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湿地花卉(湿地景观植物)
1. 湿地景观植物
有国内罕见的天然柽柳林和万亩人工刺槐林,五月槐花飘香,洁白剔透是人们回归自然、进行科考、度假、观鸟、猎奇的理想场所;黄河入海口旅游区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陆地,沧海桑田的演绎让人叹为观止;这里还有美丽的海滨景观;海滨滩涂平整、泥质细腻、生物丰富是赶海、观潮、赏月、观日出的理想境地。
2. 生态湿地植物
黄河口湿地的植物主要有香谱,红树林等。香蒲是黄河三角洲的本土植物,相对是比较安全的,生态风险低,只要不是单一种。详细说来,香蒲是水生植物,主要分布在潮上带滨海湿地,因为黄河大径流侧渗产生冲淡作用以及地势高淤进快,潮上带滨海湿地受潮水影响小。有些种还是优势种群。
3. 湿地植物群落景观的构建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4. 湿地景观植物种类
湿地类型划分为4大类23个小类
(一)河流湿地
1、永久性河流:仅包括河床。
2、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
3、泛洪平原湿地:河水泛滥淹没的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地区,包括河滩、泛滥的河谷、季节性泛滥的草地。
(二)湖泊湿地
1、永久性淡水湖: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泊。
2、季节性淡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的泛洪平原湖。
(三)沼泽湿地
1、藓类沼泽:以藓类植物为主的泥炭沼泽。
2、草本沼泽:植被盖度≥30%、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
3、沼泽化草甸:包括分布在高山和高原地区的具有高寒性质的沼泽化草甸、冻原池塘、融雪形成的临时水域。
4、灌丛沼泽:以灌木为主的沼泽,植被覆盖度≥30%。
5、森林沼泽:以乔木为主的沼泽,植被郁闭度≥0.20。
6、地热湿地:由温泉水补给的沼泽湿地。
7、淡水泉或绿洲湿
(四)人工湿地
5. 湿地景观植物的功能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
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
,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在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中,应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以民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湿地资源的利用价值,重点构建生态保护
和生态旅游
两大功能,从而使湿地公园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
、有以下两个主要目的:(1)为多种湿地生物提供最大限度地饲养、栖息和繁殖机会。(2)让参观者在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情况下、近距离观察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地的知识。 因此,在湿地公园的开发中,应以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工作重点: 一、极致美景提升生态观光品质 在湿地公园观光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核心观景区原真性的保护,将最本真的美景展现给游客。通过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加强对水生植物的保护,保持良好的环境吸引鸟类到湿地栖息筑巢,最终通过极致美景使景区走向高品质的生态观光。 在湿地公园游憩设置的过程中,要突破静态式被动观光的现状,强化游憩方式的创新,丰富产品的表现方式,提高参与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将表面观光提升至深度游憩。例如设置湿地观景廊道等,使游客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湿地深处的风景,将颜色不同的湿地植物、观景廊道和自然风景共同构筑成优美的天际线和水岸线。 二、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保障湿地生物生长 湿地生态系统的景观边缘效应使其生物种类繁多,为个生态系统的物种提供了良好的繁衍、栖息地,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华汉旅认为,在湿地公园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大气疏阔,做到一定规模,做到便于人们参与,让都市人群可以在到达湿地公园后瞬间感觉回归自然。不能够单纯的为了经济利益挤占湿地面积,通过筑楼盖房发展地产,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往往会造成最后得不偿失的后果。
6. 湿地植物与景观
开发湿地旅游产业,要因地制宜选择本地区既有经济效益,又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这也是保护湿地和湿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湿地产业开发规划中,应将重点放在湿地生态旅游(如部分库区赏景观鸟、休闲垂钓等)、循环经济(如芦苇、香蒲工编、造纸等)、水产养殖(如养鱼、虾、蟹等)、特色植物种植(如奇花异草、药材等)等项目开发上。
湿地保护区部分区域具有自然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由于湿地独特的生态景观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现在的湿地公园已成为最具潜力的生态休闲旅游风景区,人们可在政策允许的区域开展旅游观光、休闲垂钓,与湿地亲密接触,尽情享受大自然优美风光。
充分利用湿地保护区周边区域,修建旅游公路和没有污染源的旅游设施,为游客提供服务。并通过湿地恢复建设,将原有的荒滩废地垃圾场,改造为可利用的休闲、娱乐、医疗等功能齐全的服务场所。进一步完善湿地公园的房车营地、帐篷营地、烧烤营、跑马场以及湿地休闲会所、休闲中心、医院、酒店等服务设施,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和作用,体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意义。
