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配石太湖石(太湖石配什么树)
1. 太湖石配什么树
湖石、胶水、凿石用具、錾子或平口锤、锯子、尖头锤等等
步骤/方法
(一)性状
太湖石又名湖石,是石灰岩在水的长期冲刷和溶蚀下形成的。有灰白、浅灰、灰黑等色,以纯白色为最佳。石料质地坚硬,质地稍有脆性,能少量吸水。线条柔曲圆浑,石面皴纹起伏回转,宛约多变,石上还有许多奇态异形的洞穴,洞窝层层相套,玲珑剔透,称谓弹子窝。明代文震亨著《长物志·水石篇》中对太湖石这样描述:“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为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在山上者名旱石,枯而不润,赝作弹窝,若历年岁久,斧痕已尽,亦为雅观。吴中所尚假山,皆用此石。又有小石久沉湖中,渔人纲得之,与灵璧、英石亦颇相类,第声不清响。”
太湖石是我国江南园林中的重要石材,亦可用作盆景和大型树木的配石。太湖石产于江苏太湖、安徽巢湖及其他石灰岩地区,以太湖西洞庭所产为最佳。
(二)选料
太湖石一般都为百斤以上的大石,最大者可达数米长,也有小者如拳大,但此类小型的较少。选用太湖石,主要看其自然形态是否符合造型的需要,因太湖石质地较硬,不易作加工修饰,故选材与造型须大小接近一致。此外,还应注意石料的色彩统一相似。
(三)加工
太湖石的加工,应先将选好的石料根据表现题材和造型需要进行锯截。锯前应细心观察以确定山石的正面和峰头用料,保留优美精华部分,弃其芜劣不足之处,然后划出锯截线,用切石机进行切割。如有少许不平之处也可用钢錾子慢慢轻錾,小块的可用砂轮打磨。
这是太湖石加工的主要步骤,必须认真细心进行。锯截尽量一次锯平,一旦锯歪了,再重新锯截就困难了。太湖石与其他硬质石料有所不同,它的特点是涡洞相套,皴纹纵横,石面柔曲圆润,玲珑多窍,缺少挺拔峻峭的形态气势,故加工时可让主峰略带倾斜,配峰与其成遥相呼应之态,来增强洞壑景观、峭壁耸立之意境。太湖石一般多利用其自然皴纹,不作雕凿加工。但如遇某部分石面纹理不理想时,可用强酸浸泡石面。几分钟后再用水冲
洗净,可出现一些形态自然的皴纹和洞穴,以增加观赏效果。
太湖石的山坡造型,有自然坡型和平板坡形两种,前者选取形态圆浑自然的石块锯平底部,后者则把石料两面都锯平。两种坡形须以自然坡形为主。
(四)布局
太湖石盆景的常见布局式样有独立式、偏重式和开合式。
布局中须处理好疏密关系,注意留出空白,以增加虚实旷阔意境。
太湖石盆景的用盆,宜选用较厚实的浅口凿石
觉得有用点个赞吧
2. 太湖石还有什么石
灵璧石,此石为安徽省灵璧县特产,以滑如凝脂,褶皱缠结而出众。
《云林石谱》:灵璧石在土中,随其大小具体而生,或成物状,或成峰峦,其状颇有婉转之势。
总得来说,灵璧格高韵雅,奇美可人,乾隆甚至将其誉为'天下第一石'。
昆石,产自马鞍山,又名玲珑石,以此形容其嶙峋冰清,体态飘逸。
元代张雨《得昆山石》诗云:昆邱尺璧惊人眼,眼底都无蒿华苍。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
昆石窈窕玲珑,窍孔遍布,在奇石收藏中举足轻重。
3. 太湖石与松树配
竹子自古作为刚直、真挚和虚心等美德的象征。它翠绿能傲霜,强劲而又清秀,且有潇洒的风姿,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用竹类作盆景,既可观叶,又可观竿,还可观其姿。将盆景竹放在明窗净几间作清供,除可赏心悦目外,还如同徜徉于茂林修竹之中,听碎叶细雨,看倩影婆娑,领略山林野趣。 适合盆景的竹类很多,丛生性竹类有:凤尾竹、米竹、佛肚竹、青皮竹、小琴丝竹等小型竹子,用来制作盆景,要多疏枝。而散生性竹类,都是大型竹子,如刚竹、淡竹、水竹、斑竹等,用来制作盆景,要进行人工矮化处理,才适合盆景的竹类很多,丛生性竹类有:凤尾竹、米竹、佛肚竹、青皮竹、小琴丝竹等小型竹子,用来制作盆景,要多疏枝。而散生性竹类,都是大型竹子,如刚竹、淡竹、水竹、斑竹等,用来制作盆景,要进行人工矮化处理,才能“缩龙成寸”于盆中。()竹类盆景制作方法是: 一、当笋子长到’"厘米左右时,用清洁的镊子,小心慎重地把笋箨从箨环上剥去。不要在中午气温高时剥,要掌握生长旺盛时多剥,早期、晚期少剥,弱的笋子慢点剥,笋子在晚上生长快,要及时剥,同次只剥1-2张箨叶。 