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花卉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总结)
1. 花卉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总结
我认为它的意义有两种:
一,人在景中,景因人美;
意思是说单纯一张风景画是缺乏灵魂的,是不完整的作品,只有添加上人的活动,该作品方能达到完美们统一,人在其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人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
意思是说人不能只羡慕别人 所拥有的,说不定这时别人也正羡慕你呢;告诫人们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做到不攀、不比,以知足常乐的乐观心态,开开心心的过完剩下时间。也就是要停止一切内耗,把平平淡淡的日子过得欢歌笑语,把一地鸡毛过成诗情画意,怎么健康就怎么过,,怎么快乐就怎么活。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走完人生旅途!
我亲爱的朋友,你有什么好补充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价,我将感激不尽!
2. 花卉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总结与体会
中国十大名花分别是:花中之魁—梅花、花中之王—牡丹花、凌霜绽妍—菊花、君子之花—兰花、花中皇后—月季花、繁花似锦—杜鹃花、花中娇客—茶花、水中芙蓉—荷花、十里飘香—桂花、凌波仙子—水仙花这十种名贵又美丽的地方名花。
梅花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这十种花分别包含着中国不同层面的精神文化底蕴,有着深厚而浓重的历史内涵,各自在花卉界独树一帜,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凡意义。但在中国10大传统名花中,中国仅享有梅花、桂花、荷花国际登录权。
3. 花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人类和其他动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要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来供给,其次,植物是到目前为止最主要的食物和能源来源,人类的食物绝大多数直接(粮食蔬菜水果)或间接(肉类)来自植物,占人类能源绝大比例的石油、煤炭、天然气也主要来自远古植物,很多植物还可以直接入药或从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物,书籍报刊所用的纸张其原料也来自植物,此外,木材供我们建造居室、棉麻供我们制衣,树木花卉美化我们的环境,改善我们的气候,总之,人类的生活绝对离不开植物。
4. 花卉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有哪些?
在家里养花的好处:1.在家里养点花卉不仅增添生活情趣 使生命更富生机,还稗益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激发对生活的情感。以花会友,其乐融融。赏花节气一一春赏花、夏赏香,秋赏果、冬赏青。赏花品位一一茗赏为上,谈赏为次,酒赏为下。赏花标准一一色、香、姿、韵。2.室内种点花草能改善居住环境,实施绿色环保。(1)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每平方米绿色植物每天吸收二氧化碳90g,释放氧气60g。(2)养花的好处之一吸收有害气体花卉能吸收甲醛一一虎尾兰、鸭跖草、常春藤、吊兰、芦荟。吸收苯的花卉一一常春藤、菊花、铁树。吸收氯气的花一一米兰、菊花、月季、假摈榔、蒲葵。(3)鲜花挥发油的杀菌作用茉莉花、丁香花的芬芳香气,5分钟可杀死原生菌。
花卉以它绚丽的风采,把大自然装饰得分外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养花,可以丰富和调剂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乐趣,陶冶性情,增进健康;还能增加科学知识,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养花,可以绿化美化祖国大地,保护和改善,净化空气,使人们能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生活更加美好。养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许多重要的经济价值。花卉是我国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银花、菊花、腊梅、芙蓉、杜鹃、月季、荷花等均为常用的中药材。香花在食品、轻工业等方面用途很广,如桂花可作食品香料和酿酒,茉莉、白兰、代代、珠兰等可行熏制茶叶,菊花可制高级食品和菜肴。
花从生活中说可以让我们赏心悦目,可以装饰屋子,街道,会有大自然的气息,从其他方面说花可以成为艺术家灵感想像的来源,可以成为某个城市的象征,某个民族的信仰。 有些人爱养花,可以让他们爱养.花的陶冶情操增长见识。而且花优化了空气,看了令人赏心悦目。还有花可泡茶喝,让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 比如腊梅,兰花,菊花等中国传统名花;漂亮的花能够装饰自己的小空间,让主人和客人都有愉快的心情;有的花的香气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干花还可以泡花茶,对身体很好;还有的花浑身都是宝,有着极高的价值。
