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病害图(花卉病害的症状)
1. 花卉病害的症状
①病毒病害的病原鉴定:病毒病害的病原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组织病变。目前在电子显微镜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多采用人工接种试验来验证。人工接种试验是用病株汁液磨擦接种、嫁接、昆虫传染等方法。同时还可以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传播方法、寄主范围、寄主反应、体外保毒期、稀释终点以及血清方法等来区别病毒的种类。有些植物病毒还可以采用指示物进行鉴定。
②细菌病害的病原鉴定:对细菌病害的病原鉴定,多采用“细菌溢”的方法。具体是切取小块病组织制片,放载玻片于显微镜下检查,如觉现有“细菌溢”从病组织(维管束)涌出,即可勿步确定为细菌病害。
如果鉴定细菌的种类,就可进行革兰氏染色,通过阳性和阴性反立来区别。此外还可以进行分离培养,获得较纯的培养菌种,然后通过伤口或白然孔(水孔、皮孔、气孔等)人工接种,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目前,对细菌病害病原的鉴定,较迅速准确的方法是采用血清反应。具体方法是取一定病原的细菌液少许放载玻片上,然后加入某种用生理盐水稀释过的“抗血清”,如果两者产生“凝集”即证明是某细菌病害的病原。例如鉴定马铃薯环腐病的病原菌时,可将已培养好的环腐病细菌液注射到兔子体内,然后抽取兔子血液,使沉淀后取上部的血清(即抗血清),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放载玻片上,与被怀疑为马铃薯环腐病的病原细菌掖混合,如产生“凝集”,即证明为环腐病病原。否则为非环腐病病原。
③真菌病害的病原鉴定:鉴定真菌病害,一般常用的方法是挑取病株组织上的菌丝或子实体制片,然后置显微镜下观察病菌的形态、特征、色泽、大小、结构等。其次是采用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分离培养是切取小块病株组织经表面消毒和灭菌水洗后,移到一定的培养基平板上,在一定的恒温下培养,几天后观察菌落、菌丝体、无性抱子、有性抱子等形态、色泽。接种试验应根据真菌病害不同的侵染类型,将病菌抱子进行拌种、花器接种、土壤接种、涂抹接种或将抱子棍悬液进行喷雾接种。
④线虫病害的病原鉴定:植物受线虫为害后,多在受害部位产生虫廖或膨胀的形态变化,剖切虫瘦或膨胀部分用针挑取内部含有物制片,然后放显微镜下观察有否线虫及形态特征。有些线虫病并不引起植物形态变化,可采用漏斗分离法和叶片染色法进行检查,作出诊断结果。
2. 花卉病害的症状图片
炭疽病此病主要为害兰花、君子兰、白兰、山茶、玉兰、梅花、米兰、无花果、橡皮树、棕榈、蔷薇类、仙客来、仙人掌类、牡丹、芍药、八仙花、万年青、广玉兰、茉莉、金橘、含笑、鸡冠花、石竹、大花萱草、金盏菊、冬珊瑚、散尾葵等多种花卉。
兰花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为害花卉植株的叶片,也能侵染茎、嫩梢、花蕾及果实等部位。
大多数花卉受病菌侵染后多从叶尖和叶边缘开始发病,在叶面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边缘多呈紫褐色或暗褐色,中央为淡褐色或灰白色,后期病斑上生有黑色小点,常排列成轮纹状。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炭疽病菌生长适温为22~28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因此阴雨连绵季节发病严重。浇水时当头淋浇容易发病。
南方一些地区7~9月遇台风伴随暴雨造成叶片伤害,发病最重。
3. 花卉病害的症状有哪些
原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为病害的三要素。植物病害发生需要有三者互相配合。环境条件不仅本身可引起非传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的重要诱因,非传染性病害降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促进传染性病害的发生。二者相互促进,往往导致病害加重。
4. 花卉常见病
一、煤烟病。煤烟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伴随蚜虫、介壳虫而发生。
