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竹叶瓣图片(春日兰竹图)
1. 春日兰竹图
新竹 元稹 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飘凝粉,萧萧渐引风。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新栽竹 白居易 佐邑意不适,闭门秋草生。何以娱野性,种竹百余茎。 见此激上色,忆得山中情。有时公事暇,尽日绕栏行。 勿言根未固,勿言阴未成。已觉庭宇内,梢梢有余清。 最爱返窗卧,秋风枝有声。 酬人雨后玩竹 薛涛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尽节奇。 葺夷陵幽居 李涉 负郭依山一径深,万竿如束翠沉沉。从来爱物多成癖,辛苦移家为竹林 庭竹 释智圆 移去群花种此君,满庭寒翠更无尘。暑天闲绕烦襟尽,犹有清风借四邻。 竹 宋祁 修修梢出类,辞卑不肯丛。有节天容直,无心道与空。 种竹斋 司马光 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 雪霜徒自白,柯叶不改绿。殊胜石季伦,珊瑚满金谷。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王安石 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金竹 吕陶 渠江有竹,其色深黄,里人目为金竹。 修竹已可爱,况复如黄金。天地与正色,霜雪坚比心。 云芝生有节,栗玉种成林。回首渭川远,山间绕翠阴。 竹轩 沈辽 古人爱修竹,潇洒临幽轩。劲节有高致,清声无俗喧。 春日斗琐碎,秋风撼琅干。谁知渭川富,千亩可悬冠。 咏竹 韦骧 此君坚直本天然,岂学妖花艳主轩,筠带轻霜凝不落,干搓圆玉碧无痕。 非春长自繁枝叶,有地终须大本根,谁为裁音荐清庙,定胜嘉木就牺樽。 咏竹 文同 竹、竹。森寒,洁绿。湘江边,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虚心异草木,劲节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月娥巾披净冉冉,风女声笙竽清肃肃。 林间饮酒碎影摇金,石上围棋清阴覆局。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但寻松菊。 若檀栾之操则无敌于君,图潇洒之姿亦莫贤于仆。 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窗前翠竹三竿,萧洒风吹满院寒。常在眼前君莫厌,化成龙去见应难。 员当谷 苏辙 谁言使君贫,已用谷量竹。盈谷万万竿,何曾一竿曲。 和师厚栽竹 黄庭坚 大隐在城市,此君真友生。根行辰日斫,笋要上番成。 龙化葛陂去,风吹阿阁鸣。草荒三径断,岁晚见交情。 种竹子题爱心亭 范成大 洒扫宣华舍此君,烟中月下绿生尘。他年上叶清风满,莫忘今年借宅人 新竹 朱熹 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 陆游 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臞。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 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 种竹 刘克庄 借居未定先栽竹,为爱疏声与薄阴。一日暂无能鄙吝,数竿虽少亦萧森。 窗间对了添诗料,郭外移来费俸金。自笑明年何处在,虚檐风至且披襟。 龚平甫森玉轩 孟宗献 古人借宅亦种竹,大似饕奇心未足。高斋闻有万琅干,坐对怀山饮秋绿。 官闲胜日无一事,樽酒不空仍有肉。他时剥啄叩君门,高枕矮床容我宿。 一字题示商君祥 李俊民 潇洒能医俗,檀栾看上番。我宁负此腹,忍使箨龙冤。 义师院丛竹 郭长倩 南轩移自处西坛,瘦玉亭亭十数竿。得法未应输老柏,植根兼得近幽兰。 虽无农艳包春色,自许贞心老岁寒。百草千花零落尽,请君来向此中看。 题崞县郝子玉此君轩 毛瑞卿 桂林名姓一枝新,万竹青青德有邻。渭上风烟分别派,山阳诗酒属闲人。 心期已到冰霜窟,眼界不知花柳尘。萱背从今看辉映,嫩香新粉四时春。 高竹临水上 虞集 高竹临水上,幽花在崖阴。以彼贞女姿,当此君子心。 春阳不自媚,久露忽已深。湘妃昔鼓瑟,怅望苍悟岑。 寒竹篇 傅若金 寒竹依涧阿,石生何磊磊。滋息因厚地,生成籍元宰, 春阳散华景,枝叶被光彩。及兹芳岁阑,使我忧心每。。。。。。。周易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屈 原《九歌》 绿叶兮素权,芳菲菲兮龚余。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李世民《芳兰》 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上官仪《假作幽兰诗》 日月虽不照,馨香要自丰。有怨生幽地,无由逐远风。 ○李 峤《兰》 虚室重招寻,忘言契断金。英浮汉家酒,雪俪楚王琴。 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河汾应擢秀,谁肯访山阴。 ○王 勃《春兰》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直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陈子昂《感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张九龄《园中时蔬尽皆锄理唯秋兰数本委而不顾彼虽一物有足悲者遂赋二章》 场藿已成岁,园葵亦向阳。