1、绿色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据测定,667平方米树林一个月可吸收有毒气体4千克。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有臭椿、银杏、大叶黄杨、月季、紫薇、忍冬、木槿、美人蕉等。
能吸收氟化氢气体的植物有桑、刺槐、桧柏、悬铃木、李、五叶地锦、柳、女贞、草莓等。抗氯气的树木有冬青、沙枣、紫杉、栎树。海州常山、日本女贞、香樟、银杏、柳杉、日本黑松等亦可吸收有害气体。
2、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
据测定,桧柏的蒙尘量(单位体积吸尘的重量)为20克/平方米。树木覆盖的地面比裸露地面减少粉尘20%。每公顷杉林每年可吸附灰尘36吨左右。长期在森林中生活的人,很少患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疾病。
3、绿色植物能减弱噪声
绿色植物不仅可以吸收、过滤放射性物质,而且还可消除生活中的噪声。实验证明,有树木的地区噪声比无树木地区可减少10分贝以上。
70分贝噪声通过40米宽的林带,可降低15分贝。雪松、龙柏、桧柏等的树冠能吸收音量的25%左右,同时能将噪声量的75%左右反射或折射出去,将噪声消除,使森林寂静无声。
绿色植物的作用
1、观赏作用
绿色植物的作用有哪些?它有着很好的观赏作用。如今,花市上的绿植形态万千,色彩也是多种多样。
除此以外,还会对它们做一些的特别的造型设计,通过对绿植进行艺术性的修整,从而达到外观靓丽,给人带来一种视觉的冲击。因此许多业主都会在屋内放置一些美观又青翠的绿植来起到装饰和欣赏的作用。
2、环保作用
众所周知,绿植具有一定的环保作用,它能够吸收家中所含有的有害气体,从而净化家中空气,对人体健康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许多业主都会在屋内放置一些绿植来吸收甲醛,净化屋内空气。
在新居刚装修完的时候,想要让屋内空气变得清新,这时就可以摆放一些大型的绿色盆栽在室内,使其有效的吸走室内的毒气。
1、植物给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营养物质。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植物以太阳光作为能量来源,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而有机物是人类及其它动物食物的来源。植物的光合作物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生命存在根本。
2、降温增湿效益——调节环境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在炎热的夏季,绿化状况好的绿地中的气温比没有绿化地区的气温要低 3-5度,如我们测定居住区绿地与非绿地气温差异为4.8度。绿地能降低环境的温度,是因为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阳辐射带来的热能(约20-50%),更主要的是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植物吸收辐射的35-75%,其余5-40% 透过叶片),吸收环境中的大量热能,降低环境的温度,同时释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环境空气的湿度(18-25%),对于夏季高温干燥的北京地区,绿地的这种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1公顷的绿地,在夏季(典型的天气条件下),可以从环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热量,相当于 189台空调机全天工作的制冷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严寒的冬季,绿地对环境温度的调节结果与炎热的夏季正相反,即在冬季绿地的温度要比没有绿化地面高出 1℃左右。这是由于绿地中的树冠反射了部分地面辐射,减少了绿地内部热量的散失,而绿地又可以降低风速,进一步减少热量散失的缘故。
3、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效益--调节环境空气的碳氧平衡城市绿地中的园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机营养的同时,向环境中释放氧气,维持城市空气的碳氧平衡。对于维持清新的空气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要吸进750克的氧气,呼出1000克的二氧化碳,而一棵胸径20公分的绒毛白蜡,每天可以吸收4.8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3.5千克的氧气,可以满足大约5个成年人全天呼吸的需要。早晨随着太阳的出升,绿地中园林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于是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降低,到中午左右二氧化碳含量降到最低点,夜晚,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并且也开始进行呼吸作用,而由于城市人的活动、车辆等的运转,都向空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开始升高。所以在绿地中锻炼,从环境空气的清新程度上来说,是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最好, 而在清晨并不是最好的时间。
