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种子批发市场玉米种子,1800积温,那里卖,谢谢(适合赤峰地区种植的玉米种子)
1. 赤峰种子批发市场玉米种子,1800积温,那里卖,谢谢
一、利合327玉米品种
1、特征与特性
(1)利合327玉米属于普通玉米品种,在适应区从出苗至成熟,需要≥10℃活动积温2100℃左右,成熟期约110天。
(2)利合327玉米幼苗期第一叶的叶鞘为绿色,叶片与茎均为绿色,株高295cm,穗位高110cm,成株有12片叶,果穗呈圆锥型,穗轴为红色,穗长19.5cm,穗粗4.4cm,穗行数14-16行,该品种的籽粒属于偏硬粒型,颜色为黄色,百粒重32.6g。
(3)根据3年品质分析,利合327玉米容重为760-797g/L,粗淀粉含量为73.98-76.96%,粗蛋白含量为9.66-11.67%,粗脂肪含量为3.4-4.92%。
(4)根据抗病接种鉴定结果表示,该品种中感大斑病和丝黑穗病。
2、产量表现
(1)利合327玉米在2014-2015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量为10849.8kg,比对照品种德美亚1号增产了6.9%。
(2)在2016-2017年生产试验中,利合327玉米平均亩产量为9484.7kg,比对照品种德美亚1号增产了9.9%。
3、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时间:5月10日左右播种。
(2)土壤:中等以上肥力地块。
(3)播种方式以及密度:采用直播栽培方式,保苗8.3万株/亩,注意:肥水条件差的地块,种植密度不宜过大。
(4)管理:亩施基肥10吨,硫酸钾75kg,磷酸二胺225kg,拨节至孕穗期每亩追施尿素约250kg;做好铲趟工作,防治大斑病和丝黑穗病,及时收获。
4、适合种植的地区
利合327玉米适合种植在黑龙江省≥10℃活动积温2250℃的区域。
二、龙辐玉9号玉米品种
1、特征与特性
(1)龙辐玉9号玉米在适应区从出苗至成熟需要约115天,需要≥10℃活动积温2250℃左右。
(2)该品种果穗呈圆锥型,穗轴为红色,穗长22cm,穗粗5cm,穗行数14-16行,籽粒偏硬,颜色为黄色,百粒重34g。
(3)根据2年品种分析结果表示,龙辐玉9号玉米容重为798-810g/L,粗淀粉含量为70.39-73.16%,粗蛋白含量为9.78-11.59%,粗脂肪含量为4.75-4.91%。
(4)根据3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丝黑穗病的发病率为6.4-10.3%。
2、产量表现
(1)龙辐玉9号玉米在2011-2012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量为9881.2斤,比对照品种嫩单13增产了10.2%。
(2)在2013年生产试验中,龙辐玉9号玉米平均亩产量为8457.7公斤,比对照品种嫩单13增产了13.1%。
3、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时间:5月5日左右播种。
(2)土壤:中等以上肥力的地块。
(3)播种方式以及密度:采用直播垄作栽培方式,保苗约6万株/亩,对于肥水条件差的地块,种植密度不宜过大。
(4)管理:亩施底肥磷酸二铵300kg,硫酸钾60kg,拔节期追施尿素300kg;进行铲趟管理,及时收获;注意防治大斑病。
4、适合种植的地区
龙辐玉9号适合种植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
三、京科968玉米品种
1、特征与特性
(1)京科968玉米在东华北春玉米区从出苗至成熟需要128天,与对照品种郑单958成熟期相当,属于高淀粉玉米品种。
(2)京科968玉米的幼苗为绿色,叶鞘为淡紫色,花药淡紫色,颖壳为淡紫色,株高296cm,株型半紧凑,穗位120cm,成株的叶片数为19片,红色花丝,果穗呈筒形,穗长18.6cm,穗行数16-18行,穗轴为白色,该品种的籽粒为黄色呈半马齿型,百粒重39.5g。
(3)据抗病鉴定结果表明,京科968玉米高抗玉米螟,中抗丝黑穗病、茎腐病、大斑病、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
(4)根据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结果表明,该品种容重为767g/L,粗蛋白含量为10.54%,粗脂肪含量为3.41%,粗淀粉含量为75.42%,赖氨酸含量为0.3%。
2、产量表现
(1)京科968玉米在2009-2010年参加了东华北春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量为11566.5kg,比对照品种增产了7.1%。
(2)在2010年生产试验中,京科968玉米平均亩产量为10744.5kg,比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了10.5%。
3、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时间以及密度: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保苗6万株/亩。
(2)土壤:中等肥力以上的地块。
(3)防治病虫害:防治丝黑穗病。
4、适合种植的地区
京科968玉米适合种植在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赤峰、通辽、辽宁(除了丹东)的中晚熟区。也可种植在陕西延安、河北承德、张家口、唐山地区。
2. 适合赤峰地区种植的玉米种子
京科968高产。
一、京科968玉米品种介绍
1、京科968玉米品种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以自选系京724为母本,京92为父本杂交育成的高淀粉玉米品种。其特征特性是在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8天,与对照郑单958相当,属高淀粉玉米品种。叶缘淡紫色,叶鞘淡紫色,颖壳淡紫色,花药淡紫色,幼苗绿色。株型半紧凑,穗位120.0厘米,株高296.0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
