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花的方法(点花灯怎么做)
1. 点花灯怎么做
需要准备的材料有:
纸灯笼、铁丝架、彩纸、剪刀、胶水、小彩灯、中国结和挑杆。
— Step 01 —
做灯罩
把事先准备好的纸灯笼撑开,插入铁丝架,把灯笼里的圆环勾在铁丝架两端的卡扣处。
— Step 02 —
剪彩纸
选一种颜色的彩纸,剪成统一大小的圆形备用。
— Step 03 —
贴彩纸
把圆形彩纸沿灯笼下沿一圈一圈粘贴。
粘到灯笼的中部后,把灯笼翻转过来继续向上粘贴,直至粘满整个灯笼。
— Step 04 —
装彩灯
把小彩灯固定在铁丝架上,拴好中国结。最后,安装挑杆,一个炫酷的灯笼就做好啦。
把亲手做的元宵花灯送给宝宝,和她一起共度一个充满幸福、爱意满满的元宵节吧。
Tips:元宵节为什么要闹花灯呢?
传说在很以前,一只神鸟因为迷路降落人间,意外被猎人射死。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人们想出办法应对,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人间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也因此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这就是闹花灯的由来。
2. 点花灯教案
语言活动我最喜欢组织的是故事类的,儿歌我觉得要让幼儿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幼儿对于里面的文学语言比较不能理解,对于儿歌的意境也比较难体会。所以每次在组织儿歌活动的时候我都尽量找一些图片或用一些动作等来帮幼儿理解,让幼儿更好的体会儿歌、理解儿歌。
今天所学的儿歌“数花灯”,所表现的情景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不熟悉的,因此,我借助于视频,让孩子来观看元宵闹灯会的情景,这样一来,孩子们有了比较多的经验,再帮助他们分类花灯来巩固记忆,所以,课堂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孩子们在学习儿歌的同时也巩固了数量的知识。
3. 花灯亮起来的方式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灯笼光转不亮,说明它的电路,齿轮没有坏,可能是灯笼里的灯泡烧了,我们只须给它换个灯泡,灯笼转起来的同时,灯光也就亮了。灯笼是喜庆的象征,我们在逢年过节,大型盛会的时候,都会在大门口挂上大红灯笼,让节日很显热闹
4. 怎么点灯花
正月十六撒灯花,是彰武农村欢度春节的民间习俗之一,是乡亲们继除夕夜之后的又一个“狂欢夜”。在我童年的时候,曾经亲历过两次撒灯花,后因“文革”开始,撒灯花被当做“封建迷信”活动而禁止了。
当一轮圆月升起在天空,大地上洒满一片银辉,各家各户屋檐下的红灯笼已经亮起的时候,从生产队的大院里敲锣打鼓地涌出一队人马。前边是四个虎背熊腰,头裹白羊肚手巾,一袭黑棉袄黑棉裤,腰扎红腰带的年轻小伙子。这四个人像抬花轿似地抬着一口大号铁锅,锅里面盛放着用煤油浸泡的棉花籽和锯末子。旁边有一位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是此行的领队,和四个小伙子一样的打扮,他左手举着火把,右手拎着一把长柄铁铲。火把指向哪里,队伍就向哪个方向行进。最后边是敲锣打鼓吹喇叭的乐队和一群跟着看热闹起哄的村民们。
这队人马就是撒灯花的人们。他们每经过一个路口,由领队用铁铲从锅里铲出一铲子棉花籽撒在路口,然后用火把点燃。在村里每一户人家的大门口,也要撒灯花,只是不管到了谁家,这家的主人都要往锅里倒一盏灯油。那时村里还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是点煤油灯照明,所以家家都有煤油。当领队往地上撒灯花的时候,锣鼓震天,唢呐悦耳,看热闹的人群欢声如潮,场面非常火爆。
撒灯花的队伍沿街走了一遍,再顺原路返回,给将要熄灭的灯花添料,这时已经有大半夜了。茫茫夜色中,满山村里灯花朵朵,火光熊熊,仿佛整个山村由火龙缠绕,把夜幕笼罩下的村庄照得通明,宛如白昼。尤其是每一朵灯花旁,都围拢着几个人在蹦跳,他们一边看护灯花避免失火,一边欢呼雀跃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这神奇的灯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惊叹,就好像进入了仙境,像妈妈讲过的天女散花。这些散落人间的灯花,在山坡上,小路旁,土屋前闪烁耀眼,牵动着我童年的每一根神经。远远望去,像天上的星星,但比星星更贴近;像家里的煤油灯,却比灯光更温暖;像春天的野花,却比满山的野花更漂亮。
