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水生花卉 >

风吹式盆景如何制作(风吹造型盆景)

更新:2022-11-24 13:10归类:水生花卉人气:55

1. 风吹造型盆景

何谓“文人树”,(“文人树”见诸于盆景相关刊物,似乎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而仅仅为“瘦高型”的单一符号所取代),于是乎对“文人树”未曾深究,更无力于该概念定义的圆说,想当然缘系于文人画,又何必径渭分明,约定俗成便是,可天性使然,持思考探源而不截流的学习态度总不至于有错吧,故成一管之见,抛砖引玉,请教方家。

放眼华夏文明,灿烂辉煌,文学艺术博大精深,古典精神,如梦如幻。然而,在这块深厚广裹的“版图”中,没有“文人书’,、“文人诗”、“文人词”、“文人曲”、“文人舞”的标识,唯独“文人画”堂而皇之地作为中国绘画的术语名词独占一隅,得以在艺术史论及其相关著述中频频亮相,至今不竭,可见其很不一般,非同寻常,在艺术史上无疑有着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影响力,其折射出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涵及历史意义远远超出“文人画”本身。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但士大夫绘画不全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以此区别于院体画(宫廷绘画)和民间画。其提起于唐,渐进于宋,确立于元,张扬于明清,进而精进分化于现代,融会于当今(新文人画),每个时期的发展进程各有侧重,互不替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面世,可总体而言存在着诸多共性特点:

一是内容上注重文学趣味,画中有诗,托物言志;

二是讲究线条墨韵的审美意识,书法入画,重写意,轻写实,重神似,轻形似,以形写神,强调“法心源”,相对放松“师造化”,即着眼于物象内在之真实,而不满足停留于其外表的抄录;

三是作品风格标榜“书卷气”,(士气”,拼弃“霸气”、“大气”。无论尺幅,还是巨制,无论山岩重叠,还是幽庭秀木,也无论清新雅逸,还是古朴雄浑,无不传达出闲适宁静、趣远清心的心境、意趣和充满灵动与个性;

四是创作态度主张游戏三味(亦称“墨戏”),寄情其中,抒发灵J性,借以避世人扰攘和社会现实,以表现民族感和隐含对腐朽政治的无奈与愤意;

五是多写山水和花鸟,兼作人物(含道释鬼怪);

六是画面构成,带有“综合艺术”意味,诗书画印结合,它们或平衡布局,或弥补散漫,或增加气氛,或强化变换,深刻而灵活地加强了绘画艺术的审美因素。

文人画面世以来,久盛不衰,名家辈出,在中国绘画方面相对占主导地位,穿越历史时空,传承着华夏文明,含蕴古典精神及有着独特审美意象,王维、米莆、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乃至近代吴昌硕、现代齐白石以及当今新文人画家,无不是持有澄静、空明的心境,怀着文人所特有的。人文情怀和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来驾驭他们精湛的笔墨语言,通过心灵的扁舟来传达一种对宇宙的和谐领悟,以之构筑精神的家园。在艺术实践中,他们力求摆脱既成的“格法”程式,重在创造新颖独特的审美意趣,不拘形似,在艺术表现上超越规矩法度,摆脱既成的娴熟蹊径,不落案臼,不拘格法,明人董其昌的“绝古甜熟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矣,若能解脱绳束,便是透网鳞也”。这些都说明在艺术表现上掘落“格法”,摆脱畦径及创作主体方面的目光意识,实际上是避免在画法、意象上的平庸,创造出新奇独特、富有个性的审美效果。

