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挖的树桩好(山上挖的树桩怎么种)
1. 山上挖的树桩怎么种
我说的也不是特别全哈!主要是和树种与土壤有关系,如果想杨、柳、桉树、苦楝等树砍了他又会长叶发芽的基本不会腐烂。
如果发芽能力差的就要看土壤了,相对来说土壤湿度、温度等会因素会使微生物数量增多,树根就腐烂的快!当时树根大小和时间也有关系。具体时间就不好说了。若要种农作物一般是把树根挖出来!
2. 山上挖的树桩怎么种植
不可以。
山松的采挖可在每年立春前后进行,最佳时机是农历大寒前后树桩开始出现萌芽之前的这段时间。因为在这段时间进行采挖,后期栽植的成活率会更高。如果在惊蛰-春分这段时间进行采挖,即便土球松散了,也是比较容易成活的。仅供参考。
3. 山上挖的树桩怎样栽
1、适时挖掘、细致挖掘。一般在2月底或3月初树桩未发芽时挖取最好。挖掘前先仔细观察树桩,对造型进行初步设计,剪除造型不需要的枝条。挖掘时,范围尽量大些,尽可能多地保留须根和细根。尽量带土球,对不能带土球的树桩根部可用湿泥或苔藓做成假土球装入塑料袋中保湿,尽快运回栽植。对于大桩应采取分步挖掘,第一步对树桩枝干进行裁剪,第二步切断一部分侧根和主根,用肥沃的土壤填好踩实促进新根生长,第三步等到次年再把树桩挖出。
2、根干定型裁剪。挖掘的下山桩栽植之前,对根部进行裁剪,把老根、伤根剪除,多留须根和细根。对枝干按照“因势利导、繁中求简、力求矮化”的原则进行裁剪,保证根干大抵平衡。裁剪后及时将截口削平,涂愈合剂,并用塑料薄膜包扎。
3、养坯促根。用沙等透气性好、排水良好素土养桩促进新根生长。养桩坯阶段特别是初期要浅栽高培土,将土培至分枝处,暴露在外的主干和大枝用布条、塑料薄膜缠绕保湿。对大截口、伤口用愈合剂涂抹后再用塑料薄膜密封包扎。4、科学养护。栽植初期根系吸水量少,栽后浇定根水后2个月内,尽量少浇水多喷水,每日应向枝叶喷清水1-2次,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最好将桩坯放在背阴处或做遮阴处理。养坯期间,前期不施肥,带树桩成活后再施稀薄的充分发酵的有机液肥。
5、病虫害防治。栽植之前可用高锰酸钾对根系消毒,土壤需曝晒或硫酸亚铁消毒处理后再用。栽植时不能空根、窝根,防止根系病变。发现病虫害及时乘早除治,保证根干、枝叶健康生长。
4. 山上挖什么样的树桩值钱
是的,同一棵金丝楠木阴沉木的树,树干的价格要低于树根的价格,主要是树根出材率高、木纹漂亮、木质好,因为同样形成阴沉木的时间,树根的炭化程度要远低于树干部分,金丝楠木阴沉木树干目前的价格是3万元一吨,树根的价格视具体情况而定。谢谢
5. 山上挖什么树桩做盆景好
金枝玉叶树桩
在山上总会有一些“老树桩”,像金枝玉叶树桩就有不少,而金枝玉叶是马齿苋科马齿苋属的的多年生常绿肉质灌木,植株的茎干一般是偏肉质的褐色,大部分的枝条会横着生长,这些枝条经过多年的生长会变得很粗壮,在阳光的照射下还会变色,比如变成红色,所以观赏价值很高,等植株的枝条造型比较好看的时候,看着就像是盆景树,所以金枝玉叶还是很值得养的
6. 山上挖的树桩用什么土种
1/3
正确时间:朴树的最佳挖取时间在节气小寒之惊蛰之间。南方最好小寒开挖,太早挖取气温不到没办法发芽,叶片不生长不利于光合作用,难于生根。北方最好在春分的时候挖去,太晚挖去第一波的芽点生长以后,会消耗掉朴树体内的养分,造成后续来芽无力。准确的把握时间,是成活的第一步。挖取朴树最好的温度把控在(冬季温度在15度以下,春季温度在18摄氏度左右)。
2/3
盆景的基本要求是方寸间展现‘参天大树’的缩影。野外选取桩材需要具备“小,老,矮”等三个特点。这就需要在贫瘠的位置,找到曾经被刀劈斧砍,虫咬蚁蚀的老桩材。老树桩疙瘩虽然是盆景的制作最捷径的素材,但是老树本身的活力会降低,主干皮层老化难以发芽,根系粗大细胞活跃性降低,难以出根。长期的野外生长,已经对自然环境适应了,对生长环境变化,适应能力也降低。
