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肚竹栽培与繁殖(佛肚竹如何繁殖)
1. 佛肚竹如何繁殖
常绿丛生竹,盆栽或制作盆景。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不耐寒,怕干旱和强光,稍耐阴。生长适温15~25℃,冬季温度不低于5℃。春季换盆,盆栽用肥沃园土、培养土和泥炭土的混合土,加少量饼肥或腐熟鸡粪。常用长方形或椭圆形浅盆;留枝应为奇数,栽3~5枝母竹,多带地下竹鞭。生长期盆土保持湿润,夏、秋季避开强光,空气干燥时每周向叶面喷水2次,冬季减少浇水;室温高时,隔天喷雾一次。换盆或新笋抽出前各施肥一次。剪除过密和重叠竹枝。防治锈病和黑痣病为害。
梅雨季取基部带有腋芽的嫩枝3~5节,带部分小叶扦插;早春分株繁殖。
2. 佛肚竹种子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竹子的种植方法
多采用分株、埋枝、移鞭、播种法繁殖。竹鞭萌芽力与丛生性都很强,早春发芽前剪断竹鞭,连同竹竿分别栽种,当年夏季就可长出新竹。竹子开花后的种子也可以播种。
1、埋鞭育苗
适用于散生竹种和混生竹种。方法是:挖取壮鞭,保留鞭根、鞭芽,多留宿根土,将竹鞭截成50-60厘米的鞭段,平理于苗床上,覆土厚5-8厘米,保持苗床湿润。
埋鞭时间宜选择在早春竹笋出土前一个月。埋鞭后注意旱天淋水,多雨排水。出苗后适时施氮肥,如尿素、硫酸铵和腐熟人粪尿等,还要及时除草。只要管理得当,一年后每条鞭可长出2-3条竹苗,供翌春造林用。
2、埋竿育苗
适用于丛生竹种。方法是:选2年生健壮竹竿,连蔸挖起或不带蔸砍断,竹竿每一节上的枝条保留一个枝节,剪断并去掉竹竿梢头,每隔1~2节,在节中间砍或锯一缺口,将竹竿浸入净水中,竹腔内浸满水后用粘土封住切口。
苗床开水平沟,将竹竿平放(切口向上),然后覆土5~10厘米,保持苗床湿润。约1个月左右,竹竿节的芽陆续萌发出苗。经半年至一年,即可挖竹竿截成单株竹苗,用于造林。埋竿育苗最佳时期是竹子发芽前1个月左右。
3、埋节育苗
此法亦适用于丛生竹种,尤其是侧枝基部具有潜伏芽的丛生竹,如撑篙竹、青皮竹、大头典竹、吊丝竹等。方法是:将竹竿逐节或每两节锯成一段,再将其移埋于苗床中并覆土、保湿, 其管理要求与埋竿育苗相同。
4、侧枝育苗
此法亦应用于丛生竹种。方法是:从2年生以上的竹竿节上取下侧枝(次生枝),剪掉过多的枝梢与竹叶,保留5~8个节,保护好基部的芽。将侧枝插入苗床中并露出上半部枝叶,苗床架设荫棚,并经常喷水保湿。1~2周后次生枝基部长根,枝节上长新芽,逐渐发育成独立竹株。一般在竹子生长最旺盛时期进行侧枝扦插效果最佳。侧枝苗经一年培育,分蘖成竹丛,即可进行造林。
扩展资料:
生长环境要求
水分
竹子对水分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
土壤
竹子对土壤的要求,土质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和矿物元素的偏酸性土壤。由于丛生、混生竹类地下茎入土较浅,出笋期在夏、秋,新竹当年不能充分木质化,经不起寒冷和干旱,故北方一般生长受到限制,他们对土壤的要求也高于散生竹。
气候
竹类大都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盛产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竹子是森林资源之一。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70多属1,2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竹类分布在温带和寒带。竹子是常绿(少数竹种在旱季落叶)浅根性植物,对水热条件要求高,而且非常敏感,地球表面的水热分布支配着竹子的地理分布。
