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都种植什么花卉(荷兰种植什么农作物)
1. 荷兰种植什么农作物
您好!
您所咨询的问题,现答复如下:
马铃薯新品种荷兰15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地 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性好,微酸性的沙壤土,有排灌设施的土壤,前茬作物无茄科作物或马铃薯参与轮作的土壤。
二、整地、施肥 播前要进行灭茬、深耕,耕深应达20厘米。结合翻地应施入腐熟的有机肥2000千克/亩。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施入20千克以上的复合肥(氮、磷、钾的比例为1:0.5:2)以满足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
三、催芽 播种前30-40天进行催芽,先将种薯出窖,严格挑选种薯,去除烂薯。将种薯摊晾在散射光下,保持15-20℃,直接催出短壮芽后,进行播种,无论是整块播种,还是切块播种,都要进行播种前催芽,从而保证全苗,促进早熟,增产增收。
四、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指土壤10厘米深处地温达到7-8℃时播种。
1、提倡用小整薯播种,增加结薯个数,达到高产。
2、切薯 切块不能太小,一般应在30克左右,分好顶芽,充分发挥顶芽优势。做好切刀消毒,应准备好2-3把刀,放在75%酒精或0.2%高锰酸钾的消毒液中,切到病种薯时,换用已消毒的刀,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3、拌种 用草木灰加百菌清等杀菌剂进行拌种,促使切块的的刀口尽快的愈合,减少烂种,增加钾素,防病害。
4、播种 根据种薯大小、土地的温度和湿度、土地的质地等多种因素确定,一般播深10厘米左右,覆土后镇压,土层厚度在15厘米以下。
5、密度 根据品种类型、自然条件、播种方式等因素确定,一般以4500-5000株/亩为宜。
6、防虫 播种时撒入地虫杀净颗粒剂4千克/亩,防治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
7、苗前除草 可用都尔或乙草胺150毫升/亩。播后一周内喷施。
五、田间管理
1、及时中耕培土 第一次中耕培土应在播种后30天左右进行,以松土为主,必要时结合追肥同时进行。第二次待苗高达15-20厘米时进行。
2、覆膜马铃薯。出苗后,及时破膜放苗,并用土将破膜处封好,苗高10厘米时将膜去掉,进行第一次中耕培土。以除草、疏松土壤为主,并向苗根培少量土。
3、及时灌排水。
4、控制植株徒长 (1)通过栽培措施控制,可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用量。(2)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
5、病虫防治 防治蚜虫和二十八星瓢虫可用虎啸等药剂喷雾;防治早、晚疫病等真菌性病害可交替用大生100克/亩,杀毒矾100克/亩。
6、适时收获 根据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与产值、天气情况适时收获,收获后要防止阳光长时间照射而变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2. 荷兰种植什么农作物多
荷兰主要种植经济型作物,比如蔬菜和花卉。荷兰的谷物很大程度上依赖从中北美地区进口,甚至水果蔬菜也很大依靠从南欧进口。主要是因为荷兰的地理条件是不适合种植作物的,荷兰的好天气全年不足70天,温差又特别大,可是荷兰硬是把农业给做成了他们的强项。
3. 荷兰花卉种植
郁金香。
荷兰国花——郁金香。荷兰郁金香的历史是从一位名叫克卢修斯的园艺学家开始的。
16世纪,在维也纳皇家花园当园丁的克卢修斯,千方百计从出使土耳其的奥地利大使于中得到了原产亚洲的、美丽的郁金香,并带着郁金香来到了荷兰,使这种花很快地遍及荷兰各地,一度掀起了郁金香热。
扩展资料:
荷兰的人文景观
1、考斯特钻石厂
荷兰的钻石世界驰名,考斯特钻石厂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钻石厂,维多利亚女王皇冠上的钻石便是在这里切割打磨出来的。
2、水坝广场上的市政厅
水坝广场原本是建筑于12世纪末,位于阿姆斯托河上。水坝广场是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起点,也是整个城市最有活力的地方。水坝广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就是整个城市的政治中心与商业中心,以前的市政厅、计量所曾驻扎于此,而各种理由的政治骚动也都在这里举行过。
3、郁金香公园
美丽的郁金香花海,在这里可以看到美丽的郁金香,不光是‘高脚杯’样式的,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郁金香在这里绽放。
参考资料来源:
4. 荷兰农业以什么为主
荷兰不断发展很多农业方面的高科技。就比如他们搞起了玻璃温室,使用岩棉代替土壤做栽培基质,建起28层的垂直农场,用 LED 生长灯取代阳光,农作物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生长,产量提高 30 多倍。
也就是不依赖土壤、阳光和杀虫剂也能种植植物,并且这种温室跟中国使用的温室不一样,里面是高度程序化,标准化和自动化。
