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花卉特征(木兰科花的特征)
1. 木兰科花的特征
比较常见的木兰花就是白色的,而且乌兰树一般比较高大,在到了花期的时候,木兰花的香气比较浓郁。
2. 木兰科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原始特征
花大型,单生,两性,偶单性,整齐,下位;花托伸长或突出;花被呈花瓣状,多少可以区分为花萼及花冠;雄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在伸长花托的下半部;花丝短,花药长,药2室,纵裂;雌蕊多数,稀少数,分离,螺旋状排列于伸长花托的上半部划分具单沟(远极沟),较大,左右对称,外壁较薄;每心皮含胚珠1-2(或多数)。花瓣6,外面紫红色,内面近白色。
3. 木兰科植物的典型特征
木兰科植物通常是灌木或是乔木,不管是它的树皮、叶子还是花朵,都是具有香气的。叶子为互生,在脱落之后会留有环状的托叶痕迹。并且,大多数的花朵都是很大的,花瓣和萼片是有一些相似的,花朵的雄蕊、雌蕊均为多数,并且是分离的,是呈螺旋状进行排列生长的。
4. 木兰科植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木兰花树高可达5米,花朵开放时傲立枝头,纯白圣洁,因为木兰花是先开花,花谢后才长叶,所以木兰花开时满树洁白,毫无杂色,让人陡生敬仰之感。所以,木兰花花语就是高尚的灵魂。
在每年教师节,孩子们都送一朵开放正艳的木兰花,来表达自己对老师崇高灵魂的尊敬和赞美吧。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专门作诗赞美木兰花,诗云:“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此处,木兰借用了古代传说的巾帼女英雄花木兰。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1.5-3m或更高。树皮淡灰褐色;小枝细长,疏生细长毛,嫩枝密被短柔毛。冬芽椭圆形或长圆形,被棕色有光泽的短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4cm;托叶痕长为叶柄的1/2;叶片披针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6-14cm, 宽4-10cm,先端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除沿叶脉疏生绒毛外,余无毛。花与叶同时开放,单生于枝顶,有香气,呈杯状,直径约6cm;花被9片,肉质,乳白色或淡粉红色至粉红色,倒披针形或近匙形;雄蕊多数,长约1cm,花丝长约4mm,呈紫红色,花药药隔先端尖呈黄色;雌蕊群椭圆形。雌蕊柄长约5mm.花柱细而弯曲。雌蕊比雄蕊早熟,自然结实率低,而分蘖性强。木兰花形状特征。原产我国中部山地混交林内和山地林中,海拔700-1800m的山坡杂木林中,主要在福建,江苏,江西,浙江,安徽栽种。
5. 木兰科花的特征和特点
茉莉:
茉莉(茉莉花)木犀科,茉莉属,常绿灌木或藤本,高0.5~3m。枝细长。单叶对生,椭圆形或卵圆形,全缘,质薄有光泽。花白色,浓香,常3-9朵成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期5-10月,7-8月最盛,先后可开3次。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畏寒、旱。喜肥沃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不耐涝和碱。
茉莉原产印度、阿拉伯一带,中心产区在波斯湾附近,现广泛植栽于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伊朗、埃及、土耳其、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及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国家,印度以及东南亚各国均有栽培。希腊首都雅典称为茉莉花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巴拉圭、突尼斯和泰国等把茉莉和同宗姐妹毛茉莉、大花茉莉等列为国花。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州定为州花。花季,菲律宾到处可见洁白的茉莉花海,使整个菲律宾都散发着浓浓的花香。
