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物候期(园林植物物候期)
1. 园林植物物候期
由于温带地区一年中有明显的四季,所以温带落叶树木的季相变化明显,年周期可明显地区分为生长期和休眠期。
即从春季开始萌芽生长,至秋季落叶前为生长期。
树木在落叶后,至翌年萌芽前,为适应冬季低温等不利的环境条件,而处于休眠状态,为休眠期。
在这两个时期中,某些树木可因不耐寒或不耐旱而受到危害,这在大陆性气候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生长期从树木萌芽生长到秋后落叶时止,为树木的生长期,包括整个生长季,是树木年周期中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在此期间,树木随季节变化气温升高,会发生一系列极为明显的生命活动现象。
如萌芽、抽枝展叶或开花、结实等,并形成许多新的器官,如叶芽、花芽等。萌芽常作为树木生长开始的标志,其实根的生长比萌芽要早。
1.根系生长期:一般情况下,根系无自然休眠现象,只要条件适宜,随时可以由停止生长状态转入生长状态。
在年周期中,根系生长高峰与地上器官生长高峰相互交错发生。
春季气温回升,根系开始生长,大多数植物根系生长开始的时期比地上部分要早,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
然后是地上部开始迅速生长,根系生长趋于缓慢。当地上部生长趋于停止时,根系生长出现一个大高峰。
其强度大,发根多。
落叶前根系生长还可能有小高峰。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一是树体的营养状况;
二是根际的环境条件。
树体的营养状况对根系的生长影响很大,因根的生长、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及有机质的合成都依赖于地上部分碳水化合物的供应。
在土壤条件良好时,树木根群的总量取决于地上部分输送的有机物质数量。
当结果过多或叶片受到损害时,有机物质不足,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即使施肥,也难以改善生长状况。
环境对根系生长影响的因素有:温度:植物种类不同,对温度要求不同。
一般原产北方的树种温度要求较低;南方树种则要求较高。大多数植物根系生长适宜的温度是12~26℃,超过30℃或低于0℃根系生长缓慢或停止。
水分:通常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含水量为土壤最大田间持水量的60~80%。
当土壤的水分降低到某一限度时,即使其他因子合适,根系生长也会停止,根对干旱的抵抗力比叶低得多,严重缺水时,叶可以夺取根部的水分,使根系停止生长和呼吸,严重时根系可能死亡。
但轻微干旱对根系生长发育有利,因为此时土壤透气性强,同时也抑制了地上部的生长,使较多的碳水化合物用于根系的生长,使根系发达。
一般认为,根系发达,具有较多分支和深入下层的根系,可以有效利用深层土壤的水分和矿质营养,比较耐旱。
土壤水分过多也不利于根系的生长,水分过多,通气不良,根系在缺氧的条件下,就不能进行正常的呼吸及其他生理活动;同时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在根系周围积累,达到一定浓度时可引起根系中毒;另外土壤的孔隙度对根系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土壤的孔隙度在10%以上根系生长良好。
土壤的营养条件:在肥沃的土壤或施肥的条件下,根系发达,根细密,活动时间长。
施用有机肥可促进植物吸收根的产生;适当增施无机肥对根系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好处,适量的氮肥利于根系的生长,磷肥促进根系的发育,硼、锰对根系的生长也有良好的影响。
2.萌芽展叶期:萌芽是落叶植物由休眠转入生长的标志,萌芽的特点是芽彭大,芽鳞开裂。
展叶期是指第一批从芽苞中发出卷曲的或按叶脉折叠的小叶。萌芽展叶期的早晚根据植物的种类、年龄、树体营养状况、位置及环境条件等不同。
落叶树一般昼夜平均温度达到5℃以上时开始萌发。同一树种,幼树比老树萌芽早;营养好的植株比营养差植株芽萌发早。
栽培上,引种时对耐寒性差的植株要延迟萌芽,避免遭受寒害和霜害。另外在进行树木的移植、扦插、嫁接时应注意萌芽的时期,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
3.新稍生长期:叶芽萌动后,新稍开始生长。新稍不仅依靠顶端分生组织进行加长生长,也依靠形成层细胞分裂进行加粗生长。
加长生长,生长前期较慢,一定时间后生长加速,然后再缓慢生长。加粗生长在加长生长进入缓慢期后生长速度加快,一般也有2~3个生长高峰。
影响新稍生长的因素很多,不同的树种、品种或同一品种砧木不同新稍生长强度不同;另外环境条件对新稍的生长也有很大影响,在保证土壤透气的前提下,水分充足能促进新稍的迅速生长;氮肥促进萌芽和新稍的加长生长,钾肥可是新梢健壮充实;强光可抑制徒长,使新稍生长强壮。
4.花芽分化:成熟期的树木,新稍生长到一定程度后,植物体内积累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一部分叶芽的生理和组织状态转化为花芽的生理和组织状态。
植物的花芽分化与气候条件密不可分,不同的植物花芽分化的特点不同,可分为:夏秋分化型:绝大多数早春和春天开花的树木,他们于前一年的夏秋(6~8月)开始花芽分化,至9~10月完成花器分化主要部分。
如榆叶梅、海棠、连翘、丁香等;球根类花卉也在夏季较高温度下进行花芽分化,秋植球根进入夏季后,地上部枯死,进入休眠状态,花芽分化在夏季休眠期进行,但温度不宜过高,以17~18℃为宜。冬春分化型:原产温暖地区的树种,一般秋梢停止生长后,至翌年春季萌芽前(11~4月)花芽逐渐分化形成。如龙眼、荔枝、柑橘等;一些二年生花卉和春季开花的宿根花卉花芽分化也在春季温度较低时进行。
当年分化型:夏秋开花的树木,在当年的新梢上形成花芽并开花,如木槿、珍珠梅、槐及夏秋开花的宿根花卉等。多次分化型:一年中多次抽稍,每次抽稍都能形成花芽并开花。如茉莉、月季、倒挂金钟等四季开花的树木及宿根花卉。
不定期分化型:每年只分化一次花芽,但没有一定时期,只要达到一定叶面积就能开花。如凤梨科、芭蕉科的某些种类。
5.开花期:指花蕾的花瓣松裂至花瓣脱落时止。分为初花期(5%花开放)、盛花期(50%花开放)、末花期(仅存5%花开放),大多数植物每年开一次花,也有一年内开多次花的种类。
6.果实生长发育期:从花谢后到果实生理成熟时止。
满足果实生长发育的栽培措施首先应从根本上提高树体内贮存养分的水平。花前追施氮肥并灌水,花期注意防止病虫害,花后叶面喷肥,可进行环剥提高坐果率。
