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的生长环境(雷竹是什么植物)
1. 雷竹的生长环境
雷竹是草本植物。
雷竹是禾本科和雷竹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和较好的韧性,因此也常用于制作事业和生产用品。雷竹的竹笋也可以用,可以说全身都是宝。
雷竹:喜肥沃,怕积水,鞭细根少。在年平均温度15.30℃、年降水量1400毫米的地区,向阳,靠近水源,上质疏松,排水透气性好的微酸性或中性砂质壤土。旱地、四旁、河滩都可以种植,普通红壤与黄壤也适宜栽培。
2. 雷竹是什么植物
雷竹是常绿浅根性植物,要求土层深厚,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及矿质营养,PH值4.5-7,呈微酸性,透气保水性能良好的乌砂土、沙质壤土为最适宜,普通红壤、黄壤也适宜栽培。分瘠浅薄、石砾过多或过于粘重的土地,一般不适宜发展。
在山区最好选择在海拔250米以下,背风向阳,光照充足的东南坡、南坡,以5-15度的低丘缓坡地为好。雷竹笋一般在3月初开始出笋,4月底结束,5月份新竹生长,抽技展叶,6月份开始地下鞭生长,8月开始笋芽分化,8-11月有部分秋季笋出土,雷竹以1年为周期,年年出笋。
3. 雷竹的生长环境要求
雷竹5月份留竹,5月新竹答生长,抽枝展叶,6月份开始地下鞭生长,8月开始笋芽分化,1,但没有发现种子,雷竹是优良笋用竹种,其笋粗壮洁白,甘甜鲜嫩,味美可口。由于采用覆盖技术和科学管理使雷竹的出笋期由原来的3-4月提前到春节前后,成为人们节日餐桌上的佳肴。
4. 雷竹的生长环境和海拔
适合竹子生长。
竹子有很多种的,一般平竹都要在海拔1600米以下。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竹种在不同海拔的适宜性排序为:
海拔1400m处,早竹>红竹>雷竹>白哺鸡竹。
海拔1100m处,白哺鸡竹>雷竹>红竹>早竹。
例如,八斗台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浓郁原始气息的避暑之地。这里有近万亩原始森林和1.8万亩原生竹林。
5. 雷竹的生长环境条件
一、雷竹有非常不错的种植前景,雷竹笋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高,是一种绿色无公害的植物,目前市场上每公斤雷竹的售价在10元左右,有较好的种植前景。
二、雷竹的产地环境
1、浙江是雷竹的原产地,后被引种到江西、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等多地。雷竹比较喜肥,但又怕积水,鞭细根较少。
2、年均温在15.30℃、年降水量在1400mm的地区是雷竹主要生产区,最好选择向阳、近水源、土质疏松、排水透气好的微酸性或中性砂质壤土中种植。但其实旱地、四旁、河滩都可以种植,也可以选择红壤与黄壤种植。
三、雷竹的繁殖方法
1、一般选择生长旺盛、无病虫害、无开花竹株的母株,最好是1-2年生、基部直径在2-3cm、分枝低、生长健壮的竹株。
2、在对雷竹进行挖取时,母竹鞭要确保来鞭15-20cm,去鞭25-40cm,最下面分枝的方向与去鞭的方向大致相同。
3、鞭根健全,鞭芽饱满,母竹带宿土10-15kg,可以用草绳捆扎泥球,但是不能手提、肩背或者摇晃竹秆,竹秆只需留枝4-5盘即可。挖好后要马上进行斩梢,注意切口要平,最好呈45°角。在挖取母竹时,如果发现几株竹离同一鞭挨得很近,那么可以同时将2-3株竹挖去,使其成为一丛母竹,这样造林会有更好的效果。
6. 雷竹适合什么气候
1 生物学特性与生育季节
雷竹是常绿浅根性植物,对水热要求为:年平均气温15~22℃,极限低温为-20℃,年降雨量在1100mm以上。土层深厚,pH值4.5~7,透气保水性能良好的乌砂土、沙质壤土为最适宜。在山区最好选择在海拔250m以下,背风向阳、光照充足的东南坡、南坡,以5~15度的低丘缓坡为好。
雷竹笋一般在3月初开始出笋,4月底结束,5月新竹生长,抽枝展叶,6月开始地下草鞭生长,8月开始笋芽分化,8~11月有部分秋笋出土,以1年为周期,年年出笋。
2 覆盖种植要点
雷竹笋采用地面覆盖技术,可增加地温5~8℃,达到早出笋的目的,春节前后上市卖到最高价,一般在12月上中旬进行覆盖。
