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盆栽(马鞭草养殖)
1. 马鞭草养殖
养好中蜂的关键,在于王优、群强、蜜足、新脾和密集,并做到安全越夏渡秋和及时防治病虫害。
一、饲养管理要点
1、王优:蜂群繁殖的快慢和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蜂王的好坏。年轻健壮的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发展迅速,且能维持大群,工蜂采集力也强,工作积极,少起分蜂热,产量较高。因此,饲养中蜂,应在繁殖期提早从高产的强群中培育优良的蜂王,以更换劣小或衰老的蜂王。在生产上一般不要保留一年以上的老蜂王。
2、群强:强群是高产的基础,而中蜂的强群是从中蜂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不能与意蜂的强群相提并论,而且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强群标准。只有强群,才能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并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安全越夏渡秋。因此,在繁殖期,宜保持2.5~3足框蜂的群势,蜂群才能迅速发展,迎接流蜜期;在流蜜期,应有5~6足框蜂的群势,产量才会高。在主要蜜源植物开花流蜜时,应把蜂群组织成强群,集中力量采蜜,而将多余的蜂王用小群贮备起来。待流蜜期过后,再利用贮备的蜂王,把采蜜群分开繁殖。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蜂蜜产量和蜂群的繁殖速度,使蜂群总是处于积极工作的状态。
3、蜜足:巢内贮蜜充足,可使蜂群在野外蜜源缺乏时渡过难关。如果巢内缺蜜,就会引起蜂群情绪不安、抛弃幼虫、蜂王停卵,甚至发生盗蜂和飞逃。因此,在繁殖中,在不妨碍卵圈扩展的前提下,应经常保持巢内有足够的贮蜜,以促使工蜂多吐浆喂虫,培育身壮体大的新蜂。如果巢内贮蜜不足,需作人工补饲。即使在大流蜜期间,摇蜜时也不能把贮蜜一次扫光,而应采取轮脾取蜜的方法,这样既能安定蜂群情绪,又能保证蜂蜜的质量。
4、新脾:中蜂喜欢新脾,厌恶旧脾。新脾房眼大,蜡质新鲜,蜂王特别喜欢在新脾上产卵,而且繁殖快,培育出来的工蜂身体健壮、采集力强,群内不易发生巢虫。因此,应抓住有利时机,多造新脾,以更换旧脾。特别是在繁殖盛期、流蜜盛期和分蜂后期,应抓紧造脾。但在加巢础之前,要把旧脾和劣脾抽出,使蜂群密集。必要时,还应进行饲喂,使巢脾修得快、质量高,以保证蜂群在越夏时拥有80%以上的新脾。
5、密集:中蜂喜爱密集,应经常保持蜂脾相称,以利蜜蜂护脾,防御巢虫等敌害侵犯,也有利于保温保湿。实践证明,在冬季密集群势,蜂群消耗蜜省,越冬安全;流蜜期密集群势,可促使贮蜜快、成熟早、产量高;越夏期密集,可使群势退缩少,敌害难侵入。
6、安全越夏:越夏是南方饲养中蜂的难关。要安全越夏,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需注意遮荫、喂水、严防敌害和保持蜂群安静。
二、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1、欧洲幼虫病:属于细菌性病害。病原为蜂房链球菌,主要是通过蜜蜂本身传播,蜂蜜、花粉和蜂具都能沾染病原,幼虫四季均可感染,但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发病死亡的,主要是2~4日龄的幼虫;少数幼虫在封盖后死亡。
感病的幼虫,外观失去光泽,体色由白转黄,再渐渐转褐黑色而腐烂;也有的未变色即很快腐烂,从背部上可见到明显的白线(气管)。如将虫尸抽出,虫体容易破裂,具有酸臭气味,腐烂物不呈粘胶状,干枯后容易被工蜂清除。发病初期,由于少数幼小死亡,随即被工蜂清除,又因蜂王再度产卵,致使各虫期错杂在一起,呈不正常“花子”现象。如果继续发展,幼虫未到封盖即全部死亡,巢内看不到封盖子。再严重时,子脾全部腐烂,散发出酸臭味,造成蜜蜂离脾,甚至逃群。
