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花卉种子 >

中国花卉历史(花卉的历史)

更新:2022-11-16 20:46归类:花卉种子人气:91

1. 花卉的历史

1、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

2、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

3、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当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集中观赏的场面。

4、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都长安的牡丹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

5、作为唐代东京的洛阳,从初唐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牡丹种植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其规模不亚于西京长安。

6、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这其中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

7、北宋时,洛阳牡丹的规模是空前的。当时洛阳人不单爱花,种花,更善于培育新品种,牡丹“不接则不佳“,他们用嫁接方法固定芽变及优良品种,这就是北宋时最突出的贡献。

8、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

9、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牡丹种植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牡丹的栽培数量不断增加,栽培技术水平逐年提高。洛阳、菏泽等地先后成立了牡丹专业的科研机构——牡丹研究所。

扩展资料:

牡丹花形态特征:

1、牡丹是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厘米,宽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浅裂,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柄长1.2-3厘米。

2、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5-6.5厘米,宽2.5-4厘米,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

3、花单生枝顶,直径10-17厘米;花梗长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绿色,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长5-8厘米,宽4.2-6厘米。

4、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雄蕊长1-1.7厘米,花丝紫红色、粉红色,上部白色,长约1.3厘米,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2. 花卉的历史文化博览园

早上八点钟到下午五点钟

3. 花卉的历史文化

首先,中国花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受易学和老庄思想影响。古人认为,天地间只有三种生物,即人、禽兽、花木。这些都是天地的产物,从生命形式而言,都具有统一的本质。而这种生命类比的理念,实则渊源于中国易学,以及老庄思想。

易学认为,宇宙中存在同质同构的有机整体;而老庄思想则认为,万物与我为一,不论是花木还是鸟兽,虽然与人类存在等级上的差异,但终究与人类同为天生地养,因此,万物与人类属于手足关系。

其次,赋予花木以人格内涵,这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提出“仁爱”的理念,而孟子则进一步推己及天,认为君子应该“仁民而爱物”。世间万物,无一不笼罩在仁爱之关照中。所以,古人对待花木便如同待人,他们尊花为友人、为师长,有些爱花之人,还把花木视为妻儿家人。这足可见出,待花木如待人,这是中国花文化中的一大特点。

周瘦鹃在书中就记载了为花卉过生日的故事:三五知己友人,带着清淡的食物相聚一堂,一边观赏庭院里的花木,一边作诗写文,为院中花木庆生。

再次,中国花文化的人文精神,其至高境界是人花交感。这种人花交感,其实正是人心与外物的一种相融境界。中国传统美学理论认为,人在审美心理的高峰体验阶段,会进入到“物我两忘”的状态之中。在这样的状态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融合为一。周瘦鹃在《我为什么爱梅花》一文中记叙了他赏梅的感受,他被梅花那种不畏严寒的品性所打动,甚至,他自己都不觉得冬日里的苦寒有多么难以忍受。这就是人花交感的审美境界。

4. 花卉的历史背景

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归隐苏州,在元代古寺旧址建拙政园。王献臣的好友、书画大家文徵明也参与造园,很多景点出自王献臣的设计。拙政园的建造历时20年,1530年方才竣工。园林传到王献臣不争气的儿子手里,其子好赌,被人在赌局中设下陷阱,结果一夜狂赌之后,输了个一干二净,将拙政园拱手交给徐家。曾经富甲一方的王家子女后来落魄到给别人当吹鼓手。

徐家是苏州的名门大庶,随着徐家的衰落,拙政园也渐渐荒废。转眼到了明末清初,入苏的清兵一眼看中了拙政园,强行住进园中。当时的园主是徐氏第五代后人,无奈之下,只得以二千金将拙政园卖给海宁相国陈之遴。

陈之遴原为明朝臣子,投降清朝后,谋得一官半职。陈之遴作为园主,还没有进过拙政园,没有看过拙政园中的一花一木,就因贿赂罪,全家一并被发配到辽宁。陈之遴最后死在戍任上。陈之遴的夫人徐灿是著名的才女,陈其年称徐灿“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曾经在园里住过的徐灿,后来写了两本关于拙政园的书——《拙政园诗集》和《拙政园诗余》,以怀念在拙政园中度过的时光。

