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发展历程(花卉发展历程简述)
1. 花卉发展历程简述
古埃及
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大约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47年,恺撒大帝进攻埃及的时候,战火波及亚历山大里亚城图书馆。数十万册以古埃及文字书写的经卷付之一炬,其中包括当时最完整的埃及史。这部史书是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在埃及自立为王的希腊将军托勒密一世要求埃及的祭司兼学者马内托(Manetho)所写的。这部“埃及史”被烧毁,实为无法弥补之损失。幸而当时有些其他著作引用了一些这本书的内容,人们才能知道古埃及历史的一些片段。直到目前,埃及学者仍然沿用马内托对埃及史的划分,但对许多帝王的兴衰更替,以及确实的年代,仍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
古巴比伦
古巴比伦(约前30世纪—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境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为“天堂”,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这平原上发展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颂布了第一部法典,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印度
早在西元前约2500年,在现今巴基斯坦,文明即已滋生,古城哈拉巴及穆罕耶达罗的遗迹留有许多这早期文明的烙印。居民已有度量衡及文字,并挖沟渠及运河,在堡垒之下的城市是在一严谨计划下筑成的,神庙、住宅、浴室、街道,几何形的G局及卫生系统的设计排水沟、运河等。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包括黄金首饰和宝石、经雕刻过的石头、青铜和土塑小雕像等。黄铜和青铜多半用于制造器具和武器。陶器通常以轮状捏制,用火烧成,并绘上几何、花卉及动物等图案。
中国
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考古发现了7000到10000年前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稻谷、乐器、上古文字等等。根据传说史,4000多年前华夏族逐渐形成,之前几千年为三皇时代,之后为五帝时代。约于西元前21世纪,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之后为商(约西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西元前11世纪—前770年)。之后就是春秋及战国时代(西元前770年—前221年)。夏、商、周皆采用封建制,其中商朝时存在大量奴隶,周朝时封建制已经非常完善,人口也以庶民为主。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世袭王朝。
2. 花卉的发展
① 我国花卉行业现状
我国发展花卉产业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其发展迅猛。从1984年到2003年的20年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增长了27倍,产值增长了57倍,出口创汇增长了47倍,分别达到了43.5万公顷、353亿元和9756万美元。
花卉产品结构严重失衡。
我国花卉产品结构严重失衡,绿化苗木、草皮等产品占了绝大多数。据介绍,我国花卉销售额最高年份时达到540亿元,但是八成以上是观叶植物、绿化苗木和草皮,鲜切花和盆花所占比例有限。
产业效益低下。
与一些花卉大国相比,我国花卉产业效益还很低下。我国花卉栽培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鲜花总量占国际市场的比例约为3%。据了解,我国大多数大中城市的鲜花六成以上都是进口的,自产鲜花的份额微不足道。由于重视程度和投入不够,不少本地花卉还在节节萎缩。
产业发展缺乏科技后劲和内涵。
我国花卉产业缺乏科技后劲和内涵,正面临考验。传统的大路货花卉由于不注重科研更新和提纯复壮,品种严重退化,已经难登大雅之堂。
国际市场竞争力低。
近年来,我国花卉产业呈现出超常规发展态势,生产面积增长过快、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质量低、效益低,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
② 我国花卉行业的发展前景
花卉是大有潜力的朝阳产业。
我国花卉消费绝大多数属于集团消费和节假日消费,全国城镇人口年平均消费鲜切花3枝,按全国人口计算人均消费不到1枝,个人消费人均不到2元。如果我国人均鲜花消费能力提高到人均5元,仅国内个人年消费总值就增加37亿元以上,所以国内花卉市场的潜力巨大。
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带动花卉市场的发展。
当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专家预测,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西部12省区仅退耕还林对苗木的年需求量就在400亿株以上,缺口很大。西部广大地区的退耕还林、治理沙漠化、石漠化、泥石流、建设绿色通道工程等对花卉苗木有很大的需求量。
小城镇建设为花卉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全国范围内的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将掀起城市绿化、美化的热潮。以广西为例,按照规划,“十五”末广西的城镇化水平将由目前的23%提高到31%,届时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分别达到36%、30%和10平方米。这为花卉业提供了较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国际花市的活跃为我国花卉业开辟了另一增长点。
