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蓁成鲜花」小程序

功能更全,更便捷

打开
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鲜花百科 >

欧阳修洛阳牡丹图鉴赏(洛阳牡丹图(宋·欧阳修))

更新:2022-12-04 03:46归类:鲜花百科人气:58

1. 洛阳牡丹图(宋·欧阳修)

  这一句出自欧阳修的《洛阳牡丹图》。解释:洛阳这个地方很适宜种花,其中牡丹花尤为天下奇花。这是字表意思,其实也是为了引出下文对于不同牡丹的描述和赞美。最后感叹道:但令新花日愈好,惟有我老年年衰。花的品种在不断地翻新,而我却愈来愈老,年年衰败了。  《洛阳牡丹图》全文如下:  洛阳牡丹图  【欧阳修】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我昔所记数十种,于今十年半忘之。  开图若见故人面,其间数种昔未窥。  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  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资。  比新较旧难优劣,争先檀价各一时。  当时绝品可数者,魏红窈窕姚黄肥。  寿安细叶开尚少,朱砂玉版人未知。  传闻千叶昔未有,只从左紫名初驰。  四十年间花百变,最后最好潜溪绯。  今花虽新我未识,未信与旧谁妍媸。  当时所见己云绝,岂有更好此可疑。  古称天下无正色,似恐世好随时移。  鞓红鹤翎岂不美,妍色如避新来姬。  何况远说苏与贺,有类后世夸嫱施。  造化无情疑一概,偏此著意何其私。  又疑人心愈巧伪,天欲斗巧穷精微。  不然元化朴散久,岂特近岁尤浇漓。  争新斗丽若不已,更后百载知何为。  但令新花日愈好,惟有我老年年衰。

2. 欧阳修洛阳牡丹甲天下

牡丹花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开始的时候牡丹也被称为芍药的,俗称“木芍药”。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牡丹名字的由来:“根上生苗,故谓之牡(分株繁殖),其花红色,故谓丹”,可见牡丹的历史也是分为观赏和药用两部分。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牡丹花的来源及历史文化。

牡丹花的来源及历史变迁

据记载牡丹最早发现于秦岭与巴山一代。汉中是最栽培牡丹的地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当中就有对牡丹的记载。秦汉时期牡丹已经入药,所以牡丹花的欣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很早就得到体现。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牡丹的话,应该说牡丹花的历史起源还是很精彩,也很有文化属性。

早期的牡丹以单瓣为多,花色也比较少一些,一般以红色牡丹为主,到唐朝时期还是以焦骨牡丹为主,焦骨牡丹就是现在说的洛阳红牡丹。其实在唐朝以前,牡丹花已经开始进入上层社会。

比如晋朝的大画家顾凯子的洛神赋已经开始出现牡丹的身影。南北朝时期,画牡丹的画家就更多了,但是牡丹真正为人所熟知还要从隋唐时期开始,不过当时牡丹栽培技术落后,只有皇室贵族才养牡丹,也因此牡丹就成了贵族花。

隋炀帝是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皇帝,我们今天不讨论历史,我们直说隋炀帝与牡丹的故事。相传隋炀帝很喜欢牡丹,专门有栽培牡丹的花园,被在全国范围内召集有名望的牡丹大师。这其中有个有名的小故事,就是楼台牡丹,说是把牡丹嫁接椿树上,成活后的牡丹高达几层楼,可以站在楼上直视的欣赏牡丹。据说栽培楼台牡丹的花师来自曹州,由此可见在隋唐时期,曹州就已经有种植牡丹的花农。

再往后等到武则天贬牡丹至洛阳之后,牡丹似乎找到以前未有的活力,开始在洛阳生根发芽,并逐渐辐射全国,由此开始牡丹这种贵族花才开始逐步的进入民间。被武皇贬到洛阳的焦骨牡丹又有了一个新名字,就是洛阳红。

在宋朝时期,牡丹的色系、花型、新品种开始逐渐丰富,出名的姚黄、魏紫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并至今占据牡丹四大名贵品种,姚黄牡丹更是被称为牡丹花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了24种牡丹,并把洛阳牡丹与青州、延州等地比较之后,得出“洛阳者,是天下之第一也”,逐渐演变成洛阳牡丹甲天下的说法,延续至今。

