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水生花卉 >

我国盆景艺术的发展现状(盆景艺术成熟于我国)

更新:2022-11-24 23:07归类:水生花卉人气:94

1. 盆景艺术成熟于我国

中国盆景广东省生产最多

如:雀梅、六月雪、榆树、九里香、栀子花、榕树、福建茶、赤楠、檵木、千里香、乌桕、三角梅、冬青、女贞、卫矛、桃金娘、柿、桃、梅、南天竹、牡荊、松、柏、罗汉松、朴树、虎刺、杜鹃、枫、杨梅、石榴、樟、桂花、茶花、紫薇、紫藤、蔷薇花等等。

广东的盆景野生树桩资源非常丰富,可在春季或秋冬季可山野去选挖桩古奇特、苍老弯曲、粗矮怪异的野生树桩,进行“养坯”培养加工造型。

宜用岭南派的“蓄枝截干”法,或“剪扎结合”法进行加工造型,攀扎常用铁丝、铜丝、铅丝等金属丝,或棕丝、苎麻丝等作攀扎物,对树桩枝干进拉弯、吊扎、摘心、打顶、抹芽、摘叶、修剪、扭曲、断折、压弯、剥皮、雕刻、截枝、锯钻、劈砍、撞击、提根、附石、合栽等方法进行人工艺术加工造型。

2. 中国盆景发展简史

苏州、扬州、岭南、四川、安徽、上海 、浙江、南通

岭南盆景:苍劲自然

四川盆景:蟠曲多姿

苏州盆景:清秀古雅

扬州盆景:严整庄重

安徽盆景:古朴奇特

上海盆景:明快流畅

浙江盆景:雄伟挺秀

苏派盆景

造型特点:圆片式

传统造型:“六台三托一顶”,屏风式、垂风式、垂枝式、劈干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粗扎细剪

常用树种: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

代表人物:周瘦鹃,

流传地域:苏州

特点:娇媚。缺点:树形变 化不大,形态娇柔做作,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虎踞龙盘(雀梅,树龄400余年)

醉卧(雀梅)

扬派盆景

造型特点: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传统造型:“游龙弯” ,云片式(一至三层的称“台式”,三层以上的称“巧云式” ),疙瘩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精扎精剪

艺术特点:严整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

常用树种: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万觐棠

流传地域:以扬州为中心,包括嘉州、泰州、兴化、高邮。

扬州盆景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为宫苑装饰、观赏的珍品,作为东南第一大都会的扬州,也受到京都影响流传盆景;宋代苏轼任扬州太守时,曾亲自制作盆景;明代,扬州盆景形成地方风格;清代,扬州盐商为迎合帝王南游,广筑园林,大兴盆景,有“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之说,明代形成的盆景风格,经不断提高,形成了流派。

黄杨盆景《巧云》、《腾云》、《行云》、《凌云》、《碧云》等荣获一等奖,实现五连冠

通派盆景

造型特点: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传统造型:以“两弯半”(或“三弯半”)为主要特色。两弯半”又称“狮式”盆景,相传为明代画家所创,造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必须构成三弯九片一顶(三弯半),意态如狮。但“三弯半”的造型难度太大,很不容易达到标准,以后逐渐简化为“两弯半”。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精扎精剪

常用树种: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徐朗屏

流传地域:南通、如皋

海派盆景

造型特点: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山林野趣,重视自然界古树的形态和树种的个性。讲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数量较多,没有固定规格

主要造型:微型,自然型

技法特点:铁丝蟠扎,扎剪并重

常用树种:松柏类为主

代表人物:殷子敏、胡荣庆、汪蠡鼎、胡运骅

流传地域:上海

浙派盆景

造型特点:薄片结扎,层次分明。擅长直干或三五株栽于一盆,以表现莽莽丛林的特殊艺术效果

主要造型: “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

技法特点:金棕并用,扎剪并重(针叶树以扎为主,阔叶树以剪为主)

常用树种:松柏类(五针松)为主

代表人物:潘仲连,胡乐国

流传地域:杭州、温州两地为中心

徽派盆景

造型特点:徽派盆景风格独特,形式多种多样,造型技法受扬、苏、沪诸派影响,以古傲苍劲、奇峭多姿为主要特色主要造型: “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