话说回来,盆景伴随着两个文明的建设进程,盆景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艺事活动此起彼伏,产业化的倡导更是使盆景作为家居绿化、美化环境的重要内容进入千家万户。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似乎亦看腻了那种“商品化生产”所带来的作坊式的“打模复制品”的泛滥,加之时下喧腾的功利色彩、浮躁心态,于是一些有志探求盆艺的盆景艺术家及其爱好者们都试图开辟另一片天地,打造新的形式意象,取向于盆景文化艺术价值的追求,“文人树”的提起言说吻合这种意识和心绪,对我国盆景艺术的研究探讨,促进盆景文化的形成无疑值得赞许,对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给予关注。但是,一个命题的提出,一场学术的研讨不能空穴来风,也不可断源截流,浮光掠影,随意地将某种类式(瘦高型)框定为“文人树”的形态,表征文人精神,以“唯一”的表象符号取代概念,不能不说有失偏颇,须知,“快餐式”的吞咽虽省时节俭,但不利于消化和营养的吸收,水之源、木之本,与生命行程的长短息息相关。

是的,文人孤高、潇洒,然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通常也默默地肩负不算少的沉重与无奈,孤寂和淡淡的伤哀,不能“兼济天下”,只好“独善其身”。然而拉开这些表象的帷幕,令我们感怀的是他们以博大的胸怀追寻那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触摸人与自然和谐共振的人文情怀。于是在雪白的宣纸上浅唱低吟或磅礴放歌,活生生地包孕了文人画家整个心灵的律动和精神的排遣。这么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内涵,慧心领悟尚都不及,岂能以单一的“瘦高型”所容纳,若是,那么贺淦荪先生的《秋思》、潘仲连先生的《刘松年笔意》、赵庆泉先生的《烟波图》、胡乐国先生的《向天涯》乃至张夷先生的“砚石盆景”系列肯定非“文人树”或“文人盆景”的范畴了!若此,笔者怀疑“文人树”的倡导有何意义与价值,“文人树”能成为中国盆景艺术主流吗?

再者,以“标准化”的形态模式匡定“文人树”,这“清规戒律”的本身就与“文人画家”或“文人”不拘法格的叛逆意识相悖。何况,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其年龄、经历、修养、文化、性格、气质不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不一,由此存在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I哈I哈表现为丰富的艺术形式,才存在着不同艺术家笔下不同的自然景色和形式意象,不然何以同样的画材在诸文人的笔下或同一个画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互不相同的意象,作个试验,盆景亦然。然而,站在同一个高度的艺术家其不同形态的作品中所蕴藉的格调、内涵则是相对一致的。

如此说来,文人盆景将如何界定呢?笔者以为,作为概念,无需咬文嚼字,任其“虚拟”,约定俗成,因今非昔比,时代不一样,我们总不能套用“文人画”概念吧。作为表征形态,更无需定位,任其自流吧,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是金子,定位就意味着排他,即是表征,便是抽象,其非单干、双干、丛林可以以数量分;也非云片、方拐、风吹式可以形态划分,更非水旱盆景、树桩盆景等相对可以从材料组合等综合因素区别,且科学研究尚都存在“边缘”,况乎艺术,其相互间的交融渗透以及“另类艺术”的提出即是交叉性质和模糊概念。比如,你可以说文人画讲究诗意,文学趣味,但你不能否定非文人画没有诗意,问题在于“诗意”对前者而言系依附,而后者则是自觉性所显现的特质,谓之“有我之境”。苏本一先生指出,文人树应有的形象理念是“简洁、明快、健康、脱俗”,此前三者应也是其他盆景的共性,外在的表象,通过学习,实践是可以达到的,而“脱俗”则需要岁月的磨合,灵魂的浸润,精神的放养,品行的操守,就如同法则是可以强学,而智慧感悟只能依乎心灵。

如此这般,非故弄玄虚,更非托词,只是觉得“文人树”或“文人盆景”需些时日。境由心造,艺如其人,除了意象,还有内涵、寓意,都端赖于我们大家共同探讨、领悟、交流、修行、演练、前行,任何以“科学定理”或“数学公式”的方式规范艺术不仅简单了些,而且有V}I-读之嫌,倘若传统精髓如此容易通晓定格,那么,艺术还有什么凝重感可言。还应该提到的是,随着社会变革发展的进程,人们的意识形态审美趣味、观念理想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我们在崇尚古典精神,在对文人精神操守的同时,要以达观的心态,以博大的人文胸怀,善待生活的每一天,用自身的学养来寻绎、挖掘、解构、重新组合,寻觅文人画内在的精神轨迹,倡导树立盆景文化品味大框架意识,而不是类式形态的框定。同时,结合盆景材料特质、技艺手段、造型法则,创造性地追求表现一种清逸、素雅、澄静的新文人田园牧歌景式和坦然直面豁达超脱品格的韵律与格调,兴许,“文人树”或“文人盆景”的走向能渐入佳境,兴许,如同贺淦荪先生所希望的“中国盆景将真正步入艺术的殿堂”。