目前,国际花卉市场异常活跃,近几年行业产值(包括鲜切花、盆花、盆景、绿化苗木、草皮等)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就鲜花消费来说,世界人均年消费额为3美元,西欧、北美人均年花卉消费额在100美元左右。我国也已跻身世界花卉生产和消费大国行列,特别是我国的盆景和珍稀花卉在国际市场上十分抢手,出口前景广阔,近10年来,我国花卉出口创汇额达2.6亿元以上,以后,随着我国花卉产品的品质、规模等不断提高,花卉出口业还将呈不断增长趋势。
3. 花卉发展的各个时期
分别是唐朝宋朝,明朝,清朝
4. 我国花卉业发展简史
花满天:一直很热爱中国文化,大学读的是风景园林专业,对东方美学、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以及花卉植物等,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从大学时代开始,我就有个梦想:创立一个可以承载中国文化和东方美学的品牌。
后来也是机缘巧合,进入了美妆行业。从2010年开始,我一直深耕“美妆+电商”领域。创立花西子之前,我运营过几个国货美妆品牌的天猫旗舰店。在这期间,我看到了国货美妆的蓬勃发展,但同时深感国货美妆品牌需要更多的特色和原创。因此,打造一个有足够中国特色的“东方彩妆”品牌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在思考怎么做这个品牌之前,我和团队花了一年多时间,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古籍。我们发现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就会用植物花卉、动物油脂等天然成分来修饰面容;历朝历代的古籍中,也记载了很多美容养颜古方。我们希望能把花卉成分和中草药成分,结合到我们的产品中去,打造一个“以花养妆”的品牌。花西子品牌由此而生。
5. 花卉的起源及其发展史
我国古代插花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六个时期:(1)先秦阶段,即六朝以前(即公元220年以前),为插花萌芽阶段。(2)六朝时期(即公元220-581年),为插花初级阶段。(3)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为插花普及、发展、兴旺阶段。(4)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为插花繁荣昌盛阶段。(5)明至清末时期(公元1368-1911年),为插花成熟、完善的鼎盛阶段。(6)清代以后为我国插花艺术的停滞衰退阶段。以上就是我国先秦到六朝至清代的插花起源及发展。
6. 中国花卉文化发展历史
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势衰落,藩镇割据,宦官弄权,由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是在“复古”的口号下,主要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一场文学革命,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似。 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
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
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
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发展历程
兴起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
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
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
明朝的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朝的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但这场文学运动,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与政治斗争关系更密切,历时更久,波及更广,参加者更多,其影响也更为深远。
北宋初年,国家统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较为安定,一部分上层士大夫便醉心太平,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吟风弄月,以致晚唐五代以来的浮艳文风更有发展。但宋代立国,先天不足,北有辽国,疆域未完,无复汉、唐帝国气象。
同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兼并日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感慨国耻,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提倡写作反映现实的诗文,推崇韩愈、白居易,便形成了对立的文风。
所以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一开始便是适应政治斗争需要而起的。其发展过程大体有三个阶段。
三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从宋太祖立国至真宗朝,约为10世纪70年代至11世纪初,是初发阶段,先驱者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以及姚铉、孙复等。柳开首举“尊韩”的旗帜,提出重道致用、尚朴崇散、宣扬教化等主张,反对当时华靡文风。