他们已经实现了作物离开了土壤,农民离开了土地,生产摆脱了自然气候的束缚。农作物从播种到丰收就是一条生产流水线,而一栋温室就是一座农业工厂。
荷兰温室技术,目前荷兰的玻璃温室建筑面积约为16.5万亩,占世界温室建筑总面积的 1/4。反观中国这边呢,虽然咱们是农业大国,但是玻璃温室面积远小于荷兰,而且种植效益也差强人意。
以西红柿为例,荷兰温室每平方米的产量高达80公斤,而中国仅为20公斤,是荷兰上个世纪70年代的水平。
并且你要知道,荷兰本身没有多少土地的,却依旧可以种出比在地里多好几倍的西红柿,同时还能减少差不多90%的用水,而且几乎用不着化学农药。
5. 荷兰以种植业为主吗
农业主要是小麦种植业和畜牧业。影响地域类型的因素主要是,一是欧洲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阳光相对较少,比较多雨,光照不足。
二是平原少,不利于大规模种植业。
三是气候温暖,草场茂盛,适宜于发展畜牧业。
6. 荷兰农作物主要有什么
1、选地整地
丝瓜喜肥,要想高产高质,那么选择向阳、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排灌条件便利且土壤PH值中性的地块种植。种植前,可每平方米施用腐熟有机肥15 公斤左右,撒匀后深翻30厘米左右。
2、种植时间
丝瓜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春季在2-4月份,夏季在6-7月份,秋季在8-9月份,冬季在11月前后。
3、种子播种
丝瓜播种前,先浸种催芽,可用50度温水浸种15分钟,再放到30度清水中浸种10小时左右,然后捞出催芽,当丝瓜种子有芽就可以播种,一般播种后3-5天即可出苗。
4、移栽定植
当丝瓜幼苗长到2-3片真叶时,便可选择晴朗天气时进行带土定植,丝瓜的种植密度跟品种有关,如丝瓜络每亩可以种植500株左右,早熟品种每亩可以种植700-1000株左右,特早熟品种可以种植1500株左右,具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5、搭架引蔓
丝瓜是爬架、主蔓结瓜的作物,移栽后要立即进行搭架,一般在幼苗长出蔓之后,要进行引蔓上架或者是吊蔓,而植株结瓜少的侧蔓,在引蔓或吊蔓时就应当进行疏除。
6、整枝控旺
丝瓜整枝时,对于长势过旺或过密的侧枝,应及时进行摘除,否则对坐瓜和膨瓜不利。 对于长势偏弱的植株,在刚开始坐瓜时可以把10叶以下的雌花和幼瓜摘除,这样能够避免因为植株营养不良或不足,而影响坐瓜和幼瓜膨大持续性。在丝瓜植株上架后,一方面当侧蔓长出2-3个瓜蕾时要及时进行打顶摘心,另一方面要及时把过多的雄花疏除掉,并且在保留植株主蔓顶端2个侧蔓的基础上,疏除掉其他所有侧蔓。
7、水肥管理
丝瓜是一种喜肥、抗热、耐湿的蔬菜,当进入到坐果结瓜期后,要重施水肥,可以有效保持土壤湿润。在进入坐果期后,可用磷酸二氢钾每7天喷施1次,这样既可以满足丝瓜生长与生产对水肥的需求,又能预防丝瓜花中后期发生早衰现象。
8、病虫害防治
丝瓜常见病虫害主要有瓜蚜、叶枯病、疫病、褐斑病、炭疽病等,平时大家通过轮茬轮作、高畦覆膜种植、科学浇水、增施磷钾肥等管理减少害情的发生,同时也可以通过喷施功夫、新植霉素、甲霜灵、 代森锰锌等药物进行防治,尤其要注意病发前的预防。
7. 荷兰种植什么农作物最多
19世纪末期,由于蒸汽船开始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北美和俄国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致使许多欧洲国家粮价猛跌,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为了应对这场农业危机,英、法、德、丹麦等国纷纷出台相应政策,保护本国农业。
美国农场主在密西西比河畔装载粮食
而荷兰在危机面前,不仅没有采取简单的保护主义政策,反而继续坚持自由贸易路线,进口了大量的廉价粮食;荷兰农民抓住粮价便宜的机会,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很快就取代了传统的种植业,成为了国家的主导产业,通过出口牲畜到周边德、法、比利时等国的工业区,赚取了大量外汇,又进一步刺激了荷兰园艺业及畜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19世纪末期的这场农业危机是荷兰现代农业的发端,在这次危机中荷兰人化危为机,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改善了投入品的供应与农产品的销售,促进了生产和分配的合理化,百年现代农业的演进史由此开启。
阿姆斯特丹港口工人从船上卸载粮食
视挑战为机遇、直面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荷兰人在商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这一特质也将持续发挥作用,使得荷兰农业在接下来的一百年中长盛不衰,发展至今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全球农业食品科技的创新源泉。
在这一百年间,荷兰究竟做对了什么?他们如何看待未来农业面临的挑战?荷兰的经验对中国又有怎样的启发?
漫长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1900—1984