传统造型:规则类主要有“游龙式”(多见于梅桩)、“扭旋式”、“三台式”、“屏风式”、“疙瘩式”

技法特点:粗扎粗剪(棕皮树筋缠绕)

常用树种:以梅桩最为著名,称为“徽梅”。黄山松,桧柏,檵木

代表人物:宋钟铃

流传地域:以歙县卖花渔村(雄兴乡洪岭村)为代表,包括绩溪、休宁、黟县等广大地区。

川派盆景

造型特点: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多悬根处理。山石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高、悬、陡、深,典型地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

传统造型:规则类为主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讲究身法

常用树种:川派树桩盆景一般选用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鹃等花木。

代表人物:李宗玉等。

流传地域:四川成都重庆等地。

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样,根据“树姿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类,后来经过模仿老树的姿态和变化,不断总结出了表现这种姿态和变化的技法规律,通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创造和完善,最后归纳为10种身法和3式、5型。盆景艺术大师陈思甫在他的专著《盆景桩头幡扎技艺》一书中写道:“若以规律类平技式桩头论,成都和川西地区的主干弯曲、校视下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长期被积雪压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态,雪融化后,树梢直立,枝桠由垂转手或略带倾斜状。故尔平枝式规律类型桩头,枝盘渐至盘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盘基部下倾、盘略下斜而平整。“在艺术形式上,它以严谨的格律作为基本的结构原则,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诗’。”(唐春来:《规律类树桩美的探索》,载《成都盆景研究》)

岭南派

风格特点

1)雄伟苍劲,古朴自然;

2)截干蓄枝(主干截断,长侧枝,当侧枝长到主干小一点又截去,这样不断去致下部粗壮);

3)分段培育。

代表人物:孔泰初

传统造型:大树型,高干型

常用树种:九里香、福建茶、朴树、榆、雀梅、榕、黄杨、罗汉松、五针松、杜鹃、水栀子、梅、银杏等

流传地域:广州

传统的广东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龙弯”式,树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横出,作五托或七托,树顶扁平,称“古树”,又叫“将军树”,这种盆景很费功夫、时间,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岭南派盆景艺术风格的真正形成,则是本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 这时的广东盆景分作三个流派:一是以盆景艺术家孔泰初为首的一派,树形苍劲浑厚,树冠秀茂稠密,构图严谨,表现旷野古木的风姿;二是以广州三元宫道士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将要枯死的树桩作材料,经过精心培育,从某一部分长出新芽,以潇洒流畅为贵;三是以广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云霄,技托虽少而不觉空虚,含蓄简括,高雅自然,很有点郑板桥“冗繁削尽留清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意[1] 。

其它风格

编辑

中州风格:以果树盆景为特色

北京风格:以小菊盆景为特色

湖北风格:以“风吹式”盆景为特色

湖南风格:以大悬崖式为特色

八桂风格:大树型

福建风格:榕树盆景和配石悬崖式

3. 谈谈中国的盆景艺术的认识

盆景作为一件商品而言,大家想知道商品的实用价值是第一反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来点实际的,不要虚无缥缈的,盆景的实用价值有哪些呢?

1.改善环境、美化生活

盆景既可以作为装饰品,美化室内空间,还可以降温保湿,盆景作为活的艺术品,盆内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的可以吸收有害气体,有的可以减少辐射,可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生活质量就会有所提高。

2.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在室内陈设盆景,可以在斗室之中领略自然山水之貌,山野丛林之趣,使欣赏者心旷神怡,消除神经疲劳,欣赏盆景是一种美的享受,既能陶冶情操,又增进了艺术修养,做一个有品味格调的人。

3.科普教育、增加知识技能

盆景集园林设计、栽培学、植物学、书法、绘画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拥有盆景的朋友在日常养护过程中,会体会到盆景就是一部活教材,使自己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解锁新的技能。

4.促进交友交流

盆景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圈,走进盆景圈后,当自己对盆景有心理体会时可以和盆友讲讲;当自己遇到疑问时可以请教答疑;当盆景开花结果时可以邀请盆友把酒话桑麻。