3/3
遇到难得精品老桩,最好使用“放根”的技术,在头一年的春天,准备点田园土放到包中。找到适合朴树,先扒开浮土,断掉一侧的主根,以及朴树的直根。留取另一半的根系,继续吸收水分养分。断根的位置涂抹愈合剂,将准备好的田园土填在树坑上。春季断根,偶尔也要去补充下水分。在另一半根系的支持下,很快就能在断根出生长出须根。第二年春天,就可以直接挖取树桩,“放根”能提高成活率。
1/4
春季惊蛰之前挖取树桩以后,要尽快的栽种,避免失水,景响成活率。栽种前要再次对下山桩进行一次整修。在根部大伤口的位置上,将根系伤口美工刀修整伤口,皮层平滑。修根时尽量留取须根,就算是小小的几根,那也是影响成活的。枝条上适当的做梳理的工作,剪去不需要的枝条,杂乱的枝条,减少养分的消耗。修整好的朴树可以浸泡生根剂3到5个小时,然后晾干伤口15分钟,在伤口部位上涂抹伤口愈合剂。枝条修剪超过1.5公分的叶涂抹愈合剂,减少树液的流失,避免伤口细菌感染。
2/4
栽种朴树下山桩,主要以分土层的方式进行。先混合出一部分的少带有养分的大颗粒混合土。(羊粪球+腐烂的木头+淡水河沙)各取1/3混合。然后垫在花盆的底部。混合土预埋盆底作为底肥。再盖上一层薄沙。栽种下山桩的基质,最好使用淡水河沙,河沙无菌,透气性好,滤水性好,昼夜的温差较大,利于诱发新根系。下山桩根系受损,无法吸收养分,因此基质以诱根为主。不需要太多的养分。后期根系生长,可以从盆底吸收部分的底肥。河沙的高滤水性,可以在生长养护的时候让浇水更灵活。稍微过多浇灌水分,不会过湿烂根。
3/4
适合的光照:栽种好以后的朴树,在没有叶片光合作用的的基础下。现在阴凉通风(或者遮荫)的位置上,养护20天左右。遮荫的位置,光照的不足,可以引起条件的反射,迫使朴树生出新芽,叶片。正常20天左右发芽。发芽以后只要气温还稳定在18摄氏度以下,就可以以散光位置养护。增加光合作用,利于根系的生长。这时候的芽注意温度的变化,超过25摄氏度,还是要遮荫。水芽遇强光,容易回缩。
4/4
刚栽种好的朴树,先用木条将花土捣实,然后喷雾打湿主干以及浅表土。根系基本没有恢复吸收水分功能,这时候的补水只是外在的增加湿度,透过皮层吸收给植株保湿。栽种好的第二天浇一次“定根水”,以免土壤中心过于干燥。春季的气温低,空气湿度大,给朴树浇水的时候,不用刻意让花土偏湿。主要的是通过喷雾打湿主干补充水分,打湿周围的环境,尽量让空气湿度达到70%。浇水的时候通过对花土干湿的观察做到“不干不浇浇则浇透”。在花土表层干燥的时候,就立即浇透水
7. 如何挖树桩
1、为了顺利挖出树根,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可用铁镐、大斧子、铁锹等。
2、在挖之前先用铁镐把土刨开,动作不要太急促,将周边的土质松动一下,露出植株底下的细根,然后用斧子将这些小细根砍断。之后就借助于铁锹,将地面下的碎土和碎根挖出来,在挖树根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不要误伤到主根
8. 山上挖的树桩怎么种的
移植树木方法步骤:
步骤一:工具准备
大树起苗前要先将用到的工具和机械准备好,主要的工具包括铁锹、锄头或镐、手锯、草绳、树杆护板等,主要的机械设备包括吊车和运输车辆。铁锹、锄头或镐主要用于树木掘取;手锯主要用于锯断较大的树根;草绳主要用于包扎土球;树杆护板用于保护树干;吊车用于吊装大树;运输车辆则用于运送苗木。
步骤二:确定土球大小
大树的土球直径通常是树木胸径的8~10倍。反季节移植时,一般要求土球的直径扩大到胸径的10~12倍。土球高度一般为土球直径的60%~80%。
确定土球大小的方法为:
(1)先测量大树的胸径,用卷尺在大树离地1.3米高处围绕大树一周测量周长,算出大树胸径。
(2)根据胸径大小得出土球直径的大小,再根据土球直径得出土球的高度。确定好土球大小后,用尺子在地面量出所需的土球直径,并以树干为圆心,画出比所需土球直径大3~5厘米的圆,用于标记所挖掘的土球。