①覆盖物 一般采用竹叶、谷壳、稻草、麦秆、锯木屑、有机肥等,以竹叶保温、增温效果最好,谷壳次之,稻草等材料相对较差。但在生产实践中谷壳、稻草资源丰富,因而应用较多,可提早30~45天出笋。
②覆盖厚度 一般以覆盖物厚30cm左右为宜,要求覆盖后地表温度达到10℃以上。
③覆盖方法 可用双层覆盖法,即下层用切短的稻草、厩肥等覆盖,增温作发热层,厚15~20cm,上层覆盖谷壳保温、透气为保温层,厚10~15cm。
④覆盖期管理 覆盖前先将竹林地削平,再每667平方米对水施尿素60kg或人粪尿1000kg浇泼湿润。按上法分两层覆盖,盖后如遇久晴不雨,土壤干燥,应泼浇1~2次水,以提高土壤湿度促进发酵。挖笋过半后,先撤掉部分覆盖物,以降低土壤温度和湿度,控制延迟竹笋出土,便于母竹的留养,挖笋结束后,气温逐渐回升,分2次撤掉覆盖物。
7. 雷竹怎么种植技术
雷竹最适合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山麓平缓坡地或房前屋后平地,在河漫滩、半阳性缓坡也能较好生长,但在积水严重的低洼地、板结平地生长不良。
广西湿气大,气候条件适合种植。
雷竹又名早竹、早园竹,别名雷公竹,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雷竹原产于浙江临安、安吉、余杭。
雷竹特点
1、秆高7-11米,径达4-6厘米。节间较短而均匀,幼竿密被白粉。出土后的竹笋经25-30天生长,成为幼竹,开始放叶,再经10-20天,幼竿竿形生长即告完成。雷竹有“笋用竹之王”的美称。
2、发笋力强。集约经营的雷竹林,年产竹笋每亩可达到1.5-2吨。现通过对林地覆盖、施肥、增温等措施,可使其提前至春节前后出笋,或是“二季”出笋,从而使产量的竹笋价格成倍翻番。
3、最适合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山麓平缓坡地或房前屋后平地,在河漫滩、半阳性缓坡也能较好生长,但在积水严重的低洼地、板结平地生长不良。
4、集约经营的雷竹笋用林,年每亩的产值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5、适宜在低海拔退耕还林地段和四旁大力发展。
雷竹是优良的笋用竹种,是名符其实的山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以为城市提供营养丰富、鲜嫩美味的无公害蔬菜。
可在在田头、路旁、塘边四旁种竹,见缝插针,充分利用空间及边际效应,使小面积获较大效益。在竹林中进行间作套种,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又可以增加短期农作收入,以耕代抚,以短养长,促进竹林提早成林投产。在成林竹园中,也可间作耐阴的农作物、蔬菜、药材及栽培食用菌等,以进一步提高竹林的经济效益。
8. 雷竹生长周期
雷竹早出高产离不开施肥补充养分,施肥能够促进竹林生长,促使竹林提早发鞭,提早笋芽分化,并提早出笋。雷竹对氮磷钾吸收量以氮肥吸收量较大,增施氮肥,可使竹子叶色深绿,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竹笋发育粗大、增加单株笋重,提高竹笋产量。因此一般专家建议选用增效控失雷竹配方复合肥为42%(22-8-12)或者硫酸钾型雷竹配方复合肥40%(21-7-12),能够有效提高雷笋产量和品质,并且有效的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一)雷竹需肥规律
雷竹对氮、磷、钾需求比例为5:1:2;最佳施肥方法为有机肥料一无机肥料结合,雷竹一般前四年施肥量不大。雷竹一般一年施4次肥。
(二)雷竹施肥技术
雷竹前四年一般施肥用量为第一年50公斤/亩;第二年施肥量为100公斤/亩;第三年到第四年施肥量为150~200公斤/亩;第五年到第六年高产施肥量剧增一般亩施400~500公斤/亩。
这里主要介绍第五、六年的雷竹施肥技术:
基肥:一般在每年10~11月出笋前雷竹主要是长笋期,在给雷竹林覆盖农糠等覆盖物(一般覆盖物高度达到30~40公分)前施用硫酸钾型雷竹配方复合肥40%(21-7-12),能够有效提高雷笋产量和品质。建议参考用量亩施200公斤。
追肥:(1)一般在出笋后已经进入12月份,为了维持雷竹林土壤营养,将在此时适当补施增效控失雷竹配方复合肥为42%(22-8-12),一般参考用量为亩施100公斤。