4. 盆景艺术的发展史

插花艺术为中华民族最优美的文化表现之一,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刚刚开始发芽阶段,花就与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史前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等,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花卉纹饰雕刻在上面。

中国战国时期的诗集《离骚》中有这样的话“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习俗。以花传情,以花明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可见花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进入了文化领域。《楚辞·九歌·礼魂》中记载: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插花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插花的雏形已经初步体现。据史书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可想而知, 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

从出土文物资料中得知:在河北望都发掘的东汉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国插花。

到了南北朝时期,插花主要被用于佛堂前的供花。人们为了保持花朵的新鲜,开始尝试 将花插入水中养殖。《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骂,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养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如此三日而华更鲜。”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这是史书中关于用容器描花水养的文字记载。当时佛前供花以荷花与柳枝为主要花材,不讲究插花艺术造型。

兴盛发展期:隋、唐至五代时期

隋唐时代是我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插花开始在宫廷中盛行。这时中国的插花艺术开始有了系统的技术手法和规定。比如说牡丹插花,每年牡丹花盛开时节,宫廷中都要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

如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欣赏,美即美酒)、新诗(咏)。”“九锡”就是九个程序。对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场所、养护水质、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 还要谱曲、咏诗讴歌,再饮美酒方能尽兴。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方面欣赏的效果。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在唐朝是个很盛大的节日,传说是百花之神诞生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要去郊外踏青赏花,市集上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饰品,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在此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渐广泛。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束人造绢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组合,制作精细,花色艳丽,仿真程度很高。

五代十国时期,插花开始了艺术高雅化,从庄重讲排场变成不拘一格,开始追求自然美。由于政局动荡不稳,许多文人雅士避乱隐居,吟诗泼墨,插花艺术也变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开始不局限于花朵,而是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由铜或瓷的盘、盆容器,扩展到竹筒、漆器。而且插花作品不一定要摆放在桌子上,出现了壁挂,吊挂等花艺作品。

南唐后主李煜对插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锦洞天”是李后主的独创。每年春盛时节,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挂上横幅“锦洞天”。犹如大型插花展览会,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当时还出现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盘”,既做容器,又当花插。插花作品追求自然情趣,朴实而又不失洒脱。

全盛发展期:宋代

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举国上下,各种花事活动超越前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同时受理学观念影响,此时的插花艺术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花材也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构图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的风格追求线条美。所以有人把当时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

宋朝人不仅喜爱插花,而且对插花技艺的研究,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并出版了许多有关文章与书籍,如《癸辛杂识·续集》、《分门琐碎录》、《山家清事·插花法》等。对于花材切口的处理、保鲜措施、冬天防止瓶器冻裂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详细记载。从上述许多花事活动与诗书绘画的描绘中,同样可以得知宋朝插花艺术风格和特点,虽然仍继承唐代宫廷插花遗风,但在形式与意境上又有新的发展,构图上不仅有严谨的整体之美,而且注意发挥每种花材个体的生命力和线条机能。

宋代的篮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韵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篮图,花篮造型制作精致美观,有优美的花纹、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开或盛开,色彩艳丽,错落有致,姿态飘逸,生机勃勃。从此开始,插花形成以花品、花的寓意、人伦教化的插花形式,插花艺术上升到了一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体现人的操守。这也就是花道。

缓慢发展期:元代

元代插花风格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发展很缓慢甚至有一段时间的停滞。逐渐摆脱宋代理学的影响,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谐音来表达作品的主题,也就产生了有人所说的“心象花”。钱选绘的吊篮式插花,在吊篮上放两个瓷罐,罐里分别装满金桂和银桂,上飘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条,暗示金贵、银贵,不如自在如意贵。反映人们祈求安定、平和、自由的愿望。

成熟完善期:明至清代中期

明代是插花艺术复兴、昌盛和成熟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造型丰满,寓意深邃。中期插花追求简洁清新,色彩淡雅,疏枝散点,朴实生动,不喜豪华富贵,常用如意、灵芝、珊瑚等装点插花。