二、当竹笋生长出’"厘米左右时,减少浇水,抑制长高,使竹笋及早发出枝叶,从而达到矮化的目的。竹类盆景的栽培,一般在#月)%月间的阴天,在竹林中,选择竹鞭较浅,发育又好的’年)!年生竹子,作为种苗。在挖掘时,要从竹杆与老杆基的连结处截断,连同竹笋芽一起挖出,并注意少伤根毛,多带泥土。栽前要进行修剪,如系散生类大型竹,将竹杆齐上剪去,保留笋芽;而丛生类的小型竹子,则要多疏枝,并适当去叶,以利成活。盆上用腐烂的竹叶土加等量粗沙栽植为好,也可用酸性腐殖土配粗沙栽培。栽时不宜过深,可先栽于泥盆中,栽后置于阴处和保持环境湿润,经常喷水,就会成活,当笋芽生长成竹杆后,再移于浅的宜兴盆中定植。定植前要根据竹株多少、大小、姿态和不同的布局来进行修剪。在布局上,应注意主次分明,高低相宜,疏密得当,切忌平均一律。最后布青苔放摆件,一盆可观的竹类盆景就制作成功了。 竹类盆景宜置于温暖、湿润、背风、透光的地方,夏季不可曝晒,冬季丛生性竹类不耐寒,要入室内越冬。而散生性竹类耐寒可在室外越冬。竹类盆景如养护不当,会引起盆竹的变态和生长不良。竹类虽喜湿性土壤,但不能渍水。春夏新竹生长旺盛期应减少浇水,可使竹杆矮化。每年5月--8月,施1次2-次稀薄的腐熟豆饼肥水,并注意夏季炎热天气的养护,就能经常保持竹叶的新鲜翠绿。每隔2年-3年于3月-4月间换盆一次,除去部分旧根和宿土,培上新土。竹类萌发和生长较快,平时要注意修剪,才能保持姿态优美,每年,月)-月间,当新竹生长完成,再行更新与造型修剪。以后再出新笋,要立即除去。只要平时稍加细心养护,一盆竹景就可供长期观赏。 (二)取材与培育措施 人工繁殖:竹类的繁殖通常采取母竹移植、竹兜栽植、埋鞭、笋栽等无性繁殖法,也可用种子育苗繁殖。母竹移植的时间以春季2~3月为好,选择2~3年生的健壮竹母,连同鞭根挖起,母竹留枝2~3盘,余均砍去,栽于温暖湿润、土层深厚疏松之地,或上泥盆培植。 竹兜栽植:选用1~2年生的健壮竹母,在离地面15~20厘米处截断竹秆,将竹兜挖起,包装好进行移植,此法运输方便,水分蒸发少,竹兜、鞭根不易损伤和失水,栽后易于笋发成竹。所出新竹也较细小,盆栽较为适宜。 制作竹类盆景,大、中型竹种在鞭根、竹兜栽植后,可采取剥箨法使之矮化。剥箨法即在竹笋出土后,高达10厘米左右时,进行剥箨手术处理,小心把笋箨(即笋壳)从箨环上剥去,在生长旺盛期剥箨最好,通常以清晨或中午剥箨最为适宜,每次剥去1~2个箨片,剥箨数次即可。通过剥箨措施,使笋期节间分生组织早日停止生长,提前发出枝叶,可达到限制生长、节间变短,竹形矮小的目的。一般经过剥箨处理,可使3米多高的竹子,矮化成30厘米左右的小竹,以适应盆栽观赏的需要。此外,在竹笋生长期,采用控制灌水法,也可抑制高生长,达到矮化的目的。 (三)上盆过程 选盆:竹类宜用釉陶盆或凿石盆,盆不宜深,但也不可过浅,视竹的大小而定。盆形以选用长方形或椭圆形为宜。 用土:竹类栽培以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为好,以利鞭根的发育。盆栽常以腐叶土和沙土混合使用。栽种:以春季为好,上盆时要疏剪枝叶,并尽量保护好根鞭的须根。上盆后,务必注意庇荫和保持盆土湿润,还须常在叶面喷水,以防止竹叶枯卷。 (四)整姿技术 加工:竹类制作盆景,除了人工矮化以外,主要通过修剪与配置来造型,修剪造型宜在新竹长定后进行,一般将过密的枝条或植株进行疏剪,将靠近基部的侧枝剪除,以显出绿竹的萧疏与挺秀。 树形:竹类盆景造型均宜丛植,但一般杆数不宜过多,3~5秆即可。在配置时,务须注意主次分明,高低相宜,疏密得当。在多杆丛植表现竹林风姿时,排列上要有鲜明的节奏感,切忌平均一律。竹类还可配以山石,模拟中国画的"竹石图"。配石常采用峰状的石笋石,以象征"雨后春笋"之意。也可取用玲珑剔透的石料,如太湖石一类。竹类装饰水旱盆景时,可表现水边竹景,别具风味。竹类还可与松树、梅花合植,体现"岁寒三友"画境,但竹子不宜作主体植物,而宜选择矮小的植株作配景用。
4. 怎么选太湖石
鱼缸置景就象制作盆景或点缀园林一样,首先要选择理想的置景材料。一个漂亮的园林,一个高雅的盆景,首先要看奇峰怪石。怪石历来都是艺术家们置景的重要材料,如南方造型小巧的园林、桂林的山水,都离不开奇峰怪石。鱼缸内造景借鉴了这些巧夺天工的手法。
