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栽培植物(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读书心得)
1. 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读书心得
1492年哥伦布在美洲发现印第安人以玉米为食物,于是将其带回欧洲, 随后传播种植到世界各地。中国则在明代将玉米引进。
玉米是一种驯化作物。与小麦、水稻有明显的野生近缘种不同,人们很难找到果实颗粒分排密布在玉米轴上的野生品种。
玉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目前认可较多的一种说法是,其祖宗是墨西哥的大刍草,又称为类蜀黍。其植株形态和果实形态均与现代玉米有较大出入。
大约一万年前,在墨西哥区域居住的古代农民开始选育玉米,他们选择了其中或较大的,或味道较好的,或更容易磨碎的种子来播种。最终玉米棒变得更大,颗粒更多,成为现代玉米的模样。现今玉米的无稃(果实硬壳)以及果穗外包厚厚苞叶便是人们长期选育的结果。
通过遗传学分析,大刍草的果实与玉米有着相同数目的染色体和类似的基因序列。事实上,大刍草与现代玉米可以杂交,自然繁殖为新的品种。
但这就引发在进化上一个巨大难题。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进化始终是缓慢而渐进的,缘何玉米会突然出现在大刍草的进化舞台上?这难倒了科学家。
人们最终推倒了原来的进化认识,转而倾向于认为在玉米驯化最早的时候,单个基因的微小变化而产生了戏剧性结果。
科学家想弄清楚两者杂交的历史过程,以便了解其DNA水平的变化详情。如今结合遗传学研究和考古记录,人们已经拼凑出玉米演化的故事。
大刍草中的tga1基因使得其籽粒被较长的坚硬稃壳包裹,而玉米中的tga1则使得玉米颗粒无壳且柔软。科学家将玉米的tga1基因转移到大刍草后,发现其外壳变小且转变为半包裹状态,而两者tga1基因之间仅一个核苷酸的差异。
另外一个重要基因则是tb1,与玉米分蘖有关。这个基因在大刍草中被抑制,结果产生许多分蘖,而在玉米中表达更多,结果则是无分蘖或少分蘖。一个依据是,科学家将大刍草的tb1转移到玉米中,导致玉米的分蘖陡增。
玉米具有分蘖的特点,但分蘖会会消耗自身营养,减弱主茎的生长发育,分蘖一般难以发育成果穗,从而影响最终产量。因此大刍草在人类长期栽培驯化后变得无分蘖或少分蘖。
这正说明,某个基因的微小变化可以产生剧变,这也就也解释了玉米为何会突然出现。也就是说,进化并不总是渐变的。
当然,玉米进化会涉及许多基因,只是其基因效应相对较弱。如淀粉类型和含量,不同气候和土壤的适应能力,果实颗粒的长度和数量,颗粒的大小、性状和颜色,抗虫性等等,这些变化正应传统进化论的看法:进化是渐进缓慢的。
选育还不止如此,野生植物的驯化并非易事。已有实验证明,从墨西哥类蜀黍到玉米要经历不到20代植物的驯化。
野生谷物为了更大范围传播其种子以求较高存活性,其种子成熟时便自动脱落。但这个植物天生的求生本能却导致农民不能充分收获种子,只有这些种子留在穗上等到所有种子成熟方能充分收获。要成为粮食作物,这些野生谷物便要减弱其落粒性,我们的祖先一直在驯化谷物的低落粒性。人们在采集的时候倾向于采集那些不易于脱落的种子,这种无意识的选择驯化的长期结果便是产生不落粒品种。
另外,与其它多数作物不同,玉米被人类驯化得失去了自然繁衍的能力,必须靠人为手段才能得以繁衍。
研究还显示,作物驯化并非快速、本地化的过程,而可能是在不同区域进行很长时期的不断试错过程。
当然,到现在玉米育种早已不再是自然杂交产生的选育。作为高新农业育种技术,转基因玉米已经有抗虫、抗除草剂、抗旱、转植酸酶玉米等多个品种,而复合性状转基因玉米更是大受农民欢迎,并且已经有育种公司推广了8个基因转移的玉米。
2. 中国植物学发展史
植物学发展简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实验植物学阶段、经典植物学时期、分子植物学阶段。
3. 自然史植物读后感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满怀期待,打开《陌上花》这本书,这里是释放天性的场所,它可以让我满面笑容,畅想自然!
每种花都有十分感人的故事,每种花的背后都是满满的回忆……现在想来,这本书都是至死不渝的浪漫!每个故事都有令人受益终身的道理!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没错!自然和生态,还有童年,说得更加确切点,就是和童年有关的植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 我国植物营养学发展历程
植物营养学硕士毕业就业前景如下: 握植物营养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现代植物营养学的进展与发展方向。
掌握一门外语,比较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和听说能力;能较为熟练运用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术,独立从事以植物营养学为主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和专门技术工作。
5.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读后感
种树种草的意义很大,它能让环境变得更美,鸟语花香空气新鲜,让人的精神欢畅,身心健康。对生活对大自然更加热爱。
生活也就像养花一样,有喜有愁,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份色彩,多一份热情,多一份情趣。这不仅仅是一种养花的乐趣,这也是我们生活的乐趣!