兰时独不偶,露节渐无芳。 旨异菁为蓄,甘非蔗有浆。人多利一饱,谁复惜馨香。 幸得不锄去,孤苗守旧根。无心羡旨蓄,岂欲近名园。 遇赏宁充佩,为生莫碍门,幽林芳意在,非是为人论。 ○《咏 兰》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李 白《孤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赠友人 三首其一》 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 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 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 ○《于五松山赠南陵赞府》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贺兰进明《古意》 崇兰生涧底,香气满幽林。采采欲为赠,何人是同心。 日暮徒盈抱,徘徊幽思深。慨然纫杂佩,重奏丘中琴。 ○牟 融《山寺律僧画兰竹图》 偶来绝顶兴无穷,独有山僧笔最工。绿径日长袁户在,紫荃秋晚谢庭空。 离花影度湘江月,遗佩香生洛浦风。欲结岁寒盟不去,忘机相对画图中。 ○韩 愈《猗兰操》(一曰幽兰操 孔子伤不逢时作)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刘禹锡《令孤相公见示新栽蕙兰二草之什兼命同作》 上国庭前草,移来汉水浔。朱门虽易地,玉树有馀阴。 艳彩凝还泛,清香绝复寻。光华童子佩,柔软美人心。 惜晚含远思,赏幽空独吟。寄言知音者,一奏风中琴。 ○元 稹《春别》 幽芳本未阑,君去蕙花残。河汉秋期远,关山世路难。 云屏留粉絮,风幌引香兰。肠断回文锦,春深独自看。 ○李德裕《花药栏》(花药四时相续,常可留玩) 蕙草春已碧,兰花秋更红。四时发英艳,三径满芳丛。 秀色濯清露,鲜辉摇惠风。王孙未知返,幽赏竟谁同。 ○陶渊明《幽兰》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张 衡《怨 篇》 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葩。 虽曰幽深,厥美弥嘉。之子云远,我劳如何。 ○释无可《咏兰》 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 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 ○杜 牧《蕲州兰溪》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和令狐侍御赏蕙草》 寻常诗思巧如春,又喜幽亭蕙草新。本是馨香比君子,绕栏今更为何人。 ○温庭筠《兰》 芃余昔自西滨,得兰数本,移热于庭,亦既愈岁,而芃然蕃殖。自余游者,未始以芳草为遇矣,因悲夫物有厌常而返,不若混然者有之焉,遂寄情于此。 寓赏本殊致,意幽非我情。吾常有疏浅,外物无重轻。 各言艺幽深,彼美香素茎。岂为赏者设,自保孤根生。 易地无赤株,丽土亦同荣。赏际林壑近,泛馀烟露清。 余怀既郁陶,尔类徒纵横。妍媸苟不信,宠辱何为惊。 真隐谅无迹,激时犹简名。幽丛霭绿畹,岂必怀归耕。 ○唐彦谦《兰》(二首)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于焉忽相见,岁晏将如何? ○黄 滔 《芳草》 泽国多芳草,年年长自春。应从屈平后,更苦不归人。 ○崔 涂《幽兰》 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韩 偓《偶题》 俟时轻进固相妨,实行丹心仗彼苍。萧艾转肥兰蕙瘦,可能天亦妒馨香。 ○赵元淑《闻杨炯幽兰之歌作》 昔闻兰叶据龙图,复道兰林引凤雏。鸿归燕去紫茎歇,露往霜来绿叶枯。 ○高 明《题兰》 美人在空谷,娟娟包幽芳。长林自荆棘,安能敝馨芗。 借君水苍玉,与我纫佩裳。愿结善人交,岁晚无相忘。 ○郑允端《咏兰》 并石疏花瘦,临风细叶长。灵均清梦远,遗佩满沅湘。 ○张 简《幽兰题姚节妇金氏传后》 幽兰生深谷,靡靡多容光。众草虽共长,安得比其芳。 修丛泛光风,紫蕤明朝阳。岂徒媚春色,特以持贞良。 幽闲意自得,婉淑情不伤。忽然商飚发,肃肃飞严厢。 卉木竞凋谢,山林亦荒凉。惟兹一寸芳,枯槁犹馨香。 岂同桃李花,零落随风扬。小草有坚操,虽死而不亡。 佳人在空谷,遭时不平康。能以礼自持,与世扶纲常。 我歌幽兰诗,楚调悲中肠。掩抑发鸣琴,声尽馀慨慷。 ○张 羽《咏兰花》 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咏兰叶》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宋玄僖《兰谷 为王遁庵作》 中谷见芳草,令人忆沅湘。沅湘不可往,极目烟尘黄。 独醒一何苦,佩服垂幽光。怀人千载下,楚越远相望。 ○《兰室》 幽人种芳草,宛在书室前。天香熏夕寝,琴曲人春弦。 耿耿同心友,飘飘遗世贤。相逢曾解佩,山泽往来便。 ○贝 琼《兰》 丛兰何青青,罗生满中泽。阿那风叶翻,葳蕤露房拆。 芳洁终自持,光荣谅谁饰。勿为时所化,岁晚同荆棘。。。。。。。萊垍頭條
2. 《兰竹芳馨图》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條萊垍頭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條萊垍頭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萊垍頭條