每种树木在生长期中,都按其固定的物候期顺序通过一系列的生命活动。不同树种通过某些物候的顺序不同。
有的先萌花芽,而后展叶;有的先萌叶芽,抽枝展叶,而后形成花芽并开花。树木各物候期的开始、结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也因树种或品种、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而异。
生长期是各种树木根系、枝条生长及开花结实主要时期。
这个时期不仅体现树木当年的生长发育、开花结实情况,也对树木体内养分的贮存和下一年的生长等各种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发挥其绿化作用的重要时期。
因此,在栽培上,生长期是养护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满足肥水的需求,以促进生长、开花、结果。
2. 园林植物物候期观察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 萌芽期北方李树的花芽萌动期在4月中、下旬,叶芽萌动期约迟于花芽期15天左右。
二、开花期’北方李树开花期在4月末到5月初这一段时期,花期为5〜7天。
三、新梢生长期据观察,北方李树新梢生长期从5月上旬开始,落花后生长较快。
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停止生长较早,中、长果枝停止生长较晚。
四、果实发育期李树的果实发育分为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落花到硬核开始;第二个时期为硬核期,此期果实生长缓慢;第三个时期为果实成熟期。
五、花芽分化期李树的花芽分化较早,在吉林省从6月下旬至7月初开始。
六、落叶期在东北地区,李树一般于10月中、下旬便开始落叶,进入休眠期
3. 园林植物物候期的特征有哪些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它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不同的植物对物候要求不同,了解了物候就知道了种植怎样的植物,采取什么样的农业手段可以获得最大利益。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意义有以下几点: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4. 园林植物物候期观察有何意义
中国应当增加资金和培养人材投入物候观察。进一步促进物候研究的发展。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计划。有益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研究。
5. 园林植物物候期观测记录表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2、了解大花红景天、柴胡红景天等几种红景天和西藏龙胆、桃儿七、鸡蛋参等药用植物的形态、习性、种类、药用价值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与栽培环境的关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习意义
1、药用植物栽培的实习能够将课本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动手实践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通过药材种植基地的实习,让学生由小及大地认识到西藏目前药材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在此方面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这对西藏的藏药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6. 园林植物物候期变化具有哪些特点
千屈菜是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开花时花朵小而密集,花色多为淡紫色或紫红色,清新亮丽,观赏性很强。千屈菜花期为七八月份,能开花两个月左右,
千屈菜种子在春季三四月份播种为最佳,这个时节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对种子发芽很有利。同时,在播种之前需要对土地进行翻整,要把杂草清除干净,将土壤犁碎整细,施足底肥,再把地整平进行播种。千屈菜种子播种方法很简单,要把种子均匀的撒播在整好的土地上,然后覆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盖上稻草,防止水分蒸发,大概一个月即可出苗。
7. 园林植物物候期观察记录表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
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
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
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8. 园林植物物候期观测项目有哪些
物候期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等规律与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正在产生这种反应的时候叫物候期。
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9. 园林植物物候期观察与识别实验报告
春暖花开,万紫千红,秋风扫落叶
10. 园林植物物候期观察
紫玉兰为长寿树种,寿命可达10年以上,甚至据说有达千年以上的玉兰树,原产于中国浙江、安徽、山西、湖南、湖北、贵州、广东等省海拔500~1000米的山地阔叶林中,在庐山、安徽黄山仍多野生。
紫玉兰在我国栽培历史长达2500年之久。紫玉兰对温度十分敏感,各地常将紫玉兰作为物候观察的重要依据。由于紫玉兰的花期伴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逐步推迟,故北京和广州相比,开花期相距达3个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