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花草(诗经中的花草意象)
1. 诗经中的花草意象
卉 诗经
嘉卉 :美好的花草树木。 候:等待.
四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奚其适归?
冬目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谷?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2. 诗经里的花草意象素材
涉及的植物有很多,有薇(荒野豌豆)、苹草、水藻、荇菜 、萎蒿 、苦菜、菟丝子 、荠菜、蒲草 、荷花 等。
3. 古诗词中花草类意象
一、边塞、军旅类 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1.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2. 山河:指国家或祖国。
3. 折戟:指战争的惨烈。
4. 柳营:指纪律严明的军营。汉周亚夫为将军,治军谨严,驻军细柳,号细柳营。
5. 芦荻: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 、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6. 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7.号角、画角、城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诗歌常借此意象表达悲凉伤感之意。
二、送别类 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长亭饯别,饮酒泣别,日暮伤别,夕阳等
1. 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
2. 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
3. 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4. 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
5. 娥眉: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
6. 罗幕: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7. 乱红: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
8. 危楼: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
4. 诗经里面的花草
采薇
先秦 · 诗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5. 诗经中的花草意象论文
绿肥红瘦指的是海棠花,绿肥红瘦表达的是当绿叶繁茂时,花朵便会逐渐凋谢,而海棠花正是先花后叶的植物。
6. 诗经中香草意象
楚兰 基本解释 兰,香草名。
古代男女都佩用,以祓除不祥。因盛产于 楚 地, 屈原 《楚辞》中又多所歌咏,故称。唐 卢殷 《长安亲故》诗:“ 楚 兰不佩佩 吴 钩,带酒城头别旧游。” 唐 杜牧 《将赴湖州留题亭菊》诗:“ 陶 菊手自种, 楚 兰心有期。”
7. 诗经中的花草树木意象
以松柏象征坚贞 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
《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与竹、梅一起,素有“岁寒三友”之称。文艺作品中,常以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以竹象征气节 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以梅象征坚强不屈 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而迎风斗雪怒放的梅花,则最先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以菊象征不畏风霜 菊花在深秋时节开放,它花期长,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受。它不畏风霜的高尚品格更为人们所称道。以牡丹象征富贵 牡丹花朵硕大,色泽鲜艳,它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端妍富丽的特色,素称“花中之王”。人们视其为富贵荣华的象征。以兰花象征高尚 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以荷花象征清白 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以折桂象征荣耀 据神话传说,月亮中有一桂花树。过去称应试及第为“蟾宫折桂”,比喻十分荣耀。福建地区的古越人还将月桂编织成“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以桃李代表门生 人们常以“桃李满园”、“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某名师的门生众多。以垂柳表示依恋 《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柳与留谐音,因而古时送别友人,常折柳枝相赠,以示依恋之情,故有“杨柳依依”之说。以桑梓代故乡 《诗经·小雅》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谓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乃父母所栽,对它要表示尊敬。后人常以桑梓指代故乡。以杏象征幸福 因为杏与“幸”谐音,表示“有幸”,杏与花瓶表示“祝您高中”,同时因为杏花非常美丽,常用以象征美丽的少女,杏仁则比作美女的眼睛,俗语常说“柳叶眉,杏仁眼”。以桃象征长寿 桃是最常见的长寿象征,给老人祝寿便用寿桃。一些人在厅堂中常挂着一幅画有三个桃和五只蝙蝠的画,表示“三桃五福”。以水仙象征来年走运 “水仙”字面意思为“水中的仙人”,由于它正好在春节(旧历年节)前后开花,又称作“年花”,因此就成为来年走运的一个合适的标志。以枫叶象征鸿运 枫叶不仅至秋呈红色,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色,而且因为“枫”与“封”同音,故有“受封”的意思,在许多图画中,画着一个猴子栖在树上,树上有一个蜂巢也是“封”的意思。
8. 诗经中的花草意象有哪些
《诗经》三百余篇提及有名的动物一百余种,在自然界它们各有各的本性,一旦入诗,诗人还会移一部分人情附加给它们。
NO.1 雎鸠
第一个在《诗经》里出场的既不是什么显赫的人物,也不是什么悦目的植物,而是一个身份不明的动物——雎鸠。