在大自然里,用于鱼缸置景的怪石种类很多,没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审美观点去自行选择。例如南方的笋石、斧辟石、钟乳石、太湖石、珊瑚石、以及五颜六色的卵石、芦管石、岩浆石等等。有了造型奇异、美观理想的怪石,还要配上几株生长茂盛的漂亮水草。这样,在你的面前就会出现一副天然的水底生物图,给你的生活增添极大的乐趣。
1、太湖石
产于江苏省太湖,一般南方的园林多用此堆叠成假山置景。太湖石无尖 棱角,表面较光滑,形状怪异多变,石色一般为灰白色、也偶有色青而黑的。 此石宜作一些大型水族箱置景,种植大型水草,颇有南方苏杭园林的味道。
2、斧辟石
色青灰或黑灰,可开凿成较大的奇峰异岭。显得景色奇伟壮观,再配上几尾游鱼,种上几棵水草,真可谓巧夺天工。此石置景适合于大型鱼缸。
3、石笋石
有灰色和紫褐色两种,质地软中有硬,产于江西、浙江交界处,来源较少,非常珍贵。石笋石造型奇特,细长直立,似雨后春笋,用此石置景,有一派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味道,风趣别致。石料断裂处常有棱角,需打磨光滑后使用,适用于中型鱼缸置景用。
4、珊瑚石
是一种海洋腔肠动物化石,有白色、红色两种,形状怪异,有的象鹿角、有的象一株小树,形态各异、美妙绝伦。珊瑚石适合于小型鱼缸置景。如能得到大株珊瑚,置大型景也别具一格。
5、卵石
是山石经过长期的冲刷而逐渐形成的,光滑而浑圆,大如标盘,小如雀卵,色泽有黑、白、红、紫、黄、灰、褐等色。置出景来五颜六色,十分美丽,尤以南京雨花台的雨花石更为着称于世。适于小型鱼缸置景。
海洋生物的外壳,种类繁多,如大海螺、扇贝等等,形状奇异,造型美观,五彩缤纷,堆叠于水中,就如同在海底世界一样,适用于小型鱼缸置景。
5. 什么是好的太湖石
首先看石品,目前最常见、最受欢迎的要数中国四大名石——太湖石、英石、灵璧石、昆山石,还有戈壁石、阳春孔雀石、潮州蜡石、广西大化石等;其次看色泽,石头是否对光的反应强, 是否有自然感、硬重感、本色感或奇异感,石头经过千万年的沉淀通常呈现古朴稳定的色泽,很有质感;再看石头的润度,是否滑润、手感是否好,如广东的黄蜡石不是蜡却有蜡的光泽,滑润可爱;然后才讲究石头之势,是秀美还是峻立,是富贵还是文雅。 当然,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石头,如名人收藏过的石头、来源特殊的石头如陨石、恐龙蛋化石等,也常常被石头爱好者作为收藏对象,更重要的是追求石头的气韵。 另外,如今的石头造假水平越来越高,一种是造型的造假,卖家很可能通过机器打磨等方法,把原本平淡无奇的石块塑造成或似人或似物的独特形状,因此一定要仔细辨别。
6. 太湖边有什么树
兰花,樱花,花菖蒲等。
鼋头渚景区的江南兰苑中高洁淡雅的兰花在2月末竞相开放。
樱花花期:3月中下旬—4月上旬。鼋头渚内共有樱花树3万多株,樱花的品种也超过一百余种,其中不少还是世界上的珍稀品种。鼋头渚的樱花分成早、中、晚樱三部分。
无锡太湖鼋头渚早年的花菖蒲为日本引进种植在公园的中日友好园,发展至今,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品种达400多种,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婚恋基地之一。
以上信息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7. 太湖景观石
太湖石,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
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
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8. 太湖石与石榴树
季相是指群落在一年中因各种植物的不同物候进程在不同季节里表现出来的不同外貌。园林植物不同节气表现的不同面貌是季相变化的直接体现,主要表现在色彩、光影、空间三个方面。
不同的园林景观其季相变化各异: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种类多为传统花木,其季相重在植物的意象与园林意境的契合;居住区植物景观多采用观赏性强的品种,模拟乔、灌、地被三层为主的季相特征明显的植物群落,以体现其艺术性与观赏性;生产林多以经济和农业生产树种成片种植为主,形成片状以果期和花期为主要季相特征的景象;自然山地林,其植物层次随环境因子而变化,从低海拔的混交林逐渐过渡到高海拔的针叶林。