(2)第二次追肥选在每年的春季2月份,春季雷竹主要是长叶期,此时追施增效控失雷竹配方复合肥为42%(22-8-12)50公斤/亩。此时不再需要施用硫酸钾型复合肥,可以适当节约肥料成本。
(3)第三次追肥选在每年的5~6月份,此期间主要是雷竹长鞭期,一般施用红四方增效控失雷竹配方复合肥为42%(22-8-12)50公斤/亩。此时竹林生长由地上部分转入地下部分生长,一般由于笋期大量挖掘竹笋,需要补充营养。以备雷竹笋期多出笋。
9. 雷竹的生长条件
雷竹是常绿浅根性植物,要求土层深厚,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及矿质营养,PH值4.5-7,呈微酸性,透气保水性能良好的乌砂土、沙质壤土为最适宜,普通红壤、黄壤也适宜栽培。分瘠浅薄、石砾过多或过于粘重的土地,一般不适宜发展。在山区最好选择在海拔250米以下,背风向阳,光照充足的东南坡、南坡,以5-15度的低丘缓坡地为好。雷竹笋一般在3月初开始出笋,4月底结束,5月份新竹生长,抽技展叶,6月份开始地下鞭生长,8月开始笋芽分化,8-11月有部分秋季笋出土,雷竹以1年为周期,年年出笋。
10. 雷竹的种植时间
整地方式:一般平缓之地,最好全面开垦,翻耕深度约30厘米,地形复杂,也可挖单株栽植穴。每穴施充分腐熟的农家厩肥10公斤、竹园四周要开深沟,以利排水防涝。 造林密度:按株行距3-4米挖穴(每亩50-75株),穴长60-80厘米,宽40-50厘米左右。 造林时间:雷竹移栽时间宜早春或梅雨季节及冬季10月至12月进行,移栽的种竹应以1年至2年生、胸径在3厘米至4厘米、生长健壮、分枝较低、枝叶茂盛无病虫富的为最好。竹种来鞭为20厘米,去鞭为40厘米,且带土挖出包扎好。 栽植方式:种植时应来鞭与来鞭、去鞭与去鞭方向一致。栽植应浅栽深埋,竹鞭平放,深度为20厘米至25厘米,浇足定根水并培土。新建雷竹园经两、三年管理,即可成园。 幼林管理: 1.及时补植:若母竹栽植后出现死亡,应及时补植。 2.水分管理:新栽竹林如遇久旱不雨、土壤干燥,要适时适量浇水灌溉。而当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时,必须及时排水。 3.除草松土:在新造竹林郁闭前,每年应除草松土3次,第一次在5-6月份,深翻25厘米左右,将表土翻入底层,底土翻到表层,第二次在9-10月份,在有鞭部位,锄深15厘米左右,第三次在2月份,以浅松为好。以上除草松土可与施肥结合进行。 4.合理施肥:1年中施肥3次,时间是2月、6月、9月。当年每株母竹可施化肥50-150克,人粪尿5-10公斤。先将化肥用水冲稀,然后直接浇灌在竹蔸附近,以利鞭根吸收。冬季宜施缓效的有机肥。 5.合理挖笋:新造林当年出笋尽量不留或留养少量的壮笋培养木竹。造林后的第2年也应合理疏除弱笋,要留远挖近、留强挖弱、留稀挖密。这样,可以提高母竹质量,促进地下竹鞭生长。 6.护竹留笋:新竹栽植后由于尚未扎根,要及时加以加固,并防止牲畜践踏破坏;笋期要特别看护,不准进入林地挖笋。第1年出笋,每株母竹留养1-2株健壮的笋培育新母竹,其他笋应及时疏去。留养的新竹应及时钩梢,砍去1/4的竹梢,以减少水分蒸发,防止风雪危害。 7.合理套种:新造的竹林在未成林郁闭前均可以实行竹农间作,以耕代抚,这是一种抚育幼林的好办法,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有利于保持水土;防止杂草竞争,减少病虫为害;既可增加农作物收入,又能促进新竹生长。间种作物要选择很少与竹林生长争肥、争水和攀绕竹株的品种,最好是豆科植物、绿肥和油菜等。间作物收获时,把秸秆留于林地耕入土中,以增加林地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能力。 成林管理: 1.覆盖增温保温:覆盖材料可用竹叶、谷壳、稻草等,一般现在用的较多的是双层覆盖法,即下层采用竹叶、稻草、新鲜猪牛肥等发热增温材料,上层为木屑、谷壳等保温材料。覆盖选择在连续降雨2-3天后土壤湿度较大时进行,若天气干旱,覆盖前每亩用20-25公斤尿素与水混合泼浇,使林地湿润。覆盖前首先在竹林周围每隔1-2米打下长50厘米长的小木桩或竹桩,地上部分留35厘米,用塑料绳在桩地上部分30厘米处将竹林围成一圈,再用塑料薄膜或编织袋沿绳将竹林围住,最后盖发热保温材料。覆盖厚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上下各15厘米。