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花卉节(绍兴春天赏花)
1. 绍兴花卉节
兰花节9点开始。7日,浙江绍兴漓渚镇,举办了绍兴市第三十七届兰花展销会暨绍兴市柯桥区第十九届兰文化节。除了欣赏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盆珍稀兰花外,漓渚镇背着“钿篓”闯出大产业的“花农精神”也引起了市民的关注。
漓渚镇是中国花木之乡,也是兰花的“发祥地”。早在2500年前,越王勾践就在兰渚山种植兰花,至今仍留有纪念碑。目前,漓渚镇有兰花培育基地1000余亩,兰花从业人员2500人,专业养兰农户250家,百万元大户有27家,形成了“村村卖兰,人人种兰”的景象。
2. 绍兴春天赏花
绍兴樱花节赏花时间3月中下旬至4月,从樱花开花到全谢约16天。
3. 绍兴花卉市场
绍兴风光宜人,四季分明,梅花适宜的地方,到下半年腊月一过,进入正月,梅花就开始了,骄艳的红梅,洁白的梅花一簇簇,一片片花的海洋,壮观美丽,看梅要到柯桥东村,那里三面环山,山上山下梅花连进一个大花环,把村庄拱托分外山水。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4. 绍兴花灯节
对于任何具体的文化事项,文化基因是具象的,而不是抽象的。中秋节在中国众多民族、广大地域都有传承发展的历史和独特的习俗,形成了中秋节多元化的特点。但是中秋节有超越时间、空间、民族,上升到中华文化的共同的文化基因。过中秋,各地的习俗有吃月饼,赏月、拜月、祭月、踏月、送瓜、摸秋、赏灯会、叠瓦塔等。本期报告在尊重地方差异的基础上讨论共同的中华文化基因。
(一)团圆基因
中秋节最核心的内涵就是团圆。节日遵循时令。从自然的时间看,农历八月十五是圆月的时候,也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时候。从文化的时间看,文化时间是基于自然时间的一种生活化的表现,也表达了情感的寄托。对文化而言,中秋时节,是丰收的时节,也是团圆的时节。从情感上看,中秋节也是家人团聚,共同品尝节令食品,共同欣赏圆月景象的时节。因此,无论从自然时间还是文化时间上来看,中秋节都具有团圆的意味,且延续至今。
那么,团圆基因要通过一些形式体现出来。比如,中秋节我们吃的月饼。中秋月饼又称“团圆饼”,是明月和团圆的象征。古代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瞌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中秋节祭祀月亮的供品,民间讲究做成圆形的。这圆形的饼摆在供桌上,可以象征圆月,也暗含家族、社会、国家美满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有这样的说法,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即祭月的果品必须是圆的。这天家人要在一起相聚。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妻子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必须回到夫家,这一天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多民族、多地域的交往交流中,使人心相通、民心相融,不断使中华民族变得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中秋节标志性的“圆月”和“月饼”作为团圆的象征已深入人心,中秋节也已经成为建构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节日。
(二)尊重生命,祈求子嗣绵延的基因
中秋节文化中有非常明显地表达尊重生命、祝福子嗣绵延的基因。比如,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在中秋节“摸秋”的习俗,各个地方的风俗也不尽相同。浙江绍兴的供品中总会出现一些老南瓜。一些人家在中秋夜去地里偷摘南瓜,塞到新嫁娘或未生育的媳妇被窝里。绍兴人认为这样做能够为没有孩子的人家带去孩子。这种“偷瓜”“送瓜”以招来孩子的习俗在我国许多地方均有传承。清代同治年间的《南昌府志》有这样的说法,八月:“中秋”夜,妇女暗数高桥桥柱,宜子。妇人结队入园圃中窃瓜菜之属怀之,谓之“摸青”,为宜子之祥。“摸青”与“摸秋”一样,都有祈愿生孩子的寓意。
