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种子播种后不发芽其原因是(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但生长一定需要的是)
1.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但生长一定需要的是
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除了种子本身要具有健全的发芽力以及解除休眠期以外,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充足的水分 休眠的种子含水量一般只占干重的10%左右。种子必须吸收足够的水分才能启动一系列酶的活动,开始萌发。不同种子萌发时吸水量不同。含蛋白质较多的种子如豆科的大豆、花生等吸水较多;而禾谷类种子如小麦、水稻等以含淀粉为主,吸水较少。一般种子吸水有一个临界值,在此以下不能萌发。一般种子要吸收其本身重量的25%~50%或更多的水分才能萌发,例如水稻为40%,小麦为50%、棉花为52%,大豆为120%,豌豆为186%。种子萌发时吸水量的差异,是由种子所含成分不同而引起的。为满足种子萌发时对水分的需要,农业生产中要适时播种,精耕细作,为种子萌发创造良好的吸水条件。 适宜的温度 各类种子的萌发一般都有最低、最适和最高三个基点温度。温带植物种子萌发,要求的温度范围比热带的低。如温带起源植物小麦萌发的三个基点温度分别为:0~5℃, 25~31℃, 31~37℃;而热带起源的植物水稻的三基点则分别为10~13℃,25~35℃,38~40℃。还有许多植物种子在昼夜变动的温度下比在恒温条件下更易于萌发。例如小糠草种子在21℃下萌发率为53%,在28℃下也只有72%,但在昼夜温度交替变动于28℃和21℃之间的情况下发芽率可达95%。种子萌发所要求的温度还常因其他环境条件(如水分)不同而有差异,幼根和幼芽生长的最适温度也不相同。 不同植物种子萌发都有一定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萌发都受影响。超过最适温度到一定限度时,只有一部分种子能萌发,这一时期的温度叫最高温度;低于最适温度时,种子萌发逐渐缓慢,到一定限度时只有一小部分勉强发芽,这一时期的温度叫最低温度。了解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以后,可以结合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特性,选择适当季节播种。 足够的氧气 种子吸水后呼吸作用增强,需氧量加大。一般作物种子要求其周围空气中含氧量在10%以上才能正常萌发。也叫含油种子,如大豆、花生等的种子萌发时需氧更多。空气含氧量在5%以下时大多数种子不能萌发。土壤水分过多或土面板结使土壤空隙减少,通气不良,均会降低土壤空气的氧含量,影响种子萌发。 充足的阳光(少数植物) 一般种子萌发和光线关系不大,无论在黑暗或光照条件下都能正常进行,但有少数植物的种子,需要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良好,如黄榕、烟草和莴苣的种子在无光条件下不能萌发。这类种子叫需光种子。有些植物如早熟禾、月见草属的Oenothera bicnusis和毛蕊花等的种子在有光条件下萌发得好些。还有一些百合科植物和洋葱、番茄、曼陀罗的种子萌发则为光所抑制,这类种子称为嫌光种子。需光种子一般很小,贮藏物很少,只有在土面有光条件下萌发,才能保证幼苗很快出土行光合作用,不致因养料耗尽而死亡。嫌光种子则相反,因为不能在土表有光处萌发,避免了幼苗因表土水分不足而干死。此外还有些植物如莴苣的种子萌发有光周期现象。
2. 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什么
种子发芽除了本身发育完全的内在条件外,尚需要有适当的环境条件配合才能进行。所谓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水分、温度、空气和光线等。
(一)水分:
水分是种子发芽所绝对必须的。有了水分,酵素才能活动,种子贮藏的养分才能水解产生作用,细胞也才能膨胀伸长。
(二)氧气:
种子开始活动就要进行呼吸作用,也就需要氧气。所以播种时浇水太多,种子反而会腐烂,就是因为缺氧的原故。只有少数水生植物的种子,能在缺氧状况下发芽。
(三)温度:
植物种子的发芽温度可以从0-40℃的范围,但每一种植物都有其发芽适温,也就是最适合于发芽的温度。植物的发芽适温因原产地而异,一般而言,温带植物以15-20℃为最适,亚热带及热带植物以25-30℃为适。
(四)光线:
有些植物的种子需要有光线才能发芽,也有些植物则正好相反,前者称为好旋光性种子,后者称为嫌旋光性种子。所以播种后应考虑植物对光线的好恶来决定覆土与否。一般细小的种子由于养分贮藏少,不足以支持胚芽由土中长出仅能在地表发芽,多属于好旋光性种类。
3. 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必须具备
将选取的种苗分别放在温暖湿润的沙土中,将凸起的部分朝向下,保持一定的距离,上面用适量的薄土覆盖,置于温暖的阳光充足处,每天喷水一次,保持土壤湿润最佳,可适当追加一次稀薄的有机肥液,以提供植株所需的养分。
在培育种苗期间,最好要将花盆放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切忌不能直接放在强光下暴晒,尤其在中午,并且每天转动花盆,当高温天气要向地面或者周边喷水,以让空气变得潮湿,加强空气的流通性,大约1个月后发芽生根。
4.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什么但生长需要什么