20世纪以前,荷兰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大都是小规模的传统农场,一户农民家里既养着几头牲畜,还耕种着少量土地。在这个时期(1900年左右),荷兰全国的农业人口共有280万人,占到了510万总人口数的54.9%;而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荷兰贫瘠的土壤条件,拼尽全力也只能在温饱线上下徘徊。
梵高名作《吃土豆的人》所绘荷兰北部的农民家庭, 1885年
进入20世纪以后,荷兰抓住了本文开头提及的欧洲农业危机中的机遇。一方面,引进国际市场上的廉价粮食,极力发展本国畜牧业;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合作社,优化了整个生产系统的效率、提升了荷兰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信誉。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荷兰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而从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暴发到二战结束,荷兰政府为了促进本国经济恢复、增强国民购买力,食品及其他基本物资的价格受到政府强力管制,被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荷兰农民为了保障收益,只能通过土地整合等方式增加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并通过引进化肥、农药、农机等手段改善效率。
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欧洲向一体化迈进
因此二战结束以后,荷兰农业已经初步实现规模化。而随着1957年罗马条约(The Treaty of Rome)的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成立,欧洲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也在随后出台,一个统一的欧洲农业市场渐渐浮出水面。
有了统一的欧洲市场做基础,荷兰再一次抓住了机会,农业的效率在随后二十几年内急剧提升,占据了英、德、比利时等富裕国家的农产品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荷兰农业不仅延续了之前的规模化发展道路,还在集约化程度上有了极大的提升,养殖规模成千上万的猪场、牛场、鸡场,这些之前难以想象的农业生产形式得以诞生。在1984年生产配额政策出台之前,荷兰农业已经完全从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生产方式,转变为了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荷兰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历程与关键技术节点
相比起规模化发展,农业的集约化进程中,科技起到了更为突出的作用。这些新兴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在1980年左右,在技术上占优势的荷兰农民其人均收入达到顶峰,是欧盟平均水平的2.5倍,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
但与此同时,技术双刃剑的另一面也引起了社会舆论与政府部门越来越广泛的担忧,由此促导了整个欧洲农业发展道路的转向。
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转向
1984—2008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急剧提升,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都面临着长期的农产品过剩问题,“红酒湖”、“牛奶湖”、“黄油山”等称谓不绝于耳。而彼时欧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价格远高出国际市场,因此政府为了处理大量过剩农产品就不得不花费巨资对农产品出口进行补贴,这给欧共体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自1983年转基因作物诞生,欧洲的反转斗争一直不断
与此同时,集约化的畜牧业造成的水土污染、大面积农药使用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等新兴技术引起的争论都日渐进入大众视野,引起了社会舆论越来越广泛的担忧,并对“所有的问题都在技术上寻求出路”的做法持怀疑态度。
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1984年欧共体率先在乳业上实行了牛奶生产配额政策,以限制牛奶在产量上的进一步增加,并在环境保护与乳品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政策调控也在其他农产品上迅速铺开。为了应对这些政策的限制,以及发生变化的消费者需求,许多荷兰农民开始尝试生产部分生态或有机农产品,并开发农业旅游等综合服务以增加收入。
在这一阶段,一些较小的地方性食品供应系统也逐步建立起来,与出口导向的大型食品供应链相互补充。
荷兰农旅结合的有机牧场