2. 风动造型盆景

一、栽种。

  金雀的挖掘移栽在秋末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进行,如果栽种不得法,金雀树桩是很难成活的,而一旦成活,其生命力又十分顽强,管理也较为粗放。上盆前都要根据树桩的形态和造型的需要进行修剪整形,将过长的老根剪除,撕裂的树根也一定要剪去,但要多留侧根和须根,树干也应适度修剪,剪除造型不需要的枝干。根、干的剪口要平滑,可涂抹一层凡士林、烧伤膏、赤霉素眼药膏之类的药物,以防伤口处腐烂。

金雀盆景的制作技巧

  栽种前切忌用水浸泡,否则栽后必然烂根。先栽在瓦盆或地下“养坯”,盆土宜用洁净的素细沙土,用建筑用细沙掺入适量颗粒较粗的煤灰渣栽种效果很好。盆底可铺上一层粗粒度的煤灰渣,以利于排水。金雀畏湿,栽后浇1次定根水,以后不干切勿再浇,要绝对避免盆土积水,否则树根成条状,会迅速腐烂。未展叶的金雀栽种后不要遮光,可直接放在避风向阳处养护。

  新栽种的金雀所处的环境温度最好低一些,尽量使之先长根,后发芽,避免假活,如果气候不是过于寒冷,也不要用塑料薄膜将植株罩起来,否则塑料薄膜内温度过高,枝叶生长过快,而根部的吸收供应不上,从而造成树桩死亡。但假如冬季太寒冷,仍要进行保温,可移至0~5℃的室内,以防止土壤干冻和结冰。也可用塑料膜将树桩罩起来,但要在塑料膜内部用铁丝搭架子,避免塑料膜与树桩接触。还可用黑色塑料袋将花盆罩住,树桩仍留在外面,以提高土壤温度,使之尽早生根。

  成活后的金雀当年放在室外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地方养护,平时避免盆土积水,雨季注意排涝。长势弱的植株当年不要施肥,否则会烧坏新长出的根系,长势旺的植株每月施1次腐熟的稀薄液肥。当年也不要修剪,任其生长,以使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多制造养分,快速形成新的根系。到第二年的春季萌芽前进行1次修剪,剪去造型不需要的枝条,对一些枝条进行蟠扎造型,注意对过渡枝的培养,使枝、干之间的比例协调,及时剔除根部萌发的蘖芽,以免与生长枝争夺养分。

  二、造型。

  金雀盆景的造型要因桩而异,可制作成一本多干式、丛林式、悬崖式、附石式、直干式、双干式、曲干式、风动式等不同形式的盆景。金雀的叶子和小枝虽然生长迅速,但枝条增粗却十分缓慢,因此要等枝条有一定粗度之后再进行造型,常采用以修剪与蟠扎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牵拉等综合手段。

使制作的盆景既苍老古朴,又郁郁葱葱,富有生命力,达到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金雀根部发达,虬曲多姿,可根据造型要求,将其逐步提出土面。树冠既可加工成层次分明的云片状,也可做成潇洒飘逸的自然式,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与盆景整体造型和谐统一。

  三、养护。

  金雀宜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干旱和瘠薄,但畏水湿和过于荫蔽环境。其萌发力很强,生长迅速,在生长季节要经常摘心,这样不仅能使叶片细小,而且还能多孕蕾、多开花。随时剪除过长、过乱等影响盆景美观的枝条。每年春季萌动前对植株重新修剪1次,剪去弱枝、徒长枝、枯枝以及其他影响造型的枝条。金雀不怕晒,即便盛夏也不必遮荫。