防治措施为:(1)给植株创造通风透光的条件;(2)降低空气湿度;(3)用毛刷蘸水擦洗病斑;(4)及时消灭蚜虫和介壳虫;(5)喷药保护。6~8月每隔10~14天喷1次120~16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7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哇粉剂500~800倍液。
二、蛾类。榕透翅毒蛾初龄虫常把叶片吃成缺口,老龄幼虫为害严重时可将全株叶片和嫩枝全部吃光,食量大,蔓延快。防治榕透翅毒蛾可用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加0.1%的肥皂液喷杀,或25%的速灭杀丁2000倍液喷杀,每隔10天左右再喷一次,连续2~3次,有良好效果。榕灰白蚕蛾多以幼虫蚕食榕叶和嫩梢为害,发生严重时常会吃光榕叶。榕灰白蚕蛾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加0.1%肥皂液喷杀防治,也可用25%速灭菊酯3000倍液或25%速灭杀丁2000倍液喷洒防治。
三、蚜虫。蚜虫具有刺吸式口器,能分泌“蜜露”,年产幼虫十代以上。对花卉植物危害性很大。受害植株枝叶皱缩,叶态变形,诱发煤烟病、传染病毒等。盆栽花卉少量发生蚜虫时,可用毛笔蘸水刷掉处理,防止蔓延。蚜虫危害严重时应及时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50%甲胺磷乳油1500倍液,喷药2~3次即可控制。也可用灭蚜菌、真菌性农药E8~82,对蚜虫击倒快,且兼杀叶螨,而且对植物有促进生长、叶色变绿等效果,使用浓度为200~300倍。
四、介壳虫。介壳虫种类很多,危害榕树的有堆蜡粉蚧、龟蜡蚧等,介壳虫是寄生在花卉植物的嫩尖、叶片或枝条上,吸食植物养分,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害虫。防治堆蜡粉蚧可于冬季使用2~3波美度石硫合剂喷杀越冬成虫。防治龟蜡蚧宜在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孵化盛期和幼龄期进行,常用农药有杀螟松乳剂600倍液。
五、榕管蓟马。榕管蓟马是一种专食榕树的害虫,主要危害榕树的嫩尖、嫩芽、嫩叶,为刺吸性害虫。受害植株表现为叶片正面卷曲,叶背有许多紫褐色斑点。防治榕管蓟马可用80%敌敌畏2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均有良好效果,但最好是在少量发生的初期及时摘除卷叶,用手捏死卷叶内的虫体与虫卵。
六、红蜘蛛。红蜘蛛是危害榕树害虫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爬行、风雨、水以及随同寄主携带转移为害植物。一般由下往上蔓延,喜在叶背活动。防治红蜘蛛可在每年5~6月圃,用20%三氯杀螨砜可湿,生粉剂1000倍液或40%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乳油喷洒,有良好效果。
5. 花卉主要病虫害
可以用吡虫啉或者是乐果乳剂进行杀虫。这两种药都可以杀死多种花卉虫子。
如果是在室内养护不想喷药物的话,还可以用自制的杀虫剂进行除虫,比如辣椒水、大蒜液、生姜液、花椒水、米醋、蚊香等,都有比较好的驱虫效果。
不过最好是把植株放在通风条件好的位置养护,可以有效的避免滋生虫害。
6. 花卉病害的症状是什么
感病植物在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干扰下,其生理、组织结构和形态上所发生的病变特征。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病变,称为宏观症状;借助显微镜才能辨别的病变,称为微观症状。微观症状多应用于病细胞或病组织的研究范围内,只在植物的病毒病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观察韧皮部中有无坏死细胞,筛管和导管中有无增生结构,以及在感染病毒病的病细胞中出现的各种内含体的形态和类型等。
因寄主植物和病原物所表现的特征不同,宏观症状常分为病状和病征两个方面。
病状感病植物的外部特征。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变色指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叶片的一部分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也有的表现为紫色或红色等其他色泽的变化,叶色变深成蓝绿色或叶片表面呈金属光泽(银叶病)等。叶片上不均匀的变色,如常见的花叶,是由不规则的深浅绿或黄绿相间形成的。变色部分呈不规则斑块的为斑驳,呈环状的为环斑或几个环斑组成的同心斑和线条状变色的线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症状是在平行叶脉间出现条纹或条点等不规则变色。沿叶脉变色的症状有脉带和脉明,花部颜色的变化有花色变绿等。变色症状是由于叶绿素或其他色素受破坏或抑制所致。常表现于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如土壤中缺铁时植物褪绿,缺氮则黄化,土壤中积累盐碱太多或含其他有毒物质导致植株发黄或变红等。有些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黄化。