受以上等外部条件变化(尤其是农产品市场饱和)的影响,荷兰农业体系内部利益分配的变化也越来越大:日益重要的消费者需求,促使整个产业链的重心开始向食品加工和零售环节等离消费者更近的一端转移,零售商、加工厂商和农场之间纵向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压倒了农场主之间的横向合作。
农业产业集群 / 初级生产部门 的产值在荷兰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由上表可以看出:从1970年到2007年,荷兰整个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值占荷兰经济总量的比例从15.3%跌至9.6%,而产业集群中的初级生产端所占的比例从5.8%下降到了1.6%。也就是说,初级生产端在整个农业产业集群中所占的比例从37.9%猛跌到了16.7%。
受初级生产端的利益分配比例下降、城市化进程加速等因素的影响,荷兰从1985年到2008年各类农场的数量都呈现出大幅减少的趋势,减少的农场大都被其余更专业的农场主所吸收,这也促进了荷兰农场规模的进一步增加。截止到2007年,荷兰共有76700个农业经营主体,其平均经营土地面积已经达到了24.9公顷(373.5亩)。
五种主要农业生产形式的经营主体数量变化(1985-2008)
而当一切都在平稳推进的时候,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暴发,这场危机给荷兰农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却也刺激其更进一步、开启了新一轮的农业改革。
市场主导农业发展之路
2008年至今
2008年,一场始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使得以“贸易立国”的荷兰在这场危机中受到了强烈冲击。而农业又在荷兰的国际贸易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2007年农业贸易在荷兰的贸易总量中占比17%)——也正是“大进大出”的农业商业模式,使得荷兰从一个资源小国转变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在这场危机中荷兰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可想而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民众涌向华尔街示威抗议
到2009年,以高附加值农业为特点的荷兰农业因国际需求衰退,整个市场一片惨淡。即便2009年荷兰农业的产量增加了3%,产值却下降了9%。这一衰退传递到生产者一端,体现得更为显著,整个国家农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急剧下跌了50%!惨淡的市场也使得政府对农业的补贴高企,财政压力骤然增加,新一轮的改革呼之欲出。
为了加强市场稳定性,由市场主导的农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开始减少行政力量对农业食品行业的干预,更多地把工作重心放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动物福利等基本问题的监管上,农业补贴逐年减少,企业也相应地被给予更大的责任与权利。
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与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合作,建立全球创新研究中心
这一变化在荷兰的知识及创新体系中体现得尤为显著。随着各方利益分歧加深、农业食品行业向多元化发展,原本由公共部门主管、通过公共与私人部门组成的管理网络实施的“研究、推广和教育”模式,也开始转变为由市场主导的模式,知识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逐步转变为规范化的市场关系。
政府从知识及创新体系的“主办者”,转变为了研究机构的“客户”;科研单位的研究经费也从单一地来源于政府预算,转变为了更多地来源于企业。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也变得更加重要,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架起桥梁以解决复杂问题,与消费者展开更广泛的互动,并加强社会对技术路线的支持,这些呼声变得尤为强烈。
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农业追溯系统,正在推动食品安全的监管
在这一发展阶段,企业逐步成为了荷兰农业发展的主导者。除了更多地开发高质量农产品的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更加多元化的需求,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消费者与政府更加密切的监督。
而事实证明,荷兰农业企业的确不负众望,在过去多年内取得了诸多关键性的成就:
从2000年至今,荷兰关键作物的用水量减少了90%,并让温室作物几乎完全摆脱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
从2003年至今,荷兰的蔬菜产量增加了28%,能源消耗反而降低了6%,肥料使用也减少了29%;
从2009年至今,荷兰的猪肉及其他畜牧业的抗生素使用量减少了60%......