6. 植物进化历程书籍
植物进化的历程大致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藻类,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
陆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使原来的不毛之地开始披上了绿装。但是,它们的生殖还
都需要有水的环境,后来,一部分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的裸子植物
和被子植物,它们的生殖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陆地生活。
7. 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读书心得感悟
一.农耕实践时期
早在八九千年前,中原华夏族就开始了中国农业的农耕实践。
原始的刀耕火种,只能是广种薄收,而且经过多次种植的土地日趋贫瘠,收获量越来越少。这时,部落只有整体或部分迁徙到新的地方耕种。炎帝部落来到了黄河下游与长江下游之间的广阔平原,这里土地肥沃,在不断的开垦与改进工具过程中,才有了耒耜(lěi sì)。耒耜 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
中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如稷、米(小麦)、牟(大麦)、稻、麻等,后人将这些作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并留下许多“神农创五谷”的美好传说。
随着耕播农业的出现,原始的天文、历法、气象、水利、土壤、肥料、种子等知识和技术相应产生。
二.沟洫(xù)农业时期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起,经商、西周到春秋止。这一时期包括了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领主制社会,实行从农村公社土地制度演变而来的井田制度(一井即一里)。
沟洫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夏朝第一个国王大禹治水,“尽力乎沟洫”,标志着它的确立。沟洫的作用在于排而不在于灌。沟洫农业是旱地农业而不是灌溉农业。
三.农业的精耕细作的形成时期
从战国开始,经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地主经济制度形成和向上发展的时期。铁犁和牛耕的推广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动力的主要特点。
农业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北方旱地形成了以抗旱保墒为中心的耕—耙—耢—整套耕作措施;人工利用人禽畜粪便施肥得到普遍重视;选种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培育出众多作物品种;病虫害防治和其它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有了可观的成就。孕育出像《齐民要术》这样代表当时世界农学最高水平的名著。
那个时候就已经出现耐风、耐水、抗虫的农作物了。
四.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隋、唐、宋、辽、夏、金、元诸代,这是我国封建地主经济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
魏开始的均田制在隋唐时代继续实行,个体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到宋代租佃制度全面确立,农业生产出现又一次高潮。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以南。这一时期农业工具有重大的突破。例如包括十一个部件的结构完整、使用轻便的曲辕犁,用于深耕的铁搭,适应南方水田作业的耖、耘盪、龙骨车、秧马和联合作业的高效农具如粪耧、推镰、水转连磨等。旱地、水田农具均已配套齐全,在传统农业范围内,已达到接近完善的地步。
这一时期国营养马业为基干的大型畜牧业达到极盛,茶叶
8. 观赏植物发展史
园林植物姿态各异。常见的木本乔灌木的树形有柱形、塔形、圆锥形、伞形、圆球形、半圆形、卵形、倒卵形、匍匐形等,特殊的有垂枝形、曲枝形、拱枝形、棕搁形、芭蕉形等。
不同姿态的树种给人以不同的感觉:高耸入云或波涛起伏,平和悠然或苍虬飞舞。与不同地形、建筑、溪石相配植,则景色万干。之所以形成不同姿态,与植物本身的分枝习性及年龄有关。
单轴式分枝:顶芽发达,主千明显而粗壮。侧枝认属于主干。如主于延续生长大于侧枝生长时,则形成柱形、塔形的树冠。如箭于杨、新疆杨、钻天杨、台湾桧、意大利丝柏、柱状欧洲紫杉等。如果侧枝的延长生长与主干的高生长接近时,则形成圆锥形的树冠。如雪松、冷杉、云杉等。
假二叉分枝:枝端顶芽自然枯死或被抑制,造成了侧枝的优势,主干不明显,因此形成网状的分枝形式。如果高生长稍强于侧向的横生长,树冠成椭圆形,相接近时则成圆形。如丁香、馒头柳、千头椿、罗幌伞、冻绿等。横向生长强于高生长时,则成扁圆形。如板栗、青皮槭等。
合轴式分枝:枝端无顶芽,由最高位的侧芽代替顶芽作延续的高生长,主干仍较明显,但多弯曲。由于代替主干的侧枝开张角度的不同,较直立的就接近于单轴式的树冠,较开展的就接近于假二叉式的树冠。因此合袖式的树种,树冠形状变化较大,多数成伞形或不规则树形,如恳铃木、柳、柿等。