3. 兰花竹子图
梅兰竹菊:頭條萊垍
梅花:经霜傲雪,不惧严寒,超凡脱俗,不屈不挠,昂首怒放,笑傲冰雪,洁白无瑕兰花:春兰秋菊,十蕙一兰,入室成芳,春兰秋菊,采兰赠药,兰心蕙性,金兰契友竹子:竹柏异心,弹丝品竹,易如破竹,朽竹篙舟,胸有成竹,青梅竹马,竹柏异心菊花:松菊犹存,傲然挺立,沁人心脾,赏心悦目,东篱傲霜,人淡如菊,明日黄花垍頭條萊
4. 兰竹图简介
郑板桥的《兰竹图》是以石为脉,兰竹相间的。萊垍頭條
《兰竹图》以半幅面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迎风摇曳。《兰竹图》的布局十分严谨,画面石、兰、竹三者组织安排得和谐。以石为龙脉,把一丛丛分散的兰竹有机地统贯一气,显得既严整而又富于变化。三者不分主次,浑然天成。條萊垍頭
5. 兰竹图鉴赏
大写意兰竹图,竹子疏疏朗朗,竹节劲瘦,竹叶如匕首,如剑,叶叶向下,让人感觉阳刚之中的谦逊;兰叶恣意飘随,兰花点墨,不计工拙,叶叶向上,柔美之中见风骨,此幅画,粗看无味,细品大有文章,虽不识落款,但遥想画画之人也是一位个性独特的人,不然画不出这样的画,竹与兰,一阴一阳,一刚一柔,一俯一仰,好画!萊垍頭條
6. 兰竹图艺术鉴赏
首先我们对表现性艺术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表现性艺术是和再现性艺术相比较而言的一种艺术类型,再现性艺术是一种强调客观的表达方式,以再现客观现象为目的,其主要形式是写实,而表现性艺术则更强调对主观世界的真实表达,因而它的表达有更强的主观色彩,是艺术家对个人思想感情、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生活态度等的真实表现,它既可以运用客观形象,也可以不受客观形象的制约,进行个性化的表现,更重视精神性,其主要形式是写意或抽象。表现性艺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頭條萊垍
首先具有丰富的精神性。 表现性艺术非常强调表现个人主观情感,认为艺术是表达“精神的真实”,因此表现性的作品往往具有非常明确的主观性,为了强调其精神真实,可以忽略或改造客观形象甚至用抽象的方式来表达。萊垍頭條
其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性艺术常运用非常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情感的因素显著,个人风格鲜明,常采取变形、夸张、概括、抽象等语言手段,因此不求形似。條萊垍頭
中国艺术更侧重表现性,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便是传统题材的梅兰竹菊,都不只是对自然形象的描摹,而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文心雕龙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揭示了中国艺术的情感性。如徐渭的墨葡萄,梁楷的泼墨仙人,郑燮的兰竹图等。條萊垍頭
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的立体主义、野兽画派、抽象主义、达达派、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都属于表现性艺术。萊垍頭條
7. 春日兰竹图题跋
“六分半书”是清代郑燮(郑板桥)书法的别称。郑板桥的书法,本来是学黄庭坚的,后来参以“八分”(“八分”即指东汉时期成熟的隶书,称作“八分书”), 再加入兰竹笔意,就建立了自己的书风。頭條萊垍
这种书体已不是原来的“八分隶书”,而介于楷隶之间,又有少许兰竹成分,所以称“六分半书”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1693—1765),清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石。生平以画为第一生命,死后书家名声却高于画家的名气。郑板桥书法,世称之为“六分半书”,书中真隶行书相参、布局上字形大小不一,书体有架势,有笔力,金石味浓,扑茂劲拔、奇秀雅逸、方方圆圆、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排列穿插得十分灵巧和别致。萊垍頭條
这种创格和变体,一改当时书法界“滑熟”、“媚俗”的风气,对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清?农在郑板桥道情十首书卷题跋为:“板桥先生一代之奇人也。其文奇、其字奇。萊垍頭條
观其文,迹其字,而先生跃跃见于纸上。萊垍頭條
篆者吾知其为篆,隶者吾知其为隶,六朝吾知其为六朝,真行草三体,吾知其为真行草三体。頭條萊垍
若不论其为篆为隶为六朝为真行草,而一以贯之,合无数眷属为一眷属,而其意中并不知有无数眷属,直视为一眷属,于先生外,吾见亦罕。”萊垍頭條
清何绍基亦题跋曰:郑板桥“一生跌宕牢骚,奇趣横溢……字傲山谷(黄庭坚),间以兰竹意致,尤多别趣。頭條萊垍
山谷草法源于怀素,素师得法于张长史(张旭)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萊垍頭條
而清代才子袁枚亦曾讥笑郑板桥的书法为“野狐禅”,有失“国色天香”的自然之情。垍頭條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