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赏识(中国著名盆景)
1. 中国著名盆景
铁马鞭做盆景更好。
铁马鞭草的寓意是坚韧不拔。
铁马鞭,鼠李科鼠李属植物,在中国植物志或云南植物志有详细的介绍。和小叶鼠李有明显区别,铁马鞭生长在云南贵州高海拔石灰岩山地,多是匍匐生长,喜欢阳光,通常只生长在山的阳面,枝干乌黑、苍老、扭曲,枝密叶小,个性强劲,观赏价值高。
2. 中国著名盆景图片
木瓜盆景是个泛指,包括蔷薇科木瓜属五种木瓜植物(光皮木瓜、皱皮木瓜、毛叶木瓜、日本木瓜、西藏木瓜),其中光皮木瓜又叫木瓜海棠;皱皮木瓜又叫贴梗海棠,皆为著名的四大观赏海棠品种之一。
3. 中国著名盆景艺术大师孔泰初先生的作品
苏州、扬州、岭南、四川、安徽、上海 、浙江、南通
岭南盆景:苍劲自然
四川盆景:蟠曲多姿
苏州盆景:清秀古雅
扬州盆景:严整庄重
安徽盆景:古朴奇特
上海盆景:明快流畅
浙江盆景:雄伟挺秀
苏派盆景
造型特点:圆片式
传统造型:“六台三托一顶”,屏风式、垂风式、垂枝式、劈干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粗扎细剪
常用树种: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
代表人物:周瘦鹃,
流传地域:苏州
特点:娇媚。缺点:树形变 化不大,形态娇柔做作,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虎踞龙盘(雀梅,树龄400余年)
醉卧(雀梅)
扬派盆景
造型特点: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传统造型:“游龙弯” ,云片式(一至三层的称“台式”,三层以上的称“巧云式” ),疙瘩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精扎精剪
艺术特点:严整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
常用树种: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万觐棠
流传地域:以扬州为中心,包括嘉州、泰州、兴化、高邮。
扬州盆景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为宫苑装饰、观赏的珍品,作为东南第一大都会的扬州,也受到京都影响流传盆景;宋代苏轼任扬州太守时,曾亲自制作盆景;明代,扬州盆景形成地方风格;清代,扬州盐商为迎合帝王南游,广筑园林,大兴盆景,有“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之说,明代形成的盆景风格,经不断提高,形成了流派。
黄杨盆景《巧云》、《腾云》、《行云》、《凌云》、《碧云》等荣获一等奖,实现五连冠
通派盆景
造型特点: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传统造型:以“两弯半”(或“三弯半”)为主要特色。两弯半”又称“狮式”盆景,相传为明代画家所创,造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必须构成三弯九片一顶(三弯半),意态如狮。但“三弯半”的造型难度太大,很不容易达到标准,以后逐渐简化为“两弯半”。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精扎精剪
常用树种: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徐朗屏
流传地域:南通、如皋
海派盆景
造型特点: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山林野趣,重视自然界古树的形态和树种的个性。讲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数量较多,没有固定规格
主要造型:微型,自然型
技法特点:铁丝蟠扎,扎剪并重
常用树种:松柏类为主
代表人物:殷子敏、胡荣庆、汪蠡鼎、胡运骅
流传地域:上海
浙派盆景
造型特点:薄片结扎,层次分明。擅长直干或三五株栽于一盆,以表现莽莽丛林的特殊艺术效果
主要造型: “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
技法特点:金棕并用,扎剪并重(针叶树以扎为主,阔叶树以剪为主)
常用树种:松柏类(五针松)为主
代表人物:潘仲连,胡乐国
流传地域:杭州、温州两地为中心
徽派盆景
造型特点:徽派盆景风格独特,形式多种多样,造型技法受扬、苏、沪诸派影响,以古傲苍劲、奇峭多姿为主要特色主要造型: “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
传统造型:规则类主要有“游龙式”(多见于梅桩)、“扭旋式”、“三台式”、“屏风式”、“疙瘩式”
技法特点:粗扎粗剪(棕皮树筋缠绕)
常用树种:以梅桩最为著名,称为“徽梅”。黄山松,桧柏,檵木
代表人物:宋钟铃
流传地域:以歙县卖花渔村(雄兴乡洪岭村)为代表,包括绩溪、休宁、黟县等广大地区。
川派盆景
造型特点: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多悬根处理。山石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高、悬、陡、深,典型地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
传统造型:规则类为主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讲究身法
常用树种:川派树桩盆景一般选用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鹃等花木。
代表人物:李宗玉等。
流传地域:四川成都重庆等地。