种子发芽必需要土壤、适宜的温度、肥料,种子萌发时,首先是吸水。种子浸水后使种皮膨胀、软化,可以使更多的氧透过种皮进入种子内部,同时二氧化碳透过种皮排出,里面的物理状态发生变化;其次是空气,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得到能量,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最后是温度,温度过低,呼吸作用受到抑制,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其它一系列生理活动,都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的。 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除了种子本身要具有健全的发芽力以及解除休眠期以外,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充足的水分 休眠的种子含水量一般只占干重的10%左右。种子必须吸收足够的水分才能启动一系列酶的活动,开始萌发。不同种子萌发时吸水量不同。含蛋白质较多的种子如豆科的大豆、花生等吸水较多;而禾谷类种子如小麦、水稻等以含淀粉为主,吸水较少。一般种子吸水有一个临界值,在此以下不能萌发。一般种子要吸收其本身重量的25%~50%或更多的水分才能萌发,例如水稻为40%,小麦为50%、棉花为52%,大豆为120%,豌豆为186%。种子萌发时吸水量的差异,是由种子所含成分不同而引起的。为满足种子萌发时对水分的需要,农业生产中要适时播种,精耕细作,为种子萌发创造良好的吸水条件。 适宜的温度 各类种子的萌发一般都有最低、最适和最高三个基点温度。温带植物种子萌 种子萌发和种子的休眠 发,要求的温度范围比热带的低。如温带起源植物小麦萌发的三个基点温度分别为:0~5℃, 25~31℃, 31~37℃;而热带起源的植物水稻的三基点则分别为10~13℃,25~35℃,38~40℃。还有许多植物种子在昼夜变动的温度下比在恒温条件下更易于萌发。例如小糠草种子在21℃下萌发率为53%,在28℃下也只有72%,但在昼夜温度交替变动于28℃和21℃之间的情况下发芽率可达95%。种子萌发所要求的温度还常因其他环境条件(如水分)不同而有差异,幼根和幼芽生长的最适温度也不相同。 不同植物种子萌发都有一定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萌发都受影响。超过最适温度到一定限度时,只有一部分种子能萌发,这一时期的温度叫最高温度;低于最适温度时,种子萌发逐渐缓慢,到一定限度时只有一小部分勉强发芽,这一时期的温度叫最低温度。了解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以后,可以结合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特性,选择适当季节播种。 足够的氧气 种子吸水后呼吸作用增强,需氧量加大。一般作物种子要求其周围空气中含氧量在10%以上才能正常萌发。也叫含油种子,如大豆、花生等的种子萌发时需氧更多。空气含氧量在5%以下时大多数种子不能萌发。土壤水分过多或土面板结使土壤空隙减少,通气不良,均会降低土壤空气的氧含量,影响种子萌发。 充足的阳光(少数植物) 一般种子萌发和光线关系不大,无论在黑暗或光照条件下都能正常进行,但有少数植物的种子,需要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良好,如黄榕、烟草和莴苣的种子在无光条件下不能萌发。这类种子叫需光种子。有些植物如早熟禾、月见草属的Oenothera bicnusis和毛蕊花等的种子在有光条件下萌发得好些。还有一些百合科植物和洋葱、番茄、曼陀罗的种子萌发则为光所抑制,这类种子称为嫌光种子。需光种子一般很小,贮藏物很少,只有在土面有光条件下萌发,才能保证幼苗很快出土行光合作用,不致因养料耗尽而死亡。嫌光种子则相反,因为不能在土表有光处萌发,避免了幼苗因表土水分不足而干死。此外还有些植物如莴苣的种子萌发有光周期现象。
5. 什么不是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
不同芽菜的种子,在萌发时对外界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同一种芽菜的种子因其生理状态不一致,在萌发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氧气等主要条件,光线、二氧化碳等因素对种子萌发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在因素包括种子的成熟度、成熟期间气候条件的影响、种子贮藏时间等。
1.水分 水分是种子萌发的首要条件。种子在萌发之前必须吸足一定量的水分,才有可能使种子中一部分贮藏物质变为溶胶,同时使酶活化或合成而起催化作用。不同种类的种子吸水量有很大差异,一般讲含蛋白质多的种子吸水量高于含淀粉多的种子;而富含脂肪的种子吸水量低于含淀粉多的种子。影响种子吸水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温度增高,不仅吸水快,而且吸水总量也增大。
2.温度 种子发芽要求一定的温度,这与酶的作用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有关。温度低反应就减慢或停止,随着温度增高,反应开始加快。但酶本身是蛋白质,温度过高酶本身将受到破坏而失去活性,因而芽菜种子在发芽过程中对温度要求就表现出最低、最适、最高的温度三基点。
温度对发芽速率和发芽率有很大的影响,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二者均会发生较大的变动。在最适温度下不仅发芽最为迅速,而且发芽率也高;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发芽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不能达到最高发芽水平。
种子原始生活力和贮藏时间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子发芽温度三基点。原始发芽力较低的种子在发芽时对温度适应范围较窄,其最适温度的幅度范围缩小。
3.氧气 种子在贮藏期间进行微弱的呼吸,只需少量氧气,但在发芽时,呼吸作用特别旺盛,这时酶的活动、某些生化过程的进行、激素的合成等均需氧气。在氧气不足时,种子内乙醇酸脱氢酶诱生乙醇、乳酸脱氢酶产生乳酸,乙醇和乳酸对种子发芽产生有害作用。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种子萌发时,胚乳贮藏的物质转化受阻,使胚得不到充足营养而影响发育。因而在种子发芽阶段必须注意氧气的供应,以保证种子正常发芽。
6. 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是
1、发芽条件:
(1)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