中蜂对此病抵抗力很弱,治愈后会复发,必须经常注意防治。发病后,可使用土霉素、四环素、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治疗。一般取任何一种抗菌100万单位,配糠浆四斤,每次每群约喂糖浆0.5-1斤,每隔2-3天喂一次,连续3-5次。
2、中蜂囊状幼虫病:其病原,是一种过滤性病毒。主要通过蜜蜂本身传播,蜂蜜、巢脾和蜂具都能沾污病毒。刚死的虫体具有很强的感染性。一只幼虫尸体所含的病毒,可使3000只以上健康幼虫致病。幼虫四季均可感病,一般在春秋气温26℃以下时容易流行。特别是群势弱小、饲料不足和保温不良的蜂群,更易感病。发病死亡的,多是6日龄的幼虫,约有三分之一死于封盖前,三分之二死于封盖后。死虫直卧巢房下方,头部翘起,体色先变黄白,后转棕色,头部呈灰色,外皮成为坚韧而透明的囊,内部组织液中出现颗粒状物。死虫的房盖下陷,常被工蜂啮开或穿孔。腐臭物不具粘性,干枯后容易清除,随着蜂王重新产卵而出现“花子”,与欧洲幼虫病初期的症状相似。患病群逐渐变弱,极易引起逃群。
中蜂对囊状幼虫病的抵抗力较弱,一经感病就容易蔓延流行。但实践证明,只要加强饲养管理,选用抗病蜂群育王繁殖,结合药物治疗,是能够控制此病的蔓延和危害的。
加强饲养管理,经常维持较强的群势,做好蜂群的保温,是预防此病的前提。为了减少病毒对幼虫连续感染,可利用蜂群从分群到新王产卵这段时间的断子期,或人为地幽闭蜂王,造成一段时间的断子期,来打断囊状幼虫病的流行环节。这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另外,在野外花粉不多的发病季节,用少量酵母片或维生素B加入糖浆饲喂蜂群,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在平时,注意选择抗病力强的强群培育蜂王,以更换病群的蜂王,可以大大提高蜂群的抗病力。另外,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原不耐高温,蜂具和蜂蜜可用煮沸消毒。蜂箱清洗干净后晒干,再用硫磺烟熏10~15分钟,也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药物防治,可随意采用下列中一种:
(1)半枝莲(狭叶韩信草、向天盏、探耳草):用干草一两,加入适量清水,先以猛火煮沸,继以微火续煎15~20分钟,滤渣后,趁热配成浓糖浆,于傍晚可喂8~10框蜂。每隔5~7天喂一次,直至病好为止。
(2)雄蒜醇合剂:每10框蜂,用精筛雄黄1克、鲜蒜6~8克,捣碎成泥,加75%乙醇(酒精)10毫升,再加蒸馏水40毫升,装入广口瓶内摇匀备用。使用时,将蜂抖入箱底,用清洁的手提喷雾器装进药液,对脾喷雾,每脾两面各喷3~4下,放回原处。喷脾后第三天,病虫尸即被工蜂拖光,治疗效果较好,而且治疗后不易复发。
(3)用马鞭草1两、墨旱莲1两、大蒜头半两,加入适量水煎煮后,过滤去渣,按1:1配入白糖溶化,可喂10框蜂。每隔三天喂一次,直至病好为止。
(4)用马鞭草1两、积雪草1两、车前草1两、刺苋半两,加入适量水蒸煮后,过滤去渣,按1:1配入白糖溶化,可喂10框蜂。每隔三天喂一次,直至病好为止。
(5)病毒灵:每框蜂用半片,严重的每框用一片,溶解后配入浓糖浆,每隔3-5天喂一次,直至病好为止。
3、巢虫:就是蜡螟的幼虫,常见的有大巢虫和小巢虫两种,会为害巢脾和蜂蜡,特别喜爱侵袭旧巢脾。它们钻入巢房,穿孔蛀食蜡质,并吐丝连结粪粒,围成坠道作为掩护,因此也称为“绵虫”。
大巢虫对巢脾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在温暖季节,1-2只受精雌蛾的子代,在两月内就可使整个继箱中贮存的巢脾报废。小巢虫则潜入巢房底蛀害,坠道所穿过的蜜蜂虫、蛹皆受损伤。蜂蛹受害后,工蜂便啮开蛹房封盖,准备抛弃,于是蛹的白色头部便显露出来,俗称为“白头翁”。巢前如看到被工蜂抛弃的死蛹,就很可能是巢虫为害引起的。大、小巢虫为害严重时,能削弱蜂群,甚至引起逃群。
