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购芡实花卉(芡实的栽培技术)
1. 芡实的栽培技术
一般家庭日常食用时,如果买到的新鲜芡实较为嫩,可以直接用手指剥壳,不过为了避免手指收到伤害,最好还是买一个专门用于剥壳的小指套。现在市面上有专门剥芡实壳的小指套,费用低又方便实用,戴在手指上,用尖的一头在壳上轻划一下,壳剥开了,芡实就自然的掉落下来。
如果是农场大量种植时,芡实去壳的方式分为手工去壳和机器去壳两种。
传统的方法是是将果实摊于打谷场上,先用木杵连续敲打,使果壳出现裂痕并破碎,然后再装入筐篓内用脚踩,让种子外部的薄膜自然脱落,裂出种子,用水淘净后晒干即是可食用的芡实。
2. 芡实的栽培技术和土地要求
稻田芡实种植还能与龙虾共生。稻田种植芡实可以与龙虾等鱼菜互利互补,共生共长,增产增收。
芡实属睡莲科芡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的种仁,俗称鸡头米。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在我国分布很广,喜温湿环境,适应性强,喜温暖水湿,不耐霜冻和干旱,以土层深厚松软、富含有机质的湖荡土栽培为宜。
3. 芡实的种植技术方法
1、播种、育苗与定植 大棚内做成平畦,畦宽1m左右、埂宽50cm、埂高20cm,灌水10cm左右。将催芽的芡实种子播种到填充营养土、口径6~8cm的营养钵中,每钵1粒,然后将营养钵挨个沉入畦面。当芡苗抽生2~3片新叶时进行分苗,将营养钵之间的间距扩大到25~30cm;当芡苗抽生4~5片真叶、外界温度稳定在15℃以上时,即可移栽大田,行距2.2m、株距2m左右,亩栽140株左右。
2、水位管理 播种后新叶抽生之前,保持1~3cm的浅薄水层;新叶抽生后,水位可适当加深至5~10cm;移栽时水位10cm左右,以后随温度升高、植株生长,逐步加深水位至20~30cm并保持该水位。
3、肥料运筹 芡实不耐肥,一般结合开挖定植穴,在穴底施入45%的三元复合肥,用量为每亩25kg。
4、采收 当芡果表面出现种子的鼓突,即可采收。
4. 芡实养殖技术
一、水源水质
水源水质要求与第一节“莲(藕)小龙虾生态种养”模式相同。
二、池塘准备
与“小龙虾芡实种养”基本相同,水深不超过2 米,超过2 米的池塘效果不太好,一般不提倡。
三、菱角的栽培及管理
1.菱角的栽培
在水温12℃以上,并且比较稳定时,除掉水中的水 草、野菱角、青苔、挺水植物等。把催好的菱角芽(不超过1.5厘,米)按照行距2。6-3 米、株距1~1.5 米,,每亩20一 25 千 克的用量播种。
2.水位水量控制
池塘水位的控制主要根据菱角的生长特点安排。菱角刚栽培后,水位控制在10厘米左右,以后随着菱角的生长逐渐加注池水,逐渐加深至最高水位。放人小龙虾后,水量要根据“春浅、夏深、秋放”的原则,春季水要浅,水温提升快,利于菱角和小龙虾生长;夏季水要深,避免过高的水温影响菱角和小龙虾生长;秋季放掉过多的水,一方面可以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另一方面秋天水温逐渐降低,水较浅可以利用阳光的照射使池水温度升高,能促进小龙虾的生长。
3.菱角的管理
菱角生长较快,往往铺满整个池塘,造成池水水温较低,影响小龙虾的生长,因此,在菱角种植管理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给小龙虾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
①池的四周 1-2 米的水面不要种植菱角,给小龙虾留出活动空间;
②加大行距,使菱角不能完全盖满水 面,使小龙虾能够自由地在池塘中任何水面活动,也能通过小龙虾控制其他水草的生长;