3. 风吹式盆景制作方法

首先需要选择培养几年的植株。选择培养几年的植株进行移栽,上盆后进行修剪,一般选择春季萌发前进行,将徒长,老弱枝等修剪掉。

使用棕丝或铜丝将枝干按照自己的爱好来进行捆扎,可以按照平展形,上场形,风吹形等不同形态进行捆绑,当然也可以不进行捆扎,维持自然形态的树木有很有美感。

4. 风吹式盆景图片

刚挖掘的榆树老桩要用素沙土地栽或植于瓦盆内进行“养桩”。

  一般在秋末至春季进行(萌芽前的二三个月成活率最高)。栽种前首先要对根系和枝干进行修剪,其剪口处常有粘性树液流出。若液体渗出过多,将严重影响成活率。可用漆、蜡封在切口处,也可涂上一层红霉素药膏或磺胺软膏,然后撒上细沙土。栽种后尽量将土压实,可不必浇水,只须每天向枝干喷1-2次清水,3-4天后再浇一次透水。以后不干不浇,严禁土壤积水。

  其次,榆树盆景造型时应根据老桩的基本形态,经过盘扎、修剪等制成直干式、曲干式、斜干式、临水式、悬崖式、风吹式、丛林式、附石式等不同形式的盆景。造型时间可在落叶后的休眠期,也可在生长期,但要避开萌芽期。

  榔榆采掘野生老树桩进行培育,一般至少要2~3年才能成型,这里介绍一种速成培养法,特别适用于盆景的生长。

5. 黄杨盆景风吹式造型

苏州、扬州、岭南、四川、安徽、上海 、浙江、南通

岭南盆景:苍劲自然

四川盆景:蟠曲多姿

苏州盆景:清秀古雅

扬州盆景:严整庄重

安徽盆景:古朴奇特

上海盆景:明快流畅

浙江盆景:雄伟挺秀

苏派盆景

造型特点:圆片式

传统造型:“六台三托一顶”,屏风式、垂风式、垂枝式、劈干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粗扎细剪

常用树种: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

代表人物:周瘦鹃,

流传地域:苏州

特点:娇媚。缺点:树形变 化不大,形态娇柔做作,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虎踞龙盘(雀梅,树龄400余年)

醉卧(雀梅)

扬派盆景

造型特点: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传统造型:“游龙弯” ,云片式(一至三层的称“台式”,三层以上的称“巧云式” ),疙瘩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精扎精剪

艺术特点:严整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

常用树种: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万觐棠

流传地域:以扬州为中心,包括嘉州、泰州、兴化、高邮。

扬州盆景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为宫苑装饰、观赏的珍品,作为东南第一大都会的扬州,也受到京都影响流传盆景;宋代苏轼任扬州太守时,曾亲自制作盆景;明代,扬州盆景形成地方风格;清代,扬州盐商为迎合帝王南游,广筑园林,大兴盆景,有“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之说,明代形成的盆景风格,经不断提高,形成了流派。

黄杨盆景《巧云》、《腾云》、《行云》、《凌云》、《碧云》等荣获一等奖,实现五连冠

通派盆景

造型特点: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传统造型:以“两弯半”(或“三弯半”)为主要特色。两弯半”又称“狮式”盆景,相传为明代画家所创,造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必须构成三弯九片一顶(三弯半),意态如狮。但“三弯半”的造型难度太大,很不容易达到标准,以后逐渐简化为“两弯半”。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精扎精剪

常用树种: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徐朗屏

流传地域:南通、如皋

海派盆景

造型特点: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山林野趣,重视自然界古树的形态和树种的个性。讲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数量较多,没有固定规格

主要造型:微型,自然型

技法特点:铁丝蟠扎,扎剪并重

常用树种:松柏类为主

代表人物:殷子敏、胡荣庆、汪蠡鼎、胡运骅

流传地域:上海

浙派盆景

造型特点:薄片结扎,层次分明。擅长直干或三五株栽于一盆,以表现莽莽丛林的特殊艺术效果

主要造型: “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

技法特点:金棕并用,扎剪并重(针叶树以扎为主,阔叶树以剪为主)