步骤三:土球挖掘
根据事先标记好的圆,用铁锹、锄头或镐等工具向外挖宽70~80厘米的操作沟,其深度与确定的土球高度相同。在挖掘过程中,如遇到较细的根系可直接用工具切断,切口要求平整,不劈裂,以使树木在栽植后易于愈合和生长新根,否则会引起腐烂,影响生根成活。如遇到较大的根时,要用手锯锯断根系,以利切口平整。切忌直接用铁锹等工具铲断,以免根口劈裂或震散土球。土球挖好后要用利器将土球修整光滑,以便于捆扎草绳。一般修成中间大、两端略小的苹果形,尽量保持土球的完整性,不松散。土球修整好后,为防腐消毒,可用杀菌剂喷施土球,重点喷施根切面及须根细根系。
步骤四:土球包装
土球修整完毕后先在树干基部扎草绳钉护板以保护树干,然后进行扎腰箍,腰箍扎好后开始扎花箍,花箍扎毕后切断主根。
步骤五:大树吊装
大树吊装前应适当捆拢树冠,有支撑物的先撤去支撑,土球底部有粗大根系的要用手锯锯断,然后将大树徐徐放倒,使土球离开原地,以便吊起。吊装时先确定起吊部位,一般在土球由上向下3/5的位置,使大树的重心在起吊部位下方。在起吊部位扎60~70厘米宽度的草绳,也可在草绳上钉同样高度均匀分布的木板保护树干,然后将钢绳的挂钩或软带紧紧地套牢在木板上,注意在吊树时防止钢绳断裂。
将大树轻轻吊起之后即可装车,装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吊装时应尽量避免损树伤皮和碰伤土球;
(2)大树土球朝前,树冠朝后,可以避免运输时因逆风而导致枝干折断;
(3)使用木块或砖头将土球的底部卡紧,同时用大绳或紧线器将土球固定在车厢内,以免土球不会滚动;
(4)树身与车板接触之处,必须垫软物,并用绳索紧紧固定,以防擦伤树皮;
(5)树冠较大的大树,要用草绳将树冠围拢好,使树冠不致于接触地面,以免运输过程中碰断树枝,损伤冠形。
9. 如何在山上找树桩
刚从山上挖来红豆杉树桩栽培技术
野生红豆杉树桩用花盆栽后埋在地中的土壤中是比较好的种植方法,这样种植有利野生红豆杉的成活,可提高它的成活率,埋在土地中时盆面的高度刚好或略高地面的高度,同时要挖排水沟以防积水引起烂根死亡。
这种方法能抢救盆栽植物快要死亡时的救治方法。夏日要使用遮阳网遮阳防曝晒,入冬要防冻以防低温冻害。
10. 山上挖的树桩怎样才能养活
怎样养护木化石 木化石的价值在于它的天然性,这也是其最重要的特色和属性之一,自然形成的纹理、色彩、造型,使得每一件木化石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木化石的养护方法,常见的养石方法有以下几种。 水养这种方法最常见、最简单易行,对于大部分奇石都很适用,特别是木化石在采集、运输过程中,难免会对树皮、石肌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这种情况下,可以先将木化石置于露天的水泥石架上,定期浇水,并让其经受日晒雨淋,使之在质感、色感等方面达到调和。 木化石可以一两天浇一次水,使其表面保持润泽;也可以用半湿的布擦拭,使其保持整洁。 手养这种方法适用于小件木化石。经常用手把玩、抚摩,石头吸收人体毛孔排出的油脂,天长日久,石体会发出成熟的光泽,经常把玩的石头就会变成熟石,这种光润可人的石表现象,行话为包浆,包浆越凝重越好,既体现了收藏者对木化石的爱护,也为木化石的自身增色、增值。 蜡养上蜡既能使纹理图案清晰,又能使石头更加温润,强化木化石的天然之美。蜡养的木化石要求硬度较高,硬度较低的木化石表面粗糙,吸蜡后颜色易变得黯沉。 上蜡适宜在夏季高温的情况下进行,先将木化石表面清洗干净,然后用一块固体石蜡往石表上涂蜡,此时石头的温度要能使石蜡熔化,温度宜高不宜低。随着石头的冷却,熔化的石蜡也凝固在石表之上。上蜡的量要以蜡液能全部被石表吸收为准。 新采集到的木化石,受自然环境的作用,一般表面会有许多附着物如污垢、伴生物等。