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样,根据“树姿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类,后来经过模仿老树的姿态和变化,不断总结出了表现这种姿态和变化的技法规律,通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创造和完善,最后归纳为10种身法和3式、5型。盆景艺术大师陈思甫在他的专著《盆景桩头幡扎技艺》一书中写道:“若以规律类平技式桩头论,成都和川西地区的主干弯曲、校视下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长期被积雪压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态,雪融化后,树梢直立,枝桠由垂转手或略带倾斜状。故尔平枝式规律类型桩头,枝盘渐至盘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盘基部下倾、盘略下斜而平整。“在艺术形式上,它以严谨的格律作为基本的结构原则,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诗’。”(唐春来:《规律类树桩美的探索》,载《成都盆景研究》)
岭南派
风格特点
1)雄伟苍劲,古朴自然;
2)截干蓄枝(主干截断,长侧枝,当侧枝长到主干小一点又截去,这样不断去致下部粗壮);
3)分段培育。
代表人物:孔泰初
传统造型:大树型,高干型
常用树种:九里香、福建茶、朴树、榆、雀梅、榕、黄杨、罗汉松、五针松、杜鹃、水栀子、梅、银杏等
流传地域:广州
传统的广东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龙弯”式,树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横出,作五托或七托,树顶扁平,称“古树”,又叫“将军树”,这种盆景很费功夫、时间,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岭南派盆景艺术风格的真正形成,则是本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 这时的广东盆景分作三个流派:一是以盆景艺术家孔泰初为首的一派,树形苍劲浑厚,树冠秀茂稠密,构图严谨,表现旷野古木的风姿;二是以广州三元宫道士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将要枯死的树桩作材料,经过精心培育,从某一部分长出新芽,以潇洒流畅为贵;三是以广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云霄,技托虽少而不觉空虚,含蓄简括,高雅自然,很有点郑板桥“冗繁削尽留清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意[1] 。
其它风格
编辑
中州风格:以果树盆景为特色
北京风格:以小菊盆景为特色
湖北风格:以“风吹式”盆景为特色
湖南风格:以大悬崖式为特色
八桂风格:大树型
福建风格:榕树盆景和配石悬崖式
4. 中国著名盆景艺术大师孔泰初作品
中国盆景界国家级艺术大师共有5批,百余人。但不论如今足否在世,周瘦鹃、孔泰初,韩学年,贺淦荪、潘仲连,胡乐国,徐晓白、赵庆泉、胡乐国、伍宜孙等,均称得上前十的大家。
他们均由国家建设部城建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联合会承认,在中国盆景界具有高超技艺、高尚艺德、为中国盆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5. 中国著名盆景大师精品盆景
孔泰初大师代表作《春复春》(雀梅)。1964年1月30日,周恩来总理应邀对埃塞俄比亚进行友好访问,将这件作品作为国礼送给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
孔泰初(1903~1985),又名少岳,祖籍番禺,盆景艺人。孔泰初青少年时就喜欢练字习画,有藏古字画的爱好。19岁开始从事盆景研究,崇尚“四王”画法,常常将临摹的树木形态贴于窗门,通过阳光的投影,捕捉盆景造型的结构。
孔泰初从事岭南盆景创作60多年,首创“蓄枝截干”造型艺术,创作出雄伟苍劲的“大树型”盆景。培植的“九里香”、“福建茶”等长枝爆发性强的树种,注重树木根、干、枝的线条美,树干嶙峋苍劲,树冠丰满,枝条疏密有致,富有画意,活现出旷野的风姿,为岭南盆景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岭南盆景“三杰”之一。
6. 中国著名盆景园有哪些
盆景源于中国。1972年在陕西乾陵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墓(建于706年) 甬道东壁绘有侍女手托盆景的壁画,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盆景实录。宋代盆景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当时的著名文士如王十朋、陆游、苏东坡等,都对盆景作过细致的描述和赞美。
元代高僧韫上人制作小型盆景,取法自然,称“些子景”。明清时代盆景更加兴盛,已有许多关于盆景的著述问世。“盆景”一词,最早即见于明代屠隆所著的《考盘余事》。20世纪50年代以后,盆景制作在公共园林、苗圃和民间家庭有了很大的普及,并成立了盆景协会,经常举办盆景园和盆景艺术展览等。
7. 中国著名盆景大师
因为迎春身处北方,为落叶灌木,它生长缓慢,成型周期长,以及门槛低,价值不高等种种原因,造成培养投入回报比不高,所以不受盆景艺术大师们钟爱。
全国知名的盆景艺术大师没有以迎春为主要素材精心培养的,更没有以迎春盆景为主力作品参与大型展会的。所以多年以来迎春在盆景界的地位非常尴尬。
8. 中国著名盆景园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许许多多的古城、古都、古镇,这些古老城市之中,至今仍保存有许多古老的城墙和城门,尤其是像北京、西安等著名古都就有不少,但若要问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是哪一座?估计很多人都答不上来,它既在北京,也不在西南,而是在江苏的南京,是明城墙上的中华门。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中华门
中华门原名聚宝门,是南京明城墙上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十三座城门包括: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定淮门、太平门、朝阳门、三山门、石城门、清凉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中国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