1662年,拙政园被充公,没为官产。康熙三年(1664年)改为兵备道行馆。之后,拙政园被发还陈之遴之子,陈家转卖给吴三桂之婿王永宁。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兵败,王永宁惧而先死,园遭籍没,再次荒落。

拙政园还与《红楼梦》的诞生不无瓜葛。相传康熙末年,园的一部分为曹寅购得,曹雪芹就诞生在园内,少年时也常在园中游玩,所以大观园的许多景致描写取材于拙政园。

拙政园的变化就极有代表性,乾隆初年,拙政园分为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书园,加上东部的归田园居,原为一体的拙政园,遂分为自成格局的三处园林。复园有葺旧成新,旧观已复之意,沈德潜作有《复园记》。袁枚、赵翼、钱大昕、范来宗、潘奕隽等文人都是这里的座上客。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占苏州,把苏州定为苏福省省会,拙政园成为忠王府的一部分。园中见山楼,成为李秀成的办公场所。太平天国在苏州三年多的时间里,李秀成就在忠王府里添加了很多建筑。直到清军占领苏州,浩大的工程还在进行。一路杀进忠王府的清兵们个个目瞪口呆,展现在他们眼前的除了极尽奢华的园林之外,园林里的工匠还在一刻不停造园的情景着实让他们吃惊不小

5. 花卉的农业历史

是所以农产品。

因为农业生产所包括的产品是农林牧副渔各业,在以土地上为主生产的物品,都是农产品,只不过是它们的用途不同,分类有别。作为花卉,它是装点人们生活的一种植物,是美化环境的特有的经济类林木,也是经过农户在耕地上经过精心管理,才能种植出来,所以花卉是农产品的一种。

6. 花卉的历史起源

向日葵起源于美国北部。首先北美印弟安人将野生向日葵进行驯化,逐渐变为最早的栽培向日葵。公元1510年西班牙探险队从美国墨西哥洲将向日葵引入欧洲,种在庭院或花园里观赏,后来人们从鸟啄食向日葵种子,才发现向日葵的食用价值。17世纪向日葵可能从德国传入东欧,18世纪对向日葵进行选择,并开始大面积种植。18世纪初有人发现在火上烤过的向日葵种子有很多油渍和十分诱人的香味,于是人们想到用向日葵种子作为榨油的原料。公元1716年美国BanYan首次发现向日葵籽实可以提取食油,这一发现为工业化提取植物油打开了大门,从此,欧洲人开始用向日葵榨油。

18世纪向日葵从荷兰引入俄国,公元1779年,俄国人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榨油。从此,向日葵被正式列为油料作物大面积栽培。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人或荷兰人把向日葵种子传到南洋一带,又从越南传到我国的云南,然后逐渐从西南往北方传播。大约在100年前由俄国人传入我国北方。

 

7. 花卉的发展史

全世界共有多肉植物10000余种,在植物分类上隶属50余科,可选择的品种超乎人们想象。在这类植物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应该就是仙人掌了。而世界上有关多肉植物的最早记录就是有关仙人掌的。

1496年,哥伦布的船队在第2次远航美洲返回西班牙后,带回了从加勒比海海域岛屿上采集的仙人掌类植物,引起极大轰动,这是有关仙人掌的最早记录。1535年,《新西班牙植物之历史》上刊登了一幅仙人掌类植物的版画。

最初,只有贵族对仙人掌感兴趣,后来中产阶级也有机会接触到仙人掌。1892年,德国的仙人掌团体形成。

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多肉植物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认识,但也造成了原产地品种的大量流失。1973年,美国通过了《仙人掌原产地种类保护法》,使原产地的植物品种得到了有效保护。

不过,凡是植物的茎、叶肥厚多汁而耐干旱者皆可称为“多肉植物”。仙人掌只是广义范围内多肉植物的一种。狭义范围内的多肉植物,即现在昵称“肉肉”的多肉植物,不像仙人掌一样遍身长着利刺,看起来圆润可爱的它们更受现代人的欢迎。

在美国、欧洲,世界各地爱好者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多肉植物俱乐部”,这群有共同爱好的人们,通过组织种植多肉植物、观赏植物幻灯图片、交换品种、旅行购买多肉植物、发表最新发现、分享多肉植物的生长和养护经验等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多肉植物的喜爱。