为了更好的体现木化石在形、质、色、纹、意等外观上的特点,需要进行简单的人工处理,将原石表面的附着物除掉。由于附着物一般有一定的硬度,故有石友使用钢刷对附着物进行清除。使用钢刷时一定要有耐心,边刷边看,适可而止,注意不要破坏石相,影响木化石的观赏效果。只要使用得当,一般不会损害原始的表面,不露人工痕迹的。有些原石的附着物硬度较大,且分布面广,而且与原石在物质成分上根本不同,可以考虑用化学反应来清除附着物,如用盐酸浸泡清洗。使用化学反应清除附着物时,因受条件限制不能准确的判断原石和附着物的成分,可以采用先同类原石试用、再由调节盐酸浓度稀到浓、浸泡时间由短到长的方法摸索进行,以免造成原石的破坏性损伤。 木化石以自然为美,石表光滑、包浆好肯定是上品;但有些原石石表比较干燥,在空气中存放时间长了表皮会干裂无光泽,为了提高木化石的观赏性,以前石友们往往在木化石表面涂抹蜡等,使表面达到光润的效果。近些年,石友通过摸索,认为使用婴儿油(俗称BB油)涂擦石表比涂蜡、树脂膜的效果要好,故现在基本都使用婴儿油来保养奇石。涂抹婴儿油这种方法,既保持了木化石的天然特性,又增强了木化石的观赏性。 黄蜡石的收藏和保养 收藏黄蜡石,是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从精神上说,物我一体,天人合一,可增添情趣,陶冶情操,将自我融入到大自然中,同时育人育己,让自己从黄蜡石的文化内涵中获得精神的丰富,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在其美的艺术氛围中得到启迪和教育。从物质上看,通过黄蜡石的收藏,提高赏石藏石质量,收藏投资增加收入,因为黄蜡石不仅有社会价值、科学价值,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选择黄蜡石收藏这个感兴趣的品种作为投资目标,就得下工夫钻研,由窄而宽,由小而大,稳扎稳打,不要急于求成。这个选择如果是出于积累财富的考虑,而不是单纯出于喜欢,也要掌握黄蜡石收藏投资的技巧和黄蜡石市场的宏观走势。 一、黄蜡石的收藏理念黄蜡石收藏是一个发现与欣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门艺术。所以,收藏黄蜡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有较高的审美眼光,要从形状、色泽、纹理、质地来判断,力求其有“皱、瘦、漏、透、丑”等特点,还得不怕劳苦艰辛细细寻访,甚至要到野外“探险”。 藏石、玩石,有消闲的一面,但真正的奇石收藏,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既融合了多学科如地质、矿物、考古、美学等于一身,还融合了文学、绘画、音乐、史学等,并且又具有收藏者的自我特色。 作为家庭收藏,黄蜡石收藏要选择小型的便于摆放及方便欣赏的天然象形石、图纹石为好,不要追求石种特殊漂亮的奇石,这样的奇石实在是太多了。但要追求赏石文化内涵丰富、且欣赏起来其乐无穷的黄蜡石。 收藏黄蜡石多含有个人的好恶和观念,收藏黄蜡石虽无定法,但也有规律可循,从造型看,有方圆、大小、抽象者、具象者;从石质看,有细腻、光滑者,质地纯净者,粗犷松软者;从色彩看,有单色、混合色、五彩色;从图案看,有形象藏露,有虚实相兼,有形神兼备;石之内容与主题,全露者会一览无余,全藏者使人莫测。 收藏黄蜡石,应全方位、多侧面研究它,对每块黄蜡石的收藏,都应做到形有尽而意无穷,切不可拾到篮子里都是菜。 黄蜡石藏石既有独立个体,也可排列组合。把多枚黄蜡石组合成一件作品,是藏石及赏石领域和思维的一种拓宽,这多见于文字石,既可成文,也可成句,令人赏之,别有情趣。 二、收藏黄蜡石可培养感情古有梅妻鹤子,收藏黄蜡石如痴如醉,往往会爱石如子,而这爱石的过程中,在收藏黄蜡石的过程中,可以培养感情——当然是优美的感情,是情感的升华。 