上文提到两类人:一是刚刚过门的新媳妇;二是没有生孩子的人家。在中秋夜“摸青”“窃瓜”,把瓜菜送到这类人家。这种习俗在我们国家很多地方都有,像今天湖北省的长阳、五峰、恩施这一带的土家族,中秋夜都有“摸秋”的习俗。这天晚上,菜园里的瓜菜被偷了,主人家即使知道也不会去阻止。第二天,被偷瓜的人家会骂,越骂越灵验。
中国传统社会有大量关于家族绵延、子孙传衍的习俗。这种文化基因从原始时代开始传承至今。尊重生命、祈求子孙绵延的基因传续不竭,这也是今天中秋节独具魅力的地方。当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今天祈子求子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少了。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得以传递,并构成具有穿透力的生命的延续。
人类将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愿望和期待建构到文学世界中。比如,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都饱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过去有一个人救了龙王三太子,龙王便给他一个宝珠。他把宝珠放到米缸里面。从此以后,米缸里面永远盛满了雪白的大米。这个故事体现了在传统社会里,百姓只要能吃饱就很满足了。吃饱饭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但是今天我们不愁吃、不愁穿,这个宝珠我们可能不会放到米缸里。可见,这种愿望和期盼是具有时代性的。但是这个故事我们今天还在讲,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愿,对于善良、勤劳、诚实等美德的一种赞美。这类故事并不会就此消失。同理,中秋节所蕴含的尊重生命、祈愿子孙绵延的基因,尽管不会像过去那样盛行,但还会延续下来。
5. 绍兴桃花节
一日游游绍兴还是比较赶的,基本上远的景点也就不考虑了。紧凑的知名的先来。
首选就是鲁迅故里,然后去不远的沈园。这样一个上午差不多。然后去银泰或者特色餐厅吃个饭,下午可以去吼山桃花节,这个时候刚刚桃花开,也可以去东湖。晚上世贸吃个饭。
吃完逛一下梅龙湖公园看看夜景
6. 绍兴特色花
绍兴市的市花是兰花。1984年1月22日,绍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兰花为绍兴市花。
7. 绍兴兰花节
2021年3月3日上午,首届申国春兰节在绍兴柯桥开幕,这届由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主办的春兰节时间持续到3月底。
8. 绍兴花卉基地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
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
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沈园则因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绍兴【《鲁迅纪念馆》】-在绍兴市鲁迅中路,为全国成立最早的纪念性博物馆之一,1953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
该馆由郭沫若题写馆名,呈“回”字形,建筑面积1220余平方米,展线长达150余米。
四周是宽敞的序厅、 陈列室和休息室,中间有回廊庭院,院内种植鲁迅生前喜爱的和作品中提及的花木,其中枣树和丁香是1976年从北京鲁迅故居后园分迁过来的。
整个陈列以鲁迅的思想发展为主线,通过大量图画、实物、照片、模型,以及鲁迅作品最初发表的报纸、刊物和鲁迅著作的各种版本(包括各种外文译本),介绍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