4、滞尘效益--大自然的滤尘器空气中的粉尘不仅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而且粉尘颗粒中还粘附有有毒物质、至病菌等,对人的健康有严重的危害。绿地中的园林植物,具有粗糙的叶片和小枝,这些叶片和小枝具有巨大的表面积,一般要比植物的占地面积大二三十倍,许多植物的也表面还有绒毛或黏液,能吸附和滞留大量的粉尘颗粒,降低空气的含尘量。当遇到降雨的时候,吸附在叶片上的粉尘被雨水冲刷掉,从而是植物重新恢复滞尘能力。绿地滞尘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绿地充分覆盖地面,有效地杜绝二次扬尘。
5、吸收有毒气体的效益园林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并且做到彻底的无害处理。1 公顷绿地,每年吸收二氧化硫171千克,吸收氯气 34千克。对于维持洁净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6、园林绿地的减菌效益许多园林植物可以释放出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如丁香酚、松脂、核桃醌等,所以绿地空气中的细菌含量明显低于非绿地。因此绿地的这种减菌效益,对于维持洁净卫生的城市空气,具有积极的意义。
5. 园林花卉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分类,我们能够了解到花卉的一般形态和生活习性,有利于对花卉进行栽培管理、改造和利用。
例如,利用花卉对光照的要求,可人为地控制花期,使花卉按照人们的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如节日前后)开放。
延长八仙花每天的日照时间,使之不少于12小时(可以利用白炽灯泡的光照射),能促使其提前一个半月至两个月开花。
如果人为采用遮光处理,缩短每天的日照时间(不超过12小时),能促使菊花、一串红提前开花;反之,增加每天的日照时间,还可使菊花、一串红提前开花;反之,增加每天的日照时间,还可使菊花延迟开花。
又如,根据花卉对温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让喜温性花卉安全越冬,达到一年育成,多年有花。
6. 花卉的作用与地位
植物文化的特点
①植物文化特点是园林意境组成的重要来源。
②植物文化对园林意境的产生有重要作用,研究植物文化对研究园林文化是一种基础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③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其植物设计具有个性与特色,人们建造园林本身就是创造文化,从文化角度对园林植物进行分析理解,是一条理解园林艺术的新途径,可以大大加深对园林艺术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园林魅力和园林艺术的继承。
④园林文化应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创造,即创造景观和创造生活,缺乏生活园林艺术会趋于空洞化,并指出探索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应该借鉴传统的智慧和精神。
在现代园林植物的造景中,也应多运用植物的涵义,并且结合现代植物配置和造景方法来追求植物意境美,使人们在充分享受植物外在美的同时,加深对植物的艺术认识和精神上美的享受。
在欣赏植物美时,存在两种状态:第一,即由前述的植物的形体、色彩、芳香和声响等刺激人们的各个感觉器官,由此而得到的一种感知的美;第二,则是因为植物的存在,触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存在的美的感受。这种由第二信号系统联发而来的美的感受更加刻骨铭心,更加具有民族性和文化色彩,因而也更加不同凡响。
植物联想美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它与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化教育水平、社会历史发展等密不可分。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在欣赏、讴歌大自然中的植物美时,曾将许多植物的形象美概念化或人格化,赋予其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内涵。
(一)“比德”赏颂型