覆盖后的地表温度可达10℃以上,并且可以保持2个月以上,在肥水条件适宜的情况下,30-40天即开始出笋,覆盖后可用温度计测定,达到雷竹出笋的起点温度即可,达不到可再加覆盖物。覆盖的最佳时间为12月上旬至中旬,因为此时覆盖的竹林一般在春节前后出笋,价格较高。竹园覆盖后,竹鞭的鞭芽全部分化为竹笋,消耗了母体大量营养。因此,覆盖的竹园应该轮作,并注意留养母竹,以恢复母竹的再生能力和增强母体抗逆能力。竹园覆盖1-2年后,应该间歇2年,进行轮换,以恢复林地生产力。 2.水份管理:一般竹林一年应浇2次水,8-9月份笋芽分化期,此时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土壤易干旱缺水,应灌透一次水,使雷竹在生产冬季出笋;12月至翌年2月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覆盖前必须进行人工浇灌,浇水量每亩至少15吨。 3.施肥:一年分四次肥,第1次施肥在5月底6月初,每亩施尿素50公斤,厩肥1000公斤,先撒于地表,然后结合松土,深翻入土。这次施肥以速效肥为主,施厩肥等有机肥要经过腐熟,以迅速补充竹林养分,恢复竹林生长,促进提早行鞭;第2次施肥在8月底9初,每亩以复合肥100公斤,冲水5000公斤浇施,或撒于地表,再进行浇水,以低浓度液肥缓减旱情,并使竹林充分吸收,促进笋芽提早分化;第3次施肥在10月底11月初,每亩施厩肥4000公斤,浅翻入土,这次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保持土壤疏松湿润,提高地温,促进笋体膨大。为早出高产打下基础;第4次施肥在12月中旬覆盖保温时进行,每亩施尿素 60公斤,冲水15-25吨,浇透竹林,这次施速效氮肥,目的在于促进竹笋出土,提高产量。 4.挖笋养竹:一般在覆盖40天后就可挖笋,人在覆盖物上走过,如脚下有顶硬的感觉,就可拨开覆盖物,挖出竹笋,将土回盖原处,再盖好覆盖物。预计挖笋过半时,就可减少覆盖物的厚度,或全部撤除覆盖物,以降低土层温度和湿度,延迟竹笋出土期,便于留养母竹。撤下的覆盖物可堆成一堆,翌年再用,如覆盖物已腐烂,可在5-6月松土时作有机肥施入竹林,采用早笋技术后,雷竹可提早出笋2个月左右,产笋高峰期不宜留养母竹,应在出笋后期合理留养,或成条块状地提早除去部分林地覆盖物,保留部分竹笋,待气温回升时留养母竹。一般每亩留养150-200株。留养母竹较早的,要采取套尼龙袋或在周围覆盖竹叶、稻草等措施防霜冻或低温危害,保护留养母竹。 5.加土:有条件的地方,可每年加一些客土,加土时间以冬季11-12月为好,可与施有机肥结合进行,每亩加土15-25吨。 6.合理砍伐:雷竹的立竹密度以每亩600株为宜,每年每亩留养150株母竹,1-3年的竹株正是壮龄阶段,生理代谢旺盛,抽鞭发笋力强,是竹林更新发展的基础,不能砍伐。1-3年生的母竹应占70%以上,六年以上的老竹应删去更新。砍伐竹的季节以6月份最好,可结合松土连竹蔸一起挖去。 7.适当整枝:整枝应在6月新竹展枝后进行。每株留枝数不少于8-12盘为宜。 8.病虫害防治:雷竹的主要病虫害有煤污病、蚜虫、介壳虫和竹螟。蚜虫可用50%乐果乳剂1000倍至2000倍液喷杀;蚣壳虫可用人工抹杀或TTW乳剂1000倍液,在幼介期喷杀;竹螟可采取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只要对上述3种虫害进行了防治,煤污病也就得到了控制。
11. 雷竹的生长环境是什么
1、土壤
雷竹喜欢湿润温暖的气候,喜阳光充足、土壤深厚肥沃的地块,种植土壤要求PH值4.5-7.0左右,乌沙土、沙质壤土种植效果较好。
2、选种
种植雷竹需要选1~2年的树苗,胸径6~12厘米,无病虫害的健壮植株,没有开花的母竹移栽效果最好。定植密度2.5m×3m,穴底要平整,施底肥,填充大约10厘米厚的土壤,把种苗种上,覆土后浇透水,种植宜浅不宜深。
3、施肥
雷竹喜肥,种植养护的时候注意施肥,栽种时施足农家肥作底肥,切忌在穴内施较多的尿素、复合肥及浓畜肥,施用稀薄肥效果最好。
4、病虫害
雷竹常见的虫害有蚜虫、竹螟、竹小蜂、金针虫,病害有竹秆锈病、竹丛枝病。竹秆锈病一般在夏季、冬季高发,如果植株出现黄色的病菌,就要加强抚育管理,清除林内重病竹,喷洒相应的药剂。蚜虫的高发期在早春,如果出现虫害就用用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喷洒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