在绍兴众多的胜迹中,鲁迅纪念馆连同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已成为游人最向往的一个地方。绍兴【《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句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 因名兰亭。
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郡守沈启重建,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 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 此,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有 “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绍兴【《柯岩》】-位于绍兴城西八公里、杭州东郊十二公里处,是以古越文化为内涵,融绍兴水乡风情、古采石遗景、山林生态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始于汉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至清代,有著名“柯岩八景”之称,为越中名胜。绍兴【《鉴湖》】-在绍兴城西南,为浙江名湖之一,俗话说“鉴湖八百里”,可想当年鉴湖之宽阔。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会稽太守马臻发动民工,筑堤潴水,总纳山阴、会稽两县36源之水,溉田九千余顷,民享其利甚巨,为江南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现在的鉴湖,通常是指城西偏门东跨湖至湖塘西跨湖桥一带水系,周围约50余里。鉴湖原名镜湖,相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鉴湖还有长湖、庆湖、贺家湖、贺监湖等别名。鉴湖水质特佳,驰名中外的绍兴老酒,即用此湖水酿造。鉴湖湖面宽阔,水势浩淼,泛舟其中,近处碧波映照,远处青山重迭,有在镜中游之感。绍兴【《鲁镇》】-位于绍兴,投资2亿元人民币,占地5万平米的景观,突出鲁迅文化的名人特征,把绍兴的桥文化、石文化、水文化、酒文化、名士文化融合在一起.绍兴【《周恩来祖居》】-原名锡养堂,位于绍兴市区劳动路东端,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浙江巡抚因周妻寿至百岁,特赠给“百岁寿母之门”匾额一方志贺,故又称“百岁堂”。这里原为周恩来祖辈聚居之所。后因其祖父出仕江苏,才迁居淮安。绍兴【《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郊的会稽山山麓,是4000多年前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大禹陵坐东朝西,由禹陵、禹祠、禹庙三大建筑群组成,三者皆在一地,后二者因前者而产生,如以建筑而论,当首推禹庙。绍兴【《东湖》】-是古城绍兴景色最为奇特的一处游览胜地,具有极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它以洞深、岩奇、湖洞相连,“虽出人工,宛自天开”,为其特色,被誉为稽山镜水之缩影,兼具西子湖头之秀丽,并享有“天下第一山水大盆景”之美称。它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为浙江的三大名湖。绍兴【《吼山》】-又名犬亭山、狗山,海拔105米。位于绍兴城东10公里处绍兴县皋埠镇。句践曾畜犬于此,猎南山白鹿,以献吴王夫差。因名狗山,后人谐音吼山。山以石景取胜,也为采石所致。有大小奇石近10块,最大的棋盘石方圆数丈,石身如削,顶阔数尺,系凝灰岩。民间传说,有南斗、北斗两仙对弈于此,因以为名。与棋盘石对峙的一巨石,名云石墩,顶大底小,有坠落之险。此外,还有"水石宕"、"烟箩洞"、"云泉"、"万寂洞"、"万寂庵"等景。绍兴【《沈园》】-位于绍兴市区东南的洋河弄。宋代池台极盛,为越中著名园林。据说,过去的沈园比现在大几倍,是一位姓沈的绅士所建,故名沈园。