松柏 植物材料被用于“比德”,且广被园林采用者首推松柏。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荀子)中又有:“松柏经隆科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贞也。”“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地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荷花 与此精神近似的是水中。荷虽属草木,但古人对荷却是钟爱倍加,孟浩然赞荷花是:“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周茂叔(爱莲说)更把荷花“比德”于君子,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正是君子洁身自好品格的写照,造园植莲,即是显示园主的精神境界。
竹 竹是古人情有独钟的一种植物。早在晋代,戴凯之便写出了世界上关于竹的最早专著——《竹谱)。继而白居易又写了《养竹记》,他说:“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正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等多树之庭实焉”;“竹之子草木,犹贤之于众庶”。白居易着实把竹的特性,作了高度的评价。苏轼有“不可居无竹”之说,无怪阮籍、嵇康等“七贤”在竹林中才能肆意酣畅,竹给贤者以灵气。
樟 (南史王俭传)则更清楚地表述了樟与贤者、与人材相比拟的观点。其中写道:’俭幼笃学,手不释卷,丹阳尹粲闻其名,及见之日:宰相之门也,括、柏、豫章,虽小已有栋梁气,终当任人家国事。“可见樟与栝(圆柏)、柏(侧柏),都是理想的比德树木。在”以儒化民”的儒文化圈中,园中选用富有文化内涵的植物,作为造景的材料,是文化需要,是“化民”的需要,值得颂扬、倡导。
槐、楸 槐与揪是黄河流域的乡土树种,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都有其相应的记载。《朱子语类)中有:“国朝殿庭,惟植槐楸”;《全唐诗话》中:“槐花开,举子忙’等等。所以,槐与楸都是高贵、文化的象征。
兰 兰是善,兰是君子。《家语》孔子日:“与善人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兰虽属草木,但其覆盖效果之大,却是许多植物无法与之比拟的。
杏 杏是古人倍加珍重的。《庄子·渔父》中:“孔子游缁帷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杏成了讲学圣地的同义词,罗愿《尔雅翼》中:“五果之义,春之果莫先于梅,夏之果莫先于杏……寝庙必有荐;而此五果适手其时,故特取之。”杏成了夏祠之圣果。自《太平广记》记述“董奉杏成林”的故事后,杏又成了活命之果。
(二)吟诵雅趣型
造园时,如果从古典审美意识出发,引经据典地把植物景观都作成“比德”型景观,那就未免过于单调肃穆,缺乏情趣。所以,园主常根据自身的爱好,选取适于观赏、吟诵的植物,配置在园中适宜的位置,依照植物时序季相的变化,可以四时八节地邀约知友,欣赏唱和,雅趣逸情,与园景互相辉映,使人陶醉。现根据季节,选取一些较具代表性的花木,择要介绍古人的欣赏情怀。
梅 梅是古来传诵的名花。宋·杨万里在《和梅诗序》中写道:“梅肇于炎帝之经,著于说命之书、召南之诗。”赞梅的冲寒斗雪,不畏冰霜的精神,首推扬维桢的“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毛泽东“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似为梅的小结。梅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园中植梅、赏梅、吟诗雅趣,直到20世纪30年代此风犹盛。苏州可园,有铁骨红梅名晶。昔时,国学大师章太炎夫人汤田梨先生,可园主人前苏州图书馆馆长蒋吟秋先生,作家程瞻庐先生等在园中赏梅吟诗。程先生的一首七绝,把可园的梅景描绘比喻得最为动人。诗道:“为乞词人诗一首,古梅红尚晕焉支。可园春色深如许,开罢南枝又北枝。”汤、蒋与之唱和,一时传为佳话。
海棠 唐代贾耽称之为“花中神仙”,所以名儒巨贤的清辞丽句极多。宋代陈思《海棠谱序》中有:“梅花占于春前,牡丹殿于春后,骚人墨客特注意焉!独海棠一种,丰姿艳质,固不在二花下。”陈思把海棠与“韵胜”、“格高”的梅花,号称花王的牡丹相并论,足证对其看重之甚!陆游也是十分喜爱海棠的,他作《海棠歌》道:“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奴仆尔?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药应羞死……”他又写诗道:“晓来强自试新妆,倦整金莲看海棠,不是幽人多懊恨,可怜辜负好春光。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露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诗中这位幽人真是爱花若狂,为了多看几天海棠花,竟要到阴曹地府去乞借春光,希望在春的护持下,延长海棠花期。士人爱戴,真是无香胜有香也!
菊花可称是全民族的花,不论智愚莫不知悉菊花。上自先秦,下迄近代,总是歌颂其雅洁,特别是魏晋时期,真不愧为爱菊的朝代,诗人们无不以咏菊为雅举。晋·陶潜的五古《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陆放翁就陶潜《归去来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赋诗作解,进一步总结了菊花的“性格”。诗云:“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名纪先秦书,功标列仙方。纷纷零露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乃知渊明意,不为泛酒觞。折嗅三叹息,岁晚弥芬芳。”褒奖颂咏之词不可胜数,独不见有贬语者,可见菊之精神,犹民族之灵魂!
