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病虫害图片(荸荠的病虫害防治)
1. 荸荠的病虫害防治
一、马蹄常见病害
1.1马蹄杆枯病:
该病俗称“马蹄瘟”,广泛分布于马蹄产区,植株感病后地下茎不结荠或结小茎。初生病斑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或近圆形,略凹陷,以后病斑呈暗绿至灰褐色,梭形或椭圆形,上生黑褐色小点。小病斑扩展连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后,可造成茎杆枯死倒伏,呈浅黄色稻草状。早晨露水未干或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可见大量浅灰色霉层。病原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危害。此病一般在8月中旬开始发病,发病高峰为9月中、下旬,田间湿度大有利于该病发生。
1.2马蹄枯萎病:
该病是马蹄主要病害之一,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尤以9月中旬至10月最严重。其症状有青枯病和枯斑病。①青枯病表现为从杆端或一侧失水呈青枯状,并向下扩展,最后整杆枯死,尤其在雨后天晴时,其症状在田间最为明显。病株一般不结荠或结白荠,危害较大。②枯斑型一般比青枯病发病迟,一般在9月下旬以后。表现症状:马蹄杆中上部呈现灰白色枯斑,病健分界十分明显,略凹陷,病斑间可相互连合成大斑。病株一般较正常,危害较小。
1.3马蹄茎腐病:
该病一般在9月份盛发,发病的叶状茎外观症状为枯黄色至褐黄色,病茎较短而细,发病部位多数在叶状茎的中下部、病部初呈暗灰色,后为暗色不规则病斑,病健分界不明显,且病部可产生暗色稀疏霉层。
1.4生理性红尾:
其症状主要是红尾不干苗或只在顶端的一小节茎秆上干枯。该病多发生在8-9月初,产生的原因是多年种植马蹄的土壤缺少硼、锌、铁、锰等微量元素。
二、马蹄生育期管理技术
2.1培育壮苗,适期定植
1、培育马蹄健壮苗是高产稳产的首要条件,长江流域伏水马蹄在7月份定植,原则上早栽产量和大果率最高。
2、施足基肥 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150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复合肥25KG,硼砂、硫酸锌各2KG做基肥,7~10天后定植(马蹄较耐肥,农家肥以施用牛粪最好,氮肥以施用尿素最好,钾肥以施用硫酸钾最好,含氯化钾复合肥尤其是氯化钾对马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3、合理密植 马蹄球茎的充实膨大依赖地上叶状茎源源不断地供给充足的光合产物,群体愈合理,球茎的膨大发育愈充分。球茎苗移栽,每亩3000~3500株,行距50~55CM,株距35~40CM。
4、移栽时正值高温季节,缺水易使地表温度高而灼伤幼苗,应及时灌水5~6CM。
2.2营养生长期
1、幼苗形成后不断长高增粗,叶状茎色变绿,基部陆续产生分蘖,形成母株丛;同时侧芽向土中抽出匍匐茎,水平方向生长,匍匐茎长出3~4节后,距母株10~12厘米处向上抽出一丛叶状茎,形成分株;分株又以母株相同的方式再生分蘖和分株,形成株丛。
2、第一次追肥:分蘖分株初期每亩施尿素10KG;
3、活棵至8月下旬,始终保持水深3~5CM,选择阴天或气温较低时露田。
2.3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并进期
1、随着气温逐渐降低,日照逐渐变短,分株停止发生,叶状茎同化功能(将光合作用产物储存于植物自己体内)最为旺盛。与此同时,可抽生花茎进入花期。
2、第二次追肥:8月下旬至9月初,每亩施硫酸钾10KG,尿素10KG,促使马蹄早封行,稳健生长;
3、9月份以干湿交替、湿润灌溉为主,促进根系纵横生长及分蘖生长。
2.4结荠期
1、在地上部停止分株前约1周,母株及各分株叶状茎基部的侧芽抽生的匍匐茎由最初的水平方向生长转为斜向插入土中生长而成为结荠茎,随着气温继续下降,地上部叶状茎开始衰老黄化,球茎也逐渐定型充实,皮色由最初的白色逐渐变为棕黄色,最后为棕红色,乃至红黑色。
2、第三次追肥:10月上旬,每亩施硫酸钾30KG,尿素5KG,并喷0.2%磷酸二氢钾,使马蹄叶色保持青绿,防止早衰,促使球茎膨大充实(每次施肥时要排干水,使肥料渗入土中,让其自然露干后再灌水至原来深度)。
3、初期排水保持浅水层,利于匍匐茎向下生长,早形成球茎;封行后及球茎膨大期水层要加深到8~10CM,抑制无效分蘖分株的发生,减少养分的消耗,促进养分向球茎转运;成熟后水层逐渐下落,保持干干湿湿,
2.5采收
一般12月份以后,地上叶状茎枯黄15天左右,温度降低,球茎内含糖量增加,皮色转为鲜红色,味甜多汁,采收品质最好。土壤湿度大,可于收获前5~7天在田中开1~2条横沟和竖沟,排干田水,割去马蹄茎秆后再采收。越冬以后采收的球茎皮色由红色转黑褐色,品质降低,应适时采收。
