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面花图片大全图片(老虎面塑图片大全)
1. 老虎面塑图片大全
主要材料:面粉 制作步骤:
1.用少量35度水化开酵母,到入面粉中,水一定要慢慢加入,和成比较硬的面,发效至2倍大小
2.面团排气,分成30克,揉光滑
3.用剪刀剪出均匀的刺,黑芝麻做眼睛
4.做好醒15分钟,上气后蒸15分钟就好了 制作方法 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米类、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制作花馍花饰时,有时用米类、豆类等粘贴而成,有时用食用色素上色而成。花饰内涵丰富,色彩鲜艳,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夸张变体,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可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表达对祖先的祭祀、长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逢年过节,老人过寿,小孩满月、过岁,婚丧嫁娶或献奠祖先,在农村有制作花馍(也叫面花)作为赠送礼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乡俗。 花馍是汉族民间面塑品,也称“面花” 。闻喜花馍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汉族传统名点,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花馍同样以美味著名。 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在2012举办的“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上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 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如春节蒸大馒、枣花 、元宝人 、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 ;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 巧饽饽 ) , 形如石榴、桃、虎 狮 、鱼 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 ;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 ;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时和用途有各种形式。
2. 老虎面塑图片大全大图
老虎馍,肯定与老虎有关,自然还是馍的一种。不过,老虎与馍,两种称谓在一起,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甚至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了。
通过当地的宣传,我才清楚,陕西省的渭南、合阳、华县一带结婚新娘身上挂老虎馍的习俗。为什么结婚的时候会挂老虎馍呢?原来,这源于氏族社会的图腾是虎,虎虎生威,新娘身上挂上老虎馍,象征着对女权的保护。这是当地汉族群众婚姻风俗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迎新前,男方的舅舅家蒸一对老虎馍(馒头),用红头号强拴在一直,新娘一到,就把老虎馍挂在她的脖子上,进门后取下,由新娘新娘分吃,表示两人同欢。公老虎馍额头上印一“王”字;母老虎馆藏额上印一对飞鸟。老虎脖子前还有一只小老虎,意为祝愿新人早得贵子。
陕西渭南这一带,人们习惯把制作花馍叫做“捏花馍”或“蒸花馍”,其实一般花馍是要先捏出来再蒸熟才算是完成一个制作过程。老虎馍是花馍中的一种。
老虎馍的制作工序则需要三步来完成:第一步首先用掺上各种颜料的面把那些薄如纸片和细如线绳的小花饰捏在细竹签上,经蒸熟后把它们晾干以备用。第二步是捏制老虎的鼻子、眼睛、眉毛、头颅、身躯和尾巴,这些东西则要用发酵过的面来捏,捏好后还需要醒好,然后上笼蒸熟,出笼晾凉后就能备用。第三步是用竹签把老虎各部插接起来后再把它的五官涂上颜色,在它的躯体上画出纹路,最后把先前制作好的小花饰插满组装好的老虎身上就算彻底完成。
“老虎馍”之所以好看定是来自制作者对老虎形象的灵性理解和心手合一的恣意塑造:她通过对面粉材料在和、醒、蒸等制作环节上颇具经验的掌控,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她心中那个粗壮、敦实和饱满的老虎身躯;通过对老虎眼睛、鼻子、眉毛和胡须的夸张处理,使老虎的面相符合她所要表达的那种憨态可掬,惹人喜爱的神情;通过对“老虎馍”的大胆施色和精心组装,使最终完成的“老虎馍”看上去粗中有细、拙中见巧,既精美又华丽。
制作“老虎馍”是既费工又需要高超手艺的活计,试想能有这么高超的水平,捏出如此精美花馍者非富有捏花馍经验之人莫属。
3. 老虎面塑图片大全集
小老虎花馍的做法1.将所有材料放入面包机2.启动和面程序。我用了四个和面程序3.放在温暖处发酵至两倍大小。
