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水生花卉 >

中国相关主题插花(中国插花文化)

更新:2022-12-07 01:56归类:水生花卉人气:100

1. 中国插花文化

首先,中国花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受易学和老庄思想影响。古人认为,天地间只有三种生物,即人、禽兽、花木。这些都是天地的产物,从生命形式而言,都具有统一的本质。而这种生命类比的理念,实则渊源于中国易学,以及老庄思想。

易学认为,宇宙中存在同质同构的有机整体;而老庄思想则认为,万物与我为一,不论是花木还是鸟兽,虽然与人类存在等级上的差异,但终究与人类同为天生地养,因此,万物与人类属于手足关系。

其次,赋予花木以人格内涵,这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提出“仁爱”的理念,而孟子则进一步推己及天,认为君子应该“仁民而爱物”。世间万物,无一不笼罩在仁爱之关照中。所以,古人对待花木便如同待人,他们尊花为友人、为师长,有些爱花之人,还把花木视为妻儿家人。这足可见出,待花木如待人,这是中国花文化中的一大特点。

周瘦鹃在书中就记载了为花卉过生日的故事:三五知己友人,带着清淡的食物相聚一堂,一边观赏庭院里的花木,一边作诗写文,为院中花木庆生。

再次,中国花文化的人文精神,其至高境界是人花交感。这种人花交感,其实正是人心与外物的一种相融境界。中国传统美学理论认为,人在审美心理的高峰体验阶段,会进入到“物我两忘”的状态之中。在这样的状态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融合为一。周瘦鹃在《我为什么爱梅花》一文中记叙了他赏梅的感受,他被梅花那种不畏严寒的品性所打动,甚至,他自己都不觉得冬日里的苦寒有多么难以忍受。这就是人花交感的审美境界。

2. 中国插花文化的起源

我国古代插花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六个时期:(1)先秦阶段,即六朝以前(即公元220年以前),为插花萌芽阶段。(2)六朝时期(即公元220-581年),为插花初级阶段。(3)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为插花普及、发展、兴旺阶段。(4)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为插花繁荣昌盛阶段。(5)明至清末时期(公元1368-1911年),为插花成熟、完善的鼎盛阶段。(6)清代以后为我国插花艺术的停滞衰退阶段。以上就是我国先秦到六朝至清代的插花起源及发展。

3. 中式插花文化

1取意花名的谐音在我国民间的风俗习惯中,人们往往利用花卉的谐音将花卉组合搭配成独特的情感表现。如:苹果、石榴、桃,表示福、禄、寿。大丽花寓意大吉大利,大喜之兆。百合寓意百年好合,桃花预示大展宏图,万年青表示青春常驻,富贵竹暗示大富大贵,桔子表示大吉大利。

  我国传统花材———牡丹与其他材料组合,就有不同的谐意:牡丹与石头或梅花组合,寓意“长命富贵”;牡丹与玉兰或海棠的组合,分别寓意“玉堂富贵”、“富贵满堂”;牡丹与竹叶或苹果组合,寓意“富贵平安”;牡丹与莲叶、花组合寓意“年年富贵”;牡丹与寿石、如意组合寓意“富贵寿考”;牡丹与柏树、灵芝组合,寓意“富贵百龄”、“富贵长寿”;牡丹配长春花,寓意“长命百岁”;瓶插牡丹、如意配果盘寓意“富贵吉祥”“,平安如意”等等。

  2根据花材的自然特性表达意境美东方传统插花常以花木本身的生长习性和色、香、质、形来评价花卉的含义,进而表达作者的内心感情。如梅花凌霜斗雪独步早春,象征无畏;兰花高洁幽香,不与群芳争宠,不求闻达于世被誉为淡泊名利的君子之花;竹代表刚直不阿,高风亮节;菊花则代表高洁、隐逸、高贵、长寿。迎春花象征春光明媚。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象征纯洁无邪。

  慈菇、石相一株多子,代表子孙满堂;灵芝状如玉如意,代表一切如惫;红千层、悬玲花形似宫灯,可烘托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传统花卉牡丹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号称“花中之王”,是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了解和熟悉花木的各种特性,以及人们所赋予花木的精神,选用寓意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花材,能恰当地表现插花作品主题,对于表达作品的意境引起欣赏者的强烈的思想共鸣很有帮助。

4. 中国插花文化特征

1、采用不对称构图形式

袁宏道在《瓶史.宜称》中说道:“夫花之所谓整齐者,正以参差不伦,意态天然”,意思即为插花的合宜就是要近其天然之态,参差错落。虽然对于不对称构图有直立式、倾斜式、平展式和下垂式四类基本构图形式,但中国传统插花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所以可以通过高低错落、疏密聚散、刚柔曲直让作品充满千变万化。

