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花卉大全 >

佛肚竹的养殖视频(佛肚竹如何繁殖)

更新:2022-11-25 13:44归类:花卉大全人气:50

1. 佛肚竹如何繁殖

家庭盆栽佛肚竹,宜在每年2月底至3月初进行分株繁殖。具体做法:待土壤解冻后,将旧株磕出盆,去掉陈土,露出根茎,用利刀从旧株根茎处切断,修剪除去病根和残枝,摘除黄叶,保留叶柄,以备栽种。上盆时,盆径比根茎大5~10厘米为佳。先在盆底孔上盖一瓦片,放人一层粗沙,把分株后的佛肚竹放人盆中,加细泥土护根,加入培养土,加至距盆口3~4厘米。将竹株向上轻提2~3厘米,让根茎舒展,然后压实,使盆土与根茎密切结合,浇透定根水,苗盆置背风向阳处养护,还可用稻草或旧布条将佛肚竹紧紧包裹,然后洒水将包扎物浸湿,以防失水降低成活率。万一盆土表层发白,浇些薄水即可。直至叶芽开始萌动,逐渐让佛肚竹见阳光,解除包扎物,加强肥水管理,至深秋能萌发出多根新竹。

2. 佛肚竹繁殖可扦插吗

最佳时间每年5月份

选2年以上生母竹,将母竹上带有气根的竹枝从基部带根剥离,采枝后的母竹仍可作绿化或工艺用。注意保持竹枝基部完整,不开裂,并保持气根完好。将竹枝带叶部分剪去,只留基部以上约20cm,将所采集到的竹枝放在清水中泡浸24小时后捞出清洗,以备扦插用

种枝扦插:将泡浸后的种枝扦插到育苗袋中,扦插深度以5cm为宜,扦插后即浇透水并用75%的遮光网覆盖。

3. 佛肚竹种子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1.

播种时间 佛肚竹播种通常在春季进行,温暖的气候对于种子生根发芽有促进作用。 如果在夏季种植,幼苗长出后,高温和强光会对其不利,影响它的健康。 冬季气温太低,种子不容易萌发,通常也会等到第二年的春天才会生根发芽。

2.

选种催芽 为了提高佛肚竹的出苗率,需要在种之前进行催芽。 把它的种子先放到温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之后取出用湿纸巾包裹起来,每天要喷水保湿,有发芽的迹象后再进行播种。 另外,还可以用药物浸种,这样可以有效消毒杀菌。

3.

盆土配制 佛肚竹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壤中,因此要用腐叶土作为基质,同时还要加入适量的矿质土,为其提供一定的养分,另外还需要一些河沙,增加其排水性。 盆土配好后,可以先放到向阳处晒一晒,然后在进行装盆。

4.

进行种植 将佛肚竹的种子播到盆土表面,在上面覆盖一层细土,并给它浇透水。 之后可以用塑料膜包裹起来,这样能够保温保湿,但幼苗长出后,需要第一时间将膜揭掉。 此时它还不宜见光,等到长大一点再放到向阳的地方晒一晒。

4. 图解佛肚竹的繁殖方法

1、繁殖方法:繁殖佛肚竹可以采用扦插、分株的方法,其中扦插繁殖法不但更为简单,而且成活率更高,佛肚竹的最佳扦插时间是在每年春季3-5月份,此时气温回升,能利用佛肚竹成活,最好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扦插佛肚竹。

2、枝条选择:扦插佛肚竹时需要选用合适的枝条,可以从锋利的砍刀从原来茂盛的植株上砍下一根新生的嫩枝,再将枝条放进清水中浸泡一天一夜,使佛肚竹吸收足够的水分,然后再用剪刀将佛肚竹枝条上端的叶片剪去,避免多余的养分流失。

3、土壤条件:佛肚竹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且富含多种营养物质的土壤中,扦插佛肚竹时需要准备富含丰富腐殖质且具有良好透气性能的腐殖土,可以使用腐叶土、蛭石以及园土混合配制而成,再在土壤中混入少量的基肥,使土壤更为肥沃。

4、扦插繁殖:扦插佛肚竹前,需要对土壤浇一次水,使土壤完全湿润,然后即可将枝条扦插进湿润且肥沃的土壤中,并且每天早晚向枝条上面喷洒水雾,保持植株的湿度,促进佛肚竹快速生根发芽,等待一个月后,佛肚竹就能够长出新芽了。