4.发酵好的面团拿出来排气5.取540G面团搓成长条,两端压扁,在一端切出五刀6.再在每份上再切两刀,每三条捏在一起,形成六份7.再把每三条捏在一起,形成老虎的前爪8.把另一端搭在老虎前爪上,这是老虎的背部,用小梳子压出纹路9.另外取35g面团按圆压扁刀切八刀10.再在每份用刀切两刀。每三分捏在一起,这是老虎的鬃毛11.把老虎的鬃毛底部刷少许水,安装在老虎的身体前端12.再取50g面团,搓长条两端按扁。每端各切三刀,弯成U型,作为老虎的后爪13.把老虎的后爪沾水安装在老虎尾端最底部。背上装尾巴(尾巴取一小团面团搓细长条,用剪刀剪出碎边)
14.然后,取85G面团搓成圆形,中间用梳子向内压一道齿印,做老虎的头15.另取一小团15G搓成短条,用刀切开一端一分为二,作为鼻子16.将鼻子沾水装在头部。鼻头用筷子戳两个小洞。取两个小面团搓成圈,安装在鼻子下面,圈内嵌上黑豆作为眼睛17.把鼻子上面用剪刀剪出碎鬃毛18.再取小团面搓圆压扁,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半圆19.把半圆捏拢,形成老虎的耳朵20.装上耳朵,把老虎嘴巴上嵌两粒南瓜籽作为老虎牙齿21.把老虎面部用梳子压出齿印22.小老虎就做好了,刷上蛋液,把生胚静置醒发30分钟(各地温差不同,请酌情考量醒发时间)
23.小老虎上锅大火蒸20分钟24.蒸好的老虎,再次刷上蛋液,入烤箱,上下火180度,烤15分钟,上色即可25.成品。
4. 面塑小老虎的简单制作
主要材料:面粉
制作步骤:
1.用少量35度水化开酵母,到入面粉中,水一定要慢慢加入,和成比较硬的面,发效至2倍大小
2.面团排气,分成30克,揉光滑
3.用剪刀剪出均匀的刺,黑芝麻做眼睛
4.做好醒15分钟,上气后蒸15分钟就好了
制作方法
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米类、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制作花馍花饰时,有时用米类、豆类等粘贴而成,有时用食用色素上色而成。花饰内涵丰富,色彩鲜艳,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夸张变体,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可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表达对祖先的祭祀、长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逢年过节,老人过寿,小孩满月、过岁,婚丧嫁娶或献奠祖先,在农村有制作花馍(也叫面花)作为赠送礼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乡俗。
花馍是汉族民间面塑品,也称“面花” 。闻喜花馍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汉族传统名点,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花馍同样以美味著名。 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在2012举办的“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上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
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如春节蒸大馒、枣花 、元宝人 、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 ;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 巧饽饽 ) , 形如石榴、桃、虎 狮 、鱼 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 ;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 ;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时和用途有各种形式。
5. 简单的面塑老虎
市博物馆,春节假期,1月26日至2月1日闭馆,2月2日(正月初二/周三)开馆。开馆时间为9∶00—17∶00(16∶00停止入馆)。
欢度新春佳节,“虎虎生福——壬寅(虎年)新春生肖文物联展”将在市博物馆一层临展厅亮相,展览时间为2月2日至2月28日。
市博物馆将馆藏文物中与虎文化有关的文物进行全面梳理,挑选出木版年画、麦秆画、砖雕、金丝彩嵌、布艺、面塑、拓片、剪纸、印染、泥塑等12个非遗项目制作与虎有关非遗作品集体出境,烘托出浓郁的节日氛围。
同时,相约虎年“虎年话虎”线上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截至时间为1月31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详询临汾市博物馆。
6. 面做的老虎图片
哼虎和猫头鹰不是一种鸟类。
猫头鹰眼周的羽毛呈辐射状,细羽的排列形成脸盘,面形似猫,因此得名为猫头鹰。它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猫头鹰的雌鸟体形一般较雄鸟为大。头大而宽,嘴短,侧扁而强壮,先端钩曲,嘴基没有蜡膜,而且多被硬羽所掩盖。与很多肉食动物一样,猫头鹰的眼睛位于面部的正前方,这让它们在捕猎过程中拥有出色的深度感知能力,尤其是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下。
7. 老虎面具图片大全大图
1.在硬纸上画一个大的椭圆形。
2.在中间添加鼻子。
3.画出鼻子两侧。
4.用两条斜线,画出脸颊。
5.画两只耳朵。