到了明代晚期,花道发展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不仅形成了完备的插花艺术体系,并且有了完整的插花专著。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张谦德所著《瓶花谱》和袁宏道所著的《瓶史》。还有高濂的《遵生八盏 燕闲清赏》、何仙郎的《花案》等,特别是《瓶史》传至日本后,引起日本花道界的轰动,并发展成为“宏道流”。

在袁宏道的《瓶史》一书中对构图、采花、保养、品第、花器、配置、环境、修养、欣赏、花性等诸多方面,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作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且对花材的选择、处理艺术、保养方法、插花风格、花性认识、构图技巧、色彩和体量的协调、品赏情趣等均有深入的论述。

清代初期的插花仍沿袭明代传统风格,各种花事活动依然活跃,特别是盆景艺术蓬勃发展,十分盛行,但插花艺术却无大的进展,尤其到中后期一直衰落不振。花道在此时开始衰落。

清代画家郎世宁的画作,以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结合,将清代花事色彩花俏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成熟完善期:明至清代中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点开始有了转变,逐渐从物质生活追求转向精神追求,插花艺术开始从个体喜好转变成一个系统的、完备的艺术体系,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终起到装饰效果,随着房产消费的发展,插花艺术在生活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作为东方插花代表之一的中国传统插花正是由于具备这种鲜明的独特的艺术表现而成为世界插花艺坛中独树一帜的奇葩,曾对全球,特别是东方的插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件成功的插花作品,并不是一定要选用名贵的花材、高价的花器。一般看来并不起眼的绿叶一个花蕾,甚至路边的野花野草常见的水果、蔬菜,都能插出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秀作品来。使观赏者在心灵上产失共鸣的是创作者唯一的目的、如果不能产生共鸣那么这件作品也就失击了观赏价值。具体地说、即插花作品在视觉上首先要立即引起一种感观和情感上的自然反应,如果未能立刻产生反应,那么摆在眼前的这些花材将无法吸引观者的目光。在插花作品中引起观赏者情感产生反应的要素有三点:一是创意或称立意、指的是表达什么主题,应选什么花材;二是构思(或称构图),指的是这些花材怎样巧妙配置造型,在作品中充分展现出各自的美:三是插器,指的是与创意相配合的插花器皿。三者有机配合,作品便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要有一个与之相协调的环境,插花作品与环境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插花装饰需依环境及场合的性质而定,不同场合和对象要用不同的花材。如盛大集会商厦、酒楼开业,以及宴会厅等隆重场合的喜庆用花,花材色彩要鲜艳夺目,花形硕大,以展示热闹、有气派:反之,哀悼场面要用花宜淡雅、素净如白色、黄色花材,籍以寄托哀思。应用插花来烘托气氛、渲染环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插花艺术对中国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做为主要素材,在瓶、盘、碗、缸、筒、篮、盆等七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妙的一种盆景类的花卉艺术,其表现方式颇为雅致,令人把玩,爱不释手。

5. 中国盆景的现状及发展

目前,我国各草莓产区的露地种植和保护性土地栽培相结合,基本达到了草莓的年生产和供应。根据栽培原理总结了草莓的栽培方法,一般分为露地,促进,半促和延迟抑制四种。无土栽培主要应用于后三种设施栽培形式,下面品种单独描述。

草莓品种大全

草莓品种繁多,比如矮丰、红颜、女峰、美香莎、章姬、黔莓2号、幸香、港丰、安娜等。

一、矮丰

果实呈不规则短圆锥形,平均单果重18.5克,最大果重52.3克,第一极序果平均单果重25.7克。果面平整,呈鲜艳的红色,有极明亮的光泽,非常美观。种子密度较稀,分布均匀,稍凹陷,黄色,阳面稍有红色。果肉粉红色,质地较硬,汁液多,风味柔和,甜度大,微酸,果实耐贮性强,货架期同全明星。矮丰草莓生长旺盛,产量高,品质优良,外观美丽,成熟期早而集中。抗逆性及对白粉病、黄萎病和叶枯病的抗性强,栽培经济效益显著。