在东方,日本对多肉植物的研究最为深厚。18世纪60年代,日本对多肉植物的研究风气已很盛行,中泽以正著有《中山传信录物产考》一书,对大戟科多肉植物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并称之为“霸王鞭草”。日本明治时代,园艺家松泽进之助将SucculentPlants译成汉文“多肉植物”,是汉字里面多肉植物名词的最早来源。

我国对多肉植物研究较少。明朝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高濂的《遵生八笺》对多肉植物有所涉及。但现在昵称“肉肉”的多肉植物(除仙人掌属仙人掌之外)最早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初。当时,只是在沿海的个别城市有人栽培,如厦门、广州等地。并且只有那些与国外有交往的人们,通过亲戚朋友从国外少量地带回几株,普通人难得一见。

网络的发展让多肉植物在更广范围内得到传播。在美国、日本、墨西哥等国家,专业的多肉植物网站早已成立,世界各地的爱好者们都能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最新的商业及品种信息。在国内,北京、上海、武汉、杭州等地已经成立了多肉植物协会,国内互联网上的多肉论坛也逐渐增多,多肉联盟应运而生,爱好者们可以在网上进行多方面交流。奇妙而独特的多肉植物,小到只有几厘米大的松露玉,大到5米高重达数吨的巨人柱,正越来越深入地走进我们生活。

8. 历史悠久的花卉

海棠花寓意苦恋,美丽和离愁。

海棠花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断肠花,意思是苦苦地爱恋着一个人 却终究没有结果,这种感觉就像肠断一样。

海棠花是一种历史比较悠久的花卉植物,自古以来也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海棠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

海棠花的"棠"字与"堂"同是同音字,把它与玉兰花、牡丹花、桂花相配在一起,取玉兰花的"玉"字、牡丹的花语"富足"、桂花的花语"贵重",组成了"玉堂富贵"。

9. 花卉的起源及其发展史

“春天”的由来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怪物叫春,这只怪物每到花草树木枯萎的夜晚就到每一个家里偷金银财宝,把偷来的金银财宝全部吃下去,保证身体健康。后来每到这个季节,人们都会在自己家的财物旁边种下些美丽的植物,只要春一来,它看到这些植物就会被吓跑。于是人们想把它赶跑,就会在路边和空地种下美丽的植物,终于有一天,春被赶跑了,人们为了庆祝春被赶跑了,就把这个季节命名为春。每当这个季节到了,就会有很多种美丽的植物开放,这就是春天的来历。

拓展资料

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北半球的公历为3—5月,而南半球(如澳大利亚)则是9—11月。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春天气候温暖适中,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有降雨,万物生机萌发,气候多变,乍暖还寒。

10. 花卉的历史故事

兰花别名趣谈

兰花的别名很多,原因是兰的历史久长,又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古往今来,不论帝王相将、朝士布衣、诗人词家、缁流羽客,无不与兰发生或多或少联系,于是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手法给兰取了许多美丽动听的别名。这种别名多用借代、夸张修辞手法,或取其一端替代之,或引用经典称呼之,韵味深美,令人回味,因此兰的别名不啻于一篇兰的赞歌,一首兰的乐章,也是有关兰的语言文字一个重要方面。以下择要介绍之。

  一、以兰的芳香特点作为兰的别名的有:

  1、 国香:这是兰的最高荣誉。黄庭坚《书幽芳亭》:"土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2、 古香:以"古"形容香,不仅指此种香馨时间久长,而且质地纯良,古朴雅洁。元代萨都刺《兰皋曲》七言古诗中说:"幽兰日日吹古香,美人不来溪水长。"兰等待着美人,只有美人才配得上享受这阵阵的幽兰古香。

  3、 香祖:许多植物,特别是花卉都有馥香,然没有兰的馨芳,故人们称兰为香之祖。清代汪灏等著《广群芳谱》卷四十四:"兰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弥旬不歇,常开于春初。虽冰霜之后,高深自如,故江南以兰为香祖。"《清异录》亦载:"兰虽吐一花,室中亦馥郁袭人,弥旬不歇,故江南以兰为香祖。"

  4、 王者香: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猗兰操序》:"琴操曰:《猗兰操》孔子所作。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 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 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当然,古代的奇花异草,最大的享受者,是帝王后妃,是达官贵人,是豪门世绅,"王者香",可以理解为是供帝王欣赏的兰花,但孔子所谓的"半当为王者香",似乎是香者之王的意思,示幽贞雅淡,芬芳袭人,然调高和寡,独茂壑谷。

