蚧壳虫冬天(蚧壳虫冬天形态特征)
1. 蚧壳虫冬天形态特征
板栗子树上冬季主要虫害是栗大蚜。这种害虫喜欢群集在枝干表面较阴暗的地方吸食皮液削弱树势影响下年产量,因而不可掉以轻心。处理方法是用一般杀虫剂或氧化乐果喷撒即可。有的栗农们采用的是用手抹掉的“无公害”办法。
还有蚧壳虫是为害板栗树的主要害虫,吸附在内部枝叶上刺吸汁液,使树势衰弱,使叶片黄化,使枝条枯死。
为害板栗树的蚧壳虫主要是吹绵蚧,冬季在枝叶上越冬,春季气温回升后大量繁殖,为害枝叶。目前板栗已经采收完毕,是防治蚧壳虫的时机,这时把蚧壳虫杀死灭绝,减少越冬数量,明年春季发生为害就明显减少。
2. 蚧壳虫的发生规律
蚧壳虫对柚子树的危害
在柚树上发生的蚧壳虫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吹绵蚧、红蜡蚧、黑点蚧、矢类蚧、褐圆蚧、糠皮蚧等。它们的若、成虫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枝、干、叶、果的汁液,受害植株不能抽发新梢、叶黄枝枯,落叶、落果,甚至成片植株死亡,并引起大量煤烟病的产生。
蚧壳虫发生规律
蚧壳虫发生的代数因地而异。我国南方地区一年发生3-5代,北方地区发生2代。受精雌虫在枝干上越冬。越冬雌虫于次年5月份产卵,卵产在壳下,每虫可产卵40-400粒。卵期约15天。蚧壳虫若虫孵化后,爬出母壳,在2-5年生桃树枝上固定位置吸食汁液,5-7天后开始分泌毛蜡。蚧壳虫若虫期为40-50天。若虫羽化后交尾,雄虫死亡。当年雌虫于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产卵。每头蚧壳虫雌虫可产卵50粒。卵期10天左右。孵化后的蚧壳虫若虫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羽化。受精雌虫于枝干上越冬。
防治方法
1、重点保护害虫天敌,如澳洲瓢虫、大红瓢虫。
2、药剂可选用:30%噻嗪酮·毒死酮乳油1500-2500倍液;22.5%啶虫脒·二嗪磷乳油l000-1500倍液;30%吡虫啉·噻嗪酮悬浮剂2000-3000倍液;25%噻嗪酮悬浮剂1000-2000倍液;20%啶虫脒·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20%杀扑磷·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6%阿维菌素·啶虫脒水乳剂1000-2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000-5000倍液;20%氰戊菊酯·氧乐果乳油1500-3000倍液;52.25%氯氰菊酯·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0.5%烟碱·苦参碱500-1000倍液;40%机油·杀扑磷乳油500-800倍液;40%稻丰散·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400-500倍液;40%乐果·杀扑磷乳油1000-1500倍液;15%氰戊菊酯·喹硫磷乳油700-1000倍液;20%噻嗪酮·哒螨灵乳油800-1000倍液;20%噻嗪酮·杀扑磷乳油800-1000倍液;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0000-40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均匀喷雾,间隔10-15天喷洒1次,连喷2-3次。
3. 蚧壳虫的特征
是介壳虫。
危害特点:虫体粘附在枝条皮层上面,十分难,咬食枝干,会使枝条变软、生长不良,甚至停止生长,还会引起叶片枯黄,提前掉落,看上去没有生气。
防治要点:介壳虫是坏顽固的虫害,他说,高发时枝条密密麻麻全都粘附慢介壳虫,要用指甲或者刷子才能。对付介壳虫除了人工刷除外,还可以使用进行防治,可使用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进行喷杀。
4. 蚧壳虫越冬虫态
介壳虫是柑桔、柚子上的一类重要害虫,常见的有红圆蚧、褐圆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绵蚧等,部分种类是重要害虫,为害叶片、枝条和果实,造成叶片发黄、枝梢枯萎、树势衰退且易诱发煤烟病。那么介壳虫的生长习性是什么呢?介壳虫对人有危害吗?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介壳虫的生长习性
介壳虫对人有危害吗
介壳虫对人的危害不大。介壳虫主要危害植物,雌成虫产卵后经数日便可孵化出无蜡质介壳的可移动的小虫。幼虫在观赏植物上爬行,找到适宜的处所后,便把口器刺入花木植物体内,吸取汁液,开始固定生活,使寄主植物丧失营养并大量失水。幼芽、嫩枝受害后,生长不良常导致发黄枯萎。在危害观赏植物的同时有的还大量排出蜜露,因而导致烟煤病发生,使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受害严重的植株,树势衰退,全株枯死。