5. 佛肚竹的枝条繁殖方法

1、基质选择。佛肚竹性喜肥沃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最好选用酸性土质,以肥沃的腐叶土和疏松的矿质土混合使用,作盆栽土基质为好。一般盆栽于5厘米深的浅盆内,以选用面积较大的长方形或椭圆形为佳,这样有利于竹鞭水平横向生长。盆栽时盆内再点缀些小块湖石或石笋石, 则可更显得景致自然秀美。

2、移栽上盆。佛肚竹一年四季都可移植。移植时选3-5秆母竹,尽量多带地下竹鞭,要避免损伤竹与鞭的连接处。移植后应放在阴湿处养护10-15天,再移到阳光充足处。进入正常生长以后,平时注意盆土保持湿润,但不能太湿;气候干燥时应及时向盆内叶面喷水。

3、平时管理。佛肚竹在盆中生长,新竹抽出后,为控制竹的高度,可通过控水来抑制其生长;每次控水至顶梢嫩叶发灰微卷时,再浇一次大水,如此重复几次,就可明显抑制植株生长。除盛夏外,都应给予全日照。佛肚竹喜肥,但盆栽竹一般要少施肥,只在新笋抽出前施一次饼肥,秋末施一次鸡粪或豆饼作基肥即可。若施肥过多,易导致枝秆生长旺盛,不利于保持植株低矮秀雅之态。进入冬季,盆栽佛肚竹应移入室内向阳处,使室温保持在0℃以上,保证安全越冬。

繁殖方法。佛肚竹繁殖一般采用分株和扦插。生长良好的佛肚竹,能在春末秋初分别萌发出两次新竹;春末夏初萌发的竹,竹节间隆起膨大,而秋发竹,竹节间大多不膨大,并且节间长,一般不留。但也可用来留作母株,分株繁殖后长出的新竹,仍能隆起。佛肚竹新老株呈丛状生长,每年3-5月间气温回升后,新笋萌发前将大丛中1-2年生的嫩秆从基部带蔸砍下,浸入清水24小时,使竹秆吸足水分,剪出大部分叶片,栽植后即可成活,当年或次年可供观赏并萌发出新笋。

扦插繁殖:利用秋发竹和主竿上的次生嫩枝,用作扦插材料。这种枝上的节部都有隐芽,具有发根抽笋的能力。具体做法是:在梅雨季节,选取基部带有腋芽的嫩枝条3-5节,并带部分小叶,用500ppm萘乙酸浸插穗基部10秒钟,然后斜插入土壤或蛭石中,但不要太深,末端应露出土外,再用稻草覆盖,喷水保湿,有全光喷雾条件更好,插后20余天就可萌发出不定根。新根长出后要减少喷水。采用土插的可留床养护管理,勤施薄肥,待第二批新笋萌出后再移栽,如生根后即可上盆,注意放在背阴处养护15-20天,逐步移到有阳光之处,接受适当的光照条件,促其健壮生长。

6. 佛肚竹移栽方法

理论上可以无限繁殖。

佛肚竹是禾本科簕竹属丛生型竹类植株,是珍贵的观赏竹种,佛肚竹竹秆幼时绿色,老后变为橄榄黄色,具有奇特的畸形秆,状若佛肚,常用于装饰小型庭园,也非常适合盆栽。下面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佛肚竹的繁殖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扦插繁殖

1、扦插时间

佛肚竹的扦插时间一般在春季的3-5月份进行,这时候温度适宜,扦插的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2、枝条处理