二、红颜

日本新品种,2001年引进我国,植株长势强,株态直立,易于栽培管理。叶片大,新茎分枝多。连续结果能力强,丰产[亩产3000公斤以上]、品质[味好于丰香具有典型的草莓香味]、果个大,最大果120克,圆锥形,硬度大于所有日本品种,果面红色、有光泽。它具有叶绿、花白、果红、味佳的品质,优质特点是个大、色红、味甜。味浓,甜度能达到 14% 至 16% ,一般草莓甜度只有10% 左右。果形果色明显优于丰香。红颜又称红颊,是日本静冈县用幸香与章姬杂交育成的早熟栽培品种良种。根系生长能力和吸收能力强,休眠浅,可抽发4次花序,各花序可连续开花结果,中间无断档。

三、女峰

日本品种,果实圆锥形,整齐,平均单果重12~13克,果面鲜红色,鲜艳,光泽强;果肉淡红色,质细、较致密,风味甜微酸,香气浓郁。含可溶性固形物9.8%,维生素C49.8毫克/百克。露地栽培生长茂盛,结果不良。在设施栽培中花芽分化早,开花早,前期产量高,为早熟、品质佳的设施促成栽培品种,主要用于鲜食。适于我国南部及中部草莓种植区作促成栽培,果实耐贮性较好。此品种保护地栽培时会出现无雄蕊的雌性花,影响早期产量,需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四、美香莎

荷兰引进的新品种,是我国草莓业发展急需的珍稀品种资源;是保护地栽培的最佳品种。从引种试栽结果来看,美香莎可能会成为我国草莓主栽新品种之一。果实长圆锥至方锤形,花萼向后翻卷,一级果重55克,最大果重106克。果面深红,有光泽。果肉红色,心空,味微酸,香甜,品质极上。当果面完全变红后再延迟2~3天采摘为好。可溶性固形物14%,果实硬度特大,超过有铁果之称的“新明星”,可切块、切片、其硬度属当今草莓之最。抗旱、耐高温,对多种重茬连作病害具有高度抗性,适应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五、章姬

日本静冈县农民育种家章弘先生生于1985年,以久能早生与女峰杂交育成的早熟品种,1992年注册,现是日本主栽品种之一,其特点为果大,长圆锥形,味浓甜,果实软,畸形少,可溶性固形含量9%-14%,味浓甜、芳香,果色艳丽美观,柔软多汁,一级序果平均40克,最大时重130克,亩产2吨以上,休眠期浅,适宜礼品草莓和近距运销温室栽培。不耐贮运,比丰香容易栽培,适于城郊种植。1996年辽宁省东港市草莓研究所引入。

六、黔莓2号

“黔莓2号”是贵州省园艺研究所以“章姬”做母本、“法兰帝”做父本杂交育成的草莓新品种。果实短圆锥形,一级序果平均单果重25.2克,最大单果重68.5克;果实鲜红色、有光泽,种子分布均匀;果肉橙红色,肉质细,果肉韧,香味浓,风味酸甜适中;该品种2010年通过了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七、幸香

日本中早熟品种,系丰香与爱美杂交育成,1996年定名。其主要特点为果实在低温少日照期仍着色良好,果形整齐,糖度稳定,耐贮运,易栽培,是目前发展潜力较大的品种。果实长圆锥形,果型整齐,具有光泽,外形美观,果色空红,果肉浅红色,有香味,果肉细腻,味道较浓,糖度较高,一般在10℃以上,高于“丰香”12%,vc含量高于“丰香”15%~30%,果肉硬度大于“丰香”30%。一级序果平均35克左右,亩产2吨左右。适宜温室栽植,亩定植9000-11000株,注意防治白粉病,生产中要控制氮肥的使用,特别在花芽分化期间更要控制氮肥的使用,否则易造成熟期推迟。该品种克服了“丰香”品种不抗白粉病、授粉能力差、畸形果多、着色不良、长势弱、繁殖系数低等缺点。

八、港丰

也称丰香变异,植株生长势健强,植株半开张,叶片椭圆形,较大,叶色浓绿,匍匐茎抽生能力特强,花序抽生量大,平于或高于叶面,果色鲜红,果肉浅红,果实甜香,口感好,果实硬度好,可长距离运销。一级果均重42克,最大单果重98克,该品种对白粉病抗性较强,适宜温室栽培,亩产可达3000-3500公斤。

