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卉文化的理解(对花文化的认识)
1. 对花文化的认识
1、插花艺术具有美化生活环境、烘托气氛的作用
插花艺术作为花卉重要的应用方式,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室、商业空间、宾馆饭店、会议室、病房等场所,插花作品起着越来越大的美化作用。
2、插花艺术具有传递情感,增进友谊的作用
鲜花不仅是美的象征,还是情感的传递者,千百年来人们对花赋予了各种美好的意义,在社交礼仪活动中,花为人们传递着各种情感、友谊。因此,在欢庆佳节,祝贺生日、探亲访友、看望病人时,鲜花已成为人们首选的最时尚、最浪漫的礼物。
3、插花艺术具有陶冶情操、提高艺术品位的作用
插花艺术的美不仅体现在形式美上,还体现在意境美上。一个插花创作者为使自己的作品更具内涵,更具感染力,必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艺术水平,以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而一个插花欣赏者也是不但要欣赏其形式美,更要欣赏其意境美,这就要求不断了解花文化,提高艺术修养。
4、插花艺术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花卉是农产品中增值效益较高的产品,插花艺术史展示花卉、提升花卉价值、扩大花卉生产的最好方式。花店业是我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带动了我国花卉种植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产地,鲜切花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2. 对花文化的认识有哪些
阳明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
阳明是从认识的根源出发,即从人类认知的基础来看待心物关系。
反过来讲,如果全体人类从未见过花这种物,花这种物也就不会进入人类心(意识)的范围,也就不会有对花这种物的认识、继而产生知识,不会有花这种物所衍生的各种文化,当然,更不会有人来问相关花这种物的问题。
人类对外部世界某物(对象)的认识,是从感官开始的,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辨别滋味、身体感知冷热软硬等,感官获取的信息汇集,在个体生命统觉的处理下,以“意(识)”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一切认识的根本,也是知识、文化产生的根源。
意指向的对象即意向对象,并不是独立于主观(心)之外的客观物,而是客观物被人类感官投射到心(意识)中的映像。
如果人类认识的只是客观物在心中的映像的话,但并不是说这个映像就可以完全被主观(心)决定。由上述“意”的结构可以看出,这个映像是心(主观)和客观物在意向活动中共同构成的,既有主观的成分又有客观的成分,因此,“认识”是一个主客共构的过程,并不否认客观物的存在,客观为主观提供散殊的素材、内容,主观为客观提供意义、价值等认知。这就好像两人晚上一起看天上的月亮,月亮是客观的,因此两人都能看到,并可以对其进行讨论和交流,但月亮在两个人心(意识)中的呈现却是主观的,会有不同,假设其中一位是诗人,那么月亮会呈现出诗意,如果另一位是音乐家,那么呈现出的则可能是优美的旋律。
心学不是什么“唯心主义”,不是要去强调意识第一性:意识决定存在。
既然认识的对象是客观物在心中的映像,那么这个映像(物)自然不在心(意识)之外,映像(物)的性质、意义、价值等(理)自然也不在心外,故而说“理不在心外”、“物不在心外”,用更强硬直接的表达就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3. 什么是花文化
2015年初,花点时间的创始人朱月怡说:“我有一个项目,想做一个年轻人的鲜花品牌”。
自此花点时间品牌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入“花海”世界,先是创新构建鲜花B2C网络零售营销模式,启用冷仓+冷链运输解决花材损耗大,保鲜难等痛点,给消费者带来全新购花体验,之后又启动了线下花店的业务布局,帮助更多创业者寻找到事业腾飞的舞台。
4. 关于花的传统文化
01、梅花: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中国历代文人志士爱梅、颂梅者极多。
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有关梅的传说故事、梅的美好寓意在我国流传深远,应用极广。
02、竹:
竹青翠挺拨,奇姿出众。每当寒露突降,百草枯零时,竹却能临霜而不凋,可谓四时长茂。
竹竿节节挺拨,有拨节发叶、蓬勃向上之势,受到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性格坚贞,志高万丈的高风亮节,和虚心向上,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
它与梅、兰、菊、松一样,即有出众的奇姿,更有高尚的品格而深受文人志士的偏爱,被择入“岁塞三友”和“四君子”之列。历史上许多文人爱为它们赋诗、投墨,予以赞美。
在民间传统中有用放爆竹以除旧迎新、除邪恶报平安的习俗。所以竹在中国的装饰绘画上亦被作为平安吉祥的象征。
03、松:
松树的丰姿雄态醉人千古。它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常青树。不管冰冻风寒,依然苍茏茂郁。人们赋予它意志刚强,坚贞不屈的品格,与竹、梅一起比作“岁寒三友”,而予以敬重。民间更爱它的常青不老,在传统装饰中它是长寿的代表。
04、兰花:
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着称的花卉。它幽香清远,一枝在室,满屋飘香。古人赞曰:“兰之香,盖一国”,故有“国香”的别称。
兰的叶终年常绿,它多而不乱,仰俯自如,姿态端秀、别具神韵。中国自古以来对兰花就有看叶胜看花之说。它的花素而不艳,亭亭玉立。
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古今名人对它品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
05、水仙:
水仙冰肌玉骨,清秀优雅,仪态超俗,雅称“凌波仙子”。水仙开花于新春佳节之际,被视为新岁之瑞兆,也是吉祥之花。
06、菊花:
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中国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征视为国萃受人爱重,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
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代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古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如菊花与喜鹊组合表示“举家欢乐”;菊花与松树组合为“益寿延年”等,在民间应用极广。
07、玫瑰:
玫瑰形似蔷薇,是蔷薇与月季的姐妹花,被誉为蔷薇园三杰,为世界上最普遍、最流行的花卉。它浓郁的芳香,娇丽的花色让人流连。诗人赞美它的浓香丽色,宗教、神话上它又是美丽、高贵的象征。
08、莲花:
莲花在佛教上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是孕育灵魂之处。佛身多置于莲花之上,所以佛座亦称莲座。历代诗人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把莲花喻为君子,给以圣洁的形象。
莲花亦称荷花。它那一茎双花的并蒂莲,是人寿年丰的预兆和纯真爱情的象征。在百花中它是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莲花以它那美、爱、长寿、圣洁的综合象征成为中国人喜爱的名花,因此常藉与“连”同音组合在传统的吉祥图案中。
09、萱草:
萱草又称黄花菜。其叶丛生,粗看像兰叶,花朵状如漏斗。品种亦多。母株开花六至九朵,千姿百态。
中国历代诗人的眼中把萱草看作使人忘忧消愁、怡养心情的花卉。因此萱草又称“忘忧草”。
10、牡丹:
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它端丽妩媚,雍容华贵,兼有色、香、韵三者之美,让人倾倒。历史上不少诗人为它作诗赞美。如唐诗赞它:“佳名唤作百花王”。又宋词“爱莲说”中写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名句流传至名。“百花之王”、“富贵花”亦因之成了赞美牡丹的别号。
唐朝人更爱牡丹,曾在牡丹花开季节,举行牡丹盛会,长安人倾城而出,如醉似狂。宫中亦爱重牡丹,诗人李正封赞它为“国色”、“天香”,唐皇极为赞赏。“国色天香”亦从此成了牡丹的又一雅号。牡丹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
5. 谈谈对花文化的认识
在麻将的某些打法中有一些牌称为“花牌”,抓到这些牌后放到一旁再抓一张牌。虽然花牌不成为胡牌中的牌,但是每个花牌计一番,胡牌后增加收益。
在国家标准麻将中,花牌包括“春夏秋冬梅兰竹菊”各一张,共8张。在福建麻将中,花牌包括“春夏秋冬梅兰竹菊”各一张和“东南西北中发白”各4张,共36张。在四川麻将、河北麻将等打法中没有花牌。
从花牌的牌面图案设计来考量,不难发现,其实麻将牌中的每一张牌的图案都是有某种寓意,暗含了某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人们通常采用梅、兰、竹、菊为图案。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被人称为“四君子”。“梅”表示高洁傲岸,“兰”代表幽雅空灵,“竹”象征虚心有节,“菊”则暗示冷艳清贞,表现了人们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也是对某种审美人格境界的向往,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而“中、发、白”3张牌就寓意着“中正”“发达”“纯洁”之意。事实上,与其说这些图案是源于设计者的聪明智慧,不如说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学思想的自然流露和表达。
6. 关于花的文化
1、像花朵、锦绣汇聚在一起。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西游记》九四回:“只见那三宫皇后,六院嫔妃,引领着公主,都在昭阳宫谈笑。真个是花团锦簇!”
2、《儒林外史》三回:“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亦作“花攒锦簇”。明.无名氏《贺元宵》二折:“说元宵佳节时俗,喜鳌山高接云衢,盖的来花攒锦簇,有千般像生人物。”亦作“花簇锦攒。
7. 花的文化内涵
每一种草都会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活出属于自己的自信和光彩。每一朵炫目的花,花期一过,最终都会回归“草”的形象,会枯萎凋谢。 重要句子的一般性特点:
1、内容上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 社科文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自然类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事理的句子;文学类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位置:往往处于文首或文末。
2、结构上,串联文章的句子 能够彰显出文章脉络层次的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承上启下)、脉络句。
3、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 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比喻)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变式句)。
4、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 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8. 花文化的概念和内容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让孩子接触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和精华,作为启蒙教育的方式之一,很有必要。但是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传统文化只能是作为孩子的课外读物,不能象主课那样抓得那么紧,看得那么重。
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适合孩子去接触,只能有选择性地,符合这个年龄段能听得懂,讲得清楚的内容,让孩子去学习。在哺导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重在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以致用,千万不能死搬硬套,死记硬背。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这个人生的起跑线上,让他们接受充满教育意义的,具有正能量的传统文化,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首先让孩子接受传统的道德,传统的礼仪至关重要。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就能体会到讲道德,讲文明,讲信用,讲礼貌,懂得如何尊重老师,尊重父母和其他长辈。
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更加勤奋学习,刻苦读书。能更加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把传统文化中那些经典的格言,那些励志的故事,化为行动上的品质,化为学习上的动力,这才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