东南亚位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又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汇集的影晌,雨量充沛,热量稳定,是竹子生长理想的生态环境,也是世界竹子分布的中心。目前全世界竹林面权约2,200万hm2。世界的竹子地理分布可分为3大竹区,即亚太竹区、美洲竹区和非洲竹区,有些学者还单列,欧洲、北美引种区”。竹子在下雨后生长的很快。
类别区分
识别竹子的种类,是根据它的生长特点来鉴别的。主要是从它繁殖类型、竹秆外形和竹箨的形状特征来识别。按繁殖类型,竹分为三大类:丛生型、散生型和混生型。
丛生型:就是母竹基部的芽繁殖新竹。民间称“竹兜生笋子”。如慈竹、硬头簧、麻竹、单竹等等。
散生型:就是由鞭根(俗称马鞭子)上的芽繁殖新竹。如毛竹、斑竹、水竹、紫竹等等。
混生型:就是既由母竹基部的芽繁殖,又能以竹鞭根上的芽繁殖。如箭竹(英文:Arrow Bamboo)、苦竹、棕竹、方竹等等。
散生型竹类有紫竹、方竹、毛竹、淡竹等;丛生型的有佛肚竹、凤凰竹、青皮竹等,而混生型的有茶竿竹、苦竿竹。
3. 佛肚竹的种植方法
养殖佛肚竹要用疏松、含有腐殖质的沙质土壤,最好不要选用比较黏重的土壤,会影响它正常生长。
佛肚竹喜欢湿润,所以要保证盆土处于湿润的状态,浇水要浇透,不过不能产生积水,很容易导致烂根,夏天温度高的时候,一天可以浇2次水,冬季最好放在室内养殖,并控制浇水量。
佛肚竹喜欢温暖的生长环境,不耐寒,冬季要将温度保持在8℃以上,若温度低于4-6℃,它就会遭受冻害,最好将它放在向阳背风的地方,秋末温度较低时,最好叶将放在室内。
给佛肚竹施肥不要过大,若施肥量太大就会引起枝叶徒长,在每年3-9月份,每月施一次充分腐熟的稀薄液肥即可,在生长期间最好每月施一次氮肥水。
4. 佛肚竹怎么繁殖
理论上可以无限繁殖。
佛肚竹是禾本科簕竹属丛生型竹类植株,是珍贵的观赏竹种,佛肚竹竹秆幼时绿色,老后变为橄榄黄色,具有奇特的畸形秆,状若佛肚,常用于装饰小型庭园,也非常适合盆栽。下面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佛肚竹的繁殖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扦插繁殖
1、扦插时间
佛肚竹的扦插时间一般在春季的3-5月份进行,这时候温度适宜,扦插的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2、枝条处理
选取健壮、未遭受病虫害的佛肚竹的嫰秆,将其从根部砍下来,浸泡在高锰酸钾的溶液中,泡30分钟左右即可,接着取出放在通风处进行晾干。
3、扦插处理
将处理过的枝条插入准备好的沙床内,用小喷壶给其喷洒水分保持湿度,30天左右就可以生出根芽,60天左右就可以进行移栽了。
二、分株繁殖
1、分株时间
佛肚竹分株繁殖一般是选在2月底至3月初进行,这时候温度对佛肚竹的生长有利,更有助于提高分株的成活率。
2、选取分株苗
选取分株苗的时候,应先将佛肚竹进行脱盆处理,将土壤清理干净把根茎露出来,将剪刀进行消毒处理,从旧株的根茎处切断作为分株苗,还需将病根、残枝、黄叶给剪掉。
3、盆土准备
将碎瓦片覆盖在花盆底部再放上一层粗沙,选用疏松、透气、排水性好的沙壤土即可。
4、上盆栽种
将准备好的分株苗栽种到花盆中,栽种的时候扶着苗株往里面加土壤,然后压实让土壤跟苗株相结合,栽种之后应给其浇水,水量以浇透不积水为主,最后将盆栽放置在通风半阴处即可。
5. 佛肚竹的繁殖