植物是园林景观中具有完整生命特性的元素之一,四季轮换更迭,演绎出丰富的季相景观,在整个园林景观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园林植物造景来研究园林植物景观季相变化的表现形式。
1. 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特点
我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以意境为旨,植物配置多重其意象。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表刚正不屈;荷花表“出淤泥而不染”;“牡丹、桂花、石榴、海棠”有富贵满堂之意,中国古典园林多种植传统花木借四时之景从而丰富整个园林景观。“春融怡,夏翁郁,秋疏薄,冬暗淡”以及“春花、夏叶、秋实、冬枝”皆是古典园林植物不同季相的描述。
明代造园家计成主持设计的影园,其《影园自记》中有“岩上植桂,岩下植牡丹、垂丝海棠…青白紫薇与香橼,以备四时之需”的记载;明代文人画家文震亨在其著作《长物志》中也写道“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画”;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更是植物季相变化在园林景观中的集中体现,有“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描述,春景为石笋与竹子,夏景为太湖石和松树,秋景为黄石山与松柏,冬景仅铺以雪石;杭州西湖十景中“苏堤春晓、柳岸闻莺、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皆是对园林植物季相的应用。我国园林中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应用,不仅是其所处的气候决定的,更是国人重生命周而复始的思想决定的。
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多采用规则式布局,建筑为整个园林的中心,植物常常被当作配置在建筑周围的园艺附属品。植物品种多采用常绿的松、柏、黄杨,并修剪成规则的形态,有别于中国古典园林中追求植物自然形态。西方园林植物的规则式造型手法主要是由其“人定胜天”的自然观、规则的建筑风格、以及重比例逻辑的美学观念所决定的。
2. 植物季相变化的景观特征
“日移花色异,分散水文长”、“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分别是对园林植物色彩变化、光影变化和空间变化的描述。园林植物季相变化的景观特征主要体现与色彩、光影、空间三个方面。
(一)色彩的变化
植物色彩的变化是其外观最直接的体现,人们对自然美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获得的,而视觉一项占到 87﹪,由此可见色彩变化是园林植物季相最突出的特征,色彩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叶、花、果等方面。
1 叶色的变化
叶是植物最大的主体,植物从春季发芽到冬季落叶,整个季相变化已成园林景观最具动态美的风景,如初春西湖苏堤畔的柳条、炎夏南京街旁的梧桐、深秋北京香山的黄栌以及寒冬中山陵屹立的松柏,其变化如同一幅四季画卷。
春季枝叶嫩绿勃发,夏季林冠蔚然滴翠,秋季叶果缤纷斑斓,冬季枝条遒劲苍松。常绿树种多作为植物景观的基调树种,观花、彩叶树种多作点景树种。园林秋季叶色变化时节为景观的观赏高潮之一,如杭州太子湾公园的秋景呈现出以常绿树种樟树、乐昌含笑、桂花、苦槠为基调树种,前后配以秋色树种鸡爪槭、无患子、水杉,从而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季相景观。
2 花色的变化
与叶相比,在植物配置中花为点睛之笔,园林植物的花期多约 1 个月左右,不同植物花期各异。如早春武汉大学的樱花,盛夏西湖曲院风荷的荷花,秋始网师园闻木犀轩的桂花,寒冬天台山国清寺的“隋梅”,分别以四时花木为主景,季相特征显著。