此时,空中的月亮,天上的繁星,地上的灯花,窗前的灯笼,交相辉映在一起,把乡村的夜晚装扮得如梦如幻,把山村人们淳朴的心映照得更加亮堂。
自从“文革”之后,我再也没看见过正月十六撒灯花活动,也不知道现在的撒灯花活动是否得到恢复。现在看来,除夕之夜热闹,但那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团圆聚会;而正月十六撒灯花是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欢庆活动,属于集体项目,有利于促进村民团结和邻里和谐。至于为什么有正月十六撒灯花的习俗,我无从考证。我想,人类先祖从钻木取火到崇拜火种,到后来的祭火神、建火神庙,那么撒灯花活动就应该是现代人对火神的祭祀,或者是现代人敬献给先祖的火图腾。
5. 过年点灯花的详细过程
有个叫年的兽,一到过年就来人间,人们一到三十把灯都点亮,年兽就不赶来了。
6. 点灯花 有什么讲究
农村俗语,“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所以反过来的意思就是门前亮灯后院跟着亮。
从表面上看,相互矛盾。意思是说,一户人家的大门前,如果没点灯的话,他们家的后院就不会敞亮。难道所有门前的灯都能照明后院吗?显明是不能的,这就是此句俗语的矛盾之处,也是此句俗语充满智慧之处。
旧时代的灯
现在,农村家庭点灯,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因为现在有了电灯,两根电线架到哪里,哪里就可以挂上一个灯泡。除了房屋厅堂、房间外,厨房、猪圈、牛圈、洗澡房、前院、后院等,都装有电灯,大门前就更不用说了,现在农村人家喜欢装上漂亮的灯笼、灯盏。只要主人舍得多花点电费钱,想让灯泡亮多久就亮多久,门前、前院、房间、后院都是亮堂堂的。
7. 点灯花的方法有哪些
1、还在满月的讲究:宝宝满月时,给宝宝穿上新衣服,抱着宝宝去银行取钱,预示今后不会缺钱;到菜市买点葱放到宝宝口袋,预示宝宝以后会聪明;还要买一盒火柴放在宝宝口袋里,预示宝宝长大后会赚钱;还要带宝宝过桥底有流水的桥,预示宝宝今后人生道路能比较顺利。
2、点灯花的讲究:这项活动一般由家中长辈女性(如奶奶、妈妈)主持,孩子们配合。预先准备一双筷子(要求干净干燥)、一支红色蜡烛和一个瓷盘(亦要求干净干燥)。先由奶奶(或妈妈)点燃蜡烛,交入孩子手中,总要再三叮咛几遍:“可不敢灭了!可不敢灭了!”于是,孩子们就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团圣火,跟着奶奶(或妈妈)开始点灯花。点灯花时,奶奶(或妈妈)用筷子从簸箕中夹起九朵灯花(因九为阳数),一般五色要全,在烛火上点起,必恭必敬地放到屋子的每个角落及屋中央。点起之后,大人孩子要一起轻声念诵:“灯花明,灯花灵,照到哪里哪喜庆”等吉利的话,一直到灯花自然燃灭,再进行下一处。点灯花的顺序,一般是从内到外。即先从卧室点起,再堂屋,再庭院水井等。不方便直接点放灯花的地方(如炕上等),就将点起的灯花放入干净的瓷盘中,再将瓷盘放到要点灯花的位置。关键的原则在于要全,不落项。外面住宅地基的四角以及附属建筑如厕所猪圈牛棚鸡窝等处都要点灯花祈福。
8. 点灯有灯花讲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静香的时候,因为心里特别虔诚,所以点灯出现了灯花。
9. 点灯怎么看灯花
每年的正月十六都有叫做“送灯”民间风俗,这个习俗的意思就是人们要把代表后代的彩灯送到祖庙里,借此祈愿子孙后代的生活顺遂长安。在那一天,由村里“灯主”领队,村民们排着长龙,敲锣打鼓,送灯队伍将“彩灯”送到每家灯主的祠堂,而主人则会燃放鞭炮欢迎。同时,村中还会举办醒狮贺灯、烟花贺灯、狮子采青等热闹活动。一片繁荣的景象,好不热闹。
10. 点灯花的做法
正月初一早晨天亮前点灯花好。
北京保定一带,春节多有捏灯花点灯花祈福的习俗。而灯花的燃放时间、叠制方法和使用材料等又因地而宜,各有不同。
一般在除夕晚上,忙完年后,开始捏灯花。正月初一早晨天亮前点灯花。这项活动一般由家中长辈女性(如奶奶、妈妈)主持,孩子们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