分枝习性中枝条的角度和长短也会影响树形。大多数树种的发枝角度以直立和斜出者为多,但有些树种分枝平展,如曲枝柏。有的枝条纤长柔软而下垂,如垂柳。有的枝条贴地平展生长,如匍地柏等。 乔灌木枝干也具重要的观赏特性,可以成为冬园的主要观赏树种。
如酒瓶椰子树干如酒瓶,佛肚竹、佛肚树,于如佛肚。白桦、白桉、粉枝柳、二色荡、考氏悬钩子等枝干发白。红瑞木、沙莱、青藏悬钩子、紫竹等枝干红紫。
傣棠、竹、梧桐、青榨械及树龄不大的青杨、河北杨、毛白杨枝干呈绿色或灰绿色。山桃、华中樱、稠李的枝干呈方铜色。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金竹的竿呈黄色。
干皮斑驳呈杂色的有白皮松、榔榆、斑皮袖水树、豺皮樟、天目木姜子、悬铃木、天目紫茎、木瓜等。
9. 植物发展历程
被子植物(Angiosperm)又名绿色开花植物,在分类学上常称为被子植物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大部开花植物都是被子植物,如供我们食用的谷类、豆类、薯类、瓜果和蔬菜等。
被子植物有:百合花、胡杨、枫杨、毛白杨、山杨、加杨、钻天杨、旱柳、垂柳、白桦、榆树、榔榆、桑树、无花果、玉兰、广玉兰、白玉兰、含笑、鹅掌楸、南天竹、牡丹、山茶、悬铃木、山楂、石楠、枇杷、苹果、桃、李、杏、垂丝海棠、西府海棠、贴梗海棠、梨、蔷薇、月季、玫瑰、樱桃、樱花、日本晚樱、合欢、紫荆、刺槐、柑橘、臭椿、香椿、楝树、黄栌、鸡爪槭、冬青、大叶黄杨、黄杨、雀舌黄杨、枣、葡萄、木槿、紫薇、石榴、红瑞木、珙桐、杜鹃、金银花、柿树、连翘、迎春、丁香、女贞、茉莉、桂花、夹竹桃、栀子、泡桐、凌霄、凤尾兰、毛竹、紫竹、棕榈、椰子等等。
裸子植物是原始的种子植物,其发展历史悠久。
裸子植物很多为重要林木,尤其在北半球,大的森林80%以上是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有:落叶松、冷杉、华山松、云杉、苏铁、草麻黄、买麻藤、百岁兰、银杉、水杉、马尾松、油松、雪松、冷杉、银杏、红豆杉、白豆杉、穗花杉、罗汉松、竹柏、三尖杉、榧树等。
蕨类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也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大都为草本,少数为木本。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占优势。
蕨类植物有:肾蕨、铁线蕨、凤尾蕨、鹿角蕨、桫椤、扇蕨、鸟巢蕨、卷柏、翠云草、紫萁、
波斯顿蕨、兔脚蕨、纽扣蕨、石化野鸡尾、镰刀蕨、肋骨蕨、鱼尾蕨、丽莎蕨、掌蕨、悬崖蕨、冬青蕨等。
苔藓植物是绿色自养性的陆生植物,植物体是配子体,它是由孢子萌发成原丝体,再由原丝体发育而成的。苔藓植物一般较小,通常看到的植物体(配子体)大致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苔类,保持叶状体的形状;另一种是藓类,开始有类似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没有真根,只有假根(是表皮突起的单细胞或一列细胞组成的丝状体),起支持固定作用。茎内组织分化水平不高,仅有皮部和中轴的分化,没有真正的维管束构造。叶多数是由一层细胞组成,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直接吸收水分和养料,也是最古老的植物。
苔藓植物有:葫芦藓、地钱、光萼苔、片叶苔、塔叶苔、脚苔、泥炭藓、黑藓等
藻类植物,包括数种不同类以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的生物。它们一般被认为是简单的植物,并且一些藻类与比较高等的植物有关。虽然其它藻类看似从蓝绿藻得到光合作用的能力,但是在演化上有独立的分支。所有藻类缺乏真的根、茎、叶和其它可在高等植物上发现的组织构造。藻类与细菌和原生动物不同之处,是藻类产生能量的方式为光合自营性。
藻类植物有:
蓝藻,甲藻,小球藻,巨藻,轮藻,海带,水棉,紫菜,衣藻,色球藻,新月藻
10.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读书笔记
篇一:观察绿豆发芽日记
我用了一个塑料瓶,装了一些土,种了几颗绿豆,浇好水,就开始等待着绿豆的发芽。
几天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绿豆成功地发出了一棵棵嫩绿的小苗。我看着他们,觉得他们像一个个骑士,带着一把把尖利的大刀,奋力地挣扎着,一个个都想争谁是第一个钻出来的,第一个能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
又过了几天,我发现我的豆苗都长高了,长大了。我用尺子大约量了一下,没想到长得快的已经了两厘米,慢的也长了一毫米。我可是高兴极了,希望自己种的绿豆越长越快。
大约又过了三,四天,我又去看我的豆苗时,竟然发现他们又长了一点。虽说很高兴,但是还是有那么一点失望,可能是因为我无法量出他们的根有多少长吧。因为如果有了根的长度,就能知道他们的总长是多少,这样会让我对这几棵绿豆苗的怀疑略微缩小一些吧。
又过了一些时间,这些豆苗竟无缘无故地长出了一些圆圆的小东西。我左看看,右看看,却还是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于是我便去问了妈妈,问了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他们的果实呀!但是我却又想把他们给摘掉,好喜欢这种小东西,不过我还是忍住了。看看还会长出些什么?
