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花卉大全 >

蕨类植物主要繁殖方式(蕨类植物繁殖方式是什么)

更新:2022-12-18 10:55归类:花卉大全人气:74

1. 蕨类植物繁殖方式是什么

蕨类植物是世界上古老的植物之一,早在4亿年前就生存于地球上。其种类繁多,约有12万种,广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是世界上蕨类植物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广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是世界上蕨类植物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蕨类植物多为丛生,叶形丰富,叶色浓绿,耐阴,病虫害少,除可点缀厅堂和卧室,还可用于庭院绿化,布置专类园。

另外,蕨叶是重要的插花材料。 蕨类植物和繁殖 蕨类植物的繁殖分为孢子繁殖、分株繁殖、扦插繁殖、分栽不定芽、组织培养等几种方法,下面分别介绍。 孢子繁殖 蕨类植物的孢子,多产生叶片背面的孢子囊内。当孢子开始散出时,连同叶片一起剪下,放入纸袋内。

为不损伤叶片,也可用干净的新纸袋或塑料套住叶片,轻弹使孢子落入袋内。收集后要尽快播种,因为孢子越新鲜,发芽率越高,发芽越快。为刺激孢子萌发,播种前可用300毫克/升的GA3溶液处理15分钟。 育苗土壤多用腐叶土、泥炭土、河沙等混合配制而成,常用配方为腐叶土、壤土、河沙按6:2:2的比例混合。

以上各原料必需过筛后拌匀,蒸气灭菌后才能使用。另外,播种用的育苗容器也必需消毒。播种后,温度要控制在25、空气湿度80%以上,每天光照4小时以上,从播种到叶需要2至3个月。当孢子体长出3至4片叶后移栽,仍用混合土作为基质,苗高10至15厘米时栽入花盆。

孢子繁死技术要求严格,需要高温高湿环境,一切用品包括容器、栽植材料和室内窨都应严格消毒,并保持清洁卫生。夏季干燥季节,要保持室内潮湿。 分株繁殖 一般于春季结合翻盆进行。把植株从盆中倒出,根据需要将一株分成数株,每株需带有根和叶。分株时要小心,切勿损伤生长点,保持根部有尽量多的土壤。

剪掉衰老和损伤的叶、根。按照原来的土壤水平线重新栽植分株,浇水。分株繁殖无严格的季节要求,若需要,一年四季皆可进行。 扦插繁殖 有的蕨类植物,叶片扦插可以生根,能用此法繁殖。取叶片插入沙床中,生根后移入容器中进行培育,成苗后上盆栽植。 分栽不定芽 有些蕨类植物,如铁角蕨、鳞片蕨等,在叶腋或叶片上能长出幼芽,可以直接把幼芽从母株上取下培养。

将河沙与泥炭土按1:1混合作基质,将幼芽一半埋入基质,伤口最好用杀菌剂处理,以免腐烂。充分浇水,用玻璃覆盖。 组织培养 对产生孢子量少或不产生孢子以及用孢子繁殖困难的种类,或对名贵种类迅速扩大繁殖,可用组培法进行离体快繁。要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商品生产,也需要用组培法繁殖。

蕨类植物的栽培 蕨类植物处于不同生长期,对光线的要求不同。一般生长初期即抽芽期,要防止光照过强,多遮阴。休眠期需放在光线充足处。大多数蕨类植物喜过滤性、间接或反射散射光。如光线不足,则植物株徒长,显得衰弱或萎蔫。 蕨类植物多喜潮湿,对土壤温度和空气湿度要求较高,尤其在幼苗期。

生长期每天需浇水和叶面喷水,以保持湿度。发现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时,要立即将盆浸入清水中,地上部分喷雾。若缺水不严重,几小时后即可恢复;若24小时内仍未恢复,需将地上萎叶全部剪去,可能会重新萌发新叶。若地上部分先黄化后凋萎,这可能是浇水太多引起的,必需将整株拔出,修剪腐根,重新栽植。

浇水最好在早晨进行,特别是叶片分裂细的品种。晚间浇水,水滴滞留在叶隙间,蒸发慢,易引起腐叶。 蕨类植物对温度的要求因原产地的不同而有异。产于热带的,生长适温为21℃至27℃,冬季要求12℃-15℃,若气温低于10℃,生长停止。原产温带或亚热带的生长适温为16℃至21℃,冬季最低可耐-16℃至-20℃的低温,如荚果蕨。

一般性不耐寒的种类,冬季在10℃以下易受冻害。 蕨类植物最忌闷热,在夏季需多通风。通风时要注意水分供给,使环境中空气新鲜且不干燥。幼苗期应避免“穿堂风”。 蕨类植物喜肥,要求土壤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水,以微酸性(PH值5。5至6。0)最为适宜。

基质一般以泥炭土、腐叶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配制,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岩按1:1配制。蕨类植物根系柔弱,不易施重肥。栽植时,基质中可加入基肥。生长期内可追施液肥,浓度不超过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会使植物生长旺盛,不足使会使植株老叶呈灰绿并逐渐变黄,叶片细小;过量氮易使植株徒长并降低抗性。

磷对蕨类植物的根系生长很重要,缺少会使植株矮小,叶子深绿,根系不发达,可对叶面喷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等补充磷。钾可增强光合作用,促进叶绿素形成,缺乏则老叶了斑点,并逐渐枯黄。另外,缺钙会抑制植株生长,使叶片扭曲,从叶尖开始逐渐死亡。缺Mg会使老叶逐渐变色但叶脉仍保持深绿。