2、突出作品的线条造型

线条感是东方插花的一大特色,利用花枝的粗细、曲直、平斜、高低、刚柔等变化,将它们进行组合,就能够表现出无限的情趣。

张谦德在《瓶花谱.折枝》中对花枝的选择和采摘作了明确的要求,在选择上他提出“折取花枝,须得家园邻圃,侵晨带露,择其半开者折供,则香色数日不减”,还明确指出“若直枝蓬头花朵,不入清供”。

在采摘上则要求“花不论草木,皆可供瓶中插贮。第摘取有二法:取柔枝也,宜手摘;取劲干也,宜剪却”。

在实际应用中,因木本枝条姿态多变,欣赏期较长,所以在东方插花中较为多见。

3、借花抒情,将花材人格化

在古代,人们将花分为高低贵贱不同的等级,把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附加到了植物界,指令某些花为君主,某些花为奴婢,尤其在隋唐以后,花草树木多被人格化,唐代的张翊所著的《花经.九品九命》中就是模仿封建社会中官僚等级制度,第一次系统的把七十多种花木进行了品级排序,虽后在宋代有所变化,但至此将花卉分为不同的品级也就成为中国的一种传统。

根据花草树木的生长**性、形态等被赋予各种寓意,以花喻人、借花抒情。如牡丹,张翊评定为“一品九命”,后来改为“花王”,曾被用作唐代宫廷插花的主要花材,现在成为了繁荣、富贵的象征。再如荷花,人们会以它“出淤泥而不染”的生长状态成为了清净、品格高尚的化身,常被用于佛前供花。花材之间的组合也有了美好的寓意,如松、竹、梅的组合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将柏枝、万年青、荷花、百合进行组合,寓意“百年好合”等。

4、重视作品与环境的融合、统一

与环境融合是插花创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东方式插花讲究把多感官的美感进行有机结合,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浑然一体的高雅艺术。袁宏道在《瓶史.屏俗》中这样提到“室中天然几一、藤床一。几宜阔厚,宜细滑。凡本地边栏漆卓、描金螺钿床,及彩花瓶架之类,皆置不用”。这里所提到的“室中”主要是指文人的书斋,是文人雅士读书、冥想的场所,所以整体陈设要清简,室内陈设一架天然几,一张藤床足矣,几案要阔厚,避免女性化的纤细,但质感要光滑细腻。本色的藤床与插花遥相呼应,营造出质朴素净之感。凡是带有彩漆、描金、螺钿之类过度修饰的家具,一概丢弃,以免夺了本色家具的主体之位。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插花创作之前就要清楚的掌握陈设环境的具体情况,将它考虑在整个插花作品中,以达到创作目的。

5、注重意境之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也是插花的最高境界。它自然多变,既有形式,但又不拘泥与形式,给出了极大的创作空间,一切都以“师法自然”为前提,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5. 中国传统插花文化

插花从宋代便开始盛行,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之一,插花讲究一组一次次一君一臣

6. 插花传统文化

元旦佳节,一场古雅又时尚的中华插花艺术美学盛宴在奥赛画廊开幕。

“岁时记”中华插花美学展由晴川习花会携手奥赛画廊共同举办,上海长宁新虹桥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给予大力支持。展览为期三天,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技艺,重塑当代东方美学风度,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生活美学意境。

中国插花文化起于先秦时代,盛于唐,极于宋,元代稍见沉滞,至明又见回暖,而后日渐衰微,随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插花艺术始见新生机。插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技艺,亦是印刻着中国文化历史的一个活标本,从《诗经》与《楚辞》中可见端倪,至明代袁宏道的《瓶史》和张谦德的《瓶花谱》见出中国插花已逐渐走向凝练与成熟。至此,中国插花艺术一脉相承,渗透着中国人的审美意趣,博雅而谦和,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性与温情,大气而内敛,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百花丛中,必将行稳致,重开新境。

7. 中国插花文化萌芽于

2010年出。

叶兰属百合科,蜘蛛抱蛋属,别名蜘蛛抱蛋、箬兰,原产我国海南岛、台湾等地。它的地下部具有粗状根茎,叶柄直接从地下茎上长出,一柄一叶,带有挺直修长叶柄的片片绿叶拔地而起,故名一叶兰。

生长习性生长习性:

性喜温暖、阴湿,耐贫瘠,不耐寒,极为耐阴,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

园林用途:是室内盆栽和插花艺术中极好的观叶和造型材料。可在居室美化环境。

叶兰,栽培,养护

1)浇水

叶兰喜欢生长在潮湿、甚至有浓雾的环境下,尤其在开花后,植株需要大量的水分,以供子球成熟所需,然而,一般买到的球茎,多因环境不当而无法充实子球,因此只须在花芽生长期间,给予足够的水分即可。夏秋干燥时,要经常向叶面喷水增湿。叶兰喜土壤湿润,但是应该避免盆土渍水,否则容易烂根。 生长季要充分浇水,保持盆土经常保持湿润,并经常向叶 面喷水增湿,以利萌芽抽长新叶;秋末后可适当减少浇水量。

2)繁殖培育:

叶兰通常采用分株繁殖。在春季新叶未萌发时结合换盆进行,从旧盆中倒出植株,去掉部分旧土,露出根系和匍匐茎,剪除老根及枯黄叶片,用利刀分成数丛,分成2片-3片叶一丛栽植。每丛要多带些新芽,以使植株及早长成满盆。栽时注意扶正叶片,种时深度以地下茎上略覆层土即可,以方便新叶萌发。浇足水,放半阴处养护。以后保持盆土湿润,约半个月后即可服盆。

3)盆土:

叶兰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耐瘠薄,但以疏松、肥沃的微酸性 砂质壤土为好。盆栽通常选用疏松、肥沃的沙土混合而成。一般用园土2份,腐叶土1分,厩肥和砻糠灰各0.5份,均匀拌和即可。也可用腐叶土、泥炭土、细沙土加少量基肥配制成混合土。

4)温度:

叶兰喜温暖,忌严寒,其生长适温为15~25℃,越冬温度不宜低于5℃。生育需求特殊的台湾叶兰,夏季时需要冷凉的气候,约在10~25℃间;而冬季则不能下雪,生长适温约在1~lO℃左右。因此在台湾省的平地,因春夏季的温度太高而不适叶兰生长,故叶兰是非常典型的亚热带高山植物。

5)日照:

性喜湿润温暖的环境,忌干燥空气和直射阳光,较耐寒,在明亮的室内,叶兰可以常年生长而不影响观赏,春末可搬至室外半荫处,秋末再搬回室内。不能放在直射阳光下,短时间的日光曝晒也可能造成灼伤,叶片枯焦,降低观赏价值。在极荫蔽处可以维持几个月而不死亡。

8. 中国的插花艺术

所谓“花道”就是适当地截取树木花草的枝、叶、花朵插入花瓶等花器中的方法和技术,并能给人以艺术和美的享受。简而言之即插花艺术。有香雅道中介绍到《花道和茶道、香道同样是“三雅道”之一》

一般家庭的客厅都置有一瓶精心设计的鲜花,给人以清新别致的美感,这就是日本特有的传统艺术———花道,亦称插花。花道起源于中国佛教的供花,宋元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到东山时代(15世纪)发展成花道,并成为日本妇女品德、技艺修养的一项内容。

在我国插花的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一件成功的插花作品,并不是一定要选用名贵的花材、高价的花器。一般看来并不起眼的绿叶一个花蕾,甚至路边的野花野草常见的水果、蔬菜,都能插出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秀作品来。使观赏者在心灵上产失共鸣的是创作者唯一的目的、如果不能产生共鸣那么这件作品也就失击了观赏价值。具体地说、即插花作品在视觉上首先要立即引起一种感观和情感上的自然反应,如果未能立刻产生反应,那么摆在眼前的这些花材将无法吸引观者的目光。

在插花作品中引起观赏者情感产生反应的要素有三点:

一是创意或称立意、指的是表达什么主题,应选什么花材;

二是构思(或称构图),指的是这些花材怎样巧妙配置造型,在作品中充分展现出各自的美:

三是插器,指的是与创意相配合的插花器皿。三者有机配合,作品便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 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各朝关于插花 欣赏的诗词很多。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 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 展和普及。中国的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鲜花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要有一个与之相协调的环境,插花作品与环境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插花装饰需依环境及场合的性质而定,不同场合和对象要用不同的花材。如盛大集会商厦、酒楼开业,以及宴会厅等隆重场合的喜庆用花,花材色彩要鲜艳夺目,花形硕大,以展示热闹、有气派:反之,哀悼场面要用花宜淡雅、素净如白色、黄色花材,籍以寄托哀思。应用插花来烘托气氛、渲染环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插花艺术对中国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做为主要素材,在瓶、盘、碗、缸、筒、篮、盆等七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妙的一种盆景类的花卉艺术,其表现方式颇为雅致,令人把玩,爱不释手。

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我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各朝关于插花欣赏的诗词很多。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 展和普及。中国的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鲜花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上一篇:中国苗圃现状(中国苗圃现状如何) 下一篇:中国有几种藤类植物(最长的藤类植物)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