不可以,但是佛肚竹可以种枝扦插。具体方法:选2年以上生母竹,将母竹上带有气根的竹枝从基部带根剥离,采枝后的母竹仍可作绿化或工艺用。
注意保持竹枝基部完整,不开裂,并保持气根完好。
将竹枝带叶部分剪去,只留基部以上约20cm,将所采集到的竹枝放在清水中泡浸24小时后捞出清洗,以备扦插用(注意:泡浸用水不能用含氯的自来水)。
将泡浸后的种枝扦插到育苗袋中,扦插深度以5cm为宜,扦插后即浇透水并用75%的遮光网覆盖。
6. 佛肚竹繁殖可扦插吗
最佳时间每年5月份
选2年以上生母竹,将母竹上带有气根的竹枝从基部带根剥离,采枝后的母竹仍可作绿化或工艺用。注意保持竹枝基部完整,不开裂,并保持气根完好。将竹枝带叶部分剪去,只留基部以上约20cm,将所采集到的竹枝放在清水中泡浸24小时后捞出清洗,以备扦插用
种枝扦插:将泡浸后的种枝扦插到育苗袋中,扦插深度以5cm为宜,扦插后即浇透水并用75%的遮光网覆盖。
7. 图解佛肚竹的繁殖方法
佛肚竹不是骨节发芽,而是根部出笋繁殖,佛肚竹应每年2月份进行换土和分株种植。选用微酸性的土质,以疏松腐叶土和肥沃的矿质土混合使用为好。换土时要把旧土和老根除去在部份,才易长出新根。要选用浅盆种植,控制根部速长,使出土的竹笋相应向上慢长,横向增粗。夏季雨水调匀,盆竹水分适应,出土的笋多数节短、腹肚大。秋末天气干旱,盆竹水分不足,出笋才节长、腹平。越冬温度不得低于5℃,要保持盆土相对湿润,经常用清水喷洒叶片。生长期内,每半月施一次腐熟液肥和磷、钾肥,促进竹笋健壮和佛肚的形成。
佛肚竹喜于温暖、湿润、通风、光钱好的地方生长,这样出笋节短、腹肚大。如长期在阴处或太阳曝晒,则生长不良。当新笋出土10厘米左右,是平腹的就需要剥壳,可隔天剥一片,能把长2~3米的竹子缩短,矮化到30厘米左右的小竹。竹笋长定后应将过密枝、重叠枝、交叉枝及影响造型美观的枝条剪除;生长过长的竹笋要剪短,促其发侧枝,使整体造型美观;对生长位置不适当的、过密的、节长腹平的竹笋也要及时剪掉;靠近基部的侧枝一律剪去,以显出绿竹扶疏与挺秀;定型后的植株,一般应将再出土的新笋及时除掉,以保持原竹林的风姿。
佛肚竹主要观赏其节间短缩膨大似佛肚之杆茎,但往往会长出一些无大肚的平直竹竿,其长势比观赏笋尤为旺盛,至长成删除,养分已被其大大消耗,树冠造形被破坏,因而致使观赏笋发不出来,所以笋期疏除最好。而以辨别初笋外形比较可靠,观赏笋笋体较粗钝,长势较慢,笋尖开裂,外观有较松感觉,用手捏摸确实较松,内有空隙。而徒长笋长势较快笋体较细锐,笋尖不开裂,外观有紧实发亮之感,手捏坚实无空隙。将徒长笋尽早疏除,很快就会有新笋出土。
8. 佛肚竹繁殖快吗
没有,但佛肚竹当年就能长肚肚。
佛肚竹繁殖方式:
分株
采用分株繁殖法。多在秋季挖取部分植株,然后分栽。北方只能在温室盆栽或在种植槽内种植,如各种竹子排列栽植,种植槽中应作砖隔墙,以防地下茎串通使种类混杂。
佛肚竹应每年2月份进行换土和分株种植。选用微酸性的土质,以疏松腐叶土和肥沃的矿质土混合使用为好。换土时要把旧土和老根除去在部份,才易长出新根。要选用浅盆种植,控制根部速长,使出土的竹笋相应向上慢长,横向增粗。夏季雨水调匀,盆竹水分适应,出土的笋多数节短、腹肚大。
秋末天气干旱,盆竹水分不足,出笋才节长、腹平。越冬温度不得低于5℃,要保持盆土相对湿润,经常用清水喷洒叶片。生长期内,每半月施一次腐熟液肥和磷、钾肥,促进竹笋健壮和佛肚的形成。
扦插
新老株成丛状生长,于每年3至5月间,气温回升,新笋萌发前将大丛中1至2年生的嫩秆,从基部带蔸砍下,浸水1昼夜,使竹秆吸足水分,剪去大部分叶片,种后即可成活,当年或翌年可供观赏并萌发出新笋。扦插于春季3月中下旬,用1至2年生嫩竹秆在粗壮主侧枝或次生枝作插穗,每穗保留3个节芽,剪去叶片或上部留少许叶片,带节插入湿沙床内。
