蟛蜞养殖技术(蛴螬的养殖)
1. 蛴螬的养殖
人工养殖蛴螬。人工养殖可从蛹期开始,将种蛹收集、移入木箱或瓦缸内饲养,待蛹羽化,投喂新鲜树叶,或块根类饲料,幼虫期最好投喂大量鸡粪,以1:3-4.5的比例与湿土混合养殖,经常洒水以保温湿,促进蛴螬生长。
1-2个月收获一次,如收获量较大,可烘干碾碎制成蛴螬粉,再按需要量配入日粮
2. 蛴螬的养殖技术流程
太和县洪山镇大刘村委会大刘村东头附近。
蛴螬以取食腐烂的杂草、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和畜禽粪便为生,在净化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产生很高的经济价值。它不排尿,它的粪便无臭无味,颗粒大小均匀,可直接作有机肥 使用。幼虫可直接作为饲料,也可晒干粉碎后加入饲料中。
3. 蛴螬养殖一亩地能收多少斤
蛴螬为腐蚀性昆虫,一年一代,可室外露天养殖。
1、设备成本:养殖池可用彩色铁皮或石棉瓦围挡出30厘米高池体即可。每亩设备建设费用约1500元。
2、饲料成本:蛴螬以植物秸秆,动物粪便为主要饲料。饲料来源广,价格低。每亩地,一代蛴螬的饲料成本约10000元。
3、人工成本:日常管理,每个劳动力可以管理五亩地,日工资100元,每年工作七个月,即每亩地需要人工4200元;采收商品虫每亩地需要人工1500
元。综上,每亩地的总人工成本为5700元。
4、每平米可产蛴螬20斤左右,每斤蛴螬市场价10元,每亩地净养殖面积按500平米计算,每亩地纯利润20*10*500-1500-10000-5700=82800元。
4. 蛴螬的养殖视频
草莓园应选择地面平坦、地势稍高、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透水通气良好的沙质或壤质土壤。园地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洒,防治蛴螬、蝼蛄、地老虎等害虫。品种应选择金明星、碳丰等生长势强,座果率高,耐荫,耐寒,抗白粉病,休眠期短的优良品种。
二、有机草莓适时定植扣棚
为争早上市,草莓移栽大棚的时间应在9月上旬。要随起苗随移栽。每畦栽2行,行距25厘米,穴距20厘米,每亩栽12000株左右。及时浇定植水,并使外露的根埋入土层中。扣棚时间,一般在11月中旬前后。
三、有机草莓温湿度管理
草莓果实发育的适温为18-25℃,要在冬季和早春达到这一温度,可在大棚内套中棚并盖地膜,白天棚室内温度保持在28-30℃,夜间维持在5℃以上。出现30℃以上高温时,要及时通风降温。当棚内湿度超过70%时,要及时通风。
5. 蛴螬的养殖效益
一、栽培地块和良种选择
1.栽培地块选择。应选择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坡地、台地栽培,选择有机质含量丰富、排蓄水和保肥性良好、pH值5.5~7.0且具有一定土层厚度的沙质土壤栽培。
2.良种选择。应选择丰产、优质、适应能力强、抗病虫的品种,如德兴木姜叶柯。
二、整地和栽种
1.整地。及早整地。对栽培木姜叶柯地块进行深耕细作,使种植沟内土壤充分风化,以提高土壤肥力。按南北向、行距150厘米、株距100厘米、穴深25~30厘米挖定植穴,清除石块、树根等杂物,并要特别注意捕杀和清除土蚕,以减轻土壤虫害。结合整地,每穴施入5~8公斤腐熟农家肥。
2.栽种。于11月底至翌年4月底前栽种,一般每亩栽木姜叶柯490棵左右。先将苗木根部放入1000倍50%多菌灵溶液中浸泡10分钟后取出,放于阴凉处沥干,沥干后再将种苗直立放入定植穴中,每穴栽苗1株,并扶正苗木。最后理好苗木根系,盖上厚6~10厘米的细土并踩紧。半个月后,检查苗木成活率。若发现死苗、缺苗,应及时补植。
三、田间管理
1.除萌抹芽。木姜叶柯萌芽能力强,移栽后多数植株均能从树干上萌生许多新芽。为保证植株生长良好,应及时除去干上的萌芽。生产中除萌抹芽可结合采摘进行,即当嫩叶长到一定大小、具有商品意义后再采摘叶片,抹掉萌芽。
2.修枝整形。木姜叶柯顶端优势强,自然成枝率差,如不及时修枝整形,就会影响木姜叶柯叶的采摘量。修枝整形的目的是控制植株高度,促进侧芽萌发,提高侧枝的成枝率。一般于定植后4个月、苗高达70厘米时进行定干,定干高50~60厘米。修剪可结合采摘进行。在春、夏两季不断摘心,以促進侧枝发育,同时把枝条向四周下压,使枝条上的腋芽向上长成定型枝来扩大树冠,最后使各株之间的枝条能彼此相搭,行间能满足操作要求,高度控制在1米左右即可。修剪时,要剪除、清除枯枝和病虫枝。
3.中耕除草。在木姜叶柯萌芽至枝长10~15厘米时进行中耕除草。每隔1个月除草1次,一直到7—8月再停止除草。除草以人工除草为主,不宜使用化学药剂。