木兰 木兰是唐朝最受珍爱的花,明代诗人对此也倍加钟爱。木兰与苏州有不解之缘,据《岚斋录》:“张抟为苏州刺史,植木兰于堂前,盛时宴客,命即席赋之,陆龟蒙后至,张连浮酌之,径醉。强索笔题两句云:‘洞庭波浪渺无津,日日征帆送远人。’于是颓然醉倒,客欲续之,皆莫详其意。既而龟蒙稍醒,续曰:‘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原是此花身。’”一时成为绝唱。无怪苏州园林都喜欢木兰,以此作为景点。
桃 在牡丹面前只能敛迹的桃花(唐·舒元舆《牡丹赋并序》),其实是理想世界的花,这在晋代陶潜的《桃花源诗》及《桃花源记》中都可窥其梗概。后世把理想境界称作世外桃源,都与陶潜的文章有关。桃又和人们的爱情生活相关联。唐代书生崔护的《题城南诗》便是一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知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另外,桃尚与避邪、逃凶等传统风俗有许多联系。如《典述》:“桃之精生于鬼门,以制百鬼,故今作桃梗入悬门以压邪”;《庄子》有:“插桃枝于产,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
山茶 在众多的咏山茶诗中,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欣赏她的冒寒而花,繁荣了寂寞的冬季;另一是赞誉她具有牡丹的鲜艳,梅花的风骨。山茶多品种共栽,花期可延续二三月之久。因此,许多诗人对这两特点,大加赞赏。宋·梅圣俞的五古《山茶树子赠李廷老》中前四句道:“南固有嘉树,华若赤玉杯。曾无冬春改,常冒霰雪开。”明·沈周说:“雪后无颜色,凌寒见此花。”可见山茶是初春的花,春寒料峭中足以与雪斗寒,劲意似松柏,丰富了冬春的园景!
(三)形实兼丽型
宋·朱长文在《乐圃记》中有一段话:“时果分蹊,嘉蔬满畦,标梅沉李,剥瓜断壶,以娱宾友谊,以酌亲属。”说的是在乐圃中种了鲜果时蔬,采收了用以招待亲友或供家人尝新,亲手劳作,共享时鲜,田园情趣,其乐融融。可见古代园林中的植物,并非纯属观赏。在上林苑中果树也是装点园景和采食鲜果的兼用造园材料。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田园的距离日益拉开,同时艺术的演化,促使“艺术排他性”;逐渐使园林中单纯地配置纯观赏性的植物,偶有少数果术也不具重要功能。
事实上,有不少花木是形实俱丽的,有的则本来是从果树中演化选育出来的,如梅花最早便是采收果实的果梅,后来才逐渐选取其中重瓣、复瓣的梅花,作为观赏之用。从《诗经·召南》“标有梅”所说的梅,便是果梅。当时是供佐餐用的。吴江市梅埝乡在60年代出土的青莲岗文化遗迹中,发现有梅等核果,考古学家分析当时这些果实都是珍贵食品,所以作为殉葬品。这就足以说明梅是从果梅开始的,受人重视的。不仅如此,桃、李、杏、石榴等最早也是从采果食用转向观赏的。《语林》中说:“梅李至冬而花,春得而食”;《世说新语》记述的魏武带兵,兵渴,望梅生津止渴的故事,均给梅李等带来了食用、观
赏兼备,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果树还兼具了遮荫的功能,明人吴宽说:“枣树八九株,纂纂争结实,大率如 珠,此种味甘脆……早知实可食,伺须种柽榆?”可见明代对果树还是十分重视,园林中仍是常用的。
为了便于说明,下面择要介绍几种形实俱丽的果树。
枇杷 枇杷是四季常绿,“寒暑无变,负雪杨华一质贞松竹,四序一采”的果树(宋·周祗《枇杷赋并序》)。枇杷确实是冬花夏实,可以繁荣寂寞的冬景,丰富初夏的时鲜。其景观很是动人,特别是绿叶丛中金果悬枝,最惹人爱。明·高启有诗赞道:“落叶空林忽有香,疏花吹雪过东墙。居僧记取南风后,留个金丸待我尝。”沈周有句:“数颗黄金弹,枝头骇鸟飞。”近代画家吴昌硕更说得明白,诗道:“五月天气换葛衣,山中卢桔黄且肥。鸟疑金弹不敢啄,忍饥空向林间飞。”此情此景,真是讨人欢喜。无怪拙政园中有枇杷园一景。苏州洞庭山更有全国特有的“白沙”枇杷,可供选用。
石榴 晋代潘尼盛赞石榴是:“华实并丽,滋味亦殊。可以乐志,可以充虚。朱芳赫奕,红萼参差。含英吐秀,乍含乍披。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川;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潘尼把石榴的浆汁种子,比作天空星宿,晶亮闪耀珍爱有加。晋·张协《安石榴赋》也称其“耀灵葩于三春,缀霜滋于九秋。”春花秋实,四季有景。宋·晏殊的“五绝”更把石榴的配置位置,也作了说明。诗道:“开从百花后,占断群芳色。更作琴轸房,轻盈瑚窗侧。”宋·宋祁则着力夸其景观是:“不竞灼灼花,只效离离实。”这诗是对石榴花果俱丽的描绘,宋祁对石榴可算是情有独钟了。
至于民间流传的“榴开百子”虽系俗语,尤与当今计划生育相悖,但也典出有据,《北京·魏收传》:“安德王延宗纳李氏女为妃,妃母宋氏以二石榴荐于王前,王弃之。宋氏见,乃作解释道:”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母望婿、女多子孙。’王大喜。”于是相沿流传,成为民俗。