3.果与其他部分的色彩变化
春华秋实,大部分园林植物果实的成熟期都为秋季。在整个果实发育到成熟的过程中,其色彩与形态的变化富有观赏性和趣味性;如从幼嫩逐渐成熟后金黄的枇杷和柑橘、鲜红欲滴的石榴、由青到橙再到红的火棘、南天竹,皆以其充满趣味的色彩亮化整个群落,极富趣味。植物的枝干因其表皮颜色和开裂方式的不同成为别具一格的观赏部位,其变化不是短暂的时间能形成,而需经过数十年的岁月沉淀。如白皮松的植株成熟后,树皮成不规则的薄块片脱落,露出淡黄绿色的新皮,老则树皮呈淡褐灰色或灰白色,成绿白相间排列。
(二)光影的变化
光和影两者如影随形,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设计的影园,取名自园子“柳影、水影、山影”三大景观特色。影由光线的角度、强弱以及被投影物体所决定,不同季节阳光强度、植物疏密与质感各异,营造出不同的光影变化。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利用光、水、植物、建筑的空间布局营造出丰富的光影变化。“春融怡,夏翁郁,秋疏薄,冬暗淡”形象地描述一副四季景观光影图。春季万物复苏,园林植物嫩叶新生,光线柔和,呈现的是一幅嫩绿光影普照的怡人景象;夏季植物枝叶浓密,光线强烈,呈现的是翠郁光影交错的景象;秋季为植物的变色落叶期,光线明朗,呈现的是疏朗光影通透的景象;冬季植物多落叶且色彩黯淡,光线稀薄,呈现的是萧条光影黯淡的景象。季相是指群落在一年中因各种植物的不同物候进程在不同季节里表现出来的不同外貌。园林植物不同节气表现的不同面貌是季相变化的直接体现,主要表现在色彩、光影、空间三个方面。
不同的园林景观其季相变化各异: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种类多为传统花木,其季相重在植物的意象与园林意境的契合;居住区植物景观多采用观赏性强的品种,模拟乔、灌、地被三层为主的季相特征明显的植物群落,以体现其艺术性与观赏性;生产林多以经济和农业生产树种成片种植为主,形成片状以果期和花期为主要季相特征的景象;自然山地林,其植物层次随环境因子而变化,从低海拔的混交林逐渐过渡到高海拔的针叶林。
植物是园林景观中具有完整生命特性的元素之一,四季轮换更迭,演绎出丰富的季相景观,在整个园林景观起到重要的作用。
9. 太湖石配什么树好呢
可以种在一起。庭院里可以种上迎春、石榴、月季、腊梅、紫薇、菊花和牡丹花,也可种上石榴、柿树、无花果、枇杷、金银木等,这就可以做到四季见花,间或有果,既饱眼福,又添口福。
面积较大的庭院,还可砌几处小花坛,花坛周围,种上一圈葱兰或“沿阶草”作为镶边,花坛当中放置几块太湖石或其他石头,与花木相映成趣。经过这样一番经营,小庭院就俨然成为错落有致、富于层次的小花园了。
10. 什么叫太湖石
、太湖石心造型取胜,石体玲珑剔透、千姿百态,最能体现奇石“皱、漏、瘦、透”之美,暗含了东方艺术“以意为象”的本质。以灰白、青色、褐黄最为常见,少有黑色。太湖石尺寸高大,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常用布景的主要石材,很少作为室内清供。太湖石质地坚脆粗糙,因久经湖水侵蚀,形成形状各异的孔洞,俗称“弹子窝”,扭转回环,妙趣横生。
2、依据形成条件,太湖石可以分为水太湖和旱太湖两种:水太湖产于湖中,因长期受到湖水的冲刷和侵蚀,形成奇形怪状的孔洞。水太湖产出稀少,十分珍贵,很难看到它的踪影;旱太湖产于湖周围的山地,是地质时期形成的石灰石在风化作用加上酸性土壤的长期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旱太湖形状极似山峰,嶙峋俏丽,棱角分明,呈现出独特的自然美。
3、根据产地,太湖石可以分为南太湖和北太湖两种:南太湖是指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及其周边山地所产的南太湖,大多数为水太湖,是水浪冲刷形成的,多孔穴;北太湖产于秦岭、太行山等地,大多数都是埋在含二氧化碳和水的土层里,由于长期被水溶蚀,表面多呈苍青色或黄色,形状怪异,雄浑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