等到元明时期,洛阳牡丹逐渐被亳州、曹州牡丹赶上,这主要体现在牡丹品种、种植面积、花色系、花型等多个方面,但亳州还是逐渐被曹州牡丹比下去,更主要的还是曹州更适合牡丹种植。清朝时期的曹州花师已经可以做到控制牡丹花期了。这点历史是有记载的,曹州府在冬天献给慈禧太后盛开的牡丹。我们都知道牡丹在4-5月开放,曹州可以做到冬季牡丹开花,可见当时已经掌握了牡丹催花技术。

等到国之初建,各地的牡丹在动乱年代都受到很大影响,洛阳牡丹也是被损害严重。随着社会的稳定,牡丹这种寓意美好的花朵也逐渐开始恢复了栽培。八十年代洛阳开始举办牡丹文化节,从此牡丹又重新进入百姓视野。

菏泽牡丹在现代起步较晚,但是由于牡丹栽培技术的传承,并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大放异彩,由此开始菏泽牡丹也逐渐为国内外人士所接受和认同

3. 洛阳牡丹图 欧阳修

1、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2、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3、夏浅春深蕙作花,一茎几蕊乱横斜。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3、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4、天下真花独牡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5、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6、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韩愈《答张十一》

7、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

8、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白居易《惜牡丹》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宋·苏轼《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红妆,满意留宾住 宋·葛胜仲《蝶恋花》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

4. 洛阳牡丹图志

不知道你说这个画家主要画什么,洛阳孟津县平乐村有一群农民画家,其中有一个叫郭淑存的的女画家。主要画牡丹。不知道是不是。

5. 洛阳牡丹赋欧阳修

秋阳赋是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苏轼仿照着汉赋的格式所填写的赋文。不是欧阳修的作品。

在秋阳赋中,苏轼借用西汉赋文中子虚和乌有的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从而表现作者自身的感情。而本文也已其才华横溢,哲理深刻而著称,成为苏轼的又一名作。

6. 《洛阳牡丹图》

著名画家的中墨画牡丹图,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7. 洛阳牡丹记 欧阳修

  这一句出自欧阳修的《洛阳牡丹图》。解释:洛阳这个地方很适宜种花,其中牡丹花尤为天下奇花。这是字表意思,其实也是为了引出下文对于不同牡丹的描述和赞美。最后感叹道:但令新花日愈好,惟有我老年年衰。花的品种在不断地翻新,而我却愈来愈老,年年衰败了。  《洛阳牡丹图》全文如下:  洛阳牡丹图  【欧阳修】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我昔所记数十种,于今十年半忘之。  开图若见故人面,其间数种昔未窥。  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  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资。  比新较旧难优劣,争先檀价各一时。  当时绝品可数者,魏红窈窕姚黄肥。  寿安细叶开尚少,朱砂玉版人未知。  传闻千叶昔未有,只从左紫名初驰。  四十年间花百变,最后最好潜溪绯。  今花虽新我未识,未信与旧谁妍媸。  当时所见己云绝,岂有更好此可疑。  古称天下无正色,似恐世好随时移。  鞓红鹤翎岂不美,妍色如避新来姬。  何况远说苏与贺,有类后世夸嫱施。  造化无情疑一概,偏此著意何其私。  又疑人心愈巧伪,天欲斗巧穷精微。  不然元化朴散久,岂特近岁尤浇漓。  争新斗丽若不已,更后百载知何为。  但令新花日愈好,惟有我老年年衰。

8. 洛阳牡丹诗句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    欧阳修

洛阳之俗①,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帘,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坡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洛阳至东京六驿。旧不进花,自今徐州李相迪为留守时始进御。岁遣衙校一员,乘驿马,一日一夕至京师。所进不过姚黄、魏花②三数朵。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③则不佳。春初时,洛人于寿安山中斫小栽子卖城中,谓之山篦子。人家治地为畦塍种之,至秋乃接。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豪家无不邀之。姚黄一接头直钱五千。秋时立契买之。至春见花乃归其直。洛人甚惜此花,不欲传,有权贵求其接头者,或④以汤中蘸杀与之。魏花初出时接头亦直⑤钱五千,今尚直一千。

注释:①俗:风俗。②姚黄、魏花:牡丹的品种。③接:嫁接。④或:有人。⑤直:通“值”

上一篇:牡丹花发芽(牡丹花发芽的样子) 下一篇:绯牡丹下面那个(绯牡丹锦和绯牡丹区别)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