荷兰温室生产中使用的株间补光技术
如今,大量的新兴农业食品企业正在荷兰不断兴起,面对消费者更高的要求、结合世界最前沿的技术,荷兰农业已经抢先抓住下一次关键机遇!作为世界农业的领头羊,荷兰农业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
荷兰农业引领未来
2050年?
如何养活2050年全球100亿的人口?如何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如何应对快速改变的消费者需求?如何处理严峻的环境恶化问题?如何缓解越来越突出的人类慢性病问题?
种种刻不容缓的挑战,促使全球农业食品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商业机遇与快速发展的前沿技术,也正在让农业这个古老而传统的行业重新焕发生机。
历经百年沧桑的荷兰农业,又会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荷兰人已经给出了他们的方案!
2018年9月8日,荷兰副首相兼农业、自然及食品质量大臣Carola Schouten宣布,循环农业(Circular Agriculture)将会成为荷兰农业在新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
荷兰王国副首相Carola Schouten女士
众所周知,循环农业最简单的形式就是——一家人既耕种着少量土地,又饲养着几头牲畜,耕地里种的作物可以用来喂养牲畜,而牲畜的粪便又可以作为耕地的肥料,以此达到最佳的资源利用效率、较少的农业废弃物排放。
然而,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却在近一百年来的发展中分崩离析。人口的增长、消费的提升、技术的进步等因素使得全球农业不得不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而规模化、集约化的前提条件就是专业化。
因此,同一个循环农业体系的不同环节,被分割出来向着各自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度专业化虽然提升了生产效率,却也使得不同环节之间的流通与互动越来越少,产业链各部分的主体很难从整体角度考虑问题,同时政府的政策制定也因为难以协调多方利益纠葛,大多局限于产业的一部分。
英国剑桥郡某蛋鸡养殖场
环形的循环体系变成了不可持续的线性体系,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还因为大量的农业废弃物不能得到有效处理而危害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面对未来30年、近30亿的人口增长,继续按照这样的形式发展无疑会让人类走入穷途末路。
荷兰农业是集约化农业的源头,发展至今这个仅1800万人口的国家,却饲养着400万头牛、2500万头猪,以及1亿只鸡。
尽管从1984年以来整个欧洲的农业政策就着意加强可持续性,但荷兰农业的可持续性改造在2000年左右取得迅速进步以后,就受到各种深层因素限制而长期停滞不前,再加上多年集约化发展的积弊,荷兰农业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可持续性危机。
这些都促使荷兰农业再一次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引领变革发生。
荷兰政府官方文件《农业,自然与食物:价值与连接》
不同于传统的单个农场的循环农业,这一次荷兰农业的变革将在一定程度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基础上进行,进而构建起跨产业链的大规模、多层次的循环体系,以实现最小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
而为了破除各产业链内部或之间的利益纠葛,荷兰政府不仅着力于产业变革,还力图从农民和消费者的角度去争取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及舆论支持。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利益的合理分配,进而保障农民的经济地位;也能够促使消费者了解食物来源、增强环保意识、减少食品浪费。
在诸多因素的驱使下,一个潜力无限的农业废弃物市场也逐渐浮出水面。这个市场一方面将通过放宽政策限制、加强相应补贴,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会在前沿科学技术的加持下,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加工成安全、生态的副产品,通过市场的力量在整个产业内部循环流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通过将畜牧业的大量粪便加工成干燥的颗粒,可以得到更加适合出口的肥料产品;通过污水处理设施生产“鸟粪石”(一种优质磷肥),来回收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磷;通过在牛粪稀释液上种植高蛋白含量的浮萍,一方面吸收了牛粪中的矿物质减少了污染,还可以将其加工为替代进口大豆的动物饲料......