三、马蹄病害防治方案
第一次使用:送嫁药(移栽前5-7天),醚菌酯+苯甲丙环唑+噻呋酰胺+芸苔素内酯;
第二次使用:封行前5天左右,醚菌酯+甲霜·锰锌+苯甲丙环唑+芸苔素内酯;
第三次使用:封行后10天左右,醚菌酯+氟环唑+苯甲丙环唑+芸苔素内酯;
第四次使用:果实膨大期(封行后25天),醚菌酯+戊唑醇+氟环唑+苯甲丙环唑+芸苔素内酯
四、均衡腐殖酸肥
五、生根壮秧
六、抗病抗茬
2. 荸荠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马蹄白螟是马蹄的主要害虫,其幼虫蛀食茎杆,致茎杆变褐腐烂,最后整株枯死。杆枯病,又称马蹄瘟,当地又叫“红叶病”,是马蹄最主要的病害。该病属真菌性病害,来势迅猛,扩展快,使马蹄杆成片枯死,呈火红状。 1、白螟防治策略: 一是马蹄育苗秧中用3%米乐尔颗粒防治,移栽前用90%杀虫单防治一次,并将种苗上未孵化的卵块摘除; 二是本田中主防三代压制四代,一般在8月上旬马蹄移栽成活棵后,田间出现白螟成虫立即防治一次,在白螟孵化高峰期和低龄幼虫高峰期各喷一次,药剂可用3%米乐尔颗粒或98%巴丹或90%杀虫剂等,施药时田间应保持浅水层,以提高防效。 2、杆枯病防治方法: 一是药剂处理马蹄球茎和马蹄苗。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50%甲基拖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在育苗前把球茎浸泡在药液中18-24小时,定植前再用药液浸泡马蹄苗18小时,对控制该病害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是抓住防治适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当发现少量病株,即可选用77%可杀得、25%多菌灵、10%世高等农药喷雾防治,10天后再喷一次,连喷2—3次,雨后及时补喷。
3. 荸荠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1、选留小个球茎作种:选种、留种是荸荠生产众多环节中的第一环,作种用的马蹄球茎大小代表着贮藏营养物质的多寡,直接关系到马蹄苗的粗壮与细弱。部分马蹄种植户只考虑当年当季的效益,把大个球茎作商品出售,而留小个球茎作种,从而导致马蹄苗难以达到壮苗标准,给后续的生产管理增加了难度。
2、栽培季节偏迟:马蹄地下结球数量与质量主要取决于地上部叶状茎的光合能力。适宜的叶状茎群体结构,可制造更多的光合产物供地下部结出球茎,较易获得高产优质的马蹄。荔浦县很多马蹄在水稻收获后种植,而部分马蹄种植户想要早稻高产些,种植成熟期较长的水稻品种,使马蹄栽植时间偏迟,叶状茎不能按时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从而影响其光合能力和光合产物的形成,导致马蹄球茎营养积累时间不足,地下部结出球茎数量少,个头小。
3、施肥不合理:生产上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有机肥用量日趋减少,化肥用量逐年增大,氮磷钾比例失调,微量元素也严重缺乏。明显表现在氮肥施入量偏大,致使马蹄叶状茎偏细偏嫩,植株抗逆性差,病虫害发生严重,导致产量下降,品质较差。
4、盲目用药:部分马蹄种植户不重视田间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没有根据马蹄病虫害发生种类对症用药,跟着其他农户盲目用药;有的马蹄种植户不根据害虫发生特点及发育阶段选用农药,而是随意选择药剂种类;有的马蹄种植户见虫就打药,滥用农药。选药和施药时机掌握不准确,导致病虫害防治效果差、成本高,造成马蹄产量和品质下降。
5、施药技术不成熟:马蹄种植户配药时没有计量工具,普遍使用瓶盖计量,存在随意加大农药使用浓度的倾向;配药时不搅拌或搅拌不充分,造成局部浓度过高;部分马蹄种植户喷药时采用大孔径喷头喷雾,致使雾滴过大,农药不容易附着且药液在空气中滞留时间过短,大大降低了用药效果;部分马蹄种植户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喷药,从而降低了药液有效浓度;部分马蹄种植户在晴天中午喷药,药液迅速挥发。不成熟的施药技术不但没有起到较好的病虫害防治作用,反而导致环境受到污染,生产成本大大提高。
4. 荸荠常见病的防病和治病技术
吃荸荠皮可能会引起一些疾病,由于荸荠生于肥沃的水泽,皮上聚集了多种有害、有毒的生物排泄物和化学物质。因此,生食或熟食都应去皮,否则会引起难于预料的疾病。