茉莉传入我国的历史比较悠久,宋代诗人王十朋曾写道:"茉莉名佳花亦佳,远从佛国到中华。"宋代《闽广茉莉说》中记载:"闽广多异花,悉请芬郁烈而茉莉为众花之冠。"说明茉莉在花卉中的地位。我国荣莉最早栽培在云南一带,以后向广东、福建扩大,成为我国茉莉的发祥地。至今,茉莉已遍及全国,广东、福建、苏州、杭州、南京等地成为主产区。近年来,山东、北京、天津、西安等地也积极发展盆栽茉莉生产。目前,我国茉莉栽培面积占世界栽培总面积的65%,鲜花年产量居世界首位。
【形态特征与品种】茉莉为常绿灌木。叶对生,光亮,卵形。聚伞花序,几杂簇生于枝梢顶端,花梗有柔毛,花白色而有香气,有单瓣,双瓣和多瓣等类型。
玉兰,又名白玉兰、应春花、望春花。属木兰科,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米。小枝淡灰色,嫩枝及芽外披黄色短柔毛。冬芽大,密生灰绿或灰绿黄色绒毛。叶倒卵形,叶端突尖,表面有光泽,背面叶脉上有柔毛,淡绿色。花单生枝顶,钟状,白色有清香,花瓣9片,肉质,花在3月先叶开放。幼时树皮灰白色,平滑少裂,老时则呈深灰色,粗糙开裂。小枝灰褐色。顶芽与花梗密被灰黄色长娟毛,毛绒绒如幼鼠蛰伏,冬态更显。分枝习性随树龄幼长有别,幼时单芽延伸,故主干明显,树冠规整,而见花后,叶枝混合芽在果穗后双杈或多枝延伸,横向发展盛于直于生长,故树冠往广卵形方向发展。 叶片互生有时呈螺旋状,宽倒卵形至倒卵形,长10—18厘米,宽6—12厘米,先端圆宽,平截或微凹,具短突尖,故又称凸头玉兰;中部以下渐狭楔形,全缘。玉兰叶在基部通常有托叶或附属物,托叶有两种,枝端芽末的托叶贴生于幼茎上与叶柄分离,呈覆瓦状;叶部托叶散生,瓦刀状,粘着叶柄基部两侧,芽伸叶长,托叶脱落,幼枝上残存环状托叶痕,此为木兰科树种的识别特征。
玉兰花是我国名贵花之一,早在唐代,就已在庭园广为栽培。玉兰花是一种高大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属于木兰科木兰属植物。玉兰花花朵硕大,洁白如玉。每当早春盛开时节,满树晶莹清丽,如冰似雪,远远望去,犹如雪山琼岛,美不胜收。
习性
性喜阳光和温暖的气候,肉质根,忌水湿。
名字由来
玉兰花洁白如玉,故名玉兰,其从树到花形俱美,且具浓香。花开时节,宛若白云雪涛,蔚为奇观,是早春重要的观赏花木。
用途
玉兰的花含芳香油,是提制香精的原料,还可薰茶或食用。它的果实能提制工业用油,花蕾和树皮可入药。
玉兰的含义
报恩。玉兰经常在一片绿意盎然中开出大轮的白色花朵,随着那芳郁的香味令人感受到一股难以言喻的气质,委实清新可人。因其株禾高大,开花位置较高,迎风摇曳,神采奕奕,宛若天女散花,非常可爱。新诗已旧不堪闻,江南荒馆隔秋云。多情不改年年色,千古芳心持增君。
特殊含义
白玉兰是上海的市花,在上海的气候下,开花特别早,冬去春来,三月中,它就繁花盛开;白玉兰花大而洁白,开放时朵朵向上,象征着上海市民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
6. 木兰科主要特征
木兰科(Magnoliaceae):被子植物的一科,属于木兰目,全为木本.残存有若干被子植物中较原始的形态,如有花瓣,雌蕊和雄蕊多数且呈螺旋状排列等.多数种类花大且美观,被作为庭院树木和行道树,如紫玉兰等.叶为单叶,托叶包覆芽,且脱落较早 樟科(Lauraceae):被子植物的一科,有55属2000余种.多数分布于温带南部及热带,尤其是亚洲东南部和巴西高原.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常见红楠等照叶林.大部分种类为常绿(一部分落叶)乔木或灌木,但也有大部分无根藤属等蔓生寄生植物.很多种类含有精油,具有芳香气味,如樟树(可采樟脑作为防虫剂),肉桂,月桂树(香料),山胡椒(牙签原料,香料)等均有利用价值.另外,富含脂肪的水果鳄梨也属于本科.多数种类花小且不明显,花被内外各有3枚,且无明显的花瓣和花萼的区分.果实为液果,含有1个种子 毛茛科(Ranunculaceae):被子植物的一科,约有60属2500种,属于双子叶植物毛茛目.多数种类为蔓生草本.花为两性花,多数种类花被有花瓣和萼片的区别,但也有花瓣退化,萼片变化为花瓣状的种类.雄蕊和雌蕊多数,雌蕊中多个心皮从根部分离,每个心皮都有一个柱头,但并不分散.这种花的构造是毛茛科比较原始的特征.虫媒花,且很多种类都为观花植物,如毛茛,乌头,铁线莲,冠状银莲花等.多数种类为含有生物碱的有毒植物,其中一部分可作为重要的中西药原料