介壳虫的生长习性
为害天麻的介壳虫主要是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昆虫。一般是由菌材、新材等树木带人窖内。冬季以若虫或成虫群集于天麻块茎或菌材上越冬,雌成虫大多数集中固着一处,分泌绒毛状卵囊,边分泌蜡丝边产卵;群体为害天麻,使天麻块茎颜色加深,并影响块茎生长,使块莲瘦弱。危害后天麻长势减弱,品质下降。有时在菌材上也可见到群集的粉蚁。如仅个别窖发生,应将该窖菌材全部转移销毁,窖床弃去不能再用。如种植区成片发生,则该基地都不能再发展天麻生产。*2防治措施粉蚧防治较难,主要采取隔离消灭措施。
因粉蚧群集在土壤中,难以用药剂防治。但一般以穴为单位为害,较集中,传播有局限性。在天麻收获后,将带有介壳虫的种麻与未受介壳虫为害的种麻堆放在一起,会互相传播,扩大为害。天麻采收时若发现块茎或菌材上有粉舱为害,则应将该穴的天麻单独采收且不可用该穴的白麻、米麻做种用,白麻、米麻和箭麻,一齐水煮加工入药,不能与其他种麻混合。如果大部分栽培穴受到介壳虫为害,就应将天麻全部加工,所有菌棒放在原穴中焚烧处理,这块地也要停止再种天麻,杜绝蔓延
5. 蚧壳虫冬天形态特征图片
不能,既然冬天的时候无花果树上会长介壳虫,那就证明介壳虫也是能过冬的,所以是冻不死的。
通常来说,越冬昆虫的低温致死率是很低的,多数是感染病毒、感染真菌、被天敌寄生,这些因素导致的昆虫在越冬期间死亡率比较高。介壳虫的防治靠菊酯类农药和吡虫啉(蚜虱净)是不行的,现在比较合适的是杀扑磷,最佳防治时机是春季果树即将萌芽前,那个时候介壳虫是1龄若虫期,体表没有蜡质,容易被药剂杀死。
6. 蚧壳虫的生长环境
蚧壳虫是花卉植物上生长的一种害虫,它的表面像涂了一层蜡,很难治。它吸食植物的液汁,繁殖很好,是植物最怕的虫害之一。
7. 蚧壳虫过冬
很多人说介壳虫不好治,主要是因为错过了最佳防治时间,蚧壳虫虫体外盖着一层厚厚的硬壳,药剂穿透这层“盔甲”都不容易,所以防治效果不佳。其实最佳防治时间是介壳虫从硬壳下爬出时,就像“裸体”一样,用药效果最明显,是防治的最佳时机。每年春季气候不同,出壳时间也不同,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田间观察。
三、常见蚧壳虫发病时间
1、吹绵蚧
在华南一年发生3~4代,华东与中南地区2~3代,华北2代。适宜于温暖高湿的气候,25~26℃最适宜繁殖。一般4~6月发生数量多。
2、褐圆蚧
闽南和华南地区发生普遍且严重。每年发生3~6代。寄生于果实上的雌成虫产卵量远高于寄生于叶片上的。若虫盛发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中旬、9月下旬、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
3、黑点蚧
遍布国内各个柑橘区,尤以华南、西南和台湾等为害普遍。可诱发煤烟病。一年3~4代。树势衰弱、郁闭的果园受害;树冠向阳面多于背阴面,叶面多于叶背。4月下旬为害春梢,5月下旬向果实迁移为害,6~8月在叶片和果实上大量发生为害。
4、红蜡蚧
国内柑橘区都有分布,浙江、四川和贵州等地受害严重。可诱发煤烟病。一年发生1代。橘类和金柑受害严重,橙和柚类受害较轻;大树,特别是衰弱树受害重,幼树轻。春梢虫口最多,发病时间5~6月为害最盛。
5、堆蜡粉蚧
华中、华南、华东和西南等柑橘区有分布,尤以华南发生最为普遍。广州一年发生5~6代。2月初越冬若虫和成虫开始为害春梢枝条。广州若虫盛发期以4~5月和10~11月虫口密度最大,为害最重。
6、糠片蚧
我国大部分柑橘产区都有分布,尤以长江流域以南受害重。可诱发煤烟病。一年发生3~4代。喜欢寄生在较为荫蔽的地方,尤以植株内膛下部及有尘土积集的枝梢上为多。重庆以7~10月虫口密度最大。
7、矢尖蚧
一年2~4代,每年4~5月日均气温达到19℃时,雌虫开始产卵,10月以后日平均气温低于17℃后停止产卵。矢尖蚧盛发期在5月中下旬、7月下旬和9月中上旬。
8. 蚧壳虫形成的原因
养护植物期间若是长时间将其放在通风差、过于封闭的环境下就容易感染蚧壳虫,若因通风环境导致,应加强通风,尤其是高温环境下。
湿度过大:蚧壳虫在湿度大的环境下容易感染,繁殖速度快,栽培植物期间一定要控制好湿度,尤其是夏季多雨季节,一旦发现虫害要尽快喷洒药物救治。
9. 蚧壳虫冬天形态特征是什么
1。休眠期药物防治(即入冬到开春) 用溶蜡或腐蚀性较强的药剂2。人工防治(任何时期) 用硬刷或鞋刷刷3。物理防治(冬季最冷时) 用喷雾器网树上喷清水,使其结冰,再敲打树使介壳虫与冰一起掉落4。孵化期药物防治(4月下旬到5月上旬) 这是最关键时期,由于幼虫无介壳包被及介壳与树有缝隙,因此可以用普通药剂5。保护天敌(任何时期) 就不用多说了吧
10. 蚧壳虫冬天形态特征图
冬季
介壳虫害的高发期,大多在每年4月---8月之间,对这种害虫的治理,也大多在这段时间进行。其实,兰花介壳虫最佳的治理时机,并不在夏季,而是在冬季。介壳虫的繁衍速度非常快,一不小心它就会呈几何级增长。所以,控制第一代越冬虫就是关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