银杏 树形高大端正,叶形美丽且富有秋色,长寿无病,少虫,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又属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孑遗树,应作为园林的骨干树。
从商周先秦以至明清,历代相传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即传统的伦理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民族的素质。老庄、孔孟以及诸子百家所倡导的一系列伦理道德观,成为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面,也是古代土子出处仕达必然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自觉地追求的做人准则。所以每做一件事都会从文化的高度来衡量、评价。造园活动也不例外。
同时,基于农耕经济对天的依附性,先民对天的认识是由神秘到敬畏,由敬畏而走向依赖,并进而引申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概念,成为广义的宇宙观。在这样的总概念下又从“构木为巢”、“钻燧取火”等对树木的依附性,形成了把树木看作“社木”等原始崇拜,进而渗透了文化内涵,对树木植物赋予某些“性格”属性。当造园造景应用树木植物材料时,势必联系这些文化现象,特别是植物材料与厅、堂、亭、榭等建筑物结合联系时,便题词、作记、写诗、填词形成景点。甚至把这样的文化活动,作为园景雅俗的
衡量标准之一。
运用植物材料,并与建筑物配合成景时,必然要经过一番思考、观察,在建成后的日常欣赏过程中,也将因景生情,发人深思。这思考、欣赏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陶冶情趣的过程,古典园林之所以宜于静观、细赏、耐人寻味,正因其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诗礼传家、文章华国的明清时代,士子们追求的便是以文载道的传统观念。
常见花语
牡丹-荣华富贵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天上有香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牡丹,花大色艳,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素有"花王"美誉。被视为荣华富贵的象征。
梅花-高洁、刚强、坚贞 潇洒 梅的枝干苍劲挺秀,被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梅花凌霜傲雪,冲寒而放,"独步早春",被人赞为"以韵胜,以格高"。"花中气节最高坚"。梅有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有具五福:即梅花五瓣的象征,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元诗"潇洒红梅似玉人,倚风无语淡生春"
兰花-高尚、幽雅 兰叶青翠,花色脱俗,香气清幽,有"香祖"之誉。自屈原起就被视为高尚人格的象征。《孔子家语》品兰谈及:"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俱化矣"。又云:"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因而兰花也被誉为君子,"滋兰树蕙"便是培育英才的代名词。良辰佳时也被誉为"兰"的时光。如"兰时"指良时、春日、春时。"兰夜",指七夕,农历七月,古称"兰月"。"兰期",泛指相会的良辰。
荷花-纯洁、无邪、清白、正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有"君子之花"的美誉。并蒂莲则象征夫妻恩爱。
菊花-高洁、益寿、延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陶渊明起,世人开始推崇菊花。陆游"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朱淑贞:"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神农本草经》认为"服之轻身耐老"。故菊花又有"寿客"之称。
桂花-光荣、吉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花及其果实是天降灵实。月亮,古称"桂魄";月宫称"桂宫";秋试及第,称"蟾宫折桂"。古代庭院常在庭前对植金桂、银桂,称"双桂当庭"。
松柏-坚贞、青春常驻、气节高坚 苍松傲骨铮铮,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常青,历严冬而不衰。《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人士高气节,老桧参青天"。幼学故事琼林,"男子为人卓卓,必如老桧参天。"
竹-正直虚心、气节高坚、 潇洒 "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江南潇洒地,本自与君宜"。
柳-依依难舍 古人送别朋友,常折柳枝相赠,"柳"与"留"谐音,以示依恋之情。