由于园内建有楼台亭阁,假山池塘,环境优美,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常来此游览,赋诗作画。诸暨【《五泄》】- 最壮观的景色当推五泄瀑布,它以神态奇特,变幻莫测的姿态闻名于世,在地壳剧烈变动时期,五泄涵湫峰与碧云峰之间撕裂了一道口子,岩底逐段曲折下沉,造成长334米,落差80余米,宽窄不一的峡谷。从高1000余米的天堂岗下流,经十几公里的长途跋涉,将涓涓细流,汇集成浩浩荡荡的溪水,经紫阆、张家,穿陡岩,劈溪流,跌入峡谷曲折奔放而下成为五级瀑布。嵊州【《百丈飞瀑》】-百丈飞瀑位于浙江嵊州市西部王院乡王院村南的百丈岩,距嵊州市区40公里,它处于绍兴市生态观光旅游区域之中。景区内悬崖峭壁,峰峦叠翠,清溪碧涧,瀑流众多,有"江南第一瀑布群"之美誉。在百丈岩1500米的峡谷沟壑间,依次分布着济公潭、九龙潭、戏珠潭等九个大的水潭,俗称龙潭,每一龙潭顶上有瀑流泻落,形成气势壮观的瀑布群落。其中百丈飞瀑从王院水口的那座高近百米、宽约300米的褐色断崖处猛然跃出,气势磅礴。据史料记载,被誉为"明末奇才,一代巨儒"的文学家张岱曾先后两次来到王院,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百丈泉》等诗作,赞美百丈飞瀑的奇美景观。新昌【《大佛寺》】-总面积25.05平方公里,由大佛寺景区、十里潜溪景区、南岩寺景区三部分组成。大佛寺创始于东晋永和初年(公元345年),共有景点165个,其中人文景点45个,自然景观120个,为中国汉族地区142个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新昌【《穿岩十九峰》】-由穿岩十九峰、千丈坑、台头山、倒脱靴四个景区组成,是我国壮丽的丹霞地貌景区之一。景区以自然风光取胜, 峰、岩、洞、谷、溪、涧、瀑、潭一应俱全,山光水色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雅、幽、奇、险四大特色,适宜游览、度假、登山、探险、水上活动等多种特色旅游。新昌【《沃洲湖》】- 位于城东12公里,沃洲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城东12公里处,面积81.7平方公里,由沃洲湖、天姥山、沃洲山、刘门山、东山卯山、和三十六渡等五大景区和九个景群组成,以风光秀丽和文化内涵深厚著称。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里称誉:“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又是国家水利风景区。新昌【《千丈幽谷》】-碧池处处,绿林满目,有一池碧水一丛绿林相映成趣地成为我们相机里的永恒画面。那碧水绿树静止在一豁然开朗处,浓郁得像经过了上亿年的提炼。倦怠在这儿消失了痛苦,失意在这儿丢弃了抱怨,浮躁和浓绿调和出片温馨的安详。然而,我们只是稍一转身,严谨和深奥便突兀在面前。屹立的岩石就像真理一样巍然不动,岩石下那寒冽幽深的石潭就像玄学一样高深莫测。我们只是站在一条宽不过半米的小径上,稍稍伸开两臂,就轻松地牵起了这两种意境,牵出来这两番感受。新昌【《天烛湖》】-离县城7公里。在十里潜溪的天烛岭脚的蚱蜢头山和孝天龙山的峡谷上,建造了长73米,高26米的水库大坝,将山涧小溪之水汇成了一个湖泊——天烛湖。湖长3公里之多,时宽时窄,宽至几百米,窄至几米,弯弯曲曲,向幽谷延伸,湖水清纯,碧波荡漾。龙船、快艇,游客可参观古朴的电站和雄伟的大坝,还可登舟,欣赏沿湖风光,这里山不高,层层叠叠,错有致;树茂盛,高高低低,林涛阵阵。树林中时而冒出一片石林,峻峭峥嵘,怪模怪样;时而探出一、二尊巨岩,似神似兽,维纱维肖,令人叫绝。天烛湖游览区的浅水湾还有垂钓区,烧烤区等一些参与性项目,风味独特。
9. 绍兴艺术节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如耳熟能详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追鱼》《碧玉簪》《情探》,不仅在舞台上久演不衰,还被搬上了银幕。
越剧受众广泛,在不同时期都有佳作涌现。
