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科花卉图片(兰科植物花)
1. 兰科植物花
所有兰科植物宏观可分三大类,即地生兰,生于阴处土壤上,也名陆生兰,前述栽培兰花均属之。附生兰或腐生兰,大多数兰科植物属此类,石斛和蝴蝶兰即是。
马来西亚热带林中有附生大树下的兰花,其茎枝下垂很长像绳子一样,花美丽。
腐生兰,生土中,从腐烂植物体吸收营养;自身无叶绿素,不能自造食物,这类兰种类不多,一般没有栽培的,因花不好看。有一特殊种即天麻,因药用价值大,现已有人工栽培。
2. 兰科植物花中的雄蕊和雌蕊合生成
兰科被认为是虫媒传粉的最高极类型.在适应形形色色的昆虫传粉的过程中,兰科植物的花朵形态发生了奇异的变化:3枚花瓣中的1枚演化成了唇瓣,位置处于花朵的下方,并呈水平方向伸展,在昆虫传粉时起“降落台”的作用;另2枚花瓣和3枚萼片向周围展开,尽量不防碍昆虫的“工作”.兰科植物的雄蕊与雌蕊恰恰相反生成合蕊柱,最上部为花粉块,其下方为柱头穴.
对于每一个属、种的兰科植物来说,其唇瓣和合蕊住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适应不同种类昆虫的传粉需要.
3. 兰科植物花朵构造由3枚萼片,3枚花瓣和一个合蕊柱构成
花常美丽或有香味,一般两侧对称;花被片6,均花瓣状;外轮3枚称萼片,有中萼片与侧萼片之分;中央花瓣常变态而成唇瓣,唇瓣由于花序的下垂或花梗的扭转而经常处于下方即远轴的位置,基部常有囊或距;雄蕊与花柱(包括柱头)完全愈合而成一柱状体,称合蕊柱。
通常具1枚雄蕊,前方有1个柱头凹穴;有些种类的蕊柱基部延伸成足,侧萼片与唇瓣围绕合蕊柱足而生,形成囊状物,称萼囊;在柱头与雄蕊之间有一个舌状器官,称蕊喙,它通常是由柱头上裂片变态而来,能分泌粘液;花粉多半粘合成团块,有时一部分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块柄;蕊喙上的粘液常常变成固态的粘块,称粘盘,有时粘盘还有种种柄状或片状的延伸附属物,称蕊喙柄;花粉团与花粉块柄是雄蕊来源的,而粘盘与蕊喙柄则是柱头来源的,两者合生在一起叫花粉块,但花粉块也并非都由这4个部分组成,尤其是蕊喙柄,只在很进化的类群中才有。兰科植物凭借这种特殊构造的花,十分巧妙地适应于昆虫传粉。但也有一部分是自花传粉的。
4. 兰科植物花的唇瓣来源于
蝴蝶石斛(学名:Dendrobium phalaenopsis Fitzg.)是兰科、石斛属附生草本植物。假鳞茎呈棒状,长可达1米;叶较窄、互生,叶片扁平,花序顶生、直立或稍弯曲,通常开展;萼片近相似,离生;侧萼片宽阔的基部着生在蕊柱足上,与唇瓣基部共同形成萼囊;唇瓣着生于蕊柱足末端,蕊柱粗短,蕊喙很小;花蜡质、有白、玫瑰红、粉红、紫色等。蝴蝶石斛原产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等热带地区。适宜在温暖湿润和光线明亮又无直射阳光的环境中生长,不耐寒冷和干旱,忌烈日曝晒,耐半阴。蝴蝶石斛花型奇特,花色鲜艳。花期很长,单朵花期长达一个月,且花期正值国庆、中秋两节,能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除了观赏作用之外,蝴蝶石斛也常被用作鲜切花。
5. 兰科植物花的构造
兰科植物常见地生生、附生或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
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
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
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度扭转或90度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
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
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
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
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
6. 兰科植物花的结构中,位于最下方
屏瓣是特化的中央花瓣,俗称“舌”,形状变化很大,大多与花瓣有明显的不问。唇瓣通常色泽艳丽,上面长有种种附属物,如腺毛、褶片,胼胝体等,用来引诱昆虫传粉。
兰科植物的唇瓣通常由于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而位于下方,成为昆虫寻访花朵的降落台,唇瓣常常三裂,形成两枚侧裂片、一枚中裂片和中央的唇盘;有的唇瓣由于中部缢缩而形成上下属,顶端的称上唇,基部的称下唇
7. 兰科植物花中的蕊喙是由____特化来
兰花是一种奇特的花,它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的花结构与众不同。兰花结构的奇特是为了适应昆虫传粉,且具蕊柱、蕊喙、花粉团和唇瓣等,加之,兰花为两侧对称的花、唇瓣基部形成具有蜜腺的囊和距、雄蕊数目减少、子房下位、花形状、大小和颜色多样、多为草本植物、附生或腐生。