经常喷雾保湿,约1个月可发根,2个月左右可移入圃地培育,翌年供上盆或3至4年生出圃供露地栽植。1次育苗,可以多年产苗,在每次起苗时留下少许根蔸,翌年即可萌发成新丛,又可分株出圃种植。
9. 佛肚竹繁殖方式
罗汉竹,也就是佛肚竹,其竹节间,有肚腩鼓出,宛如弥勒佛之大肚,北方地区大都盆栽观赏。
植株用土,以疏松的沙质土壤为好,罗汉竹的生长特点是喜欢盆土湿润,需要有比较充足的光照,栽植环境需要空气湿润,罗汉竹不同于其他品种的竹子,抗寒力较低,只能经受轻霜以及短暂的0℃左右低温,冬季需要室内养护,室温最好保持在保持在10℃以上,如果室温低于低于4℃植株则可能遭受冻害受冻。
初学栽植罗汉竹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将罗汉竹越养越瘦,直至最后佛肚特征不很明显。根据本人栽植体会认为,主要 是四种原因。一是保留秋季萌芽过多,二是多竹笋修剪不当,三是用肥过多或者比例失调,第四是光照不足。
第一,保留秋季萌芽过多。根据栽植观察,罗汉竹春季萌发的竹笋一般能够鼓起佛肚竹,而秋季萌发的竹笋,容易发生徒长,竹节细长,节间肚子细瘦,形不成佛肚状态。因此,对于秋季萌发的竹笋,需要及时剪除,以保留养分,供植株萌发春笋。
第二,对罗汉竹修剪不当。无论是春笋还是秋笋,萌芽初期,生长速度极快。成语雨后春笋的意思有两点,一是发展面积大,第二点就是发展快速。一场春雨过后,一夜之间,竹笋即可长高一米左右,有人说,夜间能够听见竹笋唰唰生长的声音,当然有点夸张的成分。目的在于说明,在罗汉竹春季萌芽初期,必须要人为控制生长过于旺盛的竹笋。控制的办法就是层层剥笋,将生长旺盛的竹笋外围,小心剥去几层,只保留中间叶芽,这样即可抑制竹笋疯长。反复几次即可。再一点就是摘心,根据栽植需要,新芽长到一定高度,则需要摘除顶心,促使主干生长。
第三,用肥过多或者比例失调。罗汉竹生长不喜大肥。我们知道,竹子的祖先大都生长的比较贫瘠的山区或者荒凉之地。长期的生长环境形成了不需重肥的生长习性,如果盆土肥料太多,植株生长速度太快,则难以长出佛肚。再一个原因是肥料中含氮量太高,也容易造成植株徒长,以此,为佛肚竹追肥以富含磷钾肥料为宜,并且切忌次数过多,肥量过大。在植株生长旺季的3-9月,一月施一次腐熟稀薄的液肥即可。盆栽佛肚竹如用钙镁磷或腐熟禽畜粪作基肥效果最好。
第四,光照不足也是不能呈现佛肚状态的原因之一。春笋萌发生长初期,必须保持充足的光照,只有这样长出 是竹笋才能够粗壮。佛肚竹发芽期间,如果在室内光照不足处养护,则很难形成佛肚。
佛肚竹的繁殖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分株繁殖,再一种是扦插繁殖。分株时间在每年2月份进行,扦插时间则最好在每年3-5月间。无论何种方式,均需要很好的选笋。佛肚竹主要观赏其节间短缩膨大似佛肚之杆茎。因此不能选取无大肚的平直竹竿作为繁殖用苗
10. 佛肚竹的枝条繁殖方法
可以水养。
1、选笋:笋期疏除最好,以辨别初笋外形比较可靠,观赏笋笋体较粗钝,长势较慢,笋尖开裂,外观有较松感觉,用手捏摸确实较松,内有空隙。
2、浇水;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盆内不可出现积水。早晚进行浇一次水。冬季应将其移入室内,叶面尘土较多,适当对其叶面进行喷水,使叶片看起来更加青翠美观。在新竹抽出,竹笋刚露出土面时,应控制浇水,抑制其生长,在盆土较干燥,竹叶轻度萎蔫时,可先在叶面喷水,约1小时后再浇透水,反复数次,待新竹长到40厘米左右,竹节基本定型时,恢复正常浇水。
3、施肥:施肥不宜过多,肥水过大会导致植物枝叶陡长,影响美观,39月,每月施一次腐熟稀薄的液肥即可。施钙镁磷或腐熟禽畜粪作基肥,水一次,以保持茎秆黄亮,叶片翠绿,氮肥不宜施用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