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价值(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价值)
1.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价值
保护、善待动物就是在保护、善待我们自己。
保护野生动物、不虐待动物,这些原则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信条,可一旦被问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原则,绝大部分人却不明所以,仅能举出法律作为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开宗明义:“保护野生动物,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防止犯罪分子捕猎野生动物,法律同样规定了不少富有针对性的惩罚性措施。可法律毕竟不是“要保护野生动物”的根本理由。法律只是一种工具,作为工具,它要维护我们在社会中约定俗成并被政府认可的信条,同时,法律又是维持这些信条的最后手段。在保护野生动物、防止虐待动物等事情上,法律存在不少空隙,但这恰恰表明了人类道德水准仍可上升的空间,我们每个人应以足够的道德自觉来拒绝残忍的屠戮和虐待。
我们之所以要拒绝猎杀、虐待动物等行为,实质上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生存。我们对待动物的方式不过是对待人类同胞方式的投影而已,在捕杀、残虐动物时表现出的那种对生命不屑一顾的傲慢心态,同样可能被引入社会生活之中。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技术的普及,一些人将自己折磨、虐待动物的视频放到网络上。这些人究竟出于何种心态才能做出如此非人道的事情呢?答案无非有二,或者为“名”,或者为“利”。特别是一些不惜以“秀下限”为荣的网络直播人,为成为话题,不惜挑战人类道德底线,如喷火折磨小牛犊、高跟鞋刺戳猫眼等,这些事情虽然没有直接触犯哪一条法律,但在精神层面上,与大规模捕杀天鹅并无太大差别。
野生动物,顾名思义,为野外环境生长繁殖的动物,一般而言,具有以下特征:野外独立生存,即不依靠外部因素(如人类力量)存活,此外还具有种群及排他性。
全世界的野生动物分为濒危野生动物、有益野生动物(指那些有益于农、林、牧业及卫生、保健事业的野生动物,如肉食鸟类等)、经济野生动物和有害野生动物等四种。
野生动物(Wildlife)在国际上的定义是:所有非经人工饲养而生活于自然环境下的各种动物。学界一般将野生动物界定为:凡生存在天然自由状态下,或者来源于天然自由状态的虽然已经短期驯养但还没有产生进化变异的各种动物。
2.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有哪些重要意义
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
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它不 仅能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宝贵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够为人类经济生活提供多种物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减轻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还有净化空气、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时森林还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哺育着各种飞禽走兽和生长着多种珍贵林木和药材。
森林可以更新,属于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一种无形的环境资源和潜在的“绿色能源”。
反映森林资源数量的主要指标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森林资源的可再生性和再生的长期性。在一定条件下森林具有自我更新 、自我复制的机制和循环再生的特征,保障了森林资源的长期存在,能够实现森林效益的永续利用。
但是,森林资源所具有的可再生性和结构功能的稳定只有在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利用遵循森林生态系统自身规律,不对森林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因为林木从造林到其成熟的时间间隔很长,天然林的更新需更久的时间,即便是人工速生林也要1年左右的时间,这就影响到森林资源的再生性和系统的稳定性。森林资源功能的不可替代性。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是地球表面生态系统的主体,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土壤等多方面的生态防护效能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并且地球表面生态圈的平衡也要依靠森林维持。 森林资源产品转化的巨差性。
森林储量并不意味着高产量。因为木材生产的储量与年生产量之间存在着一个数量差距。
以立木生产为例,森林资源储量与年采伐量比最少是17:1,最多为5:1甚至更高①,这种高比例会影响到许多方面的开支,如护林费用等,从而导致巨额资金的占用。森林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可以提供多种物质和服务。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是同一的,对其进行任何单一目的的经营管理都将产生许多重要的额外效益。
3.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价值是什么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1、改变非法狩猎罪的罪状模式,采用简单罪状,野生动物种类实在太多,如我国现有的陆生脊椎动物就超过2300种。
除兽类外,还有鸟类,昆虫类,其总数量更为惊人,显然不可能把一切非法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均作犯罪处置。
2、将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作为非法狩猎罪的结果加重犯,也许意在特别强调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
总之,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关系到人类的自下而上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4.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价值和意义
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是:
野生动物的存在,能够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地循环流动,保持区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如:通过进食与被进食形成食物链。食草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食腐动物以死去的动、植物为食,当动植物残体经过一番循环转化为矿物营养物,又会被新一轮的植物吸收。无论是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还是鱼类、软体类、昆虫类,任何一种野生动物遭到肆意的捕杀,都有可能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
野生动物保护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力是:
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生态系统循环以及能量流转的前提,是确保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关键物质基础,在有效维系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社会应当重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确保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5.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价值与意义
社会价值
森林与人类健康
绿色的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体肾上腺素的分泌,降低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它不仅能使人平静、舒服,而且还使人体的皮肤温度降低1℃-2℃,脉搏每分钟减少4次-8次,能增强听觉和思维活动的灵敏性。森林中的植物,如杉、松、桉、杨、圆柏、橡树等能分泌出一种带有芳香味的单萜烯、倍半萜烯和双萜类气体“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白喉、伤寒、结核、痢疾、霍乱等病菌。据调查,在干燥无林处,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400万个病菌,而在林荫道处只含60万个,在森林中则只有几十个了。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吸收有害气体。据报道,0.4公顷林带,一年中可吸收并同化100000千克的污染物。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千克的二氧化硫。因此森林中的空气清新洁净。据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森林和原野里有一种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物质——负离子,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呼吸平稳、血压下降、精神旺盛以及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有人测定,在城市房子里每立方厘米只有四五十个负离子,林荫处则有一二百个,而在森林、山谷、草原等处则达到一万个以上。
改善人类居住环境
树叶上面的绒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对尘粒有很强的吸附和过滤作用。每公顷森林每年能吸附50~80吨粉尘,城市绿化地带空气的含尘量一般要比非绿化地带少一半以上。
许多树木能分泌杀菌素,如松树分泌的杀菌素就能杀死白喉、痢疾、结核病的病原微生物。闹市区空气里的细菌含量,要比绿化地区多85%。
林木能吸收噪声。一条40米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声10~15分贝。
提供资源
人类的祖先最初就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他们靠采集野果、捕捉鸟兽为食,用树叶、兽皮做衣,在树枝上架巢做屋。森林是人类的老家,人类是从这里起源和发展起来的。
直到今天,森林仍然为我们提供着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资源。估计世界上有3亿人以森林为家,靠森林谋生。
森林提供包括果子、种子、坚果、根茎、块茎、菌类等各种食物,泰国的某些林业地区,60%的粮食取自森林。森林灌木丛中的动物还给人们提供肉食和动物蛋白。
木材的用途很广,造房子,开矿山,修铁路,架桥梁,造纸,做家具……森林为数百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他的林产品也丰富多彩,松脂、烤胶、虫蜡、香料等等,都是轻工业的原料。
我国和印度使用药用植物已有5000年的历史,今天世界上大多数的药材仍旧依靠植物和森林取得。在发达国家,1/4药品中的活性配料来自药用植物。
薪柴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燃料。世界上约有20亿人靠木柴和木炭做饭。像布隆迪、不丹等一些国家,90%以上的能源靠森林提供。
提供栖息地
森林是多种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类植物的生长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为活跃的区域.森林保护着生物多样性资源,是天然的物种库和基因库。
自然价值
森林是大自然的“调度师”,它调节着自然界中空气和水的循环,影响着气候的变化,保护着土壤不受风雨的侵犯,减轻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森林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一棵椴树一天能吸收16公斤二氧化碳,150公顷杨、柳、槐等阔叶林一天可产生100吨氧气。城市居民如果平均每人占有10平方米树木或25平方米草地,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了去处,所需要的氧气也有了来源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出49公斤氧气,足可供65个成年人呼吸用。
树木都有很强的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的能力。这些气体通过绿化林带,通常有1/4可以得到净化,或变成氧气。
森林能涵养水源,是一个巨大的“水库”,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降水的雨水,一部分被树冠截留,大部分落到树下的枯枝败叶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被蓄留起来,有的被林中植物根系吸收,有的通过蒸发返回大气。1公顷森林一年能蒸发8000吨水,使林区空气湿润,降水增加,冬暖夏凉,这样它又起到了调节气候的作用。树木的叶子就像一把大伞,可以不让雨水直接冲刷地面;树上的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都可以吸收一部分水。
森林能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狂风吹来,它用树身树冠挡住去路,降低风速,树根又长又密,抓住土壤,不让大风吹走。大雨降落到森林里,渗入土壤深层和岩石缝隙,以地下水的形式缓缓流出,冲不走土壤。据非洲肯尼亚的记录,当年降雨量为500毫米时,农垦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区的100倍,放牧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区的3000倍。我们不是要制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吗?最有效的帮手就是森林。
此外森林还有调节小气候的作用,据测定,在高温夏季,林地内的温度较非林地要低3℃-5℃。在严寒多风的冬季,森林能使风速降低而使温度提高,从而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此外森林中植物的叶面有蒸腾水分作用,它可使周围空气湿度提高。
森林还是控制全球变暖的缓冲器。由于近期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森林大面积减少,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迅速增大,产生了“温室效应”,使全球发生气候变暖的趋势。研究结果证明,在当 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因素中,森林面积减少约占所有因素总和作用的30 %-50%。温室效应的后果是惊人的。一、是会引起降雨格局的变化。二、是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三、是会导致陆地现在生长的许多植物群落因温度的变化而死亡。这样的变化又会进一步推动温度的上升,形成生态系统全球范围内的恶性循环。
如果没有森林,陆地上绝大多数的生物会灭绝,绝大多数的水会流入海洋;大气中氧气会减少、二氧化碳会增加;气温会显著升高,水旱灾害会经常发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乃至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