九、安娜

为西班牙四季性品种,抗病,生长势中等,植株紧凑,繁殖力较弱。叶片呈椭圆形,深绿色。果实长圆锥形或宽楔形,果实红色,味酸甜,硬度强,几乎不需休眠,夏季也能开花,一级序果均重25克,最大果重48克,亩产可达1-1.5吨,是日光温室一年两茬栽培或室内盆栽理想品种,亩栽苗10000株左右。

十、全明星

美国早熟品种,1986年从美国引进,1980年代后期在满城基本普及;并一直沿用至今。果实个大,丰产稳产,硬度极高,储运性好,外观艳丽;适宜加工等,但缺点是在半促成栽培中,口感一般;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抗病性强,能抗叶斑病,黄萎病等,为鲜食加工兼用品种。

6. 盆景艺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种园林艺术

盆景源于中国。1972年在陕西乾陵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墓(建于706年) 甬道东壁绘有侍女手托盆景的壁画,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盆景实录。宋代盆景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当时的著名文士如王十朋、陆游、苏东坡等,都对盆景作过细致的描述和赞美。

元代高僧韫上人制作小型盆景,取法自然,称“些子景”。明清时代盆景更加兴盛,已有许多关于盆景的著述问世。“盆景”一词,最早即见于明代屠隆所著的《考盘余事》。20世纪50年代以后,盆景制作在公共园林、苗圃和民间家庭有了很大的普及,并成立了盆景协会,经常举办盆景园和盆景艺术展览等。

7. 盆景被誉为

代表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种独属于日本系鱼川的树种,以纹路细腻,木制坚固,耐腐蚀为特点,叶片细密翠绿,做成造型盆景,特别是小品盆景,被人称为小品之中的极品,可见其颜值之高,受欢迎之程度了。而一盆精致的系鱼川真柏小品盆景制作并不是很难,难的是后续的养护,如果没有进行悉心周到的养护,很可能会遭遇不幸,所以,要做好日常养护工作。

8. 中国盆景的艺术特点

盆景造型形式通常分为:规则型、象形型、自然型三种。

规则型:属于传统形式,有一定的规范程式,造型工整严谨,适合厅堂或门庭对称布置,气氛庄重华贵。

象形型:以松柏类或观花类植物为基础,通过剪、捆、扎、压等手法,造出龙、凤、狮、虎、象、鹰等飞禽走兽以及人物、图案等形象,并题以吉祥用语,如:龙凤呈祥、二龙戏珠、万象更新、大展宏图等,以供祝贺、喜庆、节日用。

自然型:以模拟自然界孤木、丛林等神貌为主,形状多变,姿态万千。

盆景造型各不相同,其实没有什么明确一定的规制,所以也不好界定其优缺点,只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盆栽植物的特征,创作出具有独特意蕴的盆栽作品,就是好的盆景造型。

9. 盆景艺术成熟于我国哪个时期

唐代时期,是多种盆景形式发展的兴盛时期。魏晋以后,由于政治腐朽,有闲阶层中间追求隐逸的风气日盛,他们以山林为乐土,以隐居为清高,将理想的生活与山林之秀美结合起来。

晋朝更替之后,江南经济得到较大发展,贵族们大量建筑园林别墅,过着游山玩水的清闲生活,这种风气促进了我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进而也促进了盆景艺术的发展,盆景艺术开始向诗情画意的方向飞跃。

10. 盆景艺术成熟于我国吗

盆景源于中国。1972年在陕西乾陵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墓(建于706年) 甬道东壁绘有侍女手托盆景的壁画,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盆景实录。宋代盆景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当时的著名文士如王十朋、陆游、苏东坡等,都对盆景作过细致的描述和赞美。

元代高僧韫上人制作小型盆景,取法自然,称“些子景”。明清时代盆景更加兴盛,已有许多关于盆景的著述问世。“盆景”一词,最早即见于明代屠隆所著的《考盘余事》。20世纪50年代以后,盆景制作在公共园林、苗圃和民间家庭有了很大的普及,并成立了盆景协会,经常举办盆景园和盆景艺术展览等。

上一篇:榆树盆景病虫害防治(榆树盆景的病虫害识别) 下一篇:盆景石硫合剂注意事项(盆栽怎样用石硫合剂)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