越剧自1906年从说唱艺术演变成戏曲后,剧目来源主要三方面:一将原唱书节目变成戏曲形式演出,如《赖婚记》、《珍珠塔》、《双金花》、《懒惰嫂》、《箍桶记》等剧目;二从兄弟剧种中移植,如从新昌高腔移植的有《双狮图》、《仁义缘》、《沉香扇》等剧目,从徽班移植的有《粉妆楼》、《梅花戒》等剧目,从东阳班(婺剧)移植的有《二度梅》、《桂花亭》等剧目,从紫云班(绍剧)移植的有《龙凤锁》、《倭袍》、《三看御妹》等剧目,从鹦歌班(姚剧)移植的有《双落发》、《卖草囤》、《草庵相会》等剧目;三根据宣卷、唱本、民间传说的故事编写,如《碧玉簪》、《蛟龙扇》、《烧骨记》等剧目。越剧前期主要活动于浙江城乡。自1917年进入上海的剧场后,演出的大多还是以上三类剧目。1920年以后,越剧进入绍兴文戏时期,新增许多剧目,如《方玉娘》、《七美图》、《天雨花》等,又从海派京剧中学来《狸猫换太子》、《汉光武复国走南阳》等连台本戏和《红鬃烈马》等剧目,从申曲(沪剧)、新剧(文明戏)里学来《雷雨》、《啼笑因缘》等时装戏。
1938年,女子越剧在沪兴起,名伶姚水娟为吸引观众,除演出传统老戏外,首聘从事过文明戏的《大公报》记者樊篱编写新戏,如《花木兰》、《冯小青》、《范蠡与西施》等剧目。
1942年,袁雪芬创始的“新越剧”吸收了业余话剧工作者参加,并组成“剧务部”,建立剧目编导制,使用完整的剧本。1942年12月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演出的《断肠人》,是于吟根据陆游写的《钗头凤》的故事改编的。这是袁雪芬改革越剧后第一部有完整的唱、念台词的戏。此后,凡参与越剧改革的剧团都是这样做的。1942年冬起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为止的“新越剧”时期,各越剧团编演了数以百计的新剧目,大大拓宽了剧目题材,不仅有反映古代风貌的古装戏,也有反映近代生活的清装戏和现代生活的时装戏,还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蒙装戏、回装戏。在取材上不仅有根据中国古典文学改编的,也有根据外国戏剧和小说改编的。在品类上不仅有历史宫闱戏和家庭伦理剧,也有神话传说戏和社会言情剧等,如《香妃》、《祥林嫂》、《石达开》、《国破山河在》、《太平天国》、《沙漠王子》、《浪荡子》、《山河恋》等,均为这一时期颇有影响的剧目,《祥林嫂》更是被评论界称为越剧改革的里程碑。
20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在浙江由于较早实行男女合演并侧重演现代戏,出现了一批优秀现代剧、近代剧,如《五姑娘》、《争儿记》、《山花烂熳》、《斗诗亭》、《杨立贝》、《血泪荡》、《金沙江畔》等。古装戏的创作、整理改编也为数不少,如《胭脂》、《泪洒相思地》、《灰阑记》、《庵堂认母》等。根据外国文艺改编的有《沈清传》。还移植改编了一批来自兄弟剧种与话剧的优秀剧目。其他省市如南京的《柳毅传书》、《南冠草》,武汉的《毛子佩闯宫》,天津的《云中落绣鞋》、《文成公主》,西安的《红梅阁》、《状元打更》等,都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优秀剧目。“文化大革命”后,剧目创作上有所开拓和创新,突破了戏曲不能表现领袖人物的禁区,上海越剧院、南京市越剧团以男女合演的形式,创作了具有探索性的现代剧《忠魂曲》、《三月春潮》、《报童之歌》、《鲁迅在广州》等剧目,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领袖和伟人的舞台人物形象。20世纪80、90年代,从中央到各省市,都频繁举行戏剧节、艺术节、调演、会演等戏剧活动,如浙江确立一年一次的创作年会,两年一次的戏剧节。在这些活动中设立了剧本创作奖以鼓励创作,同时一些编剧为振兴越剧辛勤耕耘,因而这时期新编剧目空前增加。如在浙江,古装戏有《五女拜寿》、《汉宫怨》、《唐伯虎落第》、《金殿拒婚》、《红丝错》、《西施断缆》、《梨花情》等;近代、现代戏有《小刀会》、《强者之歌》、《复婚记》、《巧凤》、《金凤与银燕》等。在上海有《汉文皇后》、《光绪皇帝》、《血染深宫》等历史剧;南京有古装剧《莫愁女》等。1997年始温州市“南戏新编系列工程”成效显著,《荆钗记》、《洗马桥》等一批名剧推向了社会。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还不断创作摄制了《秋瑾》、《天之骄女》、《汉武之恋》、《大义夫人》、《沙漠王子》等一批优秀越剧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