大巢虫以老熟幼虫蛀入框梁或巢箱框槽内结茧越冬,翌春化蛹变成蛾,在箱缝或巢脾上产卵。卵排列单层成块,初呈乳白色,后渐转黄褐色。每只雌蛾可产卵2000-3000粒。卵期约9日,幼虫期约52日,结茧至羽化需12日,夏秋完成一代约经历两个半月。
小巢虫是以老熟的幼虫潜在巢底坠道、箱框缝隙、箱底蜡屑或保温物中越冬,翌春化蛹变成蛾,在箱缝或巢脾上产卵。卵排列单层成块,初呈乳白色,后转黄褐色。每只雌蛾可产卵300-400粒。卵期4~5日,幼虫期约50日,结茧至羽化约需9~10日。茧白色楔状,表面附有粪便,夏秋每代历时2~2.5个月。
防治巢虫应采取综合措施,即将预防措施和药物熏杀结合起来,具体应抓以下四个要点:一是常年饲养强群;二是巢脾及时更新,不用过旧的巢脾;三是保持蜂脾相称,抽出的空脾应及时妥善保存;四是勤扫箱底,及时清除蜡屑污物。同时要抓好两个关键:第一,越夏期蜂箱不能受到太阳光的直射。因越夏阶段气温高,蜂团散开,只有一部分蜜蜂保护巢脾,如果不注意遮荫降温,蜜蜂就散得更开,巢虫就容易进入巢脾为害;第二,越夏期间断子不能过久。在大暑以后,蜂王有一段停卵期,而老蜂驱除巢虫的能力较弱,因此,若到9月上旬蜂王还没有产卵,就应给予奖励饲喂和必要的帮助,促进蜂王产卵,以便及早利用青年蜂抵御巢虫的入侵。
4、胡蜂:是蜜蜂的大敌。它不但会捕杀蜜蜂,劫食蜜蜂的蜜囊和蜂巢中的贮蜜,而且还会用蜜蜂的肌体饲喂幼虫。胡蜂为害,还会引起蜜蜂逃群。特别是我县山区蜂场,常因胡蜂为害而遭到巨大损失。
当野外蜜源丰富的时候,胡蜂也采食花粉和花蜜。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由于外界蜜源比较丰富,而且胡蜂还没有大量繁殖,故很少侵犯蜜蜂。到6月底山乌桕流蜜结束后,胡蜂的活动就开始转向蜂场。7月至9月上旬,外界蜜花源枯竭,又正值胡蜂繁殖的高峰期,因此严重为害蜜蜂。到10月份,胡蜂开始逐渐减少;至11月上旬,就只有少量为害了。
胡蜂活动最适宜的温度为23~30℃;18℃以下和35℃以上活动减少。晴天胡蜂多在早晚活动,阴天或雨后则终日活动。如果气候适宜,胡蜂从早到晚都在蜂场上活动甚至在蜂箱的巢门口过夜。
为害蜜蜂的胡蜂主要有大胡蜂、黄胡蜂和小胡蜂三种。它们多营巢于地穴、树洞、壁洞、墙角或树枝上,以雌蜂潜伏越冬。春天3~4月所见的胡蜂均系雌蜂,此期若能大量诱杀,8~9月份胡蜂的为害就会大大减轻。新胡蜂出房后,雌蜂即开始专门产卵。
胡蜂到蜂场活动时,先在蜂场上空打转,然后落在树枝上,寻找目标。看准后,就冲条蜂箱巢门口,发出嗡嗡响声,吓唬守卫蜂。此时守卫蜂也群集巢门口严阵以待,并发出蜂臭 ;巢内部分蜜蜂得到信号后也涌出巢门。如果大胡蜂大批侵入箱内,蜜蜂将无法抵御,以至全群弃巢迁飞。
为了防除胡蜂为害,必须寻找其巢穴,进行消灭,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在胡蜂活动的季节里,蜂巢应换成圆孔巢门或曲道巢门。养蜂者也应随时守在蜂场上,用竹编的小拍或木板条拍杀胡蜂。另外,也可以把打死的胡蜂,集中放在蜂群附近或离蜂群较远的平地上进行诱杀。胡蜂不但喜食蜜蜂,更喜啃同类的尸体。它们一见胡蜂尸体,就会立即扑上,我们可以趁它们啃咬尸体尚未飞起之前进行拍杀。也可以用有关杀虫农药拌在切碎的牛肉、猪肉或蛙肉中,做成毒饵盛于瓷盘或瓦片上,放在蜂场附近进行诱杀。但使用毒饵时,应注意人畜安全。
2. 马鞭草可以水养吗
马鞭草种植方法
1、马鞭草喜欢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喜肥、喜湿润,怕涝,不耐干旱,一般的土壤都能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和砂质壤土长势健壮,低洼涝地不宜种植。种植的时候不能多浇水。
2 正常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子播种10~20天,当植株高度为5cm时。因为是在收获,全草,因此,不要刻意留下一行,但每行株距应保持在10cm左右,以促进分枝和生长发育所需的空间。可以移植到它的幼苗。除草松土,并适当的根际土壤。