兰花有六枚花被(花萼与花瓣区分不明显,统称为花被),分为内外两轮,其中内轮有一枚特化成了唇瓣。唇瓣的作用是吸引昆虫来传粉并为昆虫驻足提供平台。
兰花的花粉通常粘合成团,称花粉团,作用是便于昆虫传粉时把花粉全部带走,提高传粉效率。当昆虫进入下一朵花时,被带出的花粉团可以自动调整方向,使其正好接触到黏性柱头上,从而完成异花授粉。
除子房外,兰花的整个雌雄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的形成使得雌雄蕊在空间上分离,促进了异花授粉。
兰花的柱关和花药之间有一个舌状的器官(源自柱头上裂片),叫蕊喙,是兰花特有器官,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自花授粉。
拓展资料:
兰花(学名: Cymbidium ssp.):附生或地生 草本,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 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 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颜色有白、纯白、白绿、黄绿、淡黄、淡黄褐、黄、红、青、紫。
中国传统名花中的兰花仅指分布在中国 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 地生兰,如 春兰、 惠兰、 建兰、 墨兰和 寒兰等,即通常所指的“ 中国兰”。这一类兰花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却具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在中国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
8. 兰科植物花程式
蝴蝶兰一般需要特定的昆虫授粉才能结出种子。
蝴蝶兰种子并不容易种,除非是专业的人员,自己播种成功率几乎为0,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对环境很苛刻,不适合自己做。
由于许多蝴蝶兰是人工培育品种,自然界根本没有相应的昆虫能够授粉,家庭养殖时只有采用人工授粉的方法才能结实,但由于蝴蝶兰种子发芽的困难,结实的作用不大。
蝴蝶兰的种子与其它兰科植物的种子一样没有胚乳,靠自身的积蓄是无法发芽的,所以兰科植物的发芽程序是先感染某种特定的真菌,然后由真菌给兰花种子提供营养,兰花种子以寄生的方式成长,这样才能顺利的发芽。
蝴蝶兰种子并不容易种,除非是专业的人员,自己播种成功率几乎为0,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对环境很苛刻,不适合自己做。
9. 兰科植物花的结构
由外往内可分为表皮(Epidermis),内面的一层皮质的结构因植物而异,可以是厚壁组织,厚角组织和薄壁组织。
双子叶木本茎的剖析构造中,由外而内为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绿皮层)、韧皮部、维管束形成层、木质部、木髓。其中周皮、韧皮部合称树皮。
茎的横切面也是双子叶、单子叶的分辨指标。双子叶横切面中维管束排列为环形;单子叶则为散生,排列不一。
扩展资料:
植物茎的作用:
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是大多数植物可见的主干。当然,例如仙人掌的变态茎。茎下接根,通过木质部将根部吸收到的水分和矿物质往上运输到各营养器官。
通过韧皮部将光合作用的产物往下运输。茎来源于植物胚胎的胚芽。胚轴组成部分的茎,准确地说是子叶下的部分。
最早拥有茎的植物为现已绝种的库氏裸蕨,现存则是松叶蕨,他们没有真正的根、叶。因此维管束植物(导管植物)中,最早出现的器官是茎,根叶则是由茎演化而成。
10. 兰科植物花中最独特的结构是
兰科植物最主要的形态特征在于花的特殊构造: (1)在花的两轮花被片中内轮中央的1 片变为奇特的形状,叫唇瓣(俗称“舌”),因此花是两侧对称的;(2)由于花梗和子房的扭转或弯曲,使花的唇瓣经常处于下方的位置,成为昆虫进入花中的降落台;(3)雌雄性器官合生成柱状体,称蕊柱,其上只有一枚雄蕊;(4)蕊柱的正面有-—个通常凹陷的柱头;(5)柱头上方出现一个舌状器官,称蕊喙; (6),花粉在花药中已黏合成团块,通过其一端的柄状结构(花粉团柄)与蕊喙相连接。此种花的结构是兰花家族所特有的,在植物界中独一无二。
11. 兰科植物花中最醒目的结构是
兰科几乎被植物学家公认为代表单子叶植物最进化的类群,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1)草本植物,稀为攀援藤本。附生或腐生;
(2)兰科已知种类约2万种,约占单子叶植物的1/4;
(3)花具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4)花两侧对称,内轮花被中央1片特化为唇瓣;唇瓣结构复杂,基部常形成具有蜜腺的囊或距;
(5)雄蕊数目的减少并与花柱合生成合蕊柱;子房下位;柱头常具有喙状小突起的蕊喙;
(6)花部的所有特征表现了对昆虫传粉的高度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