(2)湿度:发芽期间保持阴暗,潮湿,温暖。
(3)光照:发芽期间是不需要提供光照的,发芽后需要提供适量光照。
2、水草介绍:
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水生植物指生理上依附于水环境、至少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植物类群。
3、分布范围:
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
4、常见种类:
(1)苦草:俗称面条草、龙须草、扁担草,是水生草本植物。
(2)皇冠草:叶柄粗壮,叶片宽长又多,株高60厘米以上,是华丽的大型水草。
(3)细叶皇冠:是一种小型的沼泽植物,原产于巴西。
(4)卷叶龙须草:叶形也似带,但是旋转式向上生长,由基部顶部,非常整齐地似波浪形直立于水中,非常别致美观。
5、主要价值:供应氧气、消耗废物。
7.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但生长一定需要的是什么
。药用植物种类对温度的要求
根据药用植物种类对温度的不同要求,可以分为四类:
(1)耐寒的药用植物:如人参、细辛、百合、五味子、刺五加等,能耐-1℃~-2℃的低温。短期内可以忍耐-5℃~-10℃低温。
同化作用最旺盛的温度为15℃~20℃。
(2)半耐寒的药用植物:如板蓝根、白芷等,能耐短时间-1℃~-2℃低温,同化作用以17℃~20℃为最大。
(3)喜温的药用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果都要求较高的温度,同化作用最适温度为20℃~30℃,而当温度在10℃~15℃以下时,授粉不良,引起落花,如颠茄、望江南等。
(4)耐热的药用植物:如冬瓜、丝瓜、罗汉果等,它们在30℃左右的同化作用最高,个别植物在40℃的高温下仍能生长。
同一种药用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如种子发芽时,要求较高的温度,幼苗时期的最适宜生长温度,往往比种子发芽时的低些,营养生长时期又较幼苗期稍高。
到了生殖时期,要求充足的阳光及较高的温度。
2。温度的周期和春化作用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是指温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在进行药材生产时,可根据药用植物的物候期及当地的气候特点,确定播种期、栽培措施等。
除了适应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外,植物对温度的昼夜变化也有一定的要求。如地黄、白术、玄参、牛膝、党参、川芎等一些根茎类植物的地下贮藏器官在入秋后生长较快,这是由于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
春化作用是指由于低温所引起的植物发育上的影响。
如当归、白芷、牛蒡、板蓝根等都需要经过一段低温春化,才能开花结籽。根据植物通过春化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二大类:(1)萌动种子的低温春化,如荠菜、萝卜等。(2)绿体植物(在幼苗时期)的低温春化,如当归、白芷、牛蒡、菊花等。
一般春化的温度范围为0℃~15℃,并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药材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春化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板蓝根秋季播种,或春季播种过早,当归、白芷秋季播种过早而幼苗过大,均会引起开花结籽,造成根部空心不能药用。
二、光照
1。光照强度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
在植物生态学上通常根据植物对光的不同要求,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及耐阴植物三大类:
(1)阳性植物:是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荫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如甘草、黄芪、白术、芍药、地黄、洋地黄、连翘、决明子、北沙参、红花、薄荷等。
(2)阴性植物:是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比在强光下生长良好的植物,但并不是说,阴性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越弱越好,因为当光照过弱,达不到阴性植物的补偿点时,它也不能得到正常的生长,所以阴性植物要求较弱的光也仅仅是相对于阳性植物而言。
阴性植物多生长在潮湿、背阴的地方或者生于密林内,如连钱草、人参、半夏、细辛、天南星、黄连等。
(3)耐阴植物:是介于上两类之间的植物。这类植物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荫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荫。
如党参、黄精、肉桂、款冬、垂盆草等。
但是,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光的要求也不一样。如厚朴、杜仲等木本植物,幼苗期也需遮荫,怕强光。党参幼苗喜阴,成株则喜阳。黄连虽为阴性植物,生长不同阶段,耐阴程度都不同,幼苗期最耐阴,但栽后第四年则可除去遮荫物,在强光下生长,利于根部生长。
一般情况下,植物在开花结实阶段或块茎等贮藏器官形成阶段,需要较多的养分,对光的要求也更高。
2。光周期的作用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是指日照的长短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是植物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不仅影响到花芽分化、开花、结实、分枝习性,甚至一些地下贮藏器官如块根、块茎、鳞茎的形成也受光周期的影响。光周期,是指一天中日出至日落的理论日照时数,而不是实际有阳光的时数。一般把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三类:
(1)长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是指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它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果他们所需要的临界日长时数不足,植物则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不能形成花芽。如牛蒡、凤仙花、除虫菊、红花等。
(2)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只有短于其所要求的临界日长,或者说暗期超过一定时数才能开花。如菊花、龙胆等。
(3)中间型植物:这类植物的开花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较小,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如蒲公英。
三、水
栽培的药用植物除莲、泽泻、芡实等要求有一定的水层外,绝大多数植物主要靠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在土壤处在正常含水量的条件下,根系入土较深,在潮湿的土壤中,药用植物根系发育不发达,多分布在浅层土壤中,生长缓慢,特别是一些根茎类药用植物,常因此而发生病害,如延胡索、白术等的菌核病等,大都是由于水分过多、适度过大而引起的。
通常根据药用植物对水分的不同要求,分为旱生、水生、湿生、中生几类。
1。旱生植物
在干旱环境中生长,能忍受较长时间干旱而仍能维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类植物。
在干热的草原和荒漠地区,旱生植物的种类特别丰富。旱生植物中又可分为多浆液植物(仙人掌、芦荟等)、少浆液植物(麻黄)和深根性植物。
2。湿生植物
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水分不足,抗旱能力最小的陆生植物。
根据环境的特点还可以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弱光,大气潮湿)和阳性湿生植物(强光,土壤潮湿)两大类。前者如各种秋海棠、蕨类;后者如灯心草、半边莲、毛茛等。
3。中生植物
是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陆上植物。
大多数栽培药用植物属于此类型。
4。水生植物
生长在水中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又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如泽泻、莲、芡实等。
同一种药用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在引种栽培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掌握药用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分的要求,才能有效的制订灌溉排水措施。
例如:川芎前期喜湿,后期喜干。薏苡开花结实期不能缺水等。
四、土壤
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土壤供给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称土壤肥力。土壤的这些条件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如水分多了,土壤的通气性就差,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而且容易流失;相反,土壤水分过少,又不能满足药用植物所需要的水分,土壤的有机质分解过快,也会造成养分不足。
因此,在进行药材生产中,应综合分析土壤状况。
首先,土壤质地影响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砂土可选择种植北沙参、阳春砂仁等植物。而一般根类或根茎类药用植物多喜在砂壤土或壤土种植。
各种药用植物对土壤酸碱度(pH值)都有一定的要求。
多数药用植物适于在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上生长。不过有些药用植物(如肉桂、萝芙木等)比较耐酸,有些药用植物(如枸杞、红花、甘草、金银花等)比较耐盐碱。
药用植物生长发育需要有营养保证,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钙、镁、硫、铁、锰、硼、锌、钼等养分,其中尤以氮、磷、钾的需要最多。
在栽培过程中应注意平衡施肥,同时重视农家肥的利用,以利改良土壤。 (文章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8. 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有
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分、温度、氧气,因为发芽过程植物还没有叶绿素,不会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种子发芽不需要光照。
这是种子发芽的普遍现象,实际上,有些植物的种子对光线敏感(有的只对某些波长的光敏感),光照对打破休眠有促进作用,种子吸水膨胀后,置光下可促进发芽,如烟草、夜来香、报春花、牛蒡等。
所以种子萌发的条件不尽相同,有的需要光照,有的不需要光照,结论要根据实际情况写。
9. 种子发芽不需要的条件是
种子萌发的条件除适宜的条件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种子胚必须是完整的,必须具有活性。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不能萌发说明所用的种子胚不完整,不具有活性,或种子放的时间太久。
因为种子是有寿命,它的寿命有长有短,如果是放置过久也会影响种子的发芽率甚至不发芽。