选取健壮、未遭受病虫害的佛肚竹的嫰秆,将其从根部砍下来,浸泡在高锰酸钾的溶液中,泡30分钟左右即可,接着取出放在通风处进行晾干。

3、扦插处理

将处理过的枝条插入准备好的沙床内,用小喷壶给其喷洒水分保持湿度,30天左右就可以生出根芽,60天左右就可以进行移栽了。

二、分株繁殖

1、分株时间

佛肚竹分株繁殖一般是选在2月底至3月初进行,这时候温度对佛肚竹的生长有利,更有助于提高分株的成活率。

2、选取分株苗

选取分株苗的时候,应先将佛肚竹进行脱盆处理,将土壤清理干净把根茎露出来,将剪刀进行消毒处理,从旧株的根茎处切断作为分株苗,还需将病根、残枝、黄叶给剪掉。

3、盆土准备

将碎瓦片覆盖在花盆底部再放上一层粗沙,选用疏松、透气、排水性好的沙壤土即可。

4、上盆栽种

将准备好的分株苗栽种到花盆中,栽种的时候扶着苗株往里面加土壤,然后压实让土壤跟苗株相结合,栽种之后应给其浇水,水量以浇透不积水为主,最后将盆栽放置在通风半阴处即可。

7. 佛肚竹繁殖方式

可以水养。

1、选笋:笋期疏除最好,以辨别初笋外形比较可靠,观赏笋笋体较粗钝,长势较慢,笋尖开裂,外观有较松感觉,用手捏摸确实较松,内有空隙。

2、浇水;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盆内不可出现积水。早晚进行浇一次水。冬季应将其移入室内,叶面尘土较多,适当对其叶面进行喷水,使叶片看起来更加青翠美观。在新竹抽出,竹笋刚露出土面时,应控制浇水,抑制其生长,在盆土较干燥,竹叶轻度萎蔫时,可先在叶面喷水,约1小时后再浇透水,反复数次,待新竹长到40厘米左右,竹节基本定型时,恢复正常浇水。

3、施肥:施肥不宜过多,肥水过大会导致植物枝叶陡长,影响美观,39月,每月施一次腐熟稀薄的液肥即可。施钙镁磷或腐熟禽畜粪作基肥,水一次,以保持茎秆黄亮,叶片翠绿,氮肥不宜施用过多。

8. 佛肚竹繁殖快吗

  佛肚竹折的枝养在水里不可以生根吗,是很难水培的,一般不会成活,竹子繁殖一般是分株繁殖。

  栽培技术   基质   佛肚竹基质以腐殖质丰富的沙质壤土为宜,常用的基质有:(1)沙质壤土(加适量腐熟基肥);(2)草皮泥(火烧土)+农田表土(1:1);(3)农田表土+河沙+适量腐熟基肥(4:2:1)。  育苗   装育苗袋:将配制好的基质用辛硫磷加地菌散消毒,然后装入8厘米x12厘米的育苗袋内,整齐排列备用(袋内基质以浇透水后达九分满为宜)。  采集   选2年以上生母竹,将母竹上带有气根的竹枝从基部带根剥离,采枝后的母竹仍可作绿化或工艺用。注意保持竹枝基部完整,不开裂,并保持气根完好。将竹枝带叶部分剪去,只留基部以上约20厘米,将所采集到的竹枝放在清水中泡浸24小时后捞出清洗,以备扦插用(注意:泡浸用水不能用含氯的自来水)。  保温   将泡浸后的种枝扦插到育苗袋中,扦插深度以5厘米为宜,扦插后即浇透水并用75%的遮光网覆盖。此法春夏秋冬均可实施,但冬春两季应用农用薄膜覆盖,确保温度在18℃以上,湿度在80%以上,育苗袋内基质保持湿润,夏秋两季每天早中晚浇3次水,经过约25-30天,即可萌发新根(从气根发育而来),这时可施一次较淡的腐熟有机肥,此后每隔25天施一次肥(N:K=1:1),待有根长出育苗袋并抽生两次叶子后即可出苗,但出苗前应有10天左右的炼苗期(逐步减少遮光及浇水次数直至全日光照)。  选笋   佛肚竹主要观赏其节间短缩膨大似佛肚之杆茎,但往往会长出一些无大肚的平直竹竿,其长势比观赏笋尤为旺盛,至长成删除,养分已被其大大消耗,树冠造形被破坏,因而致使观赏笋发不出来,所以笋期疏除最好。而以辨别初笋外形比较可靠,观赏笋笋体较粗钝,长势较慢,笋尖开裂,外观有较松感觉,用手捏摸确实较松,内有空隙。而徒长笋长势较快笋体较细锐,笋尖不开裂,外观有紧实发亮之感,手捏坚实无空隙。将徒长笋尽早疏除,很快就会有新笋出土。  浇水   佛肚竹属于耐水湿植物,应经常进行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盆内不可出现积水。佛肚竹在夏季是生长旺盛期,气温较高,早晚进行浇一次水。冬季应将其移入室内,叶面尘土较多,应适当对其叶面进行喷水,使叶片看起来更加青翠美观。在新竹抽出,竹笋刚露出土面时,即应控制浇水,抑制其生长,在盆土较干燥,竹叶轻度萎蔫时,可先在叶面喷水,约1小时后再浇透水,反复数次,待新竹长到40厘米左右,竹节基本定型时,恢复正常浇水。  施肥   佛肚竹施肥不宜过多,肥水过大会导致植物枝叶陡长,影响美观,3-9月,每月施一次腐熟稀薄的液肥即可。佛肚竹施钙镁磷或腐熟禽畜粪作基肥,水一次,以保持茎秆黄亮,叶片翠绿,但氮肥不宜施用过多,以免出现每节生长过长,不形成佛肚状,降低观赏价值。  修剪   当新笋出土10厘米左右,是平腹的就需要剥壳,可隔天剥一片,能把长2-3米的竹子缩短,矮化到30厘米左右的小竹。竹笋长定后应将过密枝、重叠枝、交叉枝及影响造型美观的枝条剪除;生长过长的竹笋要剪短,促其发侧枝,使整体造型美观;对生长位置不适当的、过密的、节长腹平的竹笋也要及时剪掉;靠近基部的侧枝一律剪去,以显出绿竹扶疏与挺秀;定型后的植株,一般应将再出土的新笋及时除掉,以保持原竹林的风姿。  佛肚竹植物生长相对较快,对造型不需要的枝条应及时进行剪除,以免消耗其营养。新竹干细、节长,又影响造型,则应及时进行剪除。当竹笋长到25厘米高时,把基部的箨剥1-2个,以后每周再剥1个,剥箨可使侧枝生长,促佛肚竹矮化,节间变短变粗。待竹子长到一定高度时,把竹笋顶端剪除5-6厘米,使植株结顶,侧枝生长,待侧枝达到一定的长度时,也要除去梢尖。  