3 根据种植的结果没有发现有严重的植物病虫害,只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该领域大量的水有根腐病发生,因此,只要及时排水和土壤本来可以避免。药物控制到50%的细菌数量为600至500倍,液态水的根可以认真时隔7至10天,然后1次。
3. 马鞭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养殖方法:想要植物健康生长,.最好用土质疏松、排水强的土壤,还要注意通风。土里的水不能有多余水分也不能太干旱。夏天高温天气需遮荫降温,冬季给它足够的阳光!。
4. 马鞭草养殖注意
马鞭草又名马鞭梢、退血草等,是常见的中药材,为马鞭草科马鞭草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痒消肿等功效,药用价值和种植效益甚高。那么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下马鞭草的人工种植技术方法。
1、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种植地,翻耕20-25厘米,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2500公斤作为基肥。将其均匀的撒施在地面上,耙细整平后做宽50厘米、高15厘米的其,将畦面耙平,畦与畦之间留25-30厘米的排水沟,以免排水,也可起垄种植。
2、播种
马鞭草的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畦面上开沟条播,行距25-30厘米,沟深1.5-2厘米即可。将种子均匀的撒入沟内即可,但是要注意株距,以免出苗后过密,一般每亩用种1斤,播种后覆土即可,用手轻轻按压。播种后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一般10-20天即可出苗,这时要做好苗期管理。
3、田间管理
当幼苗生长到5厘米时,要及时间苗,控制株距在10厘米左右,以利幼苗分枝和充足的生长空间,间苗后多余的幼苗可另寻地移栽,在间苗后要注意移栽成活率,发现缺苗要及时补苗。马鞭草要经常结合除草进行除草,促进根系生长,勤除草,做到田间无草。在干旱时要及时浇水,雨季是要及时排水以及松土,以免土壤板结,影响到植株的生长。
4、病虫害防治
马鞭草在种植时很少有严重的病虫害出现,一般在田间积水时,会发生根腐病,所以做好水分管理极为重要,要及时排水、松土,避免田间积水现象出现。防治根腐病可以喷洒多菌灵灌根即可,病情严重时鸽一周厚在喷洒一次。
5、种子采收
马鞭草有75~80%的种子成熟时将植株收割,置于通风良好的背阴处4~6天再脱粒,除净杂质和瘪粒,晾晒3~4天后装入洁净的布袋放于通风的库房中。
6、采收加工
6~8月花开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去净杂质,晒干。
5. 马鞭草好养活吗
垂丝茉莉
垂丝茉莉,又名泰国垂茉莉、垂花茉莉,属于马鞭草科大青属的灌木/小乔木,在东南亚地区,它可以长到3-4米高,普普通通的也有2米高。
说实话,花花看到这个垂丝茉莉,感觉它更像是龙吐珠,花萼片和叶子都挺像的,特地去查了一下,龙吐珠也属于马鞭草科大青属的灌木植物,它俩还真是“亲戚”呢。
(垂茉莉)
(龙吐珠)
咱们常说的茉莉花,则是属于木犀科素馨属的灌木,和垂丝茉莉没啥“血缘”关系。
那为啥这位新宠叫垂丝茉莉呢?主要还是“蹭热度”,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茉莉花,这可是个大IP,名字里带茉莉,好听又好记,容易被大家接受。
此外,它这白色娇俏的花朵,有种楚楚可怜的气质,再加上甜甜的花香,确实有点茉莉花的神韵,所以,大家就叫它垂丝茉莉了。
垂丝茉莉怎么养?