刚挖的新鲜荸荠表皮比较脆而饱满,洗干净后可以直接用小刀或刮皮器去皮,但是这样去皮的速度太慢。一般情况下,一颗新鲜荸荠完整去皮大概需要45-60秒,还不能将果肉削去太多,熟练的话可能一分钟不到。在我们广大农村,吃荸荠都不喜欢去皮,就是因为太费事。大多情况下都是洗洗干净连皮一起吃,这样看起来干净,其实非常不卫生,还会给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5. 荸荠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乙蒜素不可以治荸荠根腐病
适用于多种农作物,对真菌、细菌性病害都有非常好的效果。还兼具植物生长调节作用,能促进萌芽、提高发芽率、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是复配杀菌剂农药的首选原料。其特点是强烈、速效、内吸、传导。缺点是持效时间短,过量使用烧苗。
6. 荸荠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荸荠倒伏是得了杆枯病,严重威胁着荸荠的正常生产。
解决方法是;药剂防治,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以防病害传播蔓延,并根据植保要求喷施针对性药剂进行防治,同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增强药效,提高药剂有效成分利用率,巩固防治效果。
6月中旬开始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干悬粉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淋茎基部,隔15天左右1次,共防5~6次。
秆枯病是荸荠生长期一种毁灭性病害,有的地方又称“荸荠瘟”,荸荠受害后茎秆枯死,严重时茎秆呈现一片枯死、倒伏状,地下部不结球茎;受害轻者所结球茎小,果实畸形,品质下降,产量锐减,影响荸荠商品价值。
7. 荸荠种植和病虫害防治书籍
一、培育壮苗
选荠芽粗长、球茎扁圆端正饱满、大小适中、表皮光滑、深褐色、无病无伤、符合品种特征的种荠作为种荸荠,播种催芽。育苗前,苗床施足基肥,出苗后7天喷施一次“肥万钾+逆生6号”,可以使幼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有效预防杆枯病。育苗时间需25—30天。
二、大田施足基肥和土壤消毒剂
亩施腐熟农家肥20-30担,生物酶活性钙镁磷肥50公斤,硼锌镁铁肥5公斤,硫酸钾复合肥20公斤。 结合施磷肥,每亩加入奥特土壤杀菌剂2公斤,预防杆枯病。
三、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一般在7月中下旬前移栽,移栽密度:瘦田宜密,肥田宜稀,一般株行距为40×50—60厘米,亩栽2500—3300株,扦植深度5—6厘米,移栽时可用300倍肥万钾代替生根剂沾根。
四、水肥管理
1、回青肥:在马蹄扦后5—7天,亩用尿素4—5公斤点蔸。
2、分蘖肥:马蹄分蘖所需肥料,在马蹄扦后15—20天,亩用尿素10公斤加上硫酸钾复合肥10公斤撒施。
3、结荠肥:重施结荠肥,在9月中旬,亩施菜子麸50—75公斤,硫酸钾复合肥20公斤;9月底亩施壮秧剂10—15公斤,硫酸钾复合肥15公斤。
4、球茎期彭大肥:10月中旬施用,是马蹄膨大重要肥料,亩施硫酸钾15公斤。
5、马蹄回青后到分蘖期,保持浅水层,利于马蹄分蘖;重施结荠肥后,要保持深水层,避免马蹄中肥毒。
6、生理性红尾是由于缺乏硼、锌、镁等微量元素引起,亩可施硼、锌、镁、铁肥3—5公斤。
五、叶面喷施代替追肥
从苗期开始,结合病虫害防治,每间隔7天左右喷施一次“肥万钾”生物肥。前期用广谱“肥万钾”喷施;到10月中旬,马蹄生长发育进入球茎期后,用根茎专用“肥万钾+健质钾+瞬治+杀菌剂或杀虫剂”喷施叶面。在马蹄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 经常施用“肥万钾+健质钾”,可以使追肥用量减少25—30%,马蹄的产量与品质都可以显著提高。
六、病虫害防治
(一)虫害。苗期可以选用高氯马或甲维盐等,喷施叶面杀虫;9月中旬结合施肥,用杀虫双粉或杀百虫粉等闷杀。
(二)病害。马蹄杆枯病、白粉病、霉蔸等,选用 广谱型逆生、逆生2号、逆生3号和逆生6号以及传奇1号(枯黄萎专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
8. 荸荠的病荸荠病虫害图文及防治
如果常年种植马蹄,建议种植前进行土壤消毒。第一次用药一般在定植后开始用药,选择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咪鲜胺、戊唑醇、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组合用药,配合芸苔素、复硝酚钠等喷雾,防治病害,分蘖后要注意虫害如二化螟等,可用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或杀虫单喷雾,马蹄叶片直立、蜡质层较厚,需要加渗透剂。
9. 荸荠的病虫害主要有哪些?