  5、 第一香:《广群芳谱》云:"兰无偶,称为第一香。"再没有别的芬香能与兰香并驾齐驱,因此它是独占鳌头,为第一香,又称"天下第一香"。

  6、 十步:乔彝《幽兰赋》:"薄秋风而香盈十步,汛皓露则花飞九畹。"兰哇国香,清风远播,谓之"十步",则是讲在一室之室,幽香不绝。韩伯庸《幽兰赋》也记:"芬芳十步之内,繁华九畹之中。"故以"十步"作为兰的代称。

  7、 心馨:兰的馥香沁人心脾,舒畅愉悦,故谓兰为"心馨"。郝经《幽兰诗》:"猗兰郁幽姿,心馨忘目悦。"

8、 轻重香:兰之香由清风送之,兰氛亦随风势微呈轻重之势,故以代称。唐太宗芳《芳兰》诗:"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二、以兰的色津特点作为兰的别名的有:

  1、 丹颖:兰花有的呈红色,如《广群芳谱》中所列举的兰品种"赵师傅";"色紫,十五萼,初萌甚红,开时若晚霞灿目,色更晶明"。又如"马大同":"花头微大,间有向上者,中多红晕"。故陈有章《幽兰赋》:"开缃蕊而乍合,擢丹颖而何远。""丹颖"作为兰的别名。

  2、 朱蕤:蕤,花下垂样子。这也是兰花的红,陈子昂《感遇》诗其二"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在紫色的茎上突出了朱蕤,即快开花了。

  3、 红荣:红色的花。李白《赠友》:"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兰花经秋霜摧败,红色凋萎,花叶老去。

  4、 幽色:兰叶一般为深绿色,故幽色也成了兰的别名。唐代张九龄《感遇》诗共12首,多以兰、桂自喻,示坚贞不移、刚正不阿的品格。其一曰:"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唐代山水诗人韦应物也有诗句:"紫兰含幽色。"

  5、 四季常青。

  三、 兰的资态特征作为兰的别名的有:

  1、 静姿:杨万里五言古诗《题蕙花初开》:"灯梦得幽馥,月写传静姿。""静姿"表现了兰蕙素静雅致的生态。

  2、 被径:古时水边长洲多有兰,故阮籍《咏怀诗》有"皋兰披径路"句。魏文帝曹丕也有"秋兰被幽壑"句,曹植也有"秋兰被长坂"句。可见秋兰生长是很繁茂的。

  3、 如美人:苏轼《题杨次公春兰》五言古诗,一开始就尽情讴歌:"春兰如美人,人采羞自献。""如美人"既赞其亭亭玉立之状,当然也含有贞洁纯净之质。

  4、 紫翘:兰叶上耸又自然弯曲,甚为闲适优雅。陈有章《幽兰赋》一开始就写此情状:"翘翘嘉卉,独成国香……,所以紫翘十步,名转九畹,自下并高,结根耸干,布叶愈密,重阳未晚。"

  四、 以兰的品性特点为兰的代称更多:

  1、 秀质:颜师古《幽兰赋》:"咏秀质于楚赋,腾芳声于汉篇。"一个"秀"字将兰品性概括无遗。梁宣帝《兰诗》:"开花不竞节,含秀委微霜。"

  2、 幽客:"幽"是兰的又一品性特点,幽色、幽香又生长在幽林、幽谷之中,故将兰称为幽客,可谓恰到好处,一语中的。《三余赘笔》记"张敏叔以十二花为十二客,兰为幽客。"这也将兰人格化了。

  3、 待女:兰为女子之挚友,兰闺、兰房、兰室、兰梦、兰兆无不与兰相连,兰也因此而显得芬馥奇特。《采兰杂志》载:"兰待女子同种则香,故名待女。"兰也有儿女之深情。

  4、 高标:兰的高风亮节向为人称道。宋代向子湮《浣溪纱》词上阙:"绿玉丛中紫玉条,幽花疏淡更香饶,不将红粉污高标。"当然这里的"高标"似指高出于幽花的绿叶,但其含义却在赞美兰花风标灵秀的品质。

  5、 灵根:灵是兰的又一特质,不仅与秀质相联系,似乎也与郑文公妾梦兰生子的故事有关,故古人将兰又称为"灵根"。明代诗人兼画家文征明有七言律诗《建兰》:"灵根珍重自瓯东,绀碧吹香玉两丛。""瓯东"今温州和闽东北一带,此为建兰的产地。