常用树种:松柏类(五针松)为主

代表人物:潘仲连,胡乐国

流传地域:杭州、温州两地为中心

徽派盆景

造型特点:徽派盆景风格独特,形式多种多样,造型技法受扬、苏、沪诸派影响,以古傲苍劲、奇峭多姿为主要特色主要造型: “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

传统造型:规则类主要有“游龙式”(多见于梅桩)、“扭旋式”、“三台式”、“屏风式”、“疙瘩式”

技法特点:粗扎粗剪(棕皮树筋缠绕)

常用树种:以梅桩最为著名,称为“徽梅”。黄山松,桧柏,檵木

代表人物:宋钟铃

流传地域:以歙县卖花渔村(雄兴乡洪岭村)为代表,包括绩溪、休宁、黟县等广大地区。

川派盆景

造型特点: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多悬根处理。山石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高、悬、陡、深,典型地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

传统造型:规则类为主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讲究身法

常用树种:川派树桩盆景一般选用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鹃等花木。

代表人物:李宗玉等。

流传地域:四川成都重庆等地。

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样,根据“树姿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类,后来经过模仿老树的姿态和变化,不断总结出了表现这种姿态和变化的技法规律,通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创造和完善,最后归纳为10种身法和3式、5型。盆景艺术大师陈思甫在他的专著《盆景桩头幡扎技艺》一书中写道:“若以规律类平技式桩头论,成都和川西地区的主干弯曲、校视下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长期被积雪压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态,雪融化后,树梢直立,枝桠由垂转手或略带倾斜状。故尔平枝式规律类型桩头,枝盘渐至盘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盘基部下倾、盘略下斜而平整。“在艺术形式上,它以严谨的格律作为基本的结构原则,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诗’。”(唐春来:《规律类树桩美的探索》,载《成都盆景研究》)

岭南派

风格特点

1)雄伟苍劲,古朴自然;

2)截干蓄枝(主干截断,长侧枝,当侧枝长到主干小一点又截去,这样不断去致下部粗壮);

3)分段培育。

代表人物:孔泰初

传统造型:大树型,高干型

常用树种:九里香、福建茶、朴树、榆、雀梅、榕、黄杨、罗汉松、五针松、杜鹃、水栀子、梅、银杏等

流传地域:广州

传统的广东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龙弯”式,树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横出,作五托或七托,树顶扁平,称“古树”,又叫“将军树”,这种盆景很费功夫、时间,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岭南派盆景艺术风格的真正形成,则是本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 这时的广东盆景分作三个流派:一是以盆景艺术家孔泰初为首的一派,树形苍劲浑厚,树冠秀茂稠密,构图严谨,表现旷野古木的风姿;二是以广州三元宫道士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将要枯死的树桩作材料,经过精心培育,从某一部分长出新芽,以潇洒流畅为贵;三是以广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云霄,技托虽少而不觉空虚,含蓄简括,高雅自然,很有点郑板桥“冗繁削尽留清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意[1] 。

其它风格

编辑

中州风格:以果树盆景为特色

北京风格:以小菊盆景为特色

湖北风格:以“风吹式”盆景为特色

湖南风格:以大悬崖式为特色

八桂风格:大树型

福建风格:榕树盆景和配石悬崖式

6. 风吹造型盆景图片大全

芙蓉花怕风吹,一般冬季温度低于5度以下就会进入休眠期,长期低于0度以下就会有可能被冻死。因此,在寒冷北方地区地栽的芙蓉花,它大多数的枝条会被冻,但是到了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它又能萌发出更多的新枝来。如果是进行盆栽养护的话,北方地区最好将它搬到室内暖和通风的地方进行生长为宜。

7. 风吹造型盆景图片

5月中旬移出室外,置于阳光下或半阴处养管,

榕树原产印度、马来西亚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华南也有分布。喜温热,不耐寒,在北方冬季入温室越冬。需潮湿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也耐半阴。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虽喜酸性土但在稍偏碱性士中也能正常生长。