缺Fe会使新蕨叶变灰绿并逐渐枯黄,叶及衰老变黑。缺Mn会使用权叶脉出现坏死斑点。缺B导致顶芽死亡。缺Cu使叶片褪绿,吉片逐渐变黄,最后脱落死亡。 总之,蕨类植物的施肥应薄施、勤施,同时根据需要进行叶面喷施或根外追施。 盆栽蕨类植物每隔2至3年需换盆一次,换盆时间在2至8月皆可进行,注意不要伤根。

重新上盆时,先在盆底放2厘米厚的碎砖,以利排水。再铺厚2厘米的木炭,用来吸收土壤残留的盐分和毒气等。将植株放入盆后,再填配制好的基质,这样才能保证植物的生长,达到好的栽培效果。

2. 蕨类植物依靠什么进行繁殖

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是靠孢子繁殖后代。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靠孢子繁殖后代,统称为孢子植物。

 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 蕨类植物什么生殖方式

藻类植物的繁殖方法有无性生殖、有性生殖、营养体生殖,在无性生殖时,通过孢子自由游离在细胞中完成,在有性生殖时,通过配子之间相互接触融合完成。苔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无性生殖、分株和分株芽,蕨类植物主要通过播种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在藻类植物有性生殖时,依靠雌雄生殖器官和细胞进行配子,有的是同株配子,有的是异株配子,在配子时,形状大小相同的配子相互接近,融合后形成细胞壁沟合子,异株配子时,是通过形状不同的配子融合。

苔藓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分株、分芽。在苔藓植物分株繁殖时,需要选择生长健康、1年生的母株进行分株,修剪掉母株上枯萎、下垂、重叠、病虫害的枝干,将其剪成小栋,然后进行种植。

蕨类植物的繁殖方式主要通过孢子播种。在蕨类植株孢子播种时,需要选择表皮光滑、没有病虫害的孢子,均匀撒在含有园土、泥炭土、珍珠岩、腐殖质的混合土壤中,一般生长3~6个月后,孢子就能成新的幼株。

4. 蕨类植物是用什么繁殖

除了正常的孢子生殖外,蕨类的根、根状茎及叶,都能依靠产生的无性芽胞和顶端分生组织产生新植株,所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蕨类植物应采取不同的繁殖方法。

5. 蕨类植物是怎么繁殖

蕨类植物是由苔藓类植物进化来的。苔藓类植物是首先登陆,并进化为陆生植物的。但苔藓类植物结构简单,只分化为茎和叶,有些种类甚至只有叶状体,没有真正的根,没有进化出纤维素和维管束,只能靠细胞渗透压输送水,表面也没有隔水层,这些特征都与藻类植物非常相似,所以只能在阴凉潮湿的环境中生存,无法长高,也无法长大。

蕨类植物进化出了真正的根,有了纤维素和维管束,茎和叶的表面也进化出了防水、隔水的表皮组织,借助根、纤维素和维管束,蕨类植物能够长得非常高大,成为第一类真正的陆生植物。

但蕨类植物还没有进化出种子繁殖,还是与藻类植物、苔藓类植物一样,只能用孢子的形式进行繁殖。表现出蕨类植物仍是一类比较原始的陆生植物。

6. 蕨类是用什么繁殖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是孢子生殖孢子生殖是很多孢子植物利用孢子 进行的生殖方式。孢子是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植物等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植物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无性孢子”,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有性孢子”。

7. 蕨类植物依靠什么繁殖

1、孢子繁殖

蕾丝蕨类植物可以孢子繁殖。蕨类植物在温度适宜、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就会喷射出成熟的孢子,孢子落在土壤中,就会逐渐发芽生根,一个月之后,新的蕨类植物就会长出。而且孢子繁殖属于有性繁殖。

2、珠芽繁殖

蕾丝蕨类植物可以珠芽繁殖。部分蕨类植物的叶片上长有珠芽,珠芽生长成熟后,叶片就会下垂,让珠芽接触土壤,从而长出新根,一段时间后,珠芽就会长成新的蕨类植物,这种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繁殖。

3、扦插繁殖

人工养殖的蕾丝蕨类植物可以扦插繁殖。首先从蕨类植物上获取生长粗壮的枝条,并将其浸泡在多菌灵药剂中灭菌,十分钟后取出,然后向枝条底部涂抹生根粉,再插入疏松的土壤中,一段时间后枝条就会生根。

4、分株繁殖

蕨类植物可以分株繁殖。将生长健康的蕨类植物作为母株,并从根部周围获取生长旺盛的分株,将其小心挖出,然后移栽在肥沃疏松、排水性好的土壤中,一周后分株就会适应环境,恢复生长。

8. 蕨类植物是用什么繁殖的

蕨类植物的繁殖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其中有性繁殖方式是孢子繁殖,即蕨类植物的孢子萌发成丝状体,发育成配子体,其上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胚胎,长出幼孢子体,继而为成熟孢子体的过程;而蕨类植物的无性繁殖又可以细分为珠芽繁殖、分株繁殖等。

无性繁殖就是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算是复制,它的亲代和子代没有差异,无性生殖还有出芽生殖、营养生殖。

蕨类植物的孢子体和种子植物一样具根、茎、叶和输导系统的分化,能适应陆地生活,获得更多的营养,从而产生和种子一样起生殖和传播作用的孢子。虽然孢子没有种子在结构机能上的许多进步特征,但由于它的量大,体积小,能被风吹到很远地方,总有一些会遇到适宜的环境而萌发,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便于繁殖。

上一篇:一串红繁殖方式(一串红的繁殖方法和栽培要点) 下一篇:苏铁繁殖方式(苏铁繁殖方式有哪些)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