6.在脸部和颈部添加三角形。
7.画两只眼睛和一张嘴。
8.画出两侧的胡须。
9.涂上颜色。如果要做戴在脸上的面具,你可以剪掉头部以外的部分,在眼部抠出洞,在脸部两边系绳,套在耳朵上就可了。
8. 老虎面塑图片大全高清
1.许营西瓜
许营西瓜是山东省聊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营镇的特产。许营西瓜凭着个大皮薄、质脆瓤红、糖度高的品质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等全国各地。许营西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许营镇由于土壤含矿物质丰富,适于西瓜生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种植西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西瓜个大、皮薄、质脆、瓤红、
2.魏氏熏鸡
被老舍先生誉为“聊城铁公鸡”的魏氏熏鸡,是北关魏永泰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创制,迄今已有180余年的历史。当时聊城紧靠运河,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为便于扒鸡运销外地,魏家扒鸡店研制成这种能够长时期保存的熏鸡,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二月成批制作,供全年销售。魏氏熏鸡选料精良,制作精细。熏鸡选用外型丰……
3.郭氏米酒
东昌府区沙镇镇黄屯村具有千年传承历史的郭氏米酒酿造工艺,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座石碑道出千年风采在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镇的黄屯村,有一座立于1900年的家族碑,虽然经历了百年的沧桑,但上面的文字依然清晰看见。碑碣楹联:“子孙振振远绍汾阳传一脉,岁月悠悠当论伏生恰同年”,灼灼有声的碑文翔实记录了……
4.东昌泥塑
东昌府区供奉的“神”多数是泥做的,这促使当地产生了很多造诣高超的泥塑艺人。从各种人物到飞禽走兽都能在泥塑艺人的手里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东昌泥塑也以造型优美、古朴典雅、栩栩如生等特点为群众喜爱。工艺考究,制作精细聊城人对外常说一句话:聊城有三宝,铁塔、古楼、玉皇皋。这玉皇皋是座道观,现在已不复存在,但……
5.茌平黑陶
从河间田畔,从10000年前就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它经历了仰韶文化的彩陶、距今7000多年的余姚河姆渡文化的原始黑陶,其制作工艺在距今4000多年前达到了中国制陶的巅峰状态。代表这一最高成就的正是茌平黑陶。它是古代艺术的凝聚物,蕴含着古代先民的智慧、情感和技巧。 1928年4月,考古学家吴金鼎……
6.东昌府木版年画
山东省的东昌府与杨家埠,并称为山东的两大民间画市,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很早就享誉全国。其中,东昌府木版年画属于阳谷县张秋年画支流,取材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耕织图、小渔家乐、戏曲故事和福禄吉庆等。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东昌木版年画的生产已有近300年历……
7.武大郎烧饼
武大郎烧饼,鲁西名吃。始源于北宋景佑年间。始称“炊饼”,后改称“武大郎烧饼”。因在《水浒传》《1》两部古典名著中均有描述而名扬四海。武大郎烧饼金黄酥香,造型美观,诱人食欲。多年来,经过历代厨师们的不断创新与改进,使之成为做工精细,香脆可口,便于携带,馈赠亲友之佳品。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的一种风味小吃,……
8.龙凤双腿
龙凤双腿是中国菜系鲁菜菜系中很有特色的菜式之一,龙凤双腿以鸡胸脯肉为主要材料。系高档宴会中的一款名菜。【菜名】龙凤双腿 【所属菜系】 鲁菜 【特点】 色泽金黄,外焦里嫩,口味鲜美,状如鸡腿,系高档宴会中的一款名菜。制作材料 主料:鸡胸脯肉250克、对虾250克、猪网油400克。 辅料:大葱……
9.聊城毛笔
聊城毛笔制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中叶境内有制笔工人1000余。清代第一个状元傅以渐进京会试,即选用聊城上等毛笔。康熙皇帝曾用聊城毛笔撰文赋诗,并为光岳楼题写“神光钟暎”匾额,足见聊城毛笔在当时已享有盛名。聊城所产毛笔有200余种,大小不一。按规格区分有毫长最大的“抓笔”,可写3尺大字;也有可写豆粒……
10.朗庄面塑
相传面塑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群雄割据,战火四起,遍地狼烟。尤其野狼经常 朗庄面出没伤人,人们为拯救人类,用面塑老虎镇宅驱狼消灾。后被延续为吉祥信物,流传至今。 冠县朗庄面塑,构思独特,造型朴实,取材广泛,成品通过商贩远销省内外。《中国画报》曾做专门介绍。朗庄面塑造型简练夸张,多为半浮雕式,经过蒸……
9. 面塑动物图片大全
先将桔红色的面揉成光滑的面团。
2.
用手将面团捏成逗号的形状,当作小狗的头,尖的一端当作小狗的嘴。
3.
用小刀在嘴处刻一刀,将嘴分成两片嘴。
4.
用白色团两个小球,粘在头的中间,当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