茶在国内的传播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嘉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孕育、发生和发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已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2.茶在国外的传播
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
唐代中叶,中国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据文献记载,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从天台山国清寺师满回国时,带去茶种,种植于日本近江。这是中国茶种向外传播的最早记载。后又经日僧南浦昭明在径山寺学得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9. 花茶的起源历史是什么
茉莉花茶名的由来,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京都一位茶商叫陈古秋去江南釆购茶叶,住在一个客栈里,在客栈外面一少女因无钱殡葬死去的父亲,正扶尸痛哭,陈古秋心生怜意,拿出银子帮助少女埋葬了父亲。
三年后,陈古秋旧地重游、客栈老板给他一个小包,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给你的一包茶叶,少女以不在人世了。茶商回到京都后,一日与一位品茶大师一起品茶,忽然想起这包茶叶,打开一看,是几十粒青灰色茶叶。他冲泡几粒,便闻到一阵奇异的香味,仿佛置身于春光明媚的花园之中,接着在冉冉上升的热气中,看见那少女手棒茉莉花站在眼前,两个人品茶完毕,口中久久留有茉莉花香。次年,他将茶叶中加新鲜茉莉花、起名茉莉花茶,流传至今。茉莉花茶名的由来,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京都一位茶商叫陈古秋去江南釆购茶叶,住在一个客栈里,在客栈外面一少女因无钱殡葬死去的父亲,正扶尸痛哭,陈古秋心生怜意,拿出银子帮助少女埋葬了父亲。
三年后,陈古秋旧地重游、客栈老板给他一个小包,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给你的一包茶叶,少女以不在人世了。茶商回到京都后,一日与一位品茶大师一起品茶,忽然想起这包茶叶,打开一看,是几十粒青灰色茶叶。他冲泡几粒,便闻到一阵奇异的香味,仿佛置身于春光明媚的花园之中,接着在冉冉上升的热气中,看见那少女手棒茉莉花站在眼前,两个人品茶完毕,口中久久留有茉莉花香。次年,他将茶叶中加新鲜茉莉花、起名茉莉花茶,流传至今。
10. 花茶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朋友相逢、人来客往,总会沏茶而待之。茶不仅仅只是一种解渴饮料,它也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已经形成了一种茶文化。 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品茗斗茶开始的。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
11. 茶花主产地是哪里
因为茶花产地的土壤大都是红色粘土,红土呈酸性,有利于植株的快速生长繁殖,如果栽种茶花的土壤呈碱性或是中性,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容易发黄和枯萎,不利于生长繁殖。
栽种茶花的土壤里面铁元素含量低,会出现叶子发黄、不绿的现象,影响植株进行光合作用,使长势会变差,萌发新枝和开花变得困难,铁元素含量高,才能促进茶花的光合作用,使其长势更加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