7. 木兰科的花被特征
木兰科是木兰目最原始科,其原始性表现在木本、单叶、全缘、羽状脉、虫媒花,花单生,雌雄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花药长,花丝短,单沟花粉,胚小,胚乳丰富等。
木兰科药用植物有八角茴香,厚朴,北五味子,含笑花,辛夷,广玉兰,荷花木兰,天目,天女,黄花木兰
等。
8. 木兰科花的特征是什么
落叶乔木。冬芽密被淡灰绿色长毛。叶互生。花先叶开放,直立,钟状,芳香,碧白色,有时基部带红晕。聚合果,种子心脏形,黑色。
玉兰花白如玉,花香似兰,其树型魁伟,高者可超过10米,树冠卵形,大型叶为倒卵形,先端短而突尖,基部楔形,表面有光泽,全!市两j摔条疏生开展,嫩枝及芽外被短绒毛。冬芽具大形鳞片。花先叶开放,顶生、朵大,直径12-15厘米。花被9片,钟状。果穗圆筒形,褐色:蓇葖果,成熟后开裂,种红色。3月开花,6-7月果熟。
白玉兰是落叶乔木,高达25米,径粗可达200厘米,树冠幼时狭卵形,成熟大树则呈宽卵形或松散广卵形。实生起源的大树常主干明显,树体壮实,雄奇伟岸,生长势壮,节长枝疏,然花量稍稀。嫁接种往往呈多干状或主干低分枝状特征,节短枝密,树体较小巧,但花团锦簇,远观洁白无瑕,妖娆万分。故不同起源之白玉兰园林应用中情趣各异,在小型或封闭式的园林中,孤植或小片丛植,宜用嫁接种,以体现古雅之趣;而风景游览区则宜选用实生种,以表现粗犷纯朴的风格。
白玉兰幼时树皮灰白色,平滑少裂,老时则呈深灰色,粗糙开裂。小枝灰褐色。顶芽与花梗密被灰黄色长娟毛,毛绒绒如幼鼠蛰伏,冬态更显。分枝习性随树龄幼长有别,幼时单芽延伸,故主干明显,树冠规整,而见花后,叶枝混合芽在果穗后双杈或多枝延伸,横向发展盛于直于生长,故树冠往广卵形方向发展
叶片互生有时呈螺旋状,宽倒卵形至倒卵形,长10—18厘米,宽6—12厘米,先端圆宽,平截或微凹,具短突尖,故又称凸头玉兰;中部以下渐狭楔形,全缘。玉兰叶在基部通常有托叶或附属物,托叶有两种,枝端芽末的托叶贴生于幼茎上与叶柄分离,呈覆瓦状;叶部托叶散生,瓦刀状,粘着叶柄基部两侧,芽伸叶长,托叶脱落,幼枝上残存环状托叶痕,此为木兰科树种的识别特征。
白玉兰高可达15m,叶互生,倒卵形,先端突尖,基部楔形。花大,白色,芳香,单生于枝顶。花萼与花瓣相似共9片,排列成钟状。聚合果圆筒状,红色至淡红褐色,种子具鲜红色肉质外种皮。
9. 木兰科植被主要有哪些特征
是木兰目木兰科木兰属下的植物,为落叶乔木。
树高2至5米,胸径1米,枝广展形成宽阔的树冠;树皮深灰色,粗糙开裂;小枝稍粗壮,灰褐色;冬芽及花梗密被淡灰黄色长绢毛。
喜光,较耐寒,但不耐旱。要求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不耐碱。根肉质,怕水淹。材质优良,纹理直,结构细,供家具、图板、细木工等用;
10. 木兰科花特点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1.5-3m或更高。树皮淡灰褐色;小枝细长,疏生细长毛,嫩枝密被短柔毛。冬芽椭圆形或长圆形,被棕色有光泽的短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4cm;托叶痕长为叶柄的1/2;叶片披针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6-14cm, 宽4-10cm,先端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除沿叶脉疏生绒毛外,余无毛。花与叶同时开放,单生于枝顶,有香气,呈杯状,直径约6cm;花被9片,肉质,乳白色或淡粉红色至粉红色,倒披针形或近匙形;雄蕊多数,长约1cm,花丝长约4mm,呈紫红色,花药药隔先端尖呈黄色;雌蕊群椭圆形.雌蕊柄长约5mm.花柱细而弯曲。聚合果长圆柱形,熟时深红色,木质。种子呈不规则的扁圆形,外种皮肉质,呈红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花盛时节,满树银花,随风飘荡,芳香无比,宛如天女散花,深受人们喜爱。它属落叶小乔木,树高可达10米,树皮灰白色,小枝褐色,叶宽椭圆形,单生于小枝顶端。