(1)预防为主
在采用轮作、土壤消毒等措施减少病害的同时,加强肥水等田间管理,做好健身栽培,提高抗性;加强种苗消毒,杀灭病源,切断传播途径等。
(2)对症下药
找准病虫害种类,选用对口农药对症下药,特别是要分清侵染性病害与生理性病害。
(3)适时用药
虫害一般在卵孵高峰期用药,病害在发病初期就要用药。特别是台风或大雨过后也是喷药预防。
(4)科学用药
不要盲目提高农药使用浓度,多种农药要交替使用,以减少抗药性。用药时保持一定的水层,以提高药效。不一味追求新农药,不盲目相信高价农药。
(5)安全用药
严禁使用禁用农药,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6)统防统治
统防统治不仅能减少农药和人工费用,还能避免交叉感染,提高防效。有条件地方尽量采用连片统防统治。
专家告诉您:荸荠对铜制剂较为敏感,易产生药害,要慎用。同时,在荸荠整个生长期不能使用井冈霉素或含有井冈霉素的复配农药,否则会造成荸荠球茎肉质出现铁锈斑,甚至整个球茎呈现黑褐色,即农民俗称的“花心”,失去食用价值。
10. 荸荠病虫害怎么用药
病虫害防治。
①防治大小斑病用400%克瘟散乳剂500~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悬乳剂500~800倍液叶面喷洒;
②防治黏虫用20%速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
③防治玉米螟,在大喇叭口期用50%硫磷拌毒砂在田间撒扬;
④防治红蜘蛛用73%克螨特乳油1000倍液喷雾。
⑤在玉米拔节-抽雄期防治茎腐病,选用甲霜铜或DT按规定量喷雾。喷药时间宜选择晴天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4~6时喷雾,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或“三致”作用的药剂。
病害防治。
①防治玉米茎腐病 施得乐1000倍喷茎基部,青枯灵或青枯停1000倍灌根。
②防治玉米青枯病 金雷多米尔1000倍、康正雷1000倍或盖克1000倍灌根。
③防治玉米纹枯病 纳斯津1000倍、达科宁800倍、禾果利1500倍或使百功1000倍喷雾。
④防治玉米大斑病 病发前用品润500~600倍,每隔15-20天喷一次,连喷三次;阿米西达1500-2000倍可达预防、治疗和铲除的效果;治疗可用使百克或使百功1500-2000倍、纳斯律1000倍或特富灵5000-7000倍喷雾。
⑤ 防治玉米锈病 使百克1000倍、使百功1000倍、禾果利1500倍、三唑酮800倍喷雾。
11. 荸荠病虫害图文及防治
1、缓苗期定植后,要注意温度变化。为了促进缓苗,应密闭小棚,提高棚温和地温,白天达35℃,夜间地温能达到16℃以上。缓苗后,应通过放风降低棚温,白天维持在28~30℃,不宜超过30℃C,午后要早闭棚保温。
2、肥水管理。番茄植株大,结果多,根吸收能力强,需水就会较多,缓苗后,7~10天结合浇水追施一次催苗肥,每亩追施稀粪500千克,再进行中耕和蹲苗。当第一穗果开始膨大时,结合浇水每亩洎施天达根克西5千克,浇水量不能过大。第二穗果膨大时,也是浇水追施有机肥。这段期间需水量增大,每隔7天浇水一次,追肥灌水一定要均匀,否则容易出现空洞果。
番茄高产种植技术,学会这三招保准丰产增收
3、防止病虫害。番茄苗期,如果湿度大,地温低,容易发生猝倒病,对于防治猝倒病除了加强光照,提高地温和放风外,拔掉病株后,可用75%百菌清800倍液喷洒两次治疗,一周一次。对此,蚜虫也要及时防治。
日常生活中番茄种植方法简单,但是想丰产还是重在管理,以上就是番茄种植达高产的三大种植事项,种植户们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