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不论是在军事上、历史上、还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华门曾是南唐国都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的南门,明朝洪武二至八年(1369至1375年)其扩建而成,称聚宝门 。1931年(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改名为中华门,由蒋介石于双十节前夕题匾,并在东西两侧分别开辟中华东门 和中华西门,以满足南北双向车辆通行。
古老的中华门设置有三道瓮城、四道券门,呈”目“字形结构,每道瓮城都有一门一闸,主体建筑内瓮城由中华门主楼城门和二至四道辅助城门构成,各城门原有双扇包铁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内设有栓槽,用来供木栓紧闭大门所用,整个城共有二十七个藏兵洞 ,可以藏兵三千余人。
现在的中华门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参备名单(中国明清城墙项目)。
中华门历史陈列馆
中华门现存二层,三层上面的城楼大殿已经不存,二楼的藏兵洞则用作历史文化陈列馆、城墙文创产品列示中心等用途,在中华门历史陈列馆中,可以图文并茂的了解南京明城墙及中华门的历史。
比如说历史文人墨客登临中华门时所做的诗词歌赋,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诗仙李白的《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诗中的长干里,就是指今天的南京市。
据资料介绍,中华门及南京明城墙的兴建前后一共历时21年,整个建筑全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等混合物作黏合剂、垒砌巨砖而成,极为坚固。城墙用条形花岗石奠基,城砖每块长约40-50厘米,每块重达15-20公斤,烧制技术的难度极大,可谓特别定制,并且上面还刻有制造者和监造者的姓名,以保证城砖的质量和严密的检验合格率。
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城墙是国家最重要的防御工事。城墙的坚固与否,不只体现着王权的威仪,更直接关系到社稷的安危,所以,历朝历代的最高决策者在筑造城墙时,始终将工程质量视为头等大事,丝毫不敢懈怠。
然而,沧桑变幻,国内不少曾经雄奇伟岸一时的城墙,大多都没能经受得住岁月的检验,最终湮灭于炮火或风雨中。在中国古代的城墙中,朱元璋亲自监理的南京明城墙,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之一,历600多年风雨而未倒,今天依然固若金汤。
据工作人员介绍,南京明城墙在军事防御功能上,针对当时的攻城器械和火兵器,同时又结合了南京地区地形、地貌,无论在城墙的高度、厚度、基础、建材、城垣关键部位的设防,还是其城防建筑体系,均达到了中国城垣建筑较为完美的程度。
中华门固若金汤的重要原因——城砖
南京的城墙及中华门之所以六百多年屹立不倒,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所用的每一块城砖都可以很好的追溯,每一块砖都有从上到下的9个人负责,所以每一块砖都有过硬的质量保障。
据悉,明太祖朱元璋听从谋士朱升“广积粮、高筑墙”的建议,又担心铸造墙砖的官吏偷工减料,于是下令每一块砖头上都写上制造人的名字,这质量追踪制度估计是明太祖朱元璋最早在世界范围内实行的了。
在明代初年,工匠们谁都不想掉脑袋,况且效命的又是那样一个以杀人为乐趣的皇帝。所以每一块砖不仅经得起当时监工的检验,同时也经得起岁月的检验,六百多年过去了,每一块砖上的文字都清晰可见。
当时对于城砖最基本的检验标准就是”敲之有聲,断之无孔“,言下之意就是,敲起来必须要发出清脆的聲音,甚至能当作乐器使用,而将其敲断之后,砖的中间不能有气孔出现。
为了介绍这些城墙的城砖,在中华门二楼的一个藏兵洞中,有一个专门的城砖展,非常详尽的介绍了这些城砖的烧制过程、追溯制度,以及全国各地烧制城砖的区别等。
从展示的图文可以看到,这些城砖的制作过程非常规范,就像当今制造业的标准化作业一样,每一道工序都有明文规定,根本不能偷懒。
为了建造明城墙这一世界最长、规模最大古代城垣,朱远璋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52州县共28万民工,使用了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8年,终完成京师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从上图可以看到,为了保证这些城砖的质量,每一块砖上都印有清晰的文字,而且这些文字中必须包括从制砖工人、窑匠、小甲、甲首、总甲、主薄、司吏、通判、提调官在内的九个负责人,一断这城砖不合格,那么这砖上的九个人都要承担责任,严重者甚至会被处以死刑。
这是砖的种类,明朝一般有三种砖,一种是军砖(比如金吾卫、飞熊卫、广洋前所等),一种是工部砖(比如工部关防、官前窑等),一种是寺观砖(比如大和寺、报恩寺等)。
令人意外的是,在这些城砖上还发现了一些现代简体字,比如”万“、”刘“等,这真的有点难以理解,莫非当年简化汉字的时候,有参考这些城砖吗?
另一个没想到是,人民币有错版,这个城砖竟然也有错版,而且在这城砖上居然发现有一位甲首的名字与刘天王同名。
中华门现状
80年代以前,中华门城堡常年处于无人问津的废弃状态。1980年正式开放后,在国家旅游局、园林局、秦淮区政府和南京市文管会等单位领导和规划下,重新修葺完善,先后设立了中华门史料陈列室和盆景园等,并完成了周围居民、工厂和商家的搬迁以及清理工作,环境全面升级。
1995年,中华路、雨花路改造,中华门城堡周围建起了中华门广场,城堡与广场连为一体,相互衬托,更显雄壮巍峨。新增绿化面积近万平方米,并架设了一批高杆照明宫灯和草坪灯,环境非常优美,交通也更为便利了。目前,除敌楼、绞关亭外,古城堡的原貌已基本恢复。现在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同时还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