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从2017年起就开始加强在循环农业上的跨科学研究
循环农业虽然听起来简单,真正要在这么大规模的范围内将其落实下去依然面临着诸多政策限制和技术难题,不过荷兰人已经做好了克难攻坚的准备,荷兰政府计划在2030年将荷兰转变为循环农业的全球领导者,而今后几年的具体实施细则也将在与社会各界商议后,于2019年年中发布。
“对荷兰农业来说,这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其意义不亚于1960年左右荷兰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大转变”,瓦大循环农业专家Antoinette Thijssen说道,“荷兰只是这场变革的起始点,凭借着荷兰在全球食品供应链中的特殊位置,这场变革会逐步向着产业链上游、下游各个国家辐射开来。
8. 荷兰的什么种植业
荷兰国土面积仅有约4.2万平方公里,且四分之一面积低于海平面、约一半国土面积海拔不足1米。对于这样一个水乡泽国而言,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确保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文明发展并行不悖,一直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1、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前面讲过,荷兰地势低洼,土地潮湿,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荷兰农民就利用土地潮湿肥沃的特点发展畜牧业,并利用冲积平原沙质土地适合种植马铃薯的特点,发展薯类种植和畜牧业。从而做到了地尽其利。
2、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在欧盟内的地位,发展农业进出口贸易。
荷兰位于欧洲的西北部,位于英、法、德等大国及比利时、瑞典、挪威丹麦等国之间。英、德等国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农产品大量需要进口,法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荷兰农业却与其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荷兰为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大力发展农业。
3、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便利。
荷兰内陆河流纵横,,围海大堤外是广阔无垠的北海,这为荷兰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7世纪时荷兰就有“海上马车夫”的美称,足见其海运发达。不仅如此,荷兰国内还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便捷的铁路运输及大量的航空港,这样就可以使各种农产品特别是花卉产品及时运往世界各地,现在荷兰每天都有飞机将鲜花送往世界各地120多个国家。
4、农业生产中的高度组织化保障了农民利益,提高了生产效率。
荷兰农民在辛勤劳动的同时,也创造了一套独特的生产和流通模式。荷兰农业专家将其总结为:生产者-合作社-拍卖行-批发商-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合作社是一个关键环节。荷兰农业合作社创建之初是农民为保护自身利益,增强竞争实力。具体原因有四个:
一是单个农民需要采购的生产资料和提供到市场上的产品少,与专业的中间商比,缺少竞争力;
二是像牛奶、鲜花这样的农产品通常是新鲜的,不易储存,价格无法保证;
三是单个农户既无精力也无财力去研究市场,往往缺乏市场信息;
四是农产品供给远大于实际需求,从而形成了买方占主导地位的格局。
为了克服上述困难,荷兰农民选择了联合的道路。目前,荷兰农民的合作社主要有采购、信用、销售和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每种合作社都有自己的经营范围和目标。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一些农产品的市场已完全为合作社所占有,如花卉市场占有率达95%,土豆加工市场占有率达100%。在农业合作社里,农户们相互分工,各司其责,既保持了农户的独立性,又形成了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增强了整体实力。为了解决农业一体化经营中的资金问题,发展了农民合作金融制度——农民合作银行。
农民合作银行的职能是为其社员提供信贷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务,其信贷资金完全来源于所吸收的存款和经营活动,目前荷兰农民的全部信贷中,90%以上来源于农民合作银行。
5、教育-科研-推广模式是荷兰农业腾飞的翅膀。