11. 木兰科植物的形态特征
云南拟单性木兰(yunnan nidanxingmulan) Parakmeria yunnanensis Hu
木兰科 MAGNOLIACEAE
现状 濒危种。云南拟单性木兰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广西北部及贵州东南部的局部地区。由于天然林遭到乱砍滥伐,残存的大树已不多见;又因雄花及两 性花异株,两性花植株较少,有些产地仅见雄株,幼树、幼苗极为罕见,若继续滥伐,将可能灭绝。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40米,全株各部无毛;小枝鲜绿色,托叶环痕明显,了间短而密,呈竹节状。叶薄革质,镟状长圆形或卵状椭圆瑚,长6。5-15厘米,宽2-5厘米,先端短渐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或楔形,上面鲜绿色,有光泽,侧脉(7-)12-16对,在两面均隆起;叶柄长1-2。
5厘米,托叶痕。雄花及两性花异株,白色,芳香;雄花的花被片12,外轮3,倒镟形,项端圆钝,基部窄,长约4厘米,内3轮肉质,窄倒卵形或匙形,长3。5-3厘米,基部渐窄,雄蕊约30枚,长约2。5厘米,花药内向开开裂,花丝鲜红色;两性花的花被片及雄蕊与雄花相同,雌蕊群绿色,窄椭圆状卵圆形,长约6厘米,具短柄,心皮10-20。
聚合果长圆状镟圆形,长约6厘米;菱形,成熟前相愈合,熟时背缝开裂;种子扁,长6-7毫米,宽约10毫米。 地理分布 分布于云南东南部文山老群山、富宁里拱大箐、篥栗坡、西畴小桥沟,广西北部大苗山及贵州东南中榕江等地。垂直分布于海拔约1400-1500米。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分布区跨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气候温暖、湿润,多雨,雾日多,年平均温15。8-22℃,年降水量1250-1750毫米,干雨土壤多为山地黄壤或黄红壤,石炭岩山地亦能生长。在土壤潮湿、肥活,枯落叶腐殖质层较厚(10-15厘米),有机质含量10%以上的酸性土壤(PH值4。
5-6。5)上生长良好。阳性树种,其幼苗、幼树多生于半荫蔽的东南坡或东北坡的林缘,过于荫蔽的林下很少有幼苗生长。常与大叶木莲Manglietia mejgaphylla Hu et Cheng,大叶新木姜子Neolitsea levinei Merr。
、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 Seem。、伯矾科、金缕梅科等植物构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花期5月,果期9-10月。
保护价值 云南拟单性木兰是木兰科中从两性花退化为雄花退化为雄花及两性花懵株的植物,对研究该科的分类系统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本种树干挺拔、材质优良、树冠浓绿而宽广,是重要的用材和绿化树种。
保护措施 云南西畴县小桥沟已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应将此种列为保护对象。广西大苗山及贵州榕江也应加强保护,严禁砍伐,并采种、育苗,扩大种植。
栽培要点 与乐东拟单性木兰相同。
附录 峨眉拟单性木兰(emei nedanxingmulan)Parakmeria omeiensis Cheng 特产四川峨眉山局部地区(分布图上用▲表示),生于海拔1000-1200米常绿阔叶林中。本种发表后至今才找到两性花植株,因林木砍伐植被破坏,在原产地所,存植株极秒,急待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和查找新的革质,狭椭圆形或狭卵形,先端急尖,尖头钝,铡脉8-10对;雄花的内两分布点。
本种与云南拟单性木莲的主要区别在于叶轮花被片乳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