9. 佛肚竹的种植方法

1.播种时间

对佛肚竹进行播种时间一般选在春季,此时气候温暖湿润,进行播种有利于提高种子的成活率,且播种后出芽整齐,方便管理,不宜选在夏季或冬季,夏季温度过高和光照过强,种子出土后生长不良,冬季温度过低种子不容易萌发。

2.种子处理

为使出土后的幼苗长势健壮,应挑选饱满有光泽,且无病虫害的种子进行播种,播种前先放于温水中浸泡以催芽,再放于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以消毒杀菌,捞取出后用湿布包裹,每日喷洒水分保湿,直到种子有发芽迹象后再进行播种。

3.盆土准备

佛肚竹在排水良好、疏松透气、富含腐殖质的酸性壤土中生长良好,可用腐叶土、田园厚土、河沙和基肥混合配制成培养土,花盆可用排水透气性能良好的泥盆或瓦盆,播种前将培养土放于阳光下暴晒2天以消毒杀菌。

4.进行播种

播种前对土壤喷洒水分至湿润状态,播种时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表层,用手抓取一把细土覆盖于种子上后,在花盆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以保温保湿。

5.养护管理

播种完成后将花盆放于半阴、通风条件良好且温暖的环境中养护,在土壤表层干燥后揭开薄膜进行通风和浇水,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待种子出土后可逐步放于向阳处接受光照。

10. 佛肚竹的繁殖

不可以,但是佛肚竹可以种枝扦插。具体方法:选2年以上生母竹,将母竹上带有气根的竹枝从基部带根剥离,采枝后的母竹仍可作绿化或工艺用。

注意保持竹枝基部完整,不开裂,并保持气根完好。

将竹枝带叶部分剪去,只留基部以上约20cm,将所采集到的竹枝放在清水中泡浸24小时后捞出清洗,以备扦插用(注意:泡浸用水不能用含氯的自来水)。

将泡浸后的种枝扦插到育苗袋中,扦插深度以5cm为宜,扦插后即浇透水并用75%的遮光网覆盖。

上一篇:龙须夏季养殖(龙须夏季养殖注意事项) 下一篇:专业养殖仙人球(仙人球的养殖)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