荷兰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系统,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被誉为荷兰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的三个支柱。农业教育由初等、中等、高等和大学四个层次组成。除正规农业教育外,荷兰的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也很发达,培训系统几乎覆盖了农村的每个角落。教育使荷兰农民具有了很高的素质,能够跟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
荷兰农业研究着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满足生产者、贸易商与加工业的需求和愿望。应用研究由农渔部下属20多个研究所进行,其任务是解决将来有可能十分重要的实际问题,包括植物病理学、土壤科学、畜牧学、机械化、销售和加工等学科。实际研究由实验站和实验农场进行,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试验新的发展成果。农业科研和推广为农民提供了雄厚的科技支持,有效地推动了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科技进步对荷兰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80%。荷兰的农业推广体系由国家推广系统、农协组织及商贸系统的私有咨询服务系统组成。国家推广系统在整个农业推广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统一协调其他各方面力量。
国家农业推广服务的内容不但就农场种养结构,尤其是同生态经营有关的问题进行咨询,还推动改善农场管理经营质量,促进研究与应用信息交流,以及向农民宣传、讲解国家政策法规等。政府对农业教育和科研给予了充足的经费支持。
6、对农业进行一体化的行政管理,处处体现农民利益。
荷兰政府对农业实行一体化行政管理,作为管理农业的农业部,职能包括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及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督,农业政策以及对农民的财政支持等,从而形成了对农业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7、适度规模经营。
现今荷兰共有12万个农场,其中种植业平均每个农场50公顷,畜牧业平均每个农场40公顷,园艺业平均每个农场2公顷,所有各种农场平均规模为16公顷,合240市亩。这种较大规模并连成一片的农场适合机械化生产,现代化管理,从而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规模效益。
8、对土地进行规划,改造和投资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为了进行土地建设和管理,荷兰专门设置了土地管理局。针对在多年集约使用后有些农地遭受过度的机械耕作和过度的施用化肥、农药而造成土壤退化或污染,以及有些农地邻近工矿或城市易受污染的情况,荷兰政府把这些地区分别划为“管理区”和“保持区”。划归为管理区的,由管理局同区内的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在自愿原则上订立合同,按恢复和改善地力的要求,实行强化管理。因强化管理而可能带来的减收损失,国家给予适当补偿。另外,为达到适度农场规模,荷兰政府每年都要给自愿放弃农场的农户一定量资金补偿。此外,荷兰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也付出了大量投资。
9、加强对农产品及加工业的质量管理。
荷兰政府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制定了“农产品质量法”,要求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化,把质量管理工作贯彻到从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整个过程中去。严格的质量管理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并大大加强了荷兰出口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0、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和高附加值农业。
荷兰通过发展高附加值农业来实现农业产值的增长。荷兰的高附加值农业不仅包括花卉、肉、禽、蛋、奶,还包括专用土豆洋葱及其种子等。荷兰种土豆、种洋葱品质优良,产品附加值高,销往世界各地,在世界上占据极重要地位。除此以外,荷兰还生产大量的各类优质花卉、蔬菜种子,形成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咨询服务的良种培育一条龙体系。
11、保护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通过立法、政府计划和税收等强化了对环境的保护。