一位藏家讲述了他在搬家的时候丢失了一块石头,从他的讲述中,可以看到收藏石头是如何获得情感升华的。 搬家的第二天,所有的东西基本就位,才发现没有那块石头。他赶回老家,家已不是原先的样子,却没有它的踪影。它消失的如此神秘,正与它的出现相似。十年前,它躺在西边一条不知名称的河滩上,“那天,我和几个同伴三三两两地向目的地进发,它和一堆杂七杂八的同类挤在一起东倒西歪。水漫过半边,阳光正猛,半干半湿下的纹路看起来像个猴脸。我低头,它歪笑,有缘就不怕路途遥远。” 石头弄丢后,这位藏家遗憾地说:“我不知道它为何离开。是长期的寂寞不符合猴子的天性,从而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还是不满我的喜怒无常,让我也尝尝什么叫失去的才可贵?我知道它终究是要离开的。不是现在,就是将来,不是它放弃,就是我离去。人是活不过一块石头的”。 藏家描述:现在家里有很多石头,色彩丰富,形状各异,油养水养,精心配座。“我已想不起它的长相,但还记着它的经历,初次遇见时的好奇,十年相伴中的随意,突然失去后的茫然,点点滴滴。我知道它依然在某个地方,或许砌了墙,或许铺了路,或许被懂它的人精心珍藏,放置在更大的房间里。” “我丢失了一块石头,一块把它当作石头时伴我十年,把它当作宝贝时离去,长得像猴脸的石头。我知道,得到了又失去,不能继续拥有的遗憾叫做怀念,是我改变了它的命运,又用怀念来寻找理由。其实,当人开始怀念的时候,他正在忘却。” 从藏家平静的描述中,我们不难读懂他对这块藏石刻骨铭心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的积累和培养,对于石头收藏家来说,似乎比石头更为可贵。 三、黄蜡石的保健功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千造万化,铸就了一件件的天然艺术精品,黄蜡石是大自然散落在人世间的美,是大自然馈赠给人世间的珍宝。 四、黄蜡石底座的创制 当代的奇石鉴赏主要从“形、质、色、纹”四个方面着手已成为一种共识,而对奇石底座的创制和鉴赏,却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底座作为黄蜡石和奇石作品的有机部分,同样也可以和应该用“形、质、色、纹”这四个要素去要求、鉴赏它,此外,他还在这四个要素中加了一个“工”字,成为五要素。 底座的“形”,它主要指底座的高低大小和座坑形状两方面。 挖好座坑是关键。挖座坑,也叫镂底。相对讲,图纹石底座对此的要求比较宽松,它主要是能使石头摆放稳固,能使主要观赏面摆正,地缘线要有一定弧度,与石头接连部位吻合要严密,大小与石头的外形要相称等等就行。而对造型石来说,还需掌握两个要点:一个是挖座坑不能因为怕使石头变小而不愿挖深。因为座坑的作用,除了要使石头放得稳,还要尽量表现出奇石的最佳形象。用座坑前后左右不同部位的深浅来调节奇石不同部位的角度,再用地缘线的凹凸起伏去连接石头的底部,才有可能达到最佳效果。 底座与石头底部接触部分的地缘线一定要吻合紧密,如果粗制滥造,这里一条粗缝,那里一个小洞,那么即使你的设计创意再好再妙,也会降低它的观赏性和应有的品位。有的石友将石头与底座的配合说成是“镶嵌的艺术”,要求做到“严丝合缝、纹丝不动”,这是很有道理的。 挖好一个座坑,往往要将奇石放上拿下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才行,这就需要耐心和细心。 底座大小要与奇石相称,也即比例要协调。要根据奇石轮廓线切割出底座的大致外形。外形的横向尺寸,则要根据奇石的需要而定。底座与石头接触部分只要每边比石头大出2~3厘米,能使耐心和细心。 底座大小要与奇石相称,也即比例要协调。要根据奇石轮廓线切割出底座的大致外形。外形的横向尺寸,则要根据奇石的需要而定。底座与石头接触部分只要每边比石头大出2~3厘米,能使雕刻刀具操作成形就行。