③如果菱角铺满水 面,可以用绳扎束,形成一定的小龙虾活动空间;
④种植早熟品种,早收藤,并把菱角藤扎束固定在池中,一方面可以给小龙虾提供躲避、蜕壳的场所,另一方面小龙虾也可摄食菱角叶、芽根系等,而菱角藤的腐烂可以培养更多的饵料生物;
⑤以采收青菱为主,可以提早收藤,给小龙虾提供更多的生长时间和空间。
四、小龙虾的投放与喂养
这种模式中小龙虾的放养与芡实小龙虾种养模式基本相同,只能采取一种放养形式,即只能在菱角长出一片新叶后放养小龙虾虾苗,只养殖1个生长周期。不能在秋季投放亲虾、雌虾或虾种,这样在第二年菱角刚发芽时小龙虾对菱角苗有伤害。小龙虾的放养规格为3-4厘米,放养密度为1万~2万尾。虾种放养前用2%食盐水浸泡5-10分钟后倒在靠近水面的斜坡上,让虾种自己爬入水中,不能爬入水中的为不健康的虾种,要淘汰。另外可以放养一些花白鲢用于调水,具体为:白鲢50~80尾/亩,规格150 克/尾;花鲢10~20尾/亩,规格250 克/尾;不得放养鲤鱼、鲫鱼、草鱼和鳊鱼。
小龙虾的喂养可以采用生态养殖的方式,依靠池中的天然饵料喂养。也可投喂人工饵料,人工饵料的投喂可以参考“文尾图书第七章 小龙虾池塘养殖技术”。
五、小龙虾的捕捞
从8月开始可以用地笼捕捞小龙虾,捕大留小,但在冬季到来之前要尽量把小龙虾捕捞干净,如果捕捞干净,可以利用冬季干塘捕捞。如果第二年再进行这种种养模式,必须在菱角栽培之前清除池中残留的小龙虾。
六、菱角的采摘
菱角的采摘尽量避免在小龙虾蛻壳期进行,尽量缩短采摘时间和减少采摘次数,在采摘时要谨慎小心,防止伤害到小龙虾。
5. 芡实的栽培技术有哪些
芡实于5-6月间易被蚜虫为害。受害后叶片变黄卷缩,甚至全株枯死。防治办法:(1)灌水灭虫:即闭灯出水口,打开进水门,缓缓抬高水位,使芡实叶片完全淹没水中,约1-2小时后,再将水位慢慢降低,蚜虫可被消灭。(2)药物防治:当水位难于调节时可进行药物防治,即在被害部位喷洒2000倍液的40%乐果乳油。
6. 芡实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1、种子繁殖:适时播种。春秋两季均可(以9~10月为好)。播种时,选用新鲜饱满的种子撒在泥土稍干的塘内。若春雨多,池塘水满,在3~4月春播种子不易均匀撒播时,可用湿润的泥土提成小土团,每团渗入种子3~4粒,按瘦塘130~170厘米,肥塘200厘米的距离投入一个土团,种子随土团沉入水底,便可出苗生长。2、幼芽移栽。前年种过芡实的地方,来年不用再播种。因其果实成熟后会自然裂开,有部分种子散落塘内,来年便可萌芽生长。当叶浮出水面,直径15~20厘米时便可移栽。三、管理幼苗浮出水面后,调节株行距,将过密的苗除去,移到缺苗的地方。由于芡实的生长发育时期不同,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故调节水量是田间管理的关键。要掌握“春浅、夏深、秋放、冬蓄”的原则。春季水浅,能受到阳光照射,可提高土温,利于幼苗生长;夏季水深可促进叶柄伸长;秋季适当放水,能促进果实成熟;冬季蓄水可使种子在水底安全度冬。为提高效益,种芡实的水塘,可同时养鱼,但必须选择对芡实无损害的鱼种,如鲢、鳙鱼。向塘里投放的鱼饲料以及鱼的排泄物,均能作为芡实的肥料,不必施肥。四、采收加工芡实当年可收获。在9~10月间,果皮呈红褐色时便可收割。如果种植的面积小,人力充足,可随熟随采收。采回的果实,用木棒等物锤击带刺的果皮,取出种子,除去硬壳,晒干。
7. 芡实的栽培技术与管理
芡实采收后叶子用长柄镰刀割掉叶茎,用扒子捞起放在一堆腐质
芡实是一种大型的水生草本植物,属于睡莲科,芡实在我国的南北各地均有种植,分别在沼泽地、池塘或者是湖沼、秧田等地种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靠近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