雎鸠,鱼鹰类水鸟。相传此种鸟有定偶,故以喻男女之恋。释名 鹗、鱼鹰、沸波、下窟乌。
《关雎》以雎鸠之雌雄和鸣,以喻夫妻之和谐相处,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至少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汉儒大量的解说中,我们听到的几乎是一种完全相同的声音。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最富创见的学者,而其《诗经通义》解“关关雎鸠”一句时,仍沿“雌雄情意专一”、“尤笃于伉俪之情”一说。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新见丛出,但注释“雎鸠”仍说:“雌雄有固定的配偶,古人称作贞鸟。”
NO.2黄鸟
《诗经》里的“黄鸟”或指黄鹂,或指黄雀,都是“载好其音”(《凯风》)的小鸟。凡言成群飞鸣的都指黄雀,如上所引即是,因为“集”就是“群鸟在木上”(《说文解字》)的意思。其实,此处的喈喈用来押韵的成份远要多过于拟声,“萋”、“飞”与“喈”是脂微合韵(详见王力《诗经韵读》),“其鸣喈喈”主要是摹写黄雀群飞合鸣的和谐、热闹,以反衬“我”将“归宁父母”前的孤单、冷清,重点是氛围,而不是声音,不像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突出的是颜色。虽然“灌木”也大都是翠绿的,但诗人并未去刻意强调,一如杜诗只说“鸣”而不表出“喈喈”之类的假性拟声词,取舍之间自有技巧在焉。
NO.3螽斯
《诗经》的注家往往将螽斯、蝗、莎鸡、蟋蟀这几类直翅目的昆虫相提并论,说明古人早已具备了一定的分类知识,例如李樗等《毛诗集解》“或言螽斯(高亨《诗经今注》:“螽,蝗虫。斯,之也”——赶秋按),或言斯螽(见《七月》——赶秋按),其义一也。螽斯,蝗虫之类(一说:螽斯,民间俗称“帮帮”,说像蝗虫,其实更近似蝈蝈,黄或浅绿,会振翅而鸣——赶秋按)”、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莎鸡居莎草间,蟋蟀之类,似蝗而斑”。严粲《诗缉》干脆称之为“螽蝗”——
螽蝗生子最多,信宿即群飞。因飞而见其多,故以“羽”言之。
诗人采取这种习性来比附和祝福人们(王安石《诗义》等认为是“后妃”)多子多孙,于是就成就了《周南·螽斯》这么一篇工整而铿锵的欢乐颂。
NO.4鲂
如果雎鸠真是鱼鹰,那么《关雎》一篇就隐隐然有一“鱼”在,好比弦外之音。《毛传》:“赪,赤也,鱼劳则尾赤。”认为是普通的青白鲂劳累后,尾巴就变红了,恰似汽车防盗灯遇到情况。这不过是臆测之词,不足取信。其实尾红是鲂发情时的正常表现,形容“未见君子”的妻子的性“饥”渴。“王”者大也,“毁”者火也,欲火焚身犹如大房子烧着了,兼喻鱼与人。虽然情热委实难以自控,但父母就在近旁需要照顾,也只好强忍着不去寻找爱人。作为一首先秦的性爱诗,《汝坟》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这绝对离不开那尾小小的鲂鱼对诗人的启发。
NO.5燕
燕是典型的迁徙鸟。繁殖结束后,幼鸟仍跟随成鸟活动,并逐渐集成大群,在第一次寒潮到来前南迁越冬。
燕在古诗中的意象: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NO.6乌
今人口头禅有所谓“老鸹嫌猪黑,自己不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红楼梦》作“天下老鸹一般黑”,《冷眼观》作“天下老鸦一般黑”), 《北风》只用“莫黑匪乌”四字就道尽了这些意思。老鸹是乌鸦的俗称,按照《唐雅》、《小尔雅》等词典的说法,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谓之鸦。然则古代却不常连言“乌鸦”,而惯于并提“乌鹊”来偏指“鹊”,如杜甫“浪传乌鹊喜”、黄庭坚“慈母每占乌鹊喜”等诗句,不过“乌”与“鸦”却可以等义互换,如《易林·师》“鸦鸣庭中”云云《大过》篇只改一字作“乌鸣庭中”云云。万事万物皆有例外,“乌鹊”也有偏指“乌”而言的时候,最知名的例子就是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NO.7象
象是哺乳纲长鼻目象科动物,有两个种,即印度象(亚洲象)和非洲象。象是世界最大的陆栖动物,主要外部特征为柔韧而肌肉发达的长鼻,具缠卷的功能,是象自卫和取食的有力工具。
NO.8麕
“麕,獐也,鹿属。”中国古代法定教材《诗集传》的作者如是说。《毛传》认为“尨,狗也”,而男女“非礼相侵则狗吠”。从《野有死麕》始作俑而后,历代诗文描写儿女私情仿佛总离不开狗,例如李商隐《戏赠任秀才》中那只“卧锦裀”的“乌龙”、裴铏《传奇》中那头“漕州孟海”猛犬。贾岱宗甚至专门写赋赞美大狗“昼则无窥窬之客,夜则无奸淫之宾”,它既能防盗盗物,也能防人偷人。稍微世故一点:外贼来了才吠,获取主人的宠爱;外遇来了就不作声,博得主妇的欢心。“有女怀春”虽然乐意“吉士诱之”,但她极怕“尨也吠”,因为她要么不是它的主人,要么是,它却并不世故、识趣。
NO.9鹑
鹑性淳,窜伏浅草,无常居而有常匹,随地而安,《庄子》所谓“圣人鹑居”(请比较《论语》“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赶秋按)是矣。其行遇小草即旋避之,亦可谓淳矣。(《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八卷)
NO.10凫
较真的李时珍为了证明《尸子》“野鸭为凫,家鸭为鹜”的正确性,不但举屈原《离骚》“将与鸡鹜争食乎……若泛泛水中之凫乎”为例,还提出《女曰鸡鸣》“弋凫与雁”一句,反问宋人寇宗奭之流:这些与家鸡家鸭“对言”、与有“野鹅”(毛奇龄《续诗传鸟名》)之称的雁并列的凫“岂家鸭乎”?不过寇氏所谓“凫、鹜皆家鸭也”也不算错,因为凫又名“野鹜”、鹜又名“家凫”,在这些别名中,凫、鹜无疑都成了鸭的同义字。王勃《滕王阁序》云“落霞与孤鹜其飞”,这个鹜就是野鹜,也就是曹植《洛神赋》“体迅飞凫”之凫。
凫也叫水鸭,形状似家鸭而小,常成群栖息于湖泽,善游泳,能飞,肉味鲜美。所以,曹植、王勃能在水边看到它们。
9. 诗经中的花草意象是什么
中国文化中,一直把莲花比作君子。自古以来,中国人们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有诗赞曰:“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
莲花,简称莲,别名有:荷花、芙蓉、芙蕖、菡萏、水芝、灵草……等等甚多。在我国的文化故事中很早就已出现了莲花的形象。《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比泽之陂,有薄与荷”、“比泽之陂,有薄菡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离骚》中也有这样的诗句:“芙蓉始发杂芰荷,紫茎屏风文绿波”。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人们与莲花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