如果采用云彩纹、水波纹或者采用镂空雕的底座,四边则应宽大一些为宜,因为云、水本身有动感,而且从自然现象看,任何物象都不可能大于云或水;而一些动势的奇石底座则应略小,大了容易减弱奇石的动感。 底座的高低,比如说对卧形石,有些石友的体会是底座高度为石头高度的/4到l/3;但有的如表现一只鸟栖在树上的,那树形底座肯定要高一些,甚至是奇石高度的一倍以上都可以。 总之,底座之形要能充分表现出奇石的最佳形态,还要掌握底座大不能有笨拙感,小也要稳重大气,不能让人觉得“头重脚轻”、生怕石头倒下来这样一个度就可以了。底座之“形”既关系到奇石形象的表现、艺术性的强弱,又关系到奇石摆放的稳固,所以,它的作用是第一位的。 底座的质地一般要求木质细腻、硬度适中,干燥而不腐等。底座的颜色大多比所托奇石的颜色要深一点,那些很鲜艳的颜色似乎并不适合,就是这个道理。 底座之质地,往往能影响整件作品的经济价值。好马要配好鞍,一件十分精致的奇石珍品,配一个用珍贵的紫檀、酸枝等红木为材料,再精心设计、精心制作而成的底座,是十分值得和划算的。但对一件较普通的奇石而言,用高档红木制底似乎并无多大意义。 底座的“纹”并非专指木料本身的纹理,而主要是指雕刻的花纹。底座的纹样(花样)要尽量符合奇石形象的需要,不能胡搭乱配,底座的纹样应该能符合或衬托奇石主题形象的表现。比如说一些抽象石底座,采用传统的“苏式”座就较般配。因为苏式座所能表现的,也是一种抽象的味道:几个鼓钉、几朵如意,会让整件作品显得更加艺术化。而一些画面石、景观石等,配个简洁的“线条”座,“碗”形座或“平板”座,只要用料讲究、做工讲究、与奇石配合起来协调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对一些具象石,要求就可能高一些。比如说鱼、龟之类的水生动物形石及船形石,就须配以水波纹的座;一些神佛之类的,可以配以云纹座或莲花座,鸟类石可以配个树桩形座或山崖形座等等,而且如云朵、水浪纹最好能有层次感,云纹还要显得柔和,水浪的指向也应与动物的动向相符……。这些,都能增强奇石作品的韵味,提高奇石作品的艺术性,使底座最大限度地起到“绿叶”的作用。 有些作品中,底座已不再是绿叶、配角,而是与奇石平分秋色,或者甚至变成作品的主角了,这是不足取的。 底座之“工”指做工或雕工,无论纹样简洁还是繁复,要求一定要精——精致、精美。一件底座如果粗制滥造,木料再好、设计再巧也达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底座之精品,不论简洁如线形座,还是繁复如云纹、水纹、花木纹座,除了设计精、用料精,还有一个是制作要精。精致的雕工能起到强化奇石作品艺术性的作用。 奇石底座创制和鉴赏的五要素,以“形、纹、工”三者为最,“形”可以使奇石展现最佳的形象,“纹”可以使底座最大限度地起到“绿叶”的作用,而“工”可以提升底座的艺术性;“形、纹”以与奇石般配为原则,“工”以精致、精美求提升。 五、黄蜡石的保养 一件完整的作品不外乎发现、抛光、配座、命名这四个步骤。当我们面对一枚黄蜡石时,首先需要我们去审视、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思维宽广,想象丰富,不能局限一面,通过反复审视,最后敲定主题。 蜡石就像人的皮肤一样,需要经常保养。一般的矿物油都可以做黄蜡石的保护膜,植物油最好少用,因其容易使黄蜡石变质。 黄蜡石保养的方法多采用上油和上蜡的方法,其法有多种,既可上蜡,又可上无色鞋油,一般蜡石用凡士林护养,好蜡石用婴儿油、护肤油来养,皆据石质而定。 养护时不要涂抹过多,尔后用丝绸物均匀擦亮即可。蜡石善养则油润,常把玩则温腻,越养越好。 质优的黄蜡石不需要特别的保养,平时常抹抹石蜡油或者是婴儿的润肤露都可以了。 为了使黄蜡石更美观,最好要为其配一个座子,好的座子可以令黄蜡石的观赏性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