4.追肥。从每年2月下旬开始第一次施肥,可每亩施有机肥1000公斤。之后每次采摘完后每亩施有机肥1000公斤,同时施入适量的氮肥和磷肥,并进行病虫害防治。
四、采摘
当木姜叶柯株高70厘米以上时,开始打顶采摘。以后每隔15天,当嫩叶长到2厘米以上时,可打顶采摘1次。采摘时间为每年的3—7月。
6. 蛴螬的养殖与开发
、饲养方式:
蛴螬(地蚕)饲养方式以池养为主。在以开发昆虫蛋白饲料为目的,多用大坑。一般以3米长、2米宽、0.5米深的地下坑为佳。砖石水泥结构,上口用木材做成高1.5米、宽与长和坑相同的大纱罩,一侧可设置有工作人员出入的纱门。(产卵饲养成虫时、坑内填满适合金龟子生活的饲养土,稍高于坑周围地面,防止雨水内灌;坑内种植马铃薯等块根植物;也可采用地上式饲养池饲养。
2、饲养土的选择与温度、湿度的调控
饲养土是金龟子幼虫一生的栖息活动场所,成虫在日间也钻入土中隐蔽和产卵。所以,饲养土配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饲养的成败。一般以含腐殖质多的菜园土为好。由于蛴螬体壁较薄,缺少保持体内水分的蜡质层,因而对土壤湿度(含水量、要求较严。过干影响蜕皮,并易擦伤皮肤而致死;过湿又会使土壤空间密度缩小,影响正常呼吸和取食活动。一般对土壤含水量要求在15%-20%之间。如土壤湿度不够。可在地表适当喷水,以土表稍湿为度,或覆盖杂草、树叶、菜叶等调整。土壤过湿可翻松表土通风去湿。蛴螬对土壤温度要求,没有湿度那样严格。一般在1℃-2℃的土温中便能安全过冬,14℃-22℃是其生存最为适宜的温度,夏季不超过27℃便能安全越夏。坑养或池养方式土壤温度变化较缓慢。
3、种虫采集:
采集方法有:
(1)挖土采集幼虫。
寻找适宜金龟子幼虫的生活环境,如在偏粘性土质的堆肥中,在长年不翻动的烂草、落叶堆下,在朽木中,在木材厂周围的碎木烂树皮堆下,在种过花生、土豆、红薯及其他块根作物的田间都可采到幼虫。采集时只要用铁锹挖下20厘米深左右,将土翻起打碎,发现有褐头、白身驼背的小虫,即可捡起,放入盛有原产地土壤的水桶或玻璃缸中饲养。采集幼虫以春秋季节为合适,因为此时多为3龄的老熟幼虫,便于通过饲养在短期内获得成虫,夏季采收的多为初龄幼虫,此时常因气温高、湿度大,挖采时易破坏原来土中的蛰伏环境,影响幼虫成活率。冬季幼虫潜入较深的土层,不易挖到,且在冬眠期易于死亡。
(2)灯光诱捕成虫。
利用黑光灯晚间诱集,可捕到大量成虫。灯光诱捕时要注意雌雄比例。雄虫趋光性强,雌虫较差,多伏在地下草丛中。采集到的成虫按1:1的比例饲养在直径30厘米、高20厘米铺有浅土、上有纱盖的木箱中,喂以精饲料、青饲料。如见雌虫大部分潜入土中,即进入产卵盛期,此时不宜再翻动饲土。成虫产卵在5-10厘米深处,产完卵的成虫即爬到土表上来,可及时捡出,用沸水烫死,烘干备作药用。
4、饲料配置:
取食活植物组织的蛴螬种类食性较广。如同一饲养坑内,虫口量过多时(1平方米可养200-300只,坑中栽种的饲料已不能满足其取食量,应及时填加补育饲料,如马铃薯块、甘薯片、碎玉米粒、麦粒、黄豆、豆饼、豆渣等,同时可加入菜叶、芝麻叶、甘薯叶等青饲料,撒在土表蛴螬即能钻出土面采食。一般少投量,多次数;春秋多投,夏日少投,冬季不投。
5、饲养管理
自野外采来的蛴螬要按体形大小分级,投入不同的坑中、池中饲养。当进入2龄时,如黄豆大小即可群养。刚自卵中孵出的幼虫或刚蜕皮后的幼虫,体弱皮软,要尽量少翻动,经10-15天后挖开局部检查1次,当看到大部分幼虫色泽暗淡、身体收缩、弯曲度小,尾节部位透过表皮看不到有深色粪便,少食不动,并在身体周围有压土筑室现象时,表示即将蜕皮,不宜再翻动。如蛴螬头大体瘦,且弯曲度大,即为已蜕完皮,应加大投食量,特别要多投些青饲料。3龄蛴螬取食量最大。
产过卵的坑、池应用木板将表土刮平轻压。幼虫自卵中孵出后,先吃掉卵壳,再经过1-2日的生长发育,体表可见到较密的黄色纤毛长出。初生幼虫夜间到土表作轻微活动并取食,日间潜入土中。此时在平坦的土面上可见到爬行和腹部拖拉过的痕迹,说明卵已接近孵化末期。这时,早孵的幼虫急需寻找食物,及时提供给丰富的食料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如食料不足、幼虫消瘦无力,甚至死亡。大部分食植性金龟子在一年半到两年完成一个世代,多以3龄幼虫越冬。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幼虫长到接近化蛹或有一定个体时,应将饲土过筛,取出幼虫虫体(早取则虫体小,晚取则影响下批产量。为解决种虫与商品虫采留的矛盾,有的采用大坑育商品虫、小坑育种虫的方法。为了每年多出幼虫,饲养的方法是集中小坑产卵,等小幼虫脱完第一次皮移至大坑集中饲养,这样见效快,繁殖的关键是保证多次幼虫化蛹,分批羽化成虫,集中产卵,集中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