11. 植物学的发展历史
一、课程的原始形态和其诞生
1.原始形态课程的出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上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促进了科学、艺术的萌芽和发展。教育的内容和进程也逐渐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导致了原始形态的课程的出现。
原始社会为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教育内容一般包括社会、劳动、文化和军事等多方面内容。其教育方法主要是游戏,儿童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生活和劳动。通过游戏,儿童掌握了这些知识,锻炼了社会适应能力。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学习的内容也不断增多,劳动的技能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此外,由于宗教和其他原因而产生的音乐、舞蹈、体育竞技等都成为年青一代学习的内容。
由此可见,到了原始社会后期,教育的内容已经从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混合状态中相对分化出来了,并且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若干个相对固定的知识和技能领域,成年人还会根据儿童年龄的长幼把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年青一代,这就构成了课程的原始形态。
2.古代学校课程的诞生
对于人类历史的分期,历史科学一般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称为古代史。课程演进的分期和历史科学对历史阶段的分期是一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课程的萌芽,我国奴隶社会的课程有“六艺”,封建社会有“四书五经”;西方奴隶社会和中世纪课程则有“七艺”和“骑士七艺”。
我国古代学校的课程设置先秦时期最初主要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个科目,称为“六艺”,汉代以后逐渐演变为“四书五经”,以及民间私塾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
二、近代课程的发展
1.学科课程逐渐形成
近代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对外扩张正常的需要,西方国家初步建立了纵向分科化的中小学学科课程体系。到17、18世纪,英、德等国的学习大都开设了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等课程。
2.经验课程已经出现
19世纪末,西欧和美国的少数教育学家针对学科课程的弊端,在小学开展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增设了手工、游戏等活动课程。杜威吸取前人课程改革的经验,创办了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进行了经验课程的实验。这种课程以一系列活动作业为主要经验,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也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3.核心课程开始萌芽
核心课程是以问题或某门学科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组合起来的课程,最初出现在20世纪的美国。实质上,核心课程是活动课程的发展。核心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主要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起来,由教师或教学小组在活动中进行教学。核心课程注重社会需要,课程内容以社会生活问题为核心。
三、现代课程体系的建立
1.现代课程体系的初步建立
进入20世纪以后,经历了古代和近代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演变和发展,现代课程体系首先在西方国家得以确立。具体表现为:
(1)现代课程目标逐渐明确。现代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了三个不同层面:广义的课程目标、狭义的课程目标和描述意义的课程目标。其中广义的课程目标指的是教育意图,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括比较全面。它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具体分为课程宗旨、课程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狭义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是一个具体化的视角。它定位于教育内部要素与学生的关系,可以具体划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描述意义的课程目标也即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我国现行的课程目标体系一般包括广义的课程目标和狭义的课程目标。广义的课程目标,具体指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其中,教学目标又分为年纪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狭义的课程目标,也即课时教学目标、描述意义的课程目标(包括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2)现代课程结构趋向完善。现代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它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三部分。课程的知识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课程的形态结构是课程结构的骨架。我国的现代课程结构体系同样也在实践中不断趋于完善和合理。其中,纵向结构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组成。横向结构强调在小学实行综合课程,初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从初中开始有条件的开设选修课程。
(3)现代课程内容日益丰富。课程内容是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的,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其中直接经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直接相关,是与学生现实生活以及需要直接关联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相应技能的总和,包括社会生活经验、学生处理与自然事物关系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等。而间接经验包含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中,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成果,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
2.现代课程理论的成熟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课程理论研究步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阶段,随着国内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课程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有了更加清楚、深刻的认识。课程研究者不断更新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观念,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大胆改革现行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加大了对课程研究的投入,课程理论研究全方位展开。与此同时,一批有影响力的课程专注相继问世。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成果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表明我国的课程研究在蓬勃发展。另外,课程实践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课程形态的逐步完善,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课程设计、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体制研究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和长足的发展。另外,教材研究也是这一阶段课程研究的另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