湿地可以均和协调生态环境,为多种动植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是荒漠、沼泽草甸、灌丛等植被的基因宝库。湿地也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典型性及植被自然演替规律的理想场所,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因此要重视湿地的动植物资源,适度进行开发,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如湿地内物种类较多,体形各异,生活环境多样,生活习性和行为各有特点,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可适度开发观鸟基地等以鸟类为主体的自然观光景点,建立富有情趣的各种野生动物繁育场地,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也能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依托湿地资源优势,突出特色,设计开发湿地周边旅游产业,如:在湿地周边荒漠生态系统中设立天然野生动物园,在保护区允许区域设立鸟语林、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让游客近距离观察产卵、孵化、育稚、出飞的全过程,让更多的旅游者融入的大自然中去观察、欣赏完全不受人为约束的各种野生动物;在湿地周边建设鱼类等水产养殖场,供游客观赏并参与钓鱼等的有趣活动。开展野生植物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如:天然实生的胡杨林景观、柽柳林景观、湿地芦苇景观等。
展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成果,利用湿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在鸟类聚集季节,充分发挥湿地观鸟基地的作用,开展观鸟节、湿地候鸟摄影赛等活动;组织开展湿地健步走、自行车湿地骑行赛,带动人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湿地恢复建设带给人们的美好享受,同时,也增加他们热爱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
以湿地特有的药用植物资源为依托,建设药用植物采摘区,并开发独具特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医疗保健产品,充分实现保护区的自然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依托湿地保护区自然景观,规划开发保护区周边乡村农家乐、果蔬种植园、采摘园等乡村旅游,让人们感受和体验乡土民俗气息,同时,增加湿地周边群众收入。
充分利用湿地植物资源优势,收集冬季干枯芦苇、香蒲等高杆纤维植物,开发造纸、苇编等循环经济产业,变废为宝,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能降低干枯植物对保护区的污染。
利用湿地周边闲滩空地,引进种植本地稀缺的奇花异草和景观树木,建设湿地植物园,吸引游客观花赏景,并动员周边群众积极参与,带动生态旅游业发展,增加地方群众收入。
7. 湿地景观植物种植公司
从老工业区到城市湿地乐园
英国在湿地保护利用上的一大经验是将城市附近荒废的老工业区改造成为湿地公园。伦敦湿地中心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距离白金汉宫只有25分钟车程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只是四个废弃的水库在建设伦敦湿地中心的过程中,当地人始终抱着这样一个意识: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建立和运转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因此这个湿地公园在建成8年后才对外开放其间,科技人员定期监测生物的恢复状态,直到这里水草丰盈、树木繁茂.
如今,这里已成为了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种植了30多万株水生植物和3万多棵不同的树木,常年栖息和迁徙经过的鸟类达到180多种.
科学管理促进湿地健康发展
在保护好湿地的同时,如何既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又能开展科研工作?日本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
首先是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为避免人类活动对湿地造成重大影响,一旦游客临近或达到事先设定人数,湿地公园就不再放行;二是注重寓教于乐不少湿地公园里的动物模型都是用软木雕刻成的这样做既减少了制作费用,又不会伤害动物公园还出售软木,供游客亲手制作小动物模型;三是合理设计公园设施北海道湿地公园为游客设计了能看到最多景观的路线,制定最佳观赏时间,并提供大量资料供游客取阅工作人员估算游客感觉疲惫的行走距离,恰到好处地设置可供休息的小亭子待游客坐下一看,还能发现旁边正好就有一些湿地动植物的小图片、小资料一趟旅行下来,游客们玩得尽兴,也学得开心.
湿地风景区还应成为良好的科研基地日本瓢湖湿地保护区多年来一直坚持观测候鸟,从第一只鸟飞来的那天开始,直到最后一只鸟离开,都记录在案工作人员还在保护区两公里内设置了大量摄像头,需要时可随时拉近镜头,在不打扰鸟类的同时,方便了科研人员或游客的近距离观察.
在实践中提高湿地保护意识
不打扰小动物是研究和观赏湿地生物的要求之一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湿地公园里,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向小孩示意安静,因为旁边的那只小鸟正在睡觉呢作为回报,公园也会开辟专门的区域供游客近距离接触湿地动植物.
明尼阿波利斯是美国明尼苏达州最大的城市,该市有一个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所,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小游客们可以亲自用小网兜等工具捕捞鱼虾和昆虫,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学习相关的生物知识;在日本琵琶湖湿地公园的体验区,游客可以伸手到水池里摸一摸鱼,捏一捏海参,大人小孩都捋袖子齐上阵,玩得不亦乐乎;在韩国安山市的湿地实验学校,学生们可以自己踩水车扬水,将水引入晒池晒盐,晒好的盐学生们可以自己带走在学校附近的滩涂,工作人员还种上各种湿地常见的植物,让学生们辨识
区域联动共同保护湿地资源
相当一部分湿地资源跨越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区域联动、通力协作就成为保护湿地及其他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斑尾塍鹬的迁徙就是一个成功例子.
每年3月下旬,500多万只斑尾塍鹬都要从南半球的新西兰出发,一刻不停地飞抵北半球的中国、朝鲜和日本等国家的滩涂它们在这里停歇约5周后继续飞往美国阿拉斯加繁衍后代,之后再飞回新西兰这趟超过35万公里的旅程跨越了22个国家和地区,只有这些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这趟迁徙才能顺利完成.
为此,澳大利亚、日本每年都会出资召开研讨会,供沿途的国家交流数据,共享资料美国还为一些鸟装上了价值5000美元的小型卫星跟踪装置,并动用了3颗卫星进行全程监测,所得数据无偿提供给这22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组织更重要的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尽力保护沿途湿地,不轻易开发这些一年可能只被小鸟使用几周的湿地,大家深知一旦路途中的某块湿地受到破坏,这个跨越22个国家和地区的旅程就无法继续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