桃李-门生 桃、李在明媚的阳光下,花繁叶茂,果实累累,生机勃勃,人们常以"桃李满天下"来比喻名师的门生众多。
梧桐-爱情 古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诗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世人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每易形成美需寓善、景中有文、文需循经据典,还需寄寓心志于景观之中;另一方面又要求富于诗情雅趣。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造园造景,植物配置,就易于程式化,造成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应该把文化修养、文化意识作为造园造景、植物配置的思想基础。要倡导把一切外来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到传统文化之中,使之扩大造园造景、植物配置的思想基础。然后再以科学的思想和技术,具体指导景观的设计和实施。若能密切结合,发挥特色,那么,一种既具有传统风格的、又具有发展性的植物景观,便将出现在我国乃至整个世界上。
事实上,不仅中国如此,其他许多国家亦均有此情况,例如日本人对樱花的感情,每当樱
花盛开的季节,男女老幼载歌载舞,举国欢腾;加拿大以糖槭树象征着祖国大地,将树叶图案绘在国旗上。下面是一个较著名的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德国柏林建立一座苏军纪念碑,在长轴线的焦点,巍然矗立着抗击法西斯、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威武战土抱着儿童的雕像;军旗倾斜表示庄严的哀悼,母亲雕像垂着头沉浸于深深的悲痛之中,在母亲雕像旁配置着垂枝白桦,白桦是苏联的乡土树种,垂枝表示哀思。这组配置使我们想象到来自远方祖国家乡的母亲,不远万里来到异国想探视久久思念的儿子,但当她得知爱子已牺牲而来到墓地时的心情。这组配置是非常成功的,当你细细品味时总是感人泪下,从而唤起反对法西斯、保卫世界和平的感情。还会觉得战土的英灵也会得到慰藉,因为他得到人民的尊重并且有母亲和家乡的草木在身旁陪伴而不会感觉是在异国他乡。
7. 花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我们习惯这样去理解艺术的作用价值,那就是“艺术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所以我们都热爱学习艺术、欣赏艺术,的确也是如此,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若是没有艺术的话,这生活多枯燥无味啊,那么艺术除了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之外,艺术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影响吗?
艺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确切的说,科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科技,社会发展就非常缓慢,然而,科技也是依靠人的智慧力量,不是变魔术就可以变出来的,不过,我们要去思考人的智慧又是怎么来的,或者说有什么方式可以开启人的智慧?经过诸多事实证明,艺术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金钥匙,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智慧,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艺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估计大家都知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吧,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伟大神圣的欧洲文艺复兴唤醒了那些整日昏昏欲睡,完全没有人性欲望,只相信、崇尚“神明”的西方人,
那时候的西方人都以为世界是神创造的,所以自己不需要有太多的想法和斗志,而社会的支柱力量就是人,人才是社会的生产力,试问一下,一群没有奋斗精神的人可以担当得起社会发展的责任吗?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更主要是,那时候的女人身份地位极为低贱,
当提倡“人文主义”精神,世界是人创造,而不是神创造的文艺复兴浩浩荡荡的发展起来,并取得成功之后,人性的欲望就得以解放了,不再被宗教神学所禁锢,人有了欲望,也就有了奋斗的目标,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社会也才会进步,综上所述,这就是艺术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