8. 风吹树盆景

第一种:叶子从叶尖开始出现焦枯,逐渐蔓延整片叶子直至完全干枯脱落。

原因:这种情况最为常见。多半是由于土壤不透气、浇水过多而积水、通风不良或光照不足等各种因素单一或综合导致。

对策:增加颗粒土比例,增加基质或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控制浇水不要过量;增加通风;适当增加光照。对于已经发生焦叶的,因为是根系出了问题,摘叶是于事无补的,摘叶后发出的新叶依然会同样焦枯。因此不应摘叶,而是要从改善植树生长环境着手。正确养护至10-11月进行修根移栽或换盆作业。

第二种:叶子中心区域出现焦叶,整个植树顶部的叶子有发红、发白或发黄的迹象,植株中下部叶片则表现良好。

原因:这些是因为入夏后阳光过于强烈,叶片被高温灼伤。灼伤一般是枫树顶层叶子或外围叶子焦枯,下半部叶子因为遮挡所以不会被晒伤。

对策:预防焦叶可在7、8月份最热的两个月份进行遮阳。对于已经发生焦叶的了,摘去已经焦枯的叶子即可。

第三种:整棵树的叶子在短时间突然发生焦枯变干卷曲。这种发生特点是大量的树叶在较短时间内集体焦叶,且症状是整片叶子焦枯而不是局部性焦叶。

原因:这种情况一般是缺水干旱导致的。盆养土壤板结或浇水不足都有可能引起。这种要及时发现进行挽救一般可以挽回,但温度高,蒸发严重或干枯时间长了则有死亡风险。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土壤透气性不足的情况下,长时间下雨后(比如梅雨天连续十几天下雨)突然天晴暴晒又浇水不及时的话,极容易出现干枯死亡的可能,大家需要注意下。

对策:改善土壤环境,增加透气性。避免长时间淋雨,高温天气要注意降温、遮阳并及时浇水。

第四种:整棵树的叶子从叶尖、边缘逐渐发生焦枯现象。这一点和第一种情况很类似,判断条件从自身养护出发,前提是养护条件无问题,在土壤排水良好、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情况下依然发生了焦叶现象。

原因:这是由于空气过于干燥的情况下发生的。特别是较为暖热干燥的风吹到枫叶上,极容易发生枯边。

对策:种植或放置在不容易被干燥热风吹到的地方,经常对枫叶进行喷雾。

9. 大风吹盆景

跌枝是盆景常见的枝形之一,树枝突然向下曲折,以强烈的枝形变化带来一种冲击感。跌枝是对于自然界大雪压枝,大风吹裂枝条的模仿,常用于下部较虚的盆景,增强树势的险峻感和动感。

制作跌枝首先根据树型选好弯曲的点,定好跌枝的走向。选点主要根据树型而定,为了跌枝有一定造型的空间,选点宜高不宜低。跌枝弯曲角度较大,宜在幼枝开始造型,慢慢培养,老枝粗枝造型较为困难。跌枝制作先用金属丝将枝条蟠好然后由出枝处向下弯曲,注意跌枝空间走向,和开张角度。张角过大跌枝显得无力。但是也要为托枝留一定创造空间。

跌枝人为向下弯曲,有违向上生长的习性。跌枝生长较慢,跌枝制作过程中首先要抑制顶枝和其他托枝的生长,其次跌枝宜少修剪,以带动跌枝增粗,迅速生长。总的来说就是顶枝勤剪,跌枝少剪。跌枝生长过程中会不断抬头,要注意绑扎。跌枝上的托枝,上方长的快,下方长的慢,要通过修剪对上方托枝生长适当抑制,但是也要留上几个托枝,否则空荡荡的造型不美观。在一些大角度弯曲的造型之中,还会用盆景架将盆栽倒过来养,以促进跌枝的迅速生长。

上一篇:米叶盆景怎么养(米叶冬青盆景怎么养) 下一篇:罗汉生盆景(罗汉松盆景种植)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