垂丝茉莉在东南亚比较常见,那里四季温暖,可以地栽,有些人家喜欢把它种在门口,开花的时候,一缕缕垂下来的花序,风一吹轻柔的飘动,漾起阵阵花香···真是美极了。
其实我国西南地区,也有很多垂丝茉莉,不过当时没那么火,现在喜欢它的人多了,不过都只能看看美图过把瘾,市场上还并不常见,大家可以再等等。
垂丝茉莉,最突出的习性就是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温度在15-28度生长最佳,在西南地区的山地有自然分布。
如果家养垂丝茉莉的话,不能过度暴晒,要按时浇水,保持通风,最低温保持在10度以上,不然容易适应不良、产生冻伤现象。
垂丝茉莉一般秋天开花,开完花后还会结果子,果子也可以观赏,到第二年春天基本成熟。
垂丝茉莉可以通过扦插、播种来繁殖,一般是春秋两季进行,如果你家的环境适合养,也可以挑战一下试试哦。
6. 马鞭草生长环境
马鞭草 定植时株行距采用作垄挖沟的种植方式,垄宽1.3米,沟宽0.4米,深20-30cm,种植密度应略大些,每平方米在9-16株左右【扣除沟渠每亩有效面积为77%】
7. 马鞭草养殖地
一、扁竹兰
扁竹兰是属于一种鸢尾科鸢尾属植物,其根直径大约4到7毫米,并且横向生长,地上的茎高大约在80到120厘米,属于扁圆柱形,叶子大概有10多枚的样子,而且密集在茎顶上。
二、夕阳变叶木
夕阳变叶木属于灌木或者小乔木,色彩比较鲜亮,其高可以达到2米,叶子的长度在10到15英寸左右,不过叶子的具体大小根据品种而定,很多人认为此花的艳片靓丽会选择种植,但是此花的叶片中含有花青素,市对人体不利的。并且除了夕阳变木叶以外还有紫霞变木叶、黄金变木叶、彩霞变木叶等。
三、红桂花
红桂花还被成为木犀,属于桂花的品种有很多,包括金桂花、银桂花、四级桂花等等。红桂花的花瓣为红色,并且叶子非常茂盛,一般在秋季开花,属于一种观赏性花,但是不适合室内养殖。
四、金露花
金露花属于马鞭草科金露花属植物,这种花可以当做兴奋剂,生长非常快,其生长高度可以达到5公尺之高,叶子主要是椭圆形的,花状一般是淡紫色或者白色,是成串下垂的。其果实是有毒的,加上花中兴奋剂的成分因此不适宜室内养殖。
8. 马鞭草盆栽种植
1、温度:马鞭草喜温暖。不论是它成长的时期,还是繁殖的时节,都需尽量保持在二十至二十五度之间。太高的温度不利于它的长势,因而不可太热。同样,在越冬的时候,也尽量放在温暖些的地方。
2、光照:它对光照的要求不是太高,而且,它的耐阴性也是不错的。一般来说,将它放在半阴的地方就可以了,不要长期在阴暗的位置。在出现强光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遮蔽一下,避免强光的危害。
3、浇水:马鞭草较喜湿,但不能太涝,不然它的根系会受到威胁。一般来说,根据“见干见湿的”方式补水即可。如果是露地种植,还需特别注意防涝,不要然让它被雨淋。
4、施肥:大面积种植的马鞭草可需注重基肥,可用腐熟的农家肥,这样土壤中的养分就会比较充足。
5、繁殖:可用播种的方式。在四月末至五月初,都是可进行的。在播种之前,首先需选地,然后将地深翻一下。然后,在土壤里混入一定的底肥。之后,采用“撒播”的方式缉拿光种子播下,然后再覆盖大约一厘米或者一点五厘米的土,再压实。
6、修剪:在马鞭草成长旺盛的时候,最好进行适当的修理。这样会显得不那么杂乱,而且通风性也会比较好,不容易出现一些病虫害。另外,发生病害虫害的时候,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修剪。
7、病害:对于马鞭草,它得病的几率是比较小的,一般来说发生相对比较多的是“根腐病”。它是由于浇水太多而导致的。可用多菌灵来治疗,并及时做好排涝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