坏死局部细胞和组织的死亡。症状表现因坏死部位不同而异。叶片上的局部坏死称叶斑;有各种形状和表现:呈轮纹的为坏死环斑或轮纹斑;而蚀纹则仅是表皮细胞的坏死,不同形状的蚀纹又分别称为线纹和橡叶纹等。坏死的叶斑组织脱落即形成穿孔。各种器官均可产生局部坏死,如茎部的条斑坏死(幼苗茎基坏死表现为立枯或猝倒)、果实上的坏死等。内部组织的坏死有块茎内的褐斑、网腐和黑心,维管束的褐死和韧皮部坏死以及果实苦陷等。
腐烂整个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和消解。植物的根、茎、花、果实都可发生,尤易见于幼嫩组织。组织腐烂时可随着细胞的消解而流出水分和其他物质。细胞消解较慢时则腐烂组织中的水分会及时蒸发而形成干腐,如果实受侵染腐烂后形成的僵果即是。反之,如细胞的消解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或软腐。一些病原细菌和真菌可分泌果胶酶,使连结细胞的中胶层分解,导致细胞离析、内含物死亡或分解。从受害部位的细胞或组织中流出分解产物的情况,称异常分泌,其性质与腐烂相似。病部流出胶体物的称流胶;松柏科植物反常溢出树脂的称流脂;流出乳状液的称流乳;流出不能凝固的树液时称流液。
萎蔫植病中的萎蔫是植物输导系统被病原物毒害或病组织的产物阻塞造成的不可逆性萎蔫。一般根或主茎的维管束受害引起的萎蔫多是全株性的,分枝叶柄或部分叶脉的维管束受害则是局部性的。
畸形感病植物组织和器官所发生的皱缩、卷曲、矮缩、丛簇、丛枝、发根、肿瘤、花器和种子变态等现象。矮缩是全株发生抑制性病变,生长发育不良、植株矮小。丛簇只是主轴节间的缩短,或节间的数目也同时减少,但叶片的大小仍正常。枝条不正常的增多形成丛枝,根的增多或不正常的过度分根形成发根,肿瘤在根、茎、叶上均有发生。茎和叶脉上可形成突起的增生组织,如耳突、疱疹、刺疣以及器官的增生等。此外植株还会产生生长习性或对称性的改变,如由匍匐性变为直立性等。叶子受病后发生的病变也很多,如叶片变小,全缘叶变为缺刻叶,叶面高低不平形成的皱缩叶,叶片沿主脉向上或向下翻卷形成的卷叶等。花的各部分变为绿色叶片状的叶变等则是一些特殊的变化。
病征病原物在病株发病部位所表现的特征。主要有:①霉状物。感病部位产生的各种霉层,其颜色、质地和结构等变化较大,如霜霉、绵霉、绿霉、青霉、灰霉、黑霉、红霉等。②粉状物。病部产生的白色或黑色粉状物。白色粉状物多见于病部表面;黑色粉状物多见于植物器官或组织被破坏之后。③锈粉状物。病部表面形成一堆堆的小疱状物,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④粒状物。病部产生的大小、形状及着生情况差异很大的颗粒状物,有的是针尖大小的黑色小粒,不易与组织分离,为真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有的是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颗粒,为真菌菌核。⑤根状菌索。感病植物根部以及附近的土壤中产生的紫色线索状物。⑥菌脓。病部产生的胶粘脓状物,干燥后形成白色的薄膜或黄褐色的胶粒,是细菌性病害所特有的病征。发生机制植物受病后表现各种症状是因其细胞、组织或器官受到某种破坏而变质所致。许多真菌和细菌以及线虫能分泌多种酶,可使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分解和受到破坏,从而造成坏死或腐烂。
7. 花卉常见病害
花卉百菌杀应该是主治真菌、细菌、病毒的广谱性杀菌剂!
8. 花卉的病虫害有哪些?怎样防治?
目前在我国登记的防治花卉病害的生物杀菌剂有以下两种:
(1)多抗霉素目前登记品种为1.5%、2%、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花卉白粉病、花卉霜霉病。
(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目前登记品种为2%、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用于防治花卉白粉病。
9. 植物病害的症状
植物病害是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判断植物病害的两个衡量标准 (1)病害必须有病理程序; (2)病害必须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