2、果穗筒形,穗行数16-18行,穗长18.6厘米,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9.5克。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高抗玉米螟,中抗丝黑穗病、大斑病、茎腐病、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67克/升、粗蛋白含量10.54%、粗淀粉含量75.42%、粗脂肪含量3.41%、赖氨酸含量0.30%。
3、选择中等肥力以上的地块种植,一般公顷保苗6.0万株左右,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在天津、北京、山西中晚熟区、辽宁中晚熟区(丹东除外)、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吉林中晚熟区、陕西延安和河北承德、张家口、唐山地区春播种植。
二、如何提高玉米产量
1、种子选种
根据各地光热资源条件,科学品种布局,合理熟期搭配。选择通过国家或省级审(认)定的高产稳产、抗病抗虫、抗逆广适、资源高效、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优良品种,品种熟期要适宜,杜绝越区种植,确保安全成熟。在玉米结构调整地区,因地制宜选择选择通过国家或省级审(认)定的,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专用型或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品种,注意选购高质量包衣种子,提高出苗率和群体整齐度,预防苗期病虫害和地下害虫。
2、土壤消毒
在种植玉米前,要注意对土壤的消毒,在开垦土地之后,可以使用生石灰或者是高锰酸钾对土壤进行一个全面的消毒工作,进行消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开雨季,因为雨水会将高锰酸钾和生石灰全部冲洒掉,这时进行的土壤消毒起不到什么效果。
3、土壤补肥
种植玉米的地一般都是要进行第二次开垦处理,可以将上年种植的农作物根全部翻出来,防止种植玉米时影响到玉米种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与发芽,如果土壤中养分不足,需要在土壤中添加适当的农家肥,建议使用一些家禽的粪便,动物的粪便有着养分比较好的优点。
3. 赤峰蔬菜种子批发市场
早市上应该有,或者西城菜市场,那里蔬菜品种齐全。
4. 赤峰哪里有卖种子的
内蒙古自治区能生长云宝枫的地方只能有两个地方。一就是赤峰地区的翁牛特旗,灯笼河草原一带,二就是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
5. 赤峰哪里有批发生玉米的
90元。
根据公开消息显示,赤峰部分地区已将2021年种植玉米、大豆补贴全部发放到位。其中种植玉米补贴为每亩90元,是国家实行农业玉米种植补贴以来最高的一年。这对于今年春耕成本大幅度增加的广大农民朋友而言,确实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
6. 玉米批发市场在哪里赤峰
一般情况下,在九月份到十一月份之间发放,无特殊情况基本上不会差。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会比较晚一点,但钱是差不了的
7. 赤峰地区种什么玉米种子好
铁研25号玉米种子适宜性广,不挑地。清种亩保苗3300-3800株。
铁研25号玉米种子适宜地区:
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赤峰市、通辽市等地区均可种植。
铁研58号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适宜密度为3800-4500株/亩。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大部分地区种植。
8. 赤峰高产玉米种子
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种植面积很大,区域跨度也很大,积温高低也很明显,玉米种植区有七个区划,分别是超早熟区、极早熟区、早熟区、中早熟区、中熟区、中晚熟区及晚熟区,所以要说清内蒙最好的玉米品种,也只能分区来讲,下面就二个区域种植品种来谈。
1、京科968(国审玉2011007)
自京科968审定以来以其抗病性、产量等优势在本区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在通辽中晚熟、晚熟区占绝对优势。
在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8天,与对照郑单958相当,属高淀粉玉米品种。幼苗绿色,叶鞘淡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6.0cm,穗位120.0cm,成株叶片数19片。果穗筒形,穗长18.6cm,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9.5g。高抗玉米螟,中抗丝黑穗病、茎腐病、大斑病、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16.3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0.5%,高产栽培每亩可达1000kg。
栽培要点:种植密度4000株/亩左右。适宜种植区域很广,尤其在内蒙古的赤峰和通辽等区域。
2、大德216(蒙审玉2014030)
大德216以产量高、抗性好、脱水快、宜机收籽粒等优势在早熟、中早熟区面积相对较大,尤以乌兰浩特、阿荣旗等区域面积最大。需有效积温2400℃,春播118-120天。幼苗浓绿色,成株株高280cm,穗位90cm左右。上部叶片特窄,通风透光,棒三叶,光合作用旺盛。果穗长筒型,均匀不秃尖,14-16行,红轴黄粒,半马齿,米质一等,脱水快,容重≥780g/L,轴细粒深。抗青枯病及丝黑穗病,抗大斑病,早熟不早衰。适宜种植密度4000株/亩左右。适宜内蒙古≥10℃种植2300℃以上区域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