除了把土地划分为农用和“非农用”外,还制订了农业生产方面的重点政策:控制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的使用,防止水体和土壤污染;加强厩肥的无害化处理,控制氨、磷的释放量;促使不宜农作的土地退耕,改作自然保护或户外娱乐活动的场所;建立由核心地区、自然开发区和生态走廊组成的国家生态网,保护野生动植物等。从而将污染降到了最大限度。
(信息来源于网络,作者不详,荣誉属于原作者)
9. 荷兰种植什么农作物好
荷兰种植郁金香最赚钱。郁金香是流行欧洲的名贵花朵,她在欧洲人的习俗中代表着高贵和贞洁,是西欧人举行各种活动必备的花朵,有着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前景。
大力发展郁金香种植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农民致富,美化环境,增加农民第一产业收入,从而促使农村产业升级。
10. 荷兰种植什么农作物最好
荷兰15土豆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地 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性好,微酸性的沙壤土,有排灌设施的土壤,前茬作物无茄科作物或马铃薯参与轮作的土壤。
二、整地、施肥 播前要进行灭茬、深耕,耕深应达20厘米。结合翻地应施入腐熟的有机肥2000千克/亩。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施入20千克以上的复合肥(氮、磷、钾的比例为1:0.5:2)以满足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
三、催芽 播种前30-40天进行催芽,先将种薯出窖,严格挑选种薯,去除烂薯。将种薯摊晾在散射光下,保持15-20℃,直接催出短壮芽后,进行播种,无论是整块播种,还是切块播种,都要进行播种前催芽,从而保证全苗,促进早熟,增产增收。
四、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指土壤10厘米深处地温达到7-8℃时播种。
1、提倡用小整薯播种,增加结薯个数,达到高产。
2、切薯 切块不能太小,一般应在30克左右,分好顶芽,充分发挥顶芽优势。做好切刀消毒,应准备好2-3把刀,放在75%酒精或0.2%高锰酸钾的消毒液中,切到病种薯时,换用已消毒的刀,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3、拌种 用草木灰加百菌清等杀菌剂进行拌种,促使切块的的刀口尽快的愈合,减少烂种,增加钾素,防病害。
4、播种 根据种薯大小、土地的温度和湿度、土地的质地等多种因素确定,一般播深10厘米左右,覆土后镇压,土层厚度在15厘米以下。
5、密度 根据品种类型、自然条件、播种方式等因素确定,一般以4500-5000株/亩为宜。
6、防虫 播种时撒入地虫杀净颗粒剂4千克/亩,防治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
7、苗前除草 可用都尔或乙草胺150毫升/亩。播后一周内喷施。
五、田间管理
1、及时中耕培土 第一次中耕培土应在播种后30天左右进行,以松土为主,必要时结合追肥同时进行。第二次待苗高达15-20厘米时进行。
2、覆膜马铃薯。出苗后,及时破膜放苗,并用土将破膜处封好,苗高10厘米时将膜去掉,进行第一次中耕培土。以除草、疏松土壤为主,并向苗根培少量土。
3、及时灌排水。
4、控制植株徒长
(1)通过栽培措施控制,可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用量。
(2)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
5、病虫防治 防治蚜虫和二十八星瓢虫可用虎啸等药剂喷雾;防治早、晚疫病等真菌性病害可交替用大生100克/亩,杀毒矾100克/亩。
6、适时收获 根据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与产值、天气情况适时收获,收获后要防止阳光长时间照射而变绿。
11. 荷兰以什么种植业著称
荷兰最著名的是:风车、郁金香、牧场。荷兰牧场:荷兰三分之一的地区为牧场,主要饲养黑白花牛奶牛。奶牛业相当发达,全国共有6万个奶牛饲养场,饲养奶牛450万头,在畜牧业中奶牛及其奶制品占畜牧业产值的70%以上,其次是羊、猪及家禽,肉类和奶制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农场为11.97万个。荷兰郁金香:荷兰国花——郁金香。荷兰郁金香的历史是从一位名叫克卢修斯的园艺学家开始的。16世纪,在维也纳皇家花园当园丁的克卢修斯,千方百计从出使土耳其的奥地利大使于中得到了原产亚洲的、美丽的郁金香,并带着郁金香来到了荷兰,使这种花很快地遍及荷兰各地,一度掀起了郁金香热。荷兰风车:风车原为荷兰人首创,适应着水力利用和磨坊工业的需要。如今虽然仍为荷兰的“国家商标”,实际运用上却不多见了。荷兰坐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风带,一年四季盛吹西风。同时它濒临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海陆风长年不息。这就给缺乏水力、动力资源的荷兰,提供了利用风力的优厚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