王禹偁也主张宗经复古,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文论“文从字顺”的一面。他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反对晚唐以来淫放颓靡诗风,并在创作上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他的诗文具有现实内容,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悦目,显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初成绩。
但是,他们对文学改革的倡导,在当时影响不大,而以杨亿、刘筠和钱惟演为首的西昆派华靡文风却开始泛滥。于是继起的穆修提倡为道而学文,极力反对骈文的章句声偶。他不顾流俗的诋毁,刻印韩柳集数百部在京师出售,以提倡韩柳文自任。
稍后的石介,在《怪说》中指名抨击杨亿“缀风月,弄花草”,“蠹伤圣人之道”。但他们在诗文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新颖切实的见解,又重道轻文,忽视文章的语言形式。除王禹偁外,这些人的散文大都有辞涩言苦之病,创作成就都不高。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在宋仁宗朝,从11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左右,是运动形成高潮的阶段,主要代表作家先后有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和苏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人。先是范仲淹在仁宗天圣三年(1025)提出的改革时弊政纲中,主张改革文风。
天圣七年(1029)、明道二年(1033),朝廷两次下诏申戒浮华,提倡散文。由于朝廷表态,主张改革文风之士接踵涌现。他们频繁往来,相互唱和,一齐向文坛积弊发起了空前有力的冲击,显示出浩大声势。
李觏要求文以经世,发挥“治物之器”的作用,反对拟古和“雕锼以为丽”(《上李舍人书》、《上宋舍人书》、《原文》)。尹洙摒弃骈文,致力写作简而有法、辞约理精的古文。苏舜钦高度评价了古代设官采风的重大作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是“警时鼓众”、“补世救失”,反对以藻丽为胜,提倡“道德胜而后振”(《上孙冲谏议书》)。
梅尧臣论诗强调《诗经》、《离骚》传统,重视比兴,力贬浮艳堆砌恶习,要求诗叙人情、状物态,意新语工,景与意会,达到“平淡”高境。苏梅二人的诗风有豪放和淡远之别,但都注重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有力地打击了西昆体无病呻吟的浮艳诗风。他们在诗文革新运动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稍后于苏、梅的欧阳修,则是这一阶段乃至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在运动中的杰出作用是:
①有意把诗文革新同范仲淹领导的政治改革结合起来,使古文、诗歌和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从而把运动更加引向了自觉和深入。
②阐明理论,指引革新。他提出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又认为道可充实文,而不能代替文,主张作文须简而有法,流畅自然,反对模拟与古奥。他论诗重视美刺劝戒,触事感物,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著名论点,强调诗人的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
他推崇杜甫,赞赏李白。他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其《六一诗话》发表了不少精辟的文论、诗论见解。他的诗文理论,指导了作家的创作实践,指引着革新运动。
③改革科场积弊,罢黜四六时文。欧阳修在嘉祐二年(1057)权知礼部贡举,严格规定应试文章必须采用平实朴素的散文,坚决贬斥险怪奇涩和空洞浮华的文风。
④大兴创作之风,努力提举后进。欧阳修积极写出了许多优秀散文作品,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平易自然,流畅宛转,曲畅旁通地叙事、说理、抒情,从而开辟了一条散文创作的通衢大道。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吸收了韩愈诗散文化的特点,却避免了韩诗的险怪和生僻。
他的创作在诗文革新运动中起了典范作用。欧阳修爱惜人材,把一大批新老作家团结在周围。特别是他推重王安石、曾巩和苏氏父子,作为诗文革新的中坚力量,鼓励他们积极创作,保证了运动继续蓬勃发展。欧阳修采取的上述措施,作用很大,影响深广,使革新运动达到高潮,取得胜利。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约11世纪50年代至11世纪末,是运动的完成阶段,主要代表作家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
王安石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文章的内容应有关“礼教治政”,“务为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上人书》等)。他一再痛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取材》)的倾向,在诗歌方面独尊杜甫。
曾巩、苏辙、王令等人,也各自以其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在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发挥了骨干作用。而领导这次运动取得全胜的是苏轼。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文坛领袖。他提出诗文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凫绎先生诗集叙》),号召作家要“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但他很重视文学艺术的特征,一再指出:文学本身有如精金美玉,自有定价(见《答刘沔都曹书》等)。他又提出了“随物赋形”、“辞达”、“胸有成竹”、“传神写意”、“诗中有画”等著名论点,指导当时的创作。