  6、 与善人居:将兰比作善人,也是一种美称。典出《孔子家语》:"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入室。"

  7、 馨烈侯:馨不仅指幽香,亦指品格的高洁。《清异录》载:"唐保大二年,国主幸饮香亭,赏新兰,诏苑令取沪溪美土为馨烈侯拥培之具。"这又是一个拟人化的雅号。

  8、 引凤雏:凤雏,指三国时庞统,与诸葛亮齐名。古人比兰为贤士凤雏,表示钦敬之情。唐代杨炯《幽兰赋》曰:"昔闻兰叶据龙图,复道兰林引凤雏。"自此兰又得一古贤哲士的名称。

  五、 以兰生长的季节、地点作为兰的别名的有:

  1、 晴芬:这是指春兰,春日多雨,宜兰生长,如遇春阳,则幽姿勃发,深红浅白,更显千娇百媚之态。明代宋濂《兰花篇》五言古诗一开头就称颂:"阳和照九畹,晴芬滋青兰。"唐太宗《芳兰》五律诗也说:"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所以"晴芬"是兰的一个雅称。

  2、 继落梅:这也是指春兰。冬末春初,兰吐小芽。宋代杨万里《兰花》七律首联云:"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这 里的"雪"、"冰"虽有色泽和素洁的含义,但也指明其生长的季节在梅花落时的春日。陈有章《幽兰赋》有"吐芬香于春阳"句,苏辙有《幽兰花》七绝二首,其一云:"春花欲擅秋风巧,催出幽兰继落梅。"从此"继落梅"也成了兰的一个别名。

  3、 秋芳:兰有春兰、秋兰等品种,秋兰飘香于秋日。汉代郦炎:"秋兰荣何晚,严霜悴其柯。"晋代傅玄:"秋兰荫玉池,池水清且芳。"这些都是咏秋兰的。唐代诗人储克羲更说:"丛兰秋蝶多。"所以古诗中称"兰以秋芳","秋芳"成了兰的一个别名。

  4、 滋九畹:一畹为十二亩,"九畹"泛指地方大。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滋、树都是载种、培植之意。后人就把这种植地方之大作为兰的代号。

  5、 树百亩:同上一个出典,也成了兰的代号。

从以上语林辞海中,我们可以看到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如一个活跃的元素,可以与多种词素、词、词组结合,从而出现一个个新的词、新的成语,并从众多诗赋散文中,出现了一个个趣味横生、生动隽永的兰的别名,所有这些,就组成了我国语言文字中数量繁富、结构多样的"兰"族语词群,这是引人玩味、逗人情趣,又值得人们研究的语言现象。这种现象不能说明别的,只能说明我国的兰,包括兰乡的绍兴兰是如何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入到了人们观念形态的种种文化现象中。

兰花典故--燕梦兰

燕梦兰

春秋时,郑文公的姬妾燕姞有一天梦一位天使送给她兰花,并对她说:"我叫伯鯈,是你的祖先.送你这兰,作你的儿子.兰花有国香之称,佩戴它,人家一定会喜欢你的."不久,郑文公见了燕姞,赠给她兰花,两人十分恩爱.过了一些日子,燕姞怀孕,生下一子,取名为兰,就是后来的郑穆公.后因称兰花为"国香",并以"梦兰"比喻怀孕.

兰花诗

幽兰操 韩 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春庄 唐·王勃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

兰 唐·唐彦谦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兰 唐·唐彦谦

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

于焉忽相见,岁宴将如何。

芳兰 唐·李世民

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孤兰·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感遇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题杨次公春兰 宋·苏轼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题杨次公蕙 宋·苏轼

蕙本兰之族,依然臭味同。

曾为水仙佩,相识《楚辞》中。

幻色虽非实,真香亦竟空。

云何起微馥,鼻观已先通。

盂兰盆 宋·晏殊

红白薇英落,朱黄槿艳残。

家人愁溽暑,计日望盂兰。

水墨兰花 明·徐渭

绿水唯应漾白苹,胭脂只念点朱唇。

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

 

咏同心兰四绝句 清 钱谦益

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

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

上一篇:家庭花卉米兰花的规格(米兰花花盆选择) 下一篇:室外花卉摆放(室外花卉摆放图片大全)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