他的诗文词赋,都体现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也重视人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以及陈师道等人,都成了北宋后期杰出的作家,对北宋文学繁荣都作出了贡献。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家奉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欧阳修、曾巩、苏轼等。
诗歌方面,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也给予南宋金元诗以及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诗派以深刻的影响。但是,由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带有“正统”观念,也有要求文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味,助长了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这就表现出这一革新运动在思想上的历史局限。
7. 花卉发展历程简述怎么写
一般春季播种,夏秋开花结实,入冬前死亡。
在一个或两个生长周期内完成其生活史,一个生长周期内完成生活史为一年生花卉,两个生长周期内完成生活史为二年生花卉。
典型的一年生花卉如鸡冠花、百日草、半支莲、凤仙花、千日红、山字草、翠菊、牵牛花等,
园艺上认为有些虽非自然死亡,但为霜害杀死的也作一年生花卉,更有将播种后当年开花结实不论其死亡与否均作一年生花卉的,如藿香蓟、矮牵牛、金鱼草、美女樱、矢车菊、紫茉莉等。
8. 花卉发展历程简述50字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以“花开中国梦”为主题,园区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是花博会历史上展园面积最大的一届盛会。该届花博会吉祥物是“圆圆”“梦梦”,寓意好事成双,十全十美。
2021年5月21日至7月2日,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将在上海崇明举办。本届花博会室外展园达180个,展园数量创历届花博会之最。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会花是牡丹。
1、中国花卉博览会是中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花事盛会,被称为中国花卉界的“奥林匹克”,第十届中国花博会计划选址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地区,规划布局“一轴、一带、三区”,即主题演绎轴、十里花溪带、核心展示区、森林景观区和配套服务区。
2、牡丹是我国的国花,象征着气质典雅,很高贵的人,在传统的国画中最为常见的花就是牡丹花,还代表着吉祥和富贵,升华一步讲,寓意着祖国繁荣昌盛,它的花语是浓情,圆满,雍华富贵,且不同的花色所对应的花语也不同。
3、牡丹喜欢冷凉环境,栽种最好选在秋季进行,具体是九月中下旬到十月中下旬之间,要是想要盆栽,准备松软,排水性好且有一定肥力的砂质土,地栽提前耕地,施加基肥,小苗选健壮的,活性高的。栽种时先挖个坑,放入小苗,理顺它的根系,填土压实土壤即可。
9. 简述花卉产业的发展前景
一般花店的利润和分析“
一、开一家花店的前景分析
1.根据市场。中国一个国内外大国,人口众多的,在花卉的发展上却是个初水平的,花店的管理,技术,人员,客户,都有许多的不足。这就促成一个空白市场商机,市场前景可观。
2.根据经营。随着大家在消费者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弊端,为了让自己的店能更好的经营下去,部分经营者对自己的经营开始了从新的定位,然而在目前来说,各地范围内的花店经营者还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国内外花店业的要求,所以只要有自己的经营特色,不怕不创收。
二、开一家花店的利润分析
1、开花店投资成本
想要知道开花店的利润,首先需要知道花店的成本投入有哪些?主要是租金、鲜花进货费、装饰、人工工资。因为以上的这些方面都是变量,比如投资者选择的开花店城市不同,所需要的租金、员工工资都是不同的。
2、开店规模决定盈利能力
通常情况下,花店的经营难度是相对较小的,但利润率的变化也是毫无规律可言的,不过开店的规模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毕竟花店规模越大,说明花的种类和服务项目也就越多,在这样的客观背景下,根据自身的业务能力以及相匹配的经济条件确定开店规模,对利润的预期也就可以比较容易实现,相信这对大部分的创业者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1、普通的鲜花店因为鲜花种类和服务项目有一定的约束性,因此利润收入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但赚个高工资是没有问题的。
2、花店规模有所扩展以后,无论是鲜花种类还是服务项目的个性化条件都是有着强劲竞争力的,这对项目盈利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通过以上一般花店的利润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开花店的利润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当然这也需要创业者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才能有充足把握利润水平,在开花店的时候,如果